第1课 子目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子目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共11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子目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文明起源 食物生产 土地归属 国家治理
古巴比伦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______、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 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范秩序
古埃及 王室和______为主 发展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古代中国 种植:______北粟(麦) 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 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 经营:从集体耕作到家庭生产。
政策:__________。
特点:精耕细作
王室
神庙
南稻
重农抑商
文明起源 食物生产 土地归属 国家治理
古希腊 大麦、小麦、蔬菜、葡萄和橄榄等,出现轮作 ______拥有,使用奴隶劳动 因地制宜、分区耕作
古罗马 ______为主,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家庭生产 对外征服扩张
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 贵族、村社和家庭 村社对土地严格管理
公民
谷物
【概念】精耕细作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如耕、耙、灌溉、选种、施肥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归纳】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东方 西方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耕制
土地集中 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为了发展畜牧业,所需劳动力少,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尤以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处于从属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肉食比重小 肉、奶比重较大
1. 【历史纵横】变水害为水利的古埃及人
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让我们认识到古代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具有能动作用。
2. 【史料阅读】【教材图示】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崔寔《政论》)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这是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墓室画像石拓片。画面最下一层为牛耕图,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
概括史料的类型和价值,并分析该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答案:史料类型:分别属于文献史料和考古的原始史料(或实物史料)。史料价值:两者相互印证,从而反映了汉朝的农业耕作方式,说明当时牛耕已经推广到辽东地区。特点: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 【探究】古代东西方农业对比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依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根据史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答案: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不同:古代西方肉、奶的比重较大;古代中国以素食为主。
2. (2024江西高考)尼罗河水退落后,古埃及人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计算出土地面积。他们用象形文字符号表示数字,以图形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据此可知,古埃及人(  )
A. 擅长推理证明
B. 偏好简明符号
C. 推崇理性思维
D. 崇尚实用精神
【解析】材料主要叙述古埃及人使用直观的符号和图形解决土地和农业发展问题,故选D项;这里的符号和图形属于直观方法,不是推理和理性,排除A、C两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D
谢谢观赏子目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文明起源 食物生产 土地归属 国家治理
古巴比伦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 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范秩序
古埃及 王室和神庙为主 发展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古代中国 种植:南稻北粟(麦) 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 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 经营:从集体耕作到家庭生产。 政策:重农抑商。 特点:精耕细作
古希腊 大麦、小麦、蔬菜、葡萄和橄榄等,出现轮作 公民拥有,使用奴隶劳动 因地制宜、分区耕作
古罗马 谷物为主,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家庭生产 对外征服扩张
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 贵族、村社和家庭 村社对土地严格管理
【概念】精耕细作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如耕、耙、灌溉、选种、施肥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归纳】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东方 西方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耕制
土地集中 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为了发展畜牧业,所需劳动力少,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尤以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处于从属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肉食比重小 肉、奶比重较大
核心探究
1. 【历史纵横】变水害为水利的古埃及人
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让我们认识到古代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具有能动作用。
2. 【史料阅读】【教材图示】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崔寔《政论》)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这是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墓室画像石拓片。画面最下一层为牛耕图,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
概括史料的类型和价值,并分析该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答案:史料类型:分别属于文献史料和考古的原始史料(或实物史料)。史料价值:两者相互印证,从而反映了汉朝的农业耕作方式,说明当时牛耕已经推广到辽东地区。特点:铁犁牛耕,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 【探究】古代东西方农业对比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依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根据史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答案: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不同:古代西方肉、奶的比重较大;古代中国以素食为主。
2. (2024江西高考)尼罗河水退落后,古埃及人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计算出土地面积。他们用象形文字符号表示数字,以图形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据此可知,古埃及人(  )
A. 擅长推理证明
B. 偏好简明符号
C. 推崇理性思维
D. 崇尚实用精神
【答案】 D
【解析】材料主要叙述古埃及人使用直观的符号和图形解决土地和农业发展问题,故选D项;这里的符号和图形属于直观方法,不是推理和理性,排除A、C两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子目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文明起源 食物生产 土地归属 国家治理
古巴比伦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 合伙经营或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范秩序
古埃及 王室和 为主 发展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
古代中国 种植: 北粟(麦) 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 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 经营:从集体耕作到家庭生产。 政策: 。 特点:精耕细作
古希腊 大麦、小麦、蔬菜、葡萄和橄榄等,出现轮作 拥有,使用奴隶劳动 因地制宜、分区耕作
古罗马 为主,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家庭生产 对外征服扩张
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 贵族、村社和家庭 村社对土地严格管理
【概念】精耕细作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如耕、耙、灌溉、选种、施肥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归纳】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主要差异
东方 西方
耕作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耕制
土地集中 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为了发展畜牧业,所需劳动力少,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尤以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处于从属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肉食比重小 肉、奶比重较大
核心探究
1. 【历史纵横】变水害为水利的古埃及人
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对此你有何认识?
2. 【史料阅读】【教材图示】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崔寔《政论》)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这是1950年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墓室画像石拓片。画面最下一层为牛耕图,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情景。
概括史料的类型和价值,并分析该画像石反映了东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3. 【探究】古代东西方农业对比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依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
根据史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业和畜牧业比重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2. (2024江西高考)尼罗河水退落后,古埃及人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计算出土地面积。他们用象形文字符号表示数字,以图形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据此可知,古埃及人(  )
A. 擅长推理证明
B. 偏好简明符号
C. 推崇理性思维
D. 崇尚实用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