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子目二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粮食 安全 原因 __________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矛盾 食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成为重大问题措施 ①各国政策:把保障粮食安全与__________作为首要任务。②国际组织推动:制订行动计划,统筹资源。③中国经验: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食品 安全 原因 农业_________的负面作用: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抗生素、食品添加剂措施 如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人口激增消除饥饿现代化食品安全【拓展】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理解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即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生产、供应及收入等内容的完整的、系统性的概念。1. 【历史纵横】20 世纪 80 年代的非洲大饥荒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波及36 个国家 1.87亿人口,整个地区至少缺粮 1 840 万吨。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有3 000 多万。据史料,思考非洲大饥荒体现了当今世界面临什么问题?答案:问题:粮食安全和饥饿问题。2. 【学思之窗】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 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 70%。…… 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 年11月16日)]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答案:原因:对农业的投资不足、经济危机,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对策:加强国际合作;增加农业投资;提高科技投入;保护环境;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3. 【问题探究】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 年 9 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 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 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 57.7 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答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物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些成就也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4. 【思考点】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做?答案:原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措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治理;加强监管水平和能力。2. (2022天津高考)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1.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A. 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 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 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解析】1950—1985年世界人口和谷物产量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量增长速度更快,且1981年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这意味着能源供应与人口增长、作物种植面积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人类要继续发展需要注意能源消耗的变化,显示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选B项;题干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排除A项;题干与南北不平衡无关,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并未体现不同的政治力量,且关注的是经济领域,排除D项。B1. (2025南通期中)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农场从种籽公司及市场上购得谷种、饲草和肥料。而产出的谷物,则像工业品一样投到市场上去竞争。这一时期,英国农业人口虽然不断减少,但是粮食和肉类基本上自给有余,还能评选“模范农场”的称号。这说明( )A. 工业文明影响农业经营方式 B. 英国农业的重要性降低C. 海外市场扩大推动农业发展 D. 英国食品安全得到保障【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市场购买种子再将产品投放市场进行竞争的行为都是农业生产销售商品化的行为,这说明农业经营方式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故选A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英国农业的重要性并未降低,排除B项;材料反映英国将农产品投放到市场去竞争,使得粮食和肉类基本自给,并无有关海外市场扩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英国粮食安全的问题,而非食品安全,排除D项。A2. (2025广州期末)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轻人都关心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时长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A. 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B. 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 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D. 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A【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农业机械都要按时间收费,因此农民认真地记录这些机械的工作时长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效益,说明工业文明影响了农民的劳动观念,故选A项;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农民在计算使用农业机械的效益,和工厂制度无关,工人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关注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不是强调农民劳动的自主性,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3. (2025洛阳期末)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材料反映了( )A. 农业机械化保障食品安全B. 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 生物科技促进农业的发展D. 信息技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B【解析】材料中“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农用机器人”都是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故选B项;虽然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机械化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排除A项;生物科技如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材料的核心是强调这些现代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并未直接指出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排除D项。4. (2025徐州期中)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主要供种植者自己食用。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和种植( )A. 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为基础 B. 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C. 主要源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 D. 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解析】材料表明科学发现不仅拓宽了花生的应用领域,还推动了其产量的增加和出口量的扩大,故选D项;材料明确提到花生产量的显著增加与科学家发现有关,A项与材料无直接联系;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并非短时间内实现的,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花生已经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了,这一时间远早于工业革命,排除C项。D5. (2025洛阳期末)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物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大量利用冷冻设备对食品进行冷冻加工,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反映了( )A. 粮食安全问题自古备受关注 B. 科技发展解决粮食储备问题C. 食物储备技术得到不断提升 D. 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解析】从古代的腌制、风干、用冰等保存食品的方法,到大量利用冷冻设备进行冷冻加工,展现了食物储备技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和提升,故选C项;题干主要围绕食物的保存方法展开,并非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排除A项;腌制或风干等方法不属于科技发展,B项表述过于片面,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6.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时代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中,现在我国北方人也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年前唐朝贵妃的“待遇”。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完成B. 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C. 运输和保鲜技术的进步D. 水果品种改良技术的提高C【解析】荔枝主要种植在亚热带南部,在我国主要种植在南方地区,现在北方人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交通便利,运输快捷,经济发展迅速,百姓富裕,保鲜技术进步,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新鲜荔枝能保存更长时间,故选C项;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操作由使用人畜力转移为使用机械,手工劳动被机械操作所取代的过程,与材料荔枝的运输和保存时间没有关联,排除A项;材料是荔枝的运输与保鲜,不是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水果的保存与运输问题,水果品种改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7. (2025潮州期末)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 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C. 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 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解析】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是由于工业化时代微生物学家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这说明是工业化推动了罐头食品的大量生产,从而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生活,故选A项;罐头食品的量产是工业革命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流水化作业”,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工业进步,排除D项。A8. (2024福州期末)近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三农”工作新要求,借助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该举措( )A. 说明数字农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农业B. 催生规模庞大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C. 得益于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的进步D. 能够基本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C地点 农产品 应用技术手段福安市 葡萄 大棚设施栽培,配备环境自动监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南平市 牛奶 全封闭式机械挤奶技术,能够实时预警和干预的冷链物流车南平市 肉鸡 工厂化集约养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解析】材料提到了在发展“设施农业”时采用了多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手段,故选C项;传统农业在某些地区和领域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且数字农业与传统农业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排除A项;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粮食安全涉及多个要素。9. (2024重庆期末)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关系,中国人不再强调饮食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食物生产技术突破 B.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C. 传统思想已被否定 D. 科学思想广泛传播【解析】随着食物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不再过分强调饮食中的神秘或宗法因素,故选A项;饮食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技术进步和饮食习惯变化的结果,而非其直接原因,排除B项;传统思想并非被完全否定,而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其某些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科学思想主要影响的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知方式,而非直接改变饮食活动中的社会关系,排除D项。A10. (2025徐州期中)下图为某国际组织的徽标,它以麦穗稻谷为主要图形,FAO为其缩写。该组织( )A.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性贷款B. 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C. 致力于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D. 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B【解析】该组织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故选B项;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性贷款,排除A项;如中国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致力于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排除C项;如亚投行、新开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投入,协调和调动国际资源,促进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排除D项。11. (2025太原期末)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87亿吨,比上年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6.5亿吨的台阶。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谷物总体自给率超过95%。这表明我国( )A. 缓解了食品安全问题 B. 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C. 各地区农业均衡发展 D. 有效控制粮食安全风险【解析】中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稻谷、小麦实现自给,这说明我国有效控制粮食安全风险,故选D项;材料强调粮食安全而非食品安全,排除A项;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正在发展,并非已经“实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我国的粮食总量及谷物情况,并非各地区发展情况,排除C项。D12. (2025太原期末)下表所示为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表明我国( )A法律名称 颁布时间 法律名称 颁布时间《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 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1995年 — —A. 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 改革开放成效突出C. 食品供应安全可信 D. 法律体系逐渐完善【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从1965年的《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到202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经历了多次颁布和修订。这一历程表明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公众健康,故选A项;表格中的法律发展历程也涉及改革开放前,排除B项;食品供应的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监管,不能仅凭法律名称来判断,排除C项;表格主要反映的是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建设,不能全面代表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排除D项。13. (2024佛山期末)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 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和使用。这表明我国( )A. 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B. 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C. 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D. 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规范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是我国农业生产科学化的表现,有利于降低农业污染,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故选B项;化肥减量增效有利于改善化肥产品结构,且材料仅涉及政府对于化肥的规范使用的要求,没有明确化肥的具体生产情况,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我国对于化肥施用的政策引导,没有明确我国农业科技与其他国家的具体比较,排除C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问题,但材料仅涉及政府对于合理使用化肥的规定,没有明确国内粮食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排除D项。14. (2025洛阳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种差异是由于畜牧业在中西方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形成的。此外,穿不仅是农业结构差异最终结果之一,而且也是差异(包括食物上的差异)发生的最初原因。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结构。——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一种来自工业生产线的食品而非厨房的方便食品出现了。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1880年,法国西海岸的食物罐装工厂每年产出5亿罐沙丁鱼罐头;1833年,蒸汽动力机器被运用到面包生产中,强有力的机器使面包轻而易举地被大批量生产;19世纪30年代末,乔纳森·迪克森·卡尔发明了饼干塑形机,将大量饼干从一条面团上切下来,以最便捷的方式制成大小一致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是独立工匠用手工难以完成的;1874年,浓缩牛肉汁被大量生产和销售。食物生产和食物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农业结构的差异。(4分)答案:差异:西方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高于中国;西方农牧并举,中国农桑结合(或西方棉毛并举,中国棉麻结合)。(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对食品加工业产生的影响。(8分)答案:影响: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提高了食品加工的效率;推动了食品的规模化生产;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满足了广大居民对食品的大规模需求;(任答三点,6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健康风险。(2分)谢谢观赏子目二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粮食 安全 原因 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矛盾 食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成为重大问题措施 ①各国政策: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国际组织推动:制订行动计划,统筹资源。 ③中国经验: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食品 安全 原因 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抗生素、食品添加剂措施 如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拓展】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理解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即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生产、供应及收入等内容的完整的、系统性的概念。核心探究1. 【历史纵横】20 世纪 80 年代的非洲大饥荒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波及36 个国家 1.87亿人口,整个地区至少缺粮 1 840 万吨。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有3 000 多万。据史料,思考非洲大饥荒体现了当今世界面临什么问题?答案:问题:粮食安全和饥饿问题。2. 【学思之窗】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 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 70%。…… 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 年11月16日)]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答案:原因:对农业的投资不足、经济危机,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对策:加强国际合作;增加农业投资;提高科技投入;保护环境;增强人们的粮食安全意识。3. 【问题探究】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 年 9 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 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 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 57.7 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答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物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些成就也为维护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4. 【思考点】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做?答案:原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等。措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治理;加强监管水平和能力。2. (2022天津高考)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1.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A. 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B.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 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D. 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答案】 B【解析】1950—1985年世界人口和谷物产量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量增长速度更快,且1981年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这意味着能源供应与人口增长、作物种植面积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人类要继续发展需要注意能源消耗的变化,显示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选B项;题干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排除A项;题干与南北不平衡无关,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并未体现不同的政治力量,且关注的是经济领域,排除D项。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南通期中)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农场从种籽公司及市场上购得谷种、饲草和肥料。而产出的谷物,则像工业品一样投到市场上去竞争。这一时期,英国农业人口虽然不断减少,但是粮食和肉类基本上自给有余,还能评选“模范农场”的称号。这说明( )A. 工业文明影响农业经营方式B. 英国农业的重要性降低C. 海外市场扩大推动农业发展D. 英国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答案】 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市场购买种子再将产品投放市场进行竞争的行为都是农业生产销售商品化的行为,这说明农业经营方式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故选A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英国农业的重要性并未降低,排除B项;材料反映英国将农产品投放到市场去竞争,使得粮食和肉类基本自给,并无有关海外市场扩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英国粮食安全的问题,而非食品安全,排除D项。2. (2025广州期末)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轻人都关心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时长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 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B. 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 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D. 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答案】 A【解析】据题意可知,由于农业机械都要按时间收费,因此农民认真地记录这些机械的工作时长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效益,说明工业文明影响了农民的劳动观念,故选A项;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农民在计算使用农业机械的效益,和工厂制度无关,工人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关注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不是强调农民劳动的自主性,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3. (2025洛阳期末)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材料反映了( )A. 农业机械化保障食品安全B. 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 生物科技促进农业的发展D. 信息技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答案】 B【解析】材料中“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农用机器人”都是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故选B项;虽然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材料中并未提及机械化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排除A项;生物科技如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材料的核心是强调这些现代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并未直接指出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排除D项。4. (2025徐州期中)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主要供种植者自己食用。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和种植( )A. 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为基础B. 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C. 主要源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D. 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答案】 D【解析】材料表明科学发现不仅拓宽了花生的应用领域,还推动了其产量的增加和出口量的扩大,故选D项;材料明确提到花生产量的显著增加与科学家发现有关,A项与材料无直接联系;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并非短时间内实现的,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花生已经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了,这一时间远早于工业革命,排除C项。5. (2025洛阳期末)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物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大量利用冷冻设备对食品进行冷冻加工,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反映了( )A. 粮食安全问题自古备受关注B. 科技发展解决粮食储备问题C. 食物储备技术得到不断提升D. 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答案】 C【解析】从古代的腌制、风干、用冰等保存食品的方法,到大量利用冷冻设备进行冷冻加工,展现了食物储备技术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和提升,故选C项;题干主要围绕食物的保存方法展开,并非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排除A项;腌制或风干等方法不属于科技发展,B项表述过于片面,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6.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时代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中,现在我国北方人也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年前唐朝贵妃的“待遇”。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完成B. 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C. 运输和保鲜技术的进步D. 水果品种改良技术的提高【答案】 C【解析】荔枝主要种植在亚热带南部,在我国主要种植在南方地区,现在北方人也能吃到新鲜的荔枝,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交通便利,运输快捷,经济发展迅速,百姓富裕,保鲜技术进步,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新鲜荔枝能保存更长时间,故选C项;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操作由使用人畜力转移为使用机械,手工劳动被机械操作所取代的过程,与材料荔枝的运输和保存时间没有关联,排除A项;材料是荔枝的运输与保鲜,不是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水果的保存与运输问题,水果品种改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7. (2025潮州期末)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B. 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C. 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D. 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答案】 A【解析】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是由于工业化时代微生物学家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这说明是工业化推动了罐头食品的大量生产,从而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生活,故选A项;罐头食品的量产是工业革命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流水化作业”,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工业进步,排除D项。8. (2024福州期末)近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三农”工作新要求,借助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该举措( )地点 农产品 应用技术手段福安市 葡萄 大棚设施栽培,配备环境自动监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南平市 牛奶 全封闭式机械挤奶技术,能够实时预警和干预的冷链物流车南平市 肉鸡 工厂化集约养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A. 说明数字农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农业B. 催生规模庞大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C. 得益于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的进步D. 能够基本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答案】 C【解析】材料提到了在发展“设施农业”时采用了多种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手段,故选C项;传统农业在某些地区和领域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且数字农业与传统农业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排除A项;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粮食安全涉及多个要素。9. (2024重庆期末)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关系,中国人不再强调饮食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食物生产技术突破 B.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C. 传统思想已被否定 D. 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答案】 A【解析】随着食物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不再过分强调饮食中的神秘或宗法因素,故选A项;饮食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技术进步和饮食习惯变化的结果,而非其直接原因,排除B项;传统思想并非被完全否定,而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其某些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科学思想主要影响的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知方式,而非直接改变饮食活动中的社会关系,排除D项。10. (2025徐州期中)下图为某国际组织的徽标,它以麦穗稻谷为主要图形,FAO为其缩写。该组织( )A.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性贷款B. 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C. 致力于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D. 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答案】 B【解析】该组织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故选B项;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性贷款,排除A项;如中国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致力于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排除C项;如亚投行、新开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投入,协调和调动国际资源,促进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排除D项。11. (2025太原期末)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87亿吨,比上年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6.5亿吨的台阶。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谷物总体自给率超过95%。这表明我国( )A. 缓解了食品安全问题B. 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C. 各地区农业均衡发展D. 有效控制粮食安全风险【答案】 D【解析】中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稻谷、小麦实现自给,这说明我国有效控制粮食安全风险,故选D项;材料强调粮食安全而非食品安全,排除A项;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正在发展,并非已经“实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我国的粮食总量及谷物情况,并非各地区发展情况,排除C项。12. (2025太原期末)下表所示为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表明我国( )法律名称 颁布时间 法律名称 颁布时间《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 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1995年 — —A. 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 改革开放成效突出C. 食品供应安全可信 D. 法律体系逐渐完善【答案】 A【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从1965年的《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到202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经历了多次颁布和修订。这一历程表明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公众健康,故选A项;表格中的法律发展历程也涉及改革开放前,排除B项;食品供应的安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监管,不能仅凭法律名称来判断,排除C项;表格主要反映的是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建设,不能全面代表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排除D项。13. (2024佛山期末)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 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和使用。这表明我国( )A. 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B. 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C. 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D. 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答案】 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政府规范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是我国农业生产科学化的表现,有利于降低农业污染,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故选B项;化肥减量增效有利于改善化肥产品结构,且材料仅涉及政府对于化肥的规范使用的要求,没有明确化肥的具体生产情况,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我国对于化肥施用的政策引导,没有明确我国农业科技与其他国家的具体比较,排除C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问题,但材料仅涉及政府对于合理使用化肥的规定,没有明确国内粮食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排除D项。14. (2025洛阳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种差异是由于畜牧业在中西方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形成的。此外,穿不仅是农业结构差异最终结果之一,而且也是差异(包括食物上的差异)发生的最初原因。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结构。——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一种来自工业生产线的食品而非厨房的方便食品出现了。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1880年,法国西海岸的食物罐装工厂每年产出5亿罐沙丁鱼罐头;1833年,蒸汽动力机器被运用到面包生产中,强有力的机器使面包轻而易举地被大批量生产;19世纪30年代末,乔纳森·迪克森·卡尔发明了饼干塑形机,将大量饼干从一条面团上切下来,以最便捷的方式制成大小一致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是独立工匠用手工难以完成的;1874年,浓缩牛肉汁被大量生产和销售。食物生产和食物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农业结构的差异。(4分)答案:差异:西方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高于中国;西方农牧并举,中国农桑结合(或西方棉毛并举,中国棉麻结合)。(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对食品加工业产生的影响。(8分)答案:影响: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提高了食品加工的效率;推动了食品的规模化生产;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满足了广大居民对食品的大规模需求;(任答三点,6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健康风险。(2分)子目二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粮食 安全 原因 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矛盾 食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成为重大问题措施 ①各国政策:把保障粮食安全与 作为首要任务。 ②国际组织推动:制订行动计划,统筹资源。 ③中国经验: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食品 安全 原因 农业 的负面作用: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抗生素、食品添加剂措施 如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拓展】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理解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即粮食安全包括粮食生产、供应及收入等内容的完整的、系统性的概念。核心探究1. 【历史纵横】20 世纪 80 年代的非洲大饥荒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波及36 个国家 1.87亿人口,整个地区至少缺粮 1 840 万吨。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有3 000 多万。据史料,思考非洲大饥荒体现了当今世界面临什么问题?2. 【学思之窗】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 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 70%。…… 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 年11月16日)]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3. 【问题探究】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 年 9 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 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 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 57.7 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4. 【思考点】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和政府应该怎么做?2. (2022天津高考)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1.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A. 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B.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C. 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D. 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南通期中)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农场从种籽公司及市场上购得谷种、饲草和肥料。而产出的谷物,则像工业品一样投到市场上去竞争。这一时期,英国农业人口虽然不断减少,但是粮食和肉类基本上自给有余,还能评选“模范农场”的称号。这说明( )A. 工业文明影响农业经营方式B. 英国农业的重要性降低C. 海外市场扩大推动农业发展D. 英国食品安全得到保障2. (2025广州期末)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轻人都关心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时长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 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B. 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C. 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D. 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3. (2025洛阳期末)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材料反映了( )A. 农业机械化保障食品安全B. 现代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 生物科技促进农业的发展D. 信息技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4. (2025徐州期中)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主要供种植者自己食用。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和种植( )A. 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为基础B. 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C. 主要源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D. 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5. (2025洛阳期末)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物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大量利用冷冻设备对食品进行冷冻加工,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反映了( )A. 粮食安全问题自古备受关注B. 科技发展解决粮食储备问题C. 食物储备技术得到不断提升D. 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6.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时代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中,现在我国北方人也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年前唐朝贵妃的“待遇”。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完成B. 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C. 运输和保鲜技术的进步D. 水果品种改良技术的提高7. (2025潮州期末)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B. 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C. 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D. 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8. (2024福州期末)近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三农”工作新要求,借助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该举措( )地点 农产品 应用技术手段福安市 葡萄 大棚设施栽培,配备环境自动监测、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南平市 牛奶 全封闭式机械挤奶技术,能够实时预警和干预的冷链物流车南平市 肉鸡 工厂化集约养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A. 说明数字农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农业B. 催生规模庞大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C. 得益于食物生产与储备技术的进步D. 能够基本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9. (2024重庆期末)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关系,中国人不再强调饮食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食物生产技术突破 B.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C. 传统思想已被否定 D. 科学思想广泛传播10. (2025徐州期中)下图为某国际组织的徽标,它以麦穗稻谷为主要图形,FAO为其缩写。该组织( )A.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性贷款B. 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C. 致力于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D. 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11. (2025太原期末)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87亿吨,比上年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6.5亿吨的台阶。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谷物总体自给率超过95%。这表明我国( )A. 缓解了食品安全问题B. 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C. 各地区农业均衡发展D. 有效控制粮食安全风险12. (2025太原期末)下表所示为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表明我国( )法律名称 颁布时间 法律名称 颁布时间《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 196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 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1995年 — —A. 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 改革开放成效突出C. 食品供应安全可信 D. 法律体系逐渐完善13. (2024佛山期末)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 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和使用。这表明我国( )A. 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B. 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C. 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D. 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14. (2025洛阳期末)(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种差异是由于畜牧业在中西方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形成的。此外,穿不仅是农业结构差异最终结果之一,而且也是差异(包括食物上的差异)发生的最初原因。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结构。——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一种来自工业生产线的食品而非厨房的方便食品出现了。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1880年,法国西海岸的食物罐装工厂每年产出5亿罐沙丁鱼罐头;1833年,蒸汽动力机器被运用到面包生产中,强有力的机器使面包轻而易举地被大批量生产;19世纪30年代末,乔纳森·迪克森·卡尔发明了饼干塑形机,将大量饼干从一条面团上切下来,以最便捷的方式制成大小一致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是独立工匠用手工难以完成的;1874年,浓缩牛肉汁被大量生产和销售。食物生产和食物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农业结构的差异。(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对食品加工业产生的影响。(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x 教用word.docx 第3课 子目二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