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子目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男女地位 ______占据主导,女子居从属地位经济地位 产品剩余,变为私有财产,出现______分化阶级产生 军事首领地位上升,出现自由民和______的差别国家诞生 调节______之间的利益冲突逻辑关系 原始农业(即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国家(人类进入______社会)男子贫富奴隶阶级文明【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学思之窗】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答案:描述的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产生,私有制的出现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时期: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文明社会)过渡时期。3. (2024全国卷)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旧石器时代晚期C. 新石器时代早期 D. 新石器时代晚期【解析】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分化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征,故选D项;旧石器时代早期尚未出现陶器,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晚期虽然接近新石器时代,但同样没有陶器的证据,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发现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D1. (2025大湾区期末)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是采集和渔猎时期人口的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始农业的产生 B. 铁犁牛耕的应用C. 小农经济的出现 D. 水利工程的修建【解析】据材料“公元前9000年”“提高到0.03%”“是采集和渔猎时期人口的30倍”并结合所学可知,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出现,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故选A项;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B项;小农经济产生于铁犁牛耕及土地私有制出现以后,排除C项;水利工程修建需要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公元前9000年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尚未出现国家,排除D项。A2. (2024湖北期中)下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轴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贾湖人( )A. 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B. 尚未进入定居生活C. 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D. 氏族规模较为庞大C【解析】根据材料表文信息可知,中国贾湖遗址一、二期驯化型水稻小穗占比远高于野生型,说明这一时期贾湖先民已经种植栽培驯化型水稻,中国原始农业已经产生,人类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故选C项;材料中一、二期遗址中野生型水稻小穗仍占有一定比重,表明并未放弃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贾湖遗址的先民栽培了驯化型的水稻,表明其已进入定居生活,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原始农业生产情况,并未体现社会组织信息,无法判定氏族规模状况,排除D项。3. (2025青岛期末)裴李岗遗址出土了两件陶壶,陶壶残留物中检测出红曲霉菌丝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件或用于过滤发酵酒液的漏器,一件或用于温酒的炊具鼎。这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B. 酿酒技术领先世界C. 民众生活条件富足 D.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解析】酿酒技术的出现直接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粮食剩余的出现,故选A项;题干仅提到裴李岗文化的酿酒技术,未与其他地区比较,排除B项;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民众勉强果腹,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阶级分化,排除D项。A4. (2025清远期末)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蔓延近8万平方米。古城核心区域内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 水利技术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B. 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C. 国家动员和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地区的农业比较突出,农业生产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了良渚古城存在大规模的水利系统,但水利技术是否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通过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良渚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在该时期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在铁犁牛耕出现之后,排除D项。B5. (2025太原期末)约公元前3000年玉米传到美洲西南部,但直到公元前750年经品种改良,玉米栽培才变得比食物采集更富有成效。同样,直到约公元前800年,北美洲东部的印第安人成功培植了玉米、蚕豆和南瓜的新品种并大规模种植,农业才成为其主要生活来源。据此可知,食物生产( )A. 取决于大自然的馈赠B. 得益于人类经验的积累C. 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D. 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B【解析】据材料可知,美洲西南部的玉米经过品种改良,印第安人培植了玉米、蚕豆和南瓜的新品种,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体现食物生产得益于人类经验的积累,故选B项;材料强调人们对玉米品种进行改良以及培植作物的新品种,体现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非取决于大自然的馈赠,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过改良后的作物品种推动农业的发展,并非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未涉及农业发展引发人口数量增加的表述,排除C、D两项。6. (2025江门期末)下表所示为关中地区早期肉食资源获取演变历程情况。这表明当地( )A. 人口迁徙规模扩大 B. 农业技术发展迅速C. 阶级分化进程加快 D. 生产方式发生变化D时期 获取方式仰韶早期 狩猎动物为主,饲养家畜为辅仰韶中期至商代 饲养家畜为主,狩猎动物为辅西周时期 靠饲养家畜【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畜牧是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迁徙数量对比,排除A项;农业技术强调农业生产中采用的生产工具、耕种技术、水利工程修建等方面,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农业耕种工具进步,“发展迅速”表述过于夸张,排除B项;阶级分化强调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出现贫富分化,排除C项。7. (2024许昌期末)有学者指出:“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农夫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B. 种植经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C. 农耕经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D. 农业活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解析】据材料可知,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古代新的宗教信仰,使人类精神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种植经济的出现使人类走向定居生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排除D项。C8. (2025洛阳期中)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业历书,就其内容而言,是一部自耕农的农业手册。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A. 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发展 B. 农业生产发达催生楔形文字C. 是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区 D. 已普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解析】农业历书是西亚人民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故选A项;泥板农业历书是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材料无法论证B项观点,排除;材料没有信息证明“最早产生”,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之一,而材料强调的是泥板农业历书的出现及其历史地位,排除D项。A9. (2025湖北期中)在古埃及,维持农业的基础是薄弱的,为保证水利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全埃及的土地、人口乃至其他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得到最有效的分配。这使得古埃及( )A. 建立起强力的中央政府 B.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C. 推广种植了玉米等作物 D. 摆脱了尼罗河影响【解析】古埃及的社会经济结构依赖于尼罗河的洪水冲积平原,以及与之相关的灌溉系统,再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系统需要高度的组织和协调,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管理与分配资源,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玉米最初是美洲的农作物,当时尚未传入,排除C项;古埃及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受尼罗河的影响,排除D项。A10. 埃及人对滋养他们的尼罗河与太阳有极大的敬畏感,他们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长短是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埃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 生态环境影响政治理念C. 宗教观念贯穿埃及人生活 D. 埃及人把健康放在首位【解析】埃及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A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埃及人崇拜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现象,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埃及人注重自然与人的生存关系,把健康放在首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A11. (2025厦门期末)下表所示为西汉《氾胜之书》中部分作物的种植栽培记载。这反映出汉代( )A. 农村土地私有 B. 农民生活富庶C. 农业精耕细作 D. 农学成熟完备C黍 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豆 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豆生五六叶,锄之麻 种麻,豫调和田……天旱,以流水浇之,树五升;无流水,曝井水,杀其寒气以浇之麦 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对于黍、豆、麻、麦等作物,书中详细记载了种植时间、田间管理等内容,如种黍要注意在特定时间且有雨时用强土种植,种麻要豫调和田、天旱要浇水等,体现了对农作物种植的精细管理,反映出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题干主要是关于作物种植栽培的记载,未提及土地所有制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西汉时农民受赋税、徭役重压,材料仅为作物种植的记载,无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西汉时期农学尚处于发展阶段,《氾胜之书》记载内容有限,排除D项。12. 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 000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大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A.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B. 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C. 早期国家形态产生D. 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约4 000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随葬品中出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这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男女生产分工,不是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习俗,排除B项;早期国家形态产生的主要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C项。D13. 马克思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奴隶与奴隶主、富人与穷人、氏族一般成员与氏族贵族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 )A. 导致氏族公社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B. 带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C. 导致了社会混乱,是历史的倒退 D. 是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解析】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出现了社会不平等,进而产生了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最终导致国家的出现,A项正确;社会经济发展促使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分工的出现,排除B项;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排除C项;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包括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等,排除D项。A14. (2024保定期末)(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亚述帝国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亚述国王之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因为亚述帝国本质上仍处于农业社会,农业事关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摘编自国洪更《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材料二 西汉朝廷对农业生产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扩大经济实力,巩固其统治地位。汉景帝多次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形成全国性的重农环境。汉景帝在兴修水利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改革赋税制度,使农民乐于从事农业生产;限制民众多占田,还规定“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西汉中期以来,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犁和牛耕法、代田法等得到推广。 农具种类趋于完备。常平仓制度、均输漕运制度被用来稳定农产品价格,不致“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从而使“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摘编自陆宜新《试论汉代农业政策》(1) 根据材料一,指出亚述帝国国王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8分)答案:表现:重视多措施扩大耕地面积;保障农业工具供给;兴修水利工程;积极应对涝灾和虫灾;祭祀活动包含祈求丰收的主题;重视粮食的收储。(任答四点,8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亚述帝国相比,汉代重农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重农政策形成的原因。(7分)答案:不同:改革赋役制度;限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产品价格。(3分)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局相对稳定;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小农经济模式的推广;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加剧。(任答四点,4分)谢谢观赏子目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男女地位 男子占据主导,女子居从属地位经济地位 产品剩余,变为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阶级产生 军事首领地位上升,出现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国家诞生 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逻辑关系 原始农业(即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国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核心探究【学思之窗】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答案:描述的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产生,私有制的出现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时期:发生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文明社会)过渡时期。3. (2024全国卷)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旧石器时代晚期C. 新石器时代早期 D. 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 D【解析】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分化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征,故选D项;旧石器时代早期尚未出现陶器,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晚期虽然接近新石器时代,但同样没有陶器的证据,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发现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本 课 小 结温馨提示:同步新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重视依据课本理清主干知识的隶属关系和逻辑推导关系,有助于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其最优的办法就是如上学会构建知识网络。【课时作业】1. (2025大湾区期末)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是采集和渔猎时期人口的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始农业的产生 B. 铁犁牛耕的应用C. 小农经济的出现 D. 水利工程的修建【答案】 A【解析】据材料“公元前9000年”“提高到0.03%”“是采集和渔猎时期人口的30倍”并结合所学可知,大约1万年前,原始农耕出现,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故选A项;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B项;小农经济产生于铁犁牛耕及土地私有制出现以后,排除C项;水利工程修建需要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公元前9000年尚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尚未出现国家,排除D项。2. (2024湖北期中)下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轴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贾湖人( )A. 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B. 尚未进入定居生活C. 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D. 氏族规模较为庞大【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表文信息可知,中国贾湖遗址一、二期驯化型水稻小穗占比远高于野生型,说明这一时期贾湖先民已经种植栽培驯化型水稻,中国原始农业已经产生,人类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故选C项;材料中一、二期遗址中野生型水稻小穗仍占有一定比重,表明并未放弃采集渔猎活动,排除A项;贾湖遗址的先民栽培了驯化型的水稻,表明其已进入定居生活,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原始农业生产情况,并未体现社会组织信息,无法判定氏族规模状况,排除D项。3. (2025青岛期末)裴李岗遗址出土了两件陶壶,陶壶残留物中检测出红曲霉菌丝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件或用于过滤发酵酒液的漏器,一件或用于温酒的炊具鼎。这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B. 酿酒技术领先世界C. 民众生活条件富足 D.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答案】 A【解析】酿酒技术的出现直接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粮食剩余的出现,故选A项;题干仅提到裴李岗文化的酿酒技术,未与其他地区比较,排除B项;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民众勉强果腹,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出阶级分化,排除D项。4. (2025清远期末)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蔓延近8万平方米。古城核心区域内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 水利技术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B. 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C. 国家动员和组织建设能力增强D.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地区的农业比较突出,农业生产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了良渚古城存在大规模的水利系统,但水利技术是否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通过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良渚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在该时期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在铁犁牛耕出现之后,排除D项。5. (2025太原期末)约公元前3000年玉米传到美洲西南部,但直到公元前750年经品种改良,玉米栽培才变得比食物采集更富有成效。同样,直到约公元前800年,北美洲东部的印第安人成功培植了玉米、蚕豆和南瓜的新品种并大规模种植,农业才成为其主要生活来源。据此可知,食物生产( )A. 取决于大自然的馈赠B. 得益于人类经验的积累C. 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D. 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美洲西南部的玉米经过品种改良,印第安人培植了玉米、蚕豆和南瓜的新品种,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体现食物生产得益于人类经验的积累,故选B项;材料强调人们对玉米品种进行改良以及培植作物的新品种,体现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非取决于大自然的馈赠,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过改良后的作物品种推动农业的发展,并非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未涉及农业发展引发人口数量增加的表述,排除C、D两项。6. (2025江门期末)下表所示为关中地区早期肉食资源获取演变历程情况。这表明当地( )时期 获取方式仰韶早期 狩猎动物为主,饲养家畜为辅仰韶中期至商代 饲养家畜为主,狩猎动物为辅西周时期 靠饲养家畜A. 人口迁徙规模扩大 B. 农业技术发展迅速C. 阶级分化进程加快 D. 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畜牧是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迁徙数量对比,排除A项;农业技术强调农业生产中采用的生产工具、耕种技术、水利工程修建等方面,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农业耕种工具进步,“发展迅速”表述过于夸张,排除B项;阶级分化强调人类有了剩余产品,出现贫富分化,排除C项。7. (2024许昌期末)有学者指出:“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农夫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B. 种植经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C. 农耕经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D. 农业活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农业的发展催生了古代新的宗教信仰,使人类精神生活更加丰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种植经济的出现使人类走向定居生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排除D项。8. (2025洛阳期中)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业历书,就其内容而言,是一部自耕农的农业手册。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A. 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发展B. 农业生产发达催生楔形文字C. 是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区D. 已普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答案】 A【解析】农业历书是西亚人民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故选A项;泥板农业历书是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材料无法论证B项观点,排除;材料没有信息证明“最早产生”,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之一,而材料强调的是泥板农业历书的出现及其历史地位,排除D项。9. (2025湖北期中)在古埃及,维持农业的基础是薄弱的,为保证水利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全埃及的土地、人口乃至其他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得到最有效的分配。这使得古埃及( )A. 建立起强力的中央政府B.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C. 推广种植了玉米等作物D. 摆脱了尼罗河影响【答案】 A【解析】古埃及的社会经济结构依赖于尼罗河的洪水冲积平原,以及与之相关的灌溉系统,再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系统需要高度的组织和协调,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管理与分配资源,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玉米最初是美洲的农作物,当时尚未传入,排除C项;古埃及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受尼罗河的影响,排除D项。10. 埃及人对滋养他们的尼罗河与太阳有极大的敬畏感,他们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长短是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埃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B. 生态环境影响政治理念C. 宗教观念贯穿埃及人生活D. 埃及人把健康放在首位【答案】 A【解析】埃及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故选A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埃及人崇拜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现象,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埃及人注重自然与人的生存关系,把健康放在首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1. (2025厦门期末)下表所示为西汉《氾胜之书》中部分作物的种植栽培记载。这反映出汉代( )黍 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豆 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豆生五六叶,锄之麻 种麻,豫调和田……天旱,以流水浇之,树五升;无流水,曝井水,杀其寒气以浇之麦 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A. 农村土地私有 B. 农民生活富庶C. 农业精耕细作 D. 农学成熟完备【答案】 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对于黍、豆、麻、麦等作物,书中详细记载了种植时间、田间管理等内容,如种黍要注意在特定时间且有雨时用强土种植,种麻要豫调和田、天旱要浇水等,体现了对农作物种植的精细管理,反映出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题干主要是关于作物种植栽培的记载,未提及土地所有制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西汉时农民受赋税、徭役重压,材料仅为作物种植的记载,无农民生活水平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西汉时期农学尚处于发展阶段,《氾胜之书》记载内容有限,排除D项。12. 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 000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大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A.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B. 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C. 早期国家形态产生D. 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答案】 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约4 000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随葬品中出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这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男女生产分工,不是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习俗,排除B项;早期国家形态产生的主要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C项。13. 马克思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奴隶与奴隶主、富人与穷人、氏族一般成员与氏族贵族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 )A. 导致氏族公社解体和国家的产生B. 带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C. 导致了社会混乱,是历史的倒退D. 是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答案】 A【解析】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出现了社会不平等,进而产生了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最终导致国家的出现,A项正确;社会经济发展促使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分工的出现,排除B项;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排除C项;人类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包括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等,排除D项。14. (2024保定期末)(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亚述帝国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亚述国王之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因为亚述帝国本质上仍处于农业社会,农业事关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摘编自国洪更《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材料二 西汉朝廷对农业生产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扩大经济实力,巩固其统治地位。汉景帝多次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形成全国性的重农环境。汉景帝在兴修水利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改革赋税制度,使农民乐于从事农业生产;限制民众多占田,还规定“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西汉中期以来,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犁和牛耕法、代田法等得到推广。 农具种类趋于完备。常平仓制度、均输漕运制度被用来稳定农产品价格,不致“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从而使“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摘编自陆宜新《试论汉代农业政策》(1) 根据材料一,指出亚述帝国国王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8分)答案:表现:重视多措施扩大耕地面积;保障农业工具供给;兴修水利工程;积极应对涝灾和虫灾;祭祀活动包含祈求丰收的主题;重视粮食的收储。(任答四点,8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亚述帝国相比,汉代重农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重农政策形成的原因。(7分)答案:不同:改革赋役制度;限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产品价格。(3分)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局相对稳定;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小农经济模式的推广;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人口增长与人地矛盾加剧。(任答四点,4分)子目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男女地位 占据主导,女子居从属地位经济地位 产品剩余,变为私有财产,出现 分化阶级产生 军事首领地位上升,出现自由民和 的差别国家诞生 调节 之间的利益冲突逻辑关系 原始农业(即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国家(人类进入 社会)【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核心探究【学思之窗】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3. (2024全国卷)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 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旧石器时代晚期C. 新石器时代早期 D. 新石器时代晚期本 课 小 结温馨提示:同步新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重视依据课本理清主干知识的隶属关系和逻辑推导关系,有助于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其最优的办法就是如上学会构建知识网络。【课时作业】1. (2025大湾区期末)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是采集和渔猎时期人口的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始农业的产生 B. 铁犁牛耕的应用C. 小农经济的出现 D. 水利工程的修建2. (2024湖北期中)下图是中国贾湖遗址第一、二期野生型与驯化型水稻小穗轴比例图。据此可以推知,贾湖人( )A. 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B. 尚未进入定居生活C. 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D. 氏族规模较为庞大3. (2025青岛期末)裴李岗遗址出土了两件陶壶,陶壶残留物中检测出红曲霉菌丝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件或用于过滤发酵酒液的漏器,一件或用于温酒的炊具鼎。这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B. 酿酒技术领先世界C. 民众生活条件富足 D.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4. (2025清远期末)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蔓延近8万平方米。古城核心区域内还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 水利技术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B. 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C. 国家动员和组织建设能力增强D.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5. (2025太原期末)约公元前3000年玉米传到美洲西南部,但直到公元前750年经品种改良,玉米栽培才变得比食物采集更富有成效。同样,直到约公元前800年,北美洲东部的印第安人成功培植了玉米、蚕豆和南瓜的新品种并大规模种植,农业才成为其主要生活来源。据此可知,食物生产( )A. 取决于大自然的馈赠B. 得益于人类经验的积累C. 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D. 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6. (2025江门期末)下表所示为关中地区早期肉食资源获取演变历程情况。这表明当地( )时期 获取方式仰韶早期 狩猎动物为主,饲养家畜为辅仰韶中期至商代 饲养家畜为主,狩猎动物为辅西周时期 靠饲养家畜A. 人口迁徙规模扩大 B. 农业技术发展迅速C. 阶级分化进程加快 D. 生产方式发生变化7. (2024许昌期末)有学者指出:“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农夫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B. 种植经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C. 农耕经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D. 农业活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8. (2025洛阳期中)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业历书,就其内容而言,是一部自耕农的农业手册。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A. 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发展B. 农业生产发达催生楔形文字C. 是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区D. 已普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9. (2025湖北期中)在古埃及,维持农业的基础是薄弱的,为保证水利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全埃及的土地、人口乃至其他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得到最有效的分配。这使得古埃及( )A. 建立起强力的中央政府B.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C. 推广种植了玉米等作物D. 摆脱了尼罗河影响10. 埃及人对滋养他们的尼罗河与太阳有极大的敬畏感,他们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长短是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埃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B. 生态环境影响政治理念C. 宗教观念贯穿埃及人生活D. 埃及人把健康放在首位11. (2025厦门期末)下表所示为西汉《氾胜之书》中部分作物的种植栽培记载。这反映出汉代( )黍 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豆 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豆生五六叶,锄之麻 种麻,豫调和田……天旱,以流水浇之,树五升;无流水,曝井水,杀其寒气以浇之麦 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A. 农村土地私有 B. 农民生活富庶C. 农业精耕细作 D. 农学成熟完备12. 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 000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大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A.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B. 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C. 早期国家形态产生D. 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13. 马克思说:“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奴隶与奴隶主、富人与穷人、氏族一般成员与氏族贵族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 )A. 导致氏族公社解体和国家的产生B. 带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C. 导致了社会混乱,是历史的倒退D. 是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14. (2024保定期末)(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亚述帝国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亚述国王之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因为亚述帝国本质上仍处于农业社会,农业事关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摘编自国洪更《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材料二 西汉朝廷对农业生产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扩大经济实力,巩固其统治地位。汉景帝多次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形成全国性的重农环境。汉景帝在兴修水利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改革赋税制度,使农民乐于从事农业生产;限制民众多占田,还规定“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西汉中期以来,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犁和牛耕法、代田法等得到推广。 农具种类趋于完备。常平仓制度、均输漕运制度被用来稳定农产品价格,不致“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从而使“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摘编自陆宜新《试论汉代农业政策》根据材料一,指出亚述帝国国王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8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亚述帝国相比,汉代重农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重农政策形成的原因。(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x 教用word.docx 第1课 子目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