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 程 目 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古代区域范围 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邻近地区或_________内部进行近代全球范围 _________开辟后,物种传播由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代表的欧洲人主导美洲传出 欧洲传播 ①玉米:成为仅次于______的粮食作物。②马铃薯、番茄:作为______作物开始推广。③甘薯:传播比较缓慢中国传播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明朝时传入,清朝时逐步推广传入美洲 农作物 小麦和______对其社会生活影响最大。小麦成为其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随之兴盛禽畜 猪、牛、羊、鸡、马等传入各大洲新航路小麦食用水稻历史影响 积极 ①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促进畜牧业发展。③推动当地的_____________的发展消极 对当地__________产生一定影响经济和贸易生态环境【概念】“哥伦布大交换”是指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的交往,它是一场东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拓展】近代物种交流的诸多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②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和扩展。④交通工具的进步。⑤各洲物种具备自身优势。1. 【导语】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 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根据史料,说明新航路开辟前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答案:特点:交流空间相对较小;主要以农作物交流为主;形成多个交流中心。主要原因:古代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2. 【探究】开启近代物种交换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大交换”有什么特点。答案:地理范围大,开启全球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加强世界联系,改变世界面貌。3. 【探究】史料论证《滇南本草》是目前所见有关玉米最早记载的汉文典籍……1417年,明人兰茂着手编著《滇南本草》,他遍访父老,搜集单方,采集标本,绘制图形,辨析考证,探求本源,历时二十年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的研究》)《滇南本草》中有关“玉米”的记载是否真实?请说明你的理由。答案:不真实。理由:《滇南本草》约成书于1436年,但是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16世纪初)玉米才从美洲传入欧洲。4. 【学思之窗】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凤冈陈氏族谱》)根据上述史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答案:以上史料展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具体路线,即明朝后期从菲律宾、越南传入中国,此后得以推广种植。新航路开辟之后,甘薯先从美洲传入欧洲,此后传入亚洲等地,通过民间的海外贸易流入中国。1. 【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根据史料,思考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带来的影响。答案: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促进了各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咖啡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等级观念。2. 【探究】小麦在美洲的传播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欧洲人离不开面包(小麦制成)。但是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要解决面粉的供应问题,就只能在“新大陆”种植小麦。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于是在传教区附近广泛试种小麦。西班牙人迪里昂曾谈道:“在阿雷基帕一带,小麦长势极佳,用其做出的面包非常好吃。”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是获利的好产品。”(张兰星《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根据史料,概括小麦能够在美洲大陆传播的原因。答案:新航路开辟;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宗教活动的需要;美洲自然条件优越;小麦具有市场潜力。【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种类丰富性 包括粮食类、果蔬类、禽畜类等欧洲主导性 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范围全球性 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进行,加强全球联系时间长期性 时至今日,全球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结果两重性 既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也伴随着殖民掠夺,破坏原有地区社会结构1. 【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答案:改变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步形成新的饮食文化。缓解很多地区的粮食紧缺问题,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很多奢侈消费品变成日常消费品,丰富普通人的生活。2. 【史料阅读】【问题探究】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袁景晖《建始县志》)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据第一段史料,分析包谷(玉米)在清朝被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原因是什么?据上述史料分析,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答案:原因:人口增多,粮食不足,玉米易于种植。影响:辩证地看待问题,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供给不足等社会问题,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当地饮食结构;另一方面过度地垦荒造田,改变了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历史解释】新物种传入对中国的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②促进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③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专业生产区域发展。⑤中国陷入人口持续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1. (2024浙江高考)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 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A. 马铃薯 B. 辣椒C. 小麦 D. 玉米【解析】新航路开辟前,小麦的原产地是在西亚,是在旧大陆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故选C项;马铃薯、辣椒、玉米的原产地都在美洲,排除A、B、D三项。C2. (2023浙江高考)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 黄热病的肆虐 B. 工业企业的增加C. 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 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解析】欧洲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降价,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土豆、玉米等美洲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故选C项;黄热病会带来人口的下降,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D项出现时间比较晚。C1. (2025北京朝阳期末)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意义深远的食物全球化过程。第一次是在人类初始期的“跨大陆交流”,第二次是发现新世界的“跨大洋交流”。下列食物交流现象中属于第二次交流的是( )A. 中国的小米和黍传到西欧B. 玉米、马铃薯等食物传到欧洲C. 水稻由中国长江中下游传到日本D. 非洲小米传到印度河流域【解析】“发现新世界的‘跨大洋交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食物被传播到欧洲,故选B项。B2. (2025邯郸期末)某学者认为,近代早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大部分地区、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的最南端,欧洲人带来一个生物群系,这一群系在不知不觉中作为一个团体帮助了欧洲殖民者和欧亚物种进行扩张和传播,从而创造了所谓的新“欧洲”。该学者意在强调( )A. 欧洲的商业革命具有世界意义B. 全球航路助推异域文明交流C. 食物种类增多丰富人们的生活D. 欧亚商路助力世界贸易繁荣B【解析】全球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人能够到达新地区,从而有机会带去生物群系,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故选B项;商业革命主要指的是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等商业领域的变革,材料与之不符,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生物群系对欧洲殖民者扩张等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单纯说食物种类增多丰富人们生活,排除C项;欧亚商路主要是指连接欧洲和亚洲的传统贸易通道,如丝绸之路等,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贸易往来,排除D项。3. (2025青岛期末)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689年,荷兰人在爪哇建立咖啡种植园。18世纪上半叶,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陆续将咖啡引入牙买加、古巴、危地马拉、巴西等地,大量黑人从事咖啡种植,咖啡风靡全球。这表明(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变迁B. 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C. 殖民扩张推动物种交流D.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C【解析】17—18世纪,正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时期,将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引入亚洲的爪哇以及美洲的牙买加等地,使得咖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大量黑人被强迫从事咖啡种植,进一步推动了咖啡种植产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最终咖啡风靡全球,故选C项;材料重点在于咖啡在全球的传播,并非贸易中心的变化,排除A项;一个物种不能代表整个世界市场,排除B项;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通常涉及经营组织形式、交易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材料未涉及这些内容,排除D项。4. (2025吉林期末)1542年,德意志的一些出版物中已有对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记载。可是,直到1744年普鲁士大饥荒,马铃薯这种后来的欧洲大主粮,才走出西班牙,来到德意志。这说明( )A. 德意志的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B. 美洲物种遭到欧洲各国排斥C. 新物种被接纳需要一定契机 D. 西班牙控制了美洲物种传播【解析】材料说明新物种的接纳需要一定的契机,如经济、社会或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德意志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所有美洲物种都遭到欧洲各国排斥,排除B项;马铃薯的传播延迟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排除D项。C5. 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罗来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 )A. 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B. 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 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D. 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与题意相合,故选C项。C6. (2025太原期末)美洲蔬菜作物传入中国后在各地广泛传播,在适应各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番茄成为色味俱佳的汤、羹重要原料,马铃薯在各地形成了特色品种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饮食方式。这反映出物种交流( )A. 丰富了民族饮食文化 B. 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C. 冲击了原有社会等级 D. 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解析】据材料可知,美洲蔬菜作物传入中国后,不仅广泛传播,还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方式,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经济增长、农业产量提升或经济活动的增加等具体经济指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等级,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物种交流如何适应并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排除D项。A7. (2025郑州期末)万历年间的《遵生八笺》留下了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康熙时的《山阴县志》则写道:“辣茄: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这反映了( )A.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 政府重视高产作物的传播C. 中国古代饮食习惯的改变 D. 辣椒兼具观赏性与食用性【解析】明朝最早出现的关于辣椒的记载强调其观赏性,清朝关于辣椒的记载则强调其食用性,体现了辣椒作为食物进入了人们生活,故选C项;材料并未说明辣椒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也未强调新航路开辟对辣椒传播的影响,排除A项;玉米、甘薯等属于高产作物,辣椒并非高产作物,且材料未体现政府对辣椒的态度,排除B项;清朝的文献记载更强调辣椒的食用性,D项“兼具”无从得出。C8. (2025清远期末)《被入侵的天堂:拉丁美洲环境史》一书中指出,欧洲人带去了旧大陆的牲畜,以及种子和野草。由此,拉丁美洲事实性地变成了肉类和经济作物的集中出产地。这说明( )A. 物种交流促进拉美农业发展B. 拉美与欧洲联系进一步密切C. 拉美的近代化进程加速发展D. 客观上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A【解析】欧洲人带去旧大陆的牲畜、种子和野草等,使拉丁美洲成为肉类和经济作物集中出产地,这体现了物种交流对拉美农业的影响,新物种的引入促进了拉美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故选A项;仅从题干中欧洲物种传入拉美这一点来看,只能说明有物种方面的交流,但不能全面反映出拉美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联系进一步密切,排除B项;近代化涵盖政治、经济、思想多方面,题干仅呈现物种对农业的影响,无法体现拉美的近代化进程加速,排除C项;拉美的民族独立受殖民压迫、民族意识觉醒等因素推动,排除D项。9. 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且价格下降,出现在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受到贵族青睐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B.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C. 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D.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开始追逐其他食物,如蔗糖、巧克力等,反映了食物被赋予区分不同社会等级的功能,故选C项。C10. (2025中山期末)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已传入传统上被认为“贫瘠”的广西地区。另据同治湖北《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或蕨蒿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传播( )A.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B. 得益于农产品的普遍商品化C.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 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新高度【解析】据材料可知,玉米的种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开发,故选C项;南宋以后,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地区,排除A项;玉米在当时属于粮食作物,而且“普遍商品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B项;农耕文明的发展高度应该综合考量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核心指标,排除D项。C11. 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现象表明 ( )A. 外来物种改变了农业品种单一的状况B. 物种交流推动清代经济贸易发展C. 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D. 政府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解析】这些现象表明玉米这一外来物种的种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遭到部分人士的反对,故选C项;早在农业产生之时,古代先民就培育出多种农作物,“农业品种单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玉米这一高产农作物的传播遇到的阻碍,这不利于清代经济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有效遏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C12. (2025郑州期末)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其中马钱子可以制成麻醉药,金鸡纳树可以制成专治疟疾的奎宁,曼陀罗可以镇痛,药鼠李可以用作缓泻剂。这说明( )A. 殖民扩张促进美洲经济发展 B. 美洲药学发展水平领先世界C. 新航路开辟丰富了美洲物种 D. 近代物种交流促进医学发展【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之间交流范围扩大,据材料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物种,与其他地区交流以后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阐述美洲本身经济是否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发挥作用的是美洲的作物,而非美洲的药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其他地区的物种也进入了美洲,但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D13. (2024开封期末)有学者认为:“1765年,中国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据此可知,大豆( )A. 是中国古代人民最早种植的作物B. 流通导致了国际贸易网的形成C. 传播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D. 已经成为文明交流的主要媒介C【解析】大豆的种植和食用方法从中国传播到美国,促进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故选C项;北美从中国引入大豆,说明中国较早就种植大豆,但“最早”说法有误,排除A项;中国大豆引入北美主要涉及中美之间的贸易交流,“国际贸易网”范围过大,排除B项;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交流,作为物种之一的大豆是文明交流的媒介之一,而非主要媒介,排除D项。14. (2025揭阳期末)(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摘编自江泰新、苏金玉所著《明清农业经济发展变化与启迪(1368—1911)》的部分目录。第三章 明清两代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第一节 明清两代政府赋役制度的改革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节 农业灾害与政府救济第四节 吏治整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第四章 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一节 农田水利的发展第二节 农业技术的推广第三节 粮食作物种植及高产作物的引进和传播第四节 农田单位产量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问题第五节 粮食生产商品化及商品粮产区的形成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新大陆作物——南瓜,就已进入了中国的食谱。《红楼梦》中多处提及的“倭瓜”即南瓜;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带了一些乡村土特产,其中就有倭瓜;第四十回大观园饮酒行令时刘姥姥又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南瓜在《镜花缘》成书之时的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已成为中国普通民众常见的食物。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和美洲通过大三角贸易连为一体,这些贸易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物种和产品,还改变了中国的货币金融模式。明中期以后,中国的货币逐渐转为以白银为主,这一点在正式文献中的记载并不明确,却可以通过明清小说得到有力的证明。明清小说中也出现了使用洋药治病、饮用西洋葡萄酒等因新航路开辟而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摘编自郑安光《新航路开辟与明清小说中的涉外认知》(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8分)答案:表现:农田水利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得到推广,精耕细作技术更加成熟;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传播;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商品粮产区。(任答两点,4分)原因:政府的高度重视;赋役制度改革的推动;社会救灾体系的建立;新航路的开辟。(任答两点,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6分)答案:影响:高产作物的引进,养活了更多人口,也有利于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引进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推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小说的创作元素和题材;(任答两点,4分)加剧了中国边疆危机(海疆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加重了统治者的闭关自守倾向;从长远看,是导致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的诱因之一。(任答一点,2分)谢谢观赏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 程 目 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完成表格)古代区域范围 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近代全球范围 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传播由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代表的欧洲人主导美洲传出 欧洲传播 ①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②马铃薯、番茄:作为食用作物开始推广。 ③甘薯:传播比较缓慢中国传播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明朝时传入,清朝时逐步推广传入美洲 农作物 小麦和水稻对其社会生活影响最大。小麦成为其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随之兴盛禽畜 猪、牛、羊、鸡、马等传入历史影响 积极 ①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②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促进畜牧业发展。 ③推动当地的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消极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概念】“哥伦布大交换”是指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的交往,它是一场东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拓展】近代物种交流的诸多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②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和扩展。④交通工具的进步。⑤各洲物种具备自身优势。核心探究1 美洲物种的外传1. 【导语】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 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根据史料,说明新航路开辟前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答案:特点:交流空间相对较小;主要以农作物交流为主;形成多个交流中心。主要原因:古代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2. 【探究】开启近代物种交换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大交换”有什么特点。答案:地理范围大,开启全球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加强世界联系,改变世界面貌。3. 【探究】史料论证《滇南本草》是目前所见有关玉米最早记载的汉文典籍……1417年,明人兰茂着手编著《滇南本草》,他遍访父老,搜集单方,采集标本,绘制图形,辨析考证,探求本源,历时二十年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的研究》)《滇南本草》中有关“玉米”的记载是否真实?请说明你的理由。答案:不真实。理由:《滇南本草》约成书于1436年,但是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16世纪初)玉米才从美洲传入欧洲。4. 【学思之窗】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凤冈陈氏族谱》)根据上述史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答案:以上史料展现了甘薯传入中国的具体路线,即明朝后期从菲律宾、越南传入中国,此后得以推广种植。新航路开辟之后,甘薯先从美洲传入欧洲,此后传入亚洲等地,通过民间的海外贸易流入中国。核心探究2 其他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 【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根据史料,思考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带来的影响。答案: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促进了各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咖啡从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冲击着原有的社会等级观念。2. 【探究】小麦在美洲的传播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欧洲人离不开面包(小麦制成)。但是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要解决面粉的供应问题,就只能在“新大陆”种植小麦。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于是在传教区附近广泛试种小麦。西班牙人迪里昂曾谈道:“在阿雷基帕一带,小麦长势极佳,用其做出的面包非常好吃。”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是获利的好产品。”(张兰星《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根据史料,概括小麦能够在美洲大陆传播的原因。答案:新航路开辟;欧洲人的饮食习惯;宗教活动的需要;美洲自然条件优越;小麦具有市场潜力。【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种类丰富性 包括粮食类、果蔬类、禽畜类等欧洲主导性 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范围全球性 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进行,加强全球联系时间长期性 时至今日,全球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结果两重性 既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也伴随着殖民掠夺,破坏原有地区社会结构核心探究3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 【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答案:改变原有的饮食结构,逐步形成新的饮食文化。缓解很多地区的粮食紧缺问题,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很多奢侈消费品变成日常消费品,丰富普通人的生活。2. 【史料阅读】【问题探究】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袁景晖《建始县志》)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据第一段史料,分析包谷(玉米)在清朝被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原因是什么?据上述史料分析,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答案:原因:人口增多,粮食不足,玉米易于种植。影响:辩证地看待问题,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供给不足等社会问题,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当地饮食结构;另一方面过度地垦荒造田,改变了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历史解释】新物种传入对中国的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②促进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③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专业生产区域发展。⑤中国陷入人口持续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1. (2024浙江高考)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 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A. 马铃薯 B. 辣椒C. 小麦 D. 玉米【答案】 C【解析】新航路开辟前,小麦的原产地是在西亚,是在旧大陆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故选C项;马铃薯、辣椒、玉米的原产地都在美洲,排除A、B、D三项。2. (2023浙江高考)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 黄热病的肆虐B. 工业企业的增加C. 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D. 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答案】 C【解析】欧洲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降价,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土豆、玉米等美洲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故选C项;黄热病会带来人口的下降,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D项出现时间比较晚。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北京朝阳期末)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意义深远的食物全球化过程。第一次是在人类初始期的“跨大陆交流”,第二次是发现新世界的“跨大洋交流”。下列食物交流现象中属于第二次交流的是( )A. 中国的小米和黍传到西欧B. 玉米、马铃薯等食物传到欧洲C. 水稻由中国长江中下游传到日本D. 非洲小米传到印度河流域【答案】 B【解析】“发现新世界的‘跨大洋交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食物被传播到欧洲,故选B项。2. (2025邯郸期末)某学者认为,近代早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大部分地区、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的最南端,欧洲人带来一个生物群系,这一群系在不知不觉中作为一个团体帮助了欧洲殖民者和欧亚物种进行扩张和传播,从而创造了所谓的新“欧洲”。该学者意在强调( )A. 欧洲的商业革命具有世界意义B. 全球航路助推异域文明交流C. 食物种类增多丰富人们的生活D. 欧亚商路助力世界贸易繁荣【答案】 B【解析】全球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人能够到达新地区,从而有机会带去生物群系,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故选B项;商业革命主要指的是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等商业领域的变革,材料与之不符,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生物群系对欧洲殖民者扩张等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单纯说食物种类增多丰富人们生活,排除C项;欧亚商路主要是指连接欧洲和亚洲的传统贸易通道,如丝绸之路等,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贸易往来,排除D项。3. (2025青岛期末)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689年,荷兰人在爪哇建立咖啡种植园。18世纪上半叶,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陆续将咖啡引入牙买加、古巴、危地马拉、巴西等地,大量黑人从事咖啡种植,咖啡风靡全球。这表明(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变迁B. 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C. 殖民扩张推动物种交流D.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答案】 C【解析】17—18世纪,正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时期,将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引入亚洲的爪哇以及美洲的牙买加等地,使得咖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大量黑人被强迫从事咖啡种植,进一步推动了咖啡种植产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最终咖啡风靡全球,故选C项;材料重点在于咖啡在全球的传播,并非贸易中心的变化,排除A项;一个物种不能代表整个世界市场,排除B项;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通常涉及经营组织形式、交易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材料未涉及这些内容,排除D项。4. (2025吉林期末)1542年,德意志的一些出版物中已有对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记载。可是,直到1744年普鲁士大饥荒,马铃薯这种后来的欧洲大主粮,才走出西班牙,来到德意志。这说明( )A. 德意志的农业长期停滞不前B. 美洲物种遭到欧洲各国排斥C. 新物种被接纳需要一定契机D. 西班牙控制了美洲物种传播【答案】 C【解析】材料说明新物种的接纳需要一定的契机,如经济、社会或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德意志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所有美洲物种都遭到欧洲各国排斥,排除B项;马铃薯的传播延迟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排除D项。5. 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罗来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 )A. 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B. 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 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D. 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与题意相合,故选C项。6. (2025太原期末)美洲蔬菜作物传入中国后在各地广泛传播,在适应各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番茄成为色味俱佳的汤、羹重要原料,马铃薯在各地形成了特色品种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饮食方式。这反映出物种交流( )A. 丰富了民族饮食文化B. 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C. 冲击了原有社会等级D. 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答案】 A【解析】据材料可知,美洲蔬菜作物传入中国后,不仅广泛传播,还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方式,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经济增长、农业产量提升或经济活动的增加等具体经济指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等级,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物种交流如何适应并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排除D项。7. (2025郑州期末)万历年间的《遵生八笺》留下了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康熙时的《山阴县志》则写道:“辣茄: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这反映了( )A.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 政府重视高产作物的传播C. 中国古代饮食习惯的改变D. 辣椒兼具观赏性与食用性【答案】 C【解析】明朝最早出现的关于辣椒的记载强调其观赏性,清朝关于辣椒的记载则强调其食用性,体现了辣椒作为食物进入了人们生活,故选C项;材料并未说明辣椒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也未强调新航路开辟对辣椒传播的影响,排除A项;玉米、甘薯等属于高产作物,辣椒并非高产作物,且材料未体现政府对辣椒的态度,排除B项;清朝的文献记载更强调辣椒的食用性,D项“兼具”无从得出。8. (2025清远期末)《被入侵的天堂:拉丁美洲环境史》一书中指出,欧洲人带去了旧大陆的牲畜,以及种子和野草。由此,拉丁美洲事实性地变成了肉类和经济作物的集中出产地。这说明( )A. 物种交流促进拉美农业发展B. 拉美与欧洲联系进一步密切C. 拉美的近代化进程加速发展D. 客观上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答案】 A【解析】欧洲人带去旧大陆的牲畜、种子和野草等,使拉丁美洲成为肉类和经济作物集中出产地,这体现了物种交流对拉美农业的影响,新物种的引入促进了拉美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故选A项;仅从题干中欧洲物种传入拉美这一点来看,只能说明有物种方面的交流,但不能全面反映出拉美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联系进一步密切,排除B项;近代化涵盖政治、经济、思想多方面,题干仅呈现物种对农业的影响,无法体现拉美的近代化进程加速,排除C项;拉美的民族独立受殖民压迫、民族意识觉醒等因素推动,排除D项。9. 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且价格下降,出现在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受到贵族青睐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B.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C. 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D.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答案】 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开始追逐其他食物,如蔗糖、巧克力等,反映了食物被赋予区分不同社会等级的功能,故选C项。10. (2025中山期末)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已传入传统上被认为“贫瘠”的广西地区。另据同治湖北《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或蕨蒿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传播( )A.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重心B. 得益于农产品的普遍商品化C.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 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新高度【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玉米的种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开发,故选C项;南宋以后,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地区,排除A项;玉米在当时属于粮食作物,而且“普遍商品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B项;农耕文明的发展高度应该综合考量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核心指标,排除D项。11. 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现象表明 ( )A. 外来物种改变了农业品种单一的状况B. 物种交流推动清代经济贸易发展C. 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D. 政府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答案】 C【解析】这些现象表明玉米这一外来物种的种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遭到部分人士的反对,故选C项;早在农业产生之时,古代先民就培育出多种农作物,“农业品种单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玉米这一高产农作物的传播遇到的阻碍,这不利于清代经济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有效遏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2. (2025郑州期末)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其中马钱子可以制成麻醉药,金鸡纳树可以制成专治疟疾的奎宁,曼陀罗可以镇痛,药鼠李可以用作缓泻剂。这说明( )A. 殖民扩张促进美洲经济发展B. 美洲药学发展水平领先世界C. 新航路开辟丰富了美洲物种D. 近代物种交流促进医学发展【答案】 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之间交流范围扩大,据材料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物种,与其他地区交流以后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阐述美洲本身经济是否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发挥作用的是美洲的作物,而非美洲的药学,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其他地区的物种也进入了美洲,但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13. (2024开封期末)有学者认为:“1765年,中国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据此可知,大豆( )A. 是中国古代人民最早种植的作物B. 流通导致了国际贸易网的形成C. 传播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D. 已经成为文明交流的主要媒介【答案】 C【解析】大豆的种植和食用方法从中国传播到美国,促进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故选C项;北美从中国引入大豆,说明中国较早就种植大豆,但“最早”说法有误,排除A项;中国大豆引入北美主要涉及中美之间的贸易交流,“国际贸易网”范围过大,排除B项;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交流,作为物种之一的大豆是文明交流的媒介之一,而非主要媒介,排除D项。14. (2025揭阳期末)(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摘编自江泰新、苏金玉所著《明清农业经济发展变化与启迪(1368—1911)》的部分目录。第三章 明清两代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第一节 明清两代政府赋役制度的改革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节 农业灾害与政府救济第四节 吏治整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第四章 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一节 农田水利的发展第二节 农业技术的推广第三节 粮食作物种植及高产作物的引进和传播第四节 农田单位产量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问题第五节 粮食生产商品化及商品粮产区的形成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新大陆作物——南瓜,就已进入了中国的食谱。《红楼梦》中多处提及的“倭瓜”即南瓜;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带了一些乡村土特产,其中就有倭瓜;第四十回大观园饮酒行令时刘姥姥又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南瓜在《镜花缘》成书之时的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已成为中国普通民众常见的食物。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和美洲通过大三角贸易连为一体,这些贸易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物种和产品,还改变了中国的货币金融模式。明中期以后,中国的货币逐渐转为以白银为主,这一点在正式文献中的记载并不明确,却可以通过明清小说得到有力的证明。明清小说中也出现了使用洋药治病、饮用西洋葡萄酒等因新航路开辟而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摘编自郑安光《新航路开辟与明清小说中的涉外认知》(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8分)答案:表现:农田水利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得到推广,精耕细作技术更加成熟;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传播;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商品粮产区。(任答两点,4分)原因:政府的高度重视;赋役制度改革的推动;社会救灾体系的建立;新航路的开辟。(任答两点,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6分)答案:影响:高产作物的引进,养活了更多人口,也有利于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引进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推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小说的创作元素和题材;(任答两点,4分)加剧了中国边疆危机(海疆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加重了统治者的闭关自守倾向;从长远看,是导致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的诱因之一。(任答一点,2分)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 程 目 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完成表格)古代区域范围 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邻近地区或 内部进行近代全球范围 开辟后,物种传播由以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为代表的欧洲人主导美洲传出 欧洲传播 ①玉米:成为仅次于 的粮食作物。 ②马铃薯、番茄:作为 作物开始推广。 ③甘薯:传播比较缓慢中国传播 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明朝时传入,清朝时逐步推广传入美洲 农作物 小麦和 对其社会生活影响最大。小麦成为其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随之兴盛禽畜 猪、牛、羊、鸡、马等传入历史影响 积极 ①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②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促进畜牧业发展。 ③推动当地的 的发展消极 对当地 产生一定影响【概念】“哥伦布大交换”是指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这种全球性交流不同于以往洲际的交往,它是一场东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物、人种、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拓展】近代物种交流的诸多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②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和扩展。④交通工具的进步。⑤各洲物种具备自身优势。核心探究1 美洲物种的外传1. 【导语】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 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根据史料,说明新航路开辟前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2. 【探究】开启近代物种交换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大交换”有什么特点。3. 【探究】史料论证《滇南本草》是目前所见有关玉米最早记载的汉文典籍……1417年,明人兰茂着手编著《滇南本草》,他遍访父老,搜集单方,采集标本,绘制图形,辨析考证,探求本源,历时二十年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药物学专著。(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的研究》)《滇南本草》中有关“玉米”的记载是否真实?请说明你的理由。4. 【学思之窗】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凤冈陈氏族谱》)根据上述史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核心探究2 其他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 【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根据史料,思考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带来的影响。2. 【探究】小麦在美洲的传播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欧洲人离不开面包(小麦制成)。但是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要解决面粉的供应问题,就只能在“新大陆”种植小麦。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于是在传教区附近广泛试种小麦。西班牙人迪里昂曾谈道:“在阿雷基帕一带,小麦长势极佳,用其做出的面包非常好吃。”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是获利的好产品。”(张兰星《旧大陆小麦在新大陆的栽种及传播》)根据史料,概括小麦能够在美洲大陆传播的原因。【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种类丰富性 包括粮食类、果蔬类、禽畜类等欧洲主导性 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范围全球性 在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进行,加强全球联系时间长期性 时至今日,全球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结果两重性 既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也伴随着殖民掠夺,破坏原有地区社会结构核心探究3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 【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 【史料阅读】【问题探究】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袁景晖《建始县志》)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据第一段史料,分析包谷(玉米)在清朝被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原因是什么?据上述史料分析,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历史解释】新物种传入对中国的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②促进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③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专业生产区域发展。⑤中国陷入人口持续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1. (2024浙江高考)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 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A. 马铃薯 B. 辣椒C. 小麦 D. 玉米2. (2023浙江高考)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选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 黄热病的肆虐B. 工业企业的增加C. 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D. 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北京朝阳期末)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发生过两次意义深远的食物全球化过程。第一次是在人类初始期的“跨大陆交流”,第二次是发现新世界的“跨大洋交流”。下列食物交流现象中属于第二次交流的是( )A. 中国的小米和黍传到西欧B. 玉米、马铃薯等食物传到欧洲C. 水稻由中国长江中下游传到日本D. 非洲小米传到印度河流域2. (2025邯郸期末)某学者认为,近代早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大部分地区、乌拉圭、阿根廷和巴西的最南端,欧洲人带来一个生物群系,这一群系在不知不觉中作为一个团体帮助了欧洲殖民者和欧亚物种进行扩张和传播,从而创造了所谓的新“欧洲”。该学者意在强调( )A. 欧洲的商业革命具有世界意义B. 全球航路助推异域文明交流C. 食物种类增多丰富人们的生活D. 欧亚商路助力世界贸易繁荣3. (2025青岛期末)咖啡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689年,荷兰人在爪哇建立咖啡种植园。18世纪上半叶,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陆续将咖啡引入牙买加、古巴、危地马拉、巴西等地,大量黑人从事咖啡种植,咖啡风靡全球。这表明(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变迁B. 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C. 殖民扩张推动物种交流D.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改变4. (2025吉林期末)1542年,德意志的一些出版物中已有对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记载。可是,直到1744年普鲁士大饥荒,马铃薯这种后来的欧洲大主粮,才走出西班牙,来到德意志。这说明( )A. 德意志的农业长期停滞不前B. 美洲物种遭到欧洲各国排斥C. 新物种被接纳需要一定契机D. 西班牙控制了美洲物种传播5. 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罗来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 )A. 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B. 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 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D. 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6. (2025太原期末)美洲蔬菜作物传入中国后在各地广泛传播,在适应各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番茄成为色味俱佳的汤、羹重要原料,马铃薯在各地形成了特色品种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饮食方式。这反映出物种交流( )A. 丰富了民族饮食文化B. 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C. 冲击了原有社会等级D. 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7. (2025郑州期末)万历年间的《遵生八笺》留下了关于辣椒的最早记载:“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康熙时的《山阴县志》则写道:“辣茄: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这反映了( )A.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 政府重视高产作物的传播C. 中国古代饮食习惯的改变D. 辣椒兼具观赏性与食用性8. (2025清远期末)《被入侵的天堂:拉丁美洲环境史》一书中指出,欧洲人带去了旧大陆的牲畜,以及种子和野草。由此,拉丁美洲事实性地变成了肉类和经济作物的集中出产地。这说明( )A. 物种交流促进拉美农业发展B. 拉美与欧洲联系进一步密切C. 拉美的近代化进程加速发展D. 客观上有利于拉美民族独立9. 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且价格下降,出现在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受到贵族青睐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B.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C. 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D.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10. (2025中山期末)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已传入传统上被认为“贫瘠”的广西地区。另据同治湖北《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或蕨蒿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传播( )A.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重心B. 得益于农产品的普遍商品化C.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 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新高度11. 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现象表明 ( )A. 外来物种改变了农业品种单一的状况B. 物种交流推动清代经济贸易发展C. 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D. 政府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12. (2025郑州期末)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其中马钱子可以制成麻醉药,金鸡纳树可以制成专治疟疾的奎宁,曼陀罗可以镇痛,药鼠李可以用作缓泻剂。这说明( )A. 殖民扩张促进美洲经济发展B. 美洲药学发展水平领先世界C. 新航路开辟丰富了美洲物种D. 近代物种交流促进医学发展13. (2024开封期末)有学者认为:“1765年,中国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据此可知,大豆( )A. 是中国古代人民最早种植的作物B. 流通导致了国际贸易网的形成C. 传播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D. 已经成为文明交流的主要媒介14. (2025揭阳期末)(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摘编自江泰新、苏金玉所著《明清农业经济发展变化与启迪(1368—1911)》的部分目录。第三章 明清两代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第一节 明清两代政府赋役制度的改革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节 农业灾害与政府救济第四节 吏治整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第四章 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一节 农田水利的发展第二节 农业技术的推广第三节 粮食作物种植及高产作物的引进和传播第四节 农田单位产量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问题第五节 粮食生产商品化及商品粮产区的形成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新大陆作物——南瓜,就已进入了中国的食谱。《红楼梦》中多处提及的“倭瓜”即南瓜;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带了一些乡村土特产,其中就有倭瓜;第四十回大观园饮酒行令时刘姥姥又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南瓜在《镜花缘》成书之时的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已成为中国普通民众常见的食物。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和美洲通过大三角贸易连为一体,这些贸易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物种和产品,还改变了中国的货币金融模式。明中期以后,中国的货币逐渐转为以白银为主,这一点在正式文献中的记载并不明确,却可以通过明清小说得到有力的证明。明清小说中也出现了使用洋药治病、饮用西洋葡萄酒等因新航路开辟而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摘编自郑安光《新航路开辟与明清小说中的涉外认知》(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8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社会的影响。(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x 教用word.docx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