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一单元排查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 (2025南宁期末)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了距今11 000—9 000年的粟、黍炭化颗粒,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粟和黍的证据;南方地区则出土了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稻。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B. 古代区域文明存在密切联系C. 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D. 中国先民生存能力得到提高D【解析】中国南北方分别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稻和驯化粟、黍,这表明中国先民已经从单纯的采集、渔猎等获取食物的方式,发展到能够通过人工驯化农作物来主动生产食物,体现了中国先民生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故选D项;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社会阶层、财富分配等方面的信息来表明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北方有粟、黍的驯化,南方有稻的驯化,不能仅仅因为都有农作物驯化就认定古代区域文明存在密切联系,排除B项;在距今11 000-9 000年的时期,农业生产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不可能达到精耕细作的水平,排除C项。2. (2025北京通州期末)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地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完成了农业革命……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对该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两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B. 文明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 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D. 人类逐步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B【解析】根据材料,两河流域的文明是在“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共同作用之下产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故选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两河流域是最早的人类文明,排除A项;材料强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文明的产生,排除C项;农业革命使人类逐步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材料中强调的是农业革命及其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文明的产生,排除D项。3. (2025佛山期末)下表所示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颗粒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A. 稻作农业分布更加广泛B. 时人粮食品种多样C. 华北地区粟作农业发达D. 稻作技术传到北方B 黍 粟 水稻 大豆 小麦颗粒数 2 248 13 883 14 768 176 20占比 7.2% 44.6% 47.5% 0.6% 0.06%【解析】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子种类较多,且数量较多,这体现了当时的人可以吃到多种粮食,粮食品种多样,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的稻作农业,无从得出其分布广泛,排除A项;表格信息表明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水稻种子要多于粟种,因此不能得出当地“粟作农业发达”,且河南地区不能代表整个华北地区的情况,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水稻种子,这体现了稻作农业在北方有所发展,但材料只体现种子数量,无法体现耕作技术,排除D项。4. (2025吉林期末)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 000年至2 000年的8 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亿,即足足变成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B. 阶级的形成C. 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D. 物种的交流【解析】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大大提高了食物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种食物供应的稳定增长为人类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A项;阶级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更多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有关,排除B项;商业的发展和繁荣确实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增长,但它对人口增长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排除C项;物种交流本身并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辅助因素,排除D项。A5. (2024福州期末)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如下表)。据此可以看出( )A. 农业劳动模式发生变化B. 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C. 土地利用效率尚需提升D. 水稻种植区域得到推广B文献 作者 相关记载《四民月令》 (东汉)崔寔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博物志》 (西晋)张华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解析】分析文献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水稻种植有着精细的管理和技术追求,故选B项;这些文献更多的是在描述水稻的种植技术、土壤选择和田间管理,而非劳动模式的变革,排除A项;这些技术和管理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排除C项;这些文献没有涉及种植区域的扩展,排除D项。6. 对下表所示世界人口变化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 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B. 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增长C. 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迅速D. 世界作物传播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D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百万)1650年 100 1 12 2 100 330 5451750年 140 1 11 2 95 479 7281850年 266 26 33 2 95 749 1 1711900年 401 81 63 6 120 937 1 608【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高产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加,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黑奴贸易,非洲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减少,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排除B项;拉丁美洲地区人口增长最快,尤其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以及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各大洲人口,尤其是非洲人和欧洲人迁移至该地区,因此不能认定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为迅速,排除C项。7. 来自异域的糖、咖啡、茶、巧克力,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 )A.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B. 奴隶贸易由此开始C. 人口迁移引发物种交流D. 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黑奴贸易加快了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A项正确。A8. (2025无锡期末)关于番薯的传入,清人多有记载。陈世元在《金薯传习录》中详细记述了其四世祖陈振龙于明万历年间从吕宋引进甘薯,经厦门到福州,试栽成功的经过。广东的《凤冈陈氏族谱》中记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据此可知( )A. 族谱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番薯传入中国的经过B. 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导致历史事实无法认定C. 番薯传入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具有高度一致性D. 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D【解析】《金薯传习录》和《凤冈陈氏族谱》都记载了番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这一事实,虽然在细节上有不同,但通过对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番薯传入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故选D项;族谱往往带有家族的主观色彩,不一定比其他史料更具客观真实性,排除A项;通过对各种史料的综合分析,可以对历史事实进行认定,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二者关于番薯传入的地点等信息存在差异,并非具有高度一致性,排除C项。9. (2024北京西城期末)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在清朝由商人传入中国,1819年中国出版的《华英词典》出现了对“咖”的释义,“咖啡”一词也出现在通俗文学里。推动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锋B. 商品的全球流动C.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D.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咖啡在中国的传播是西方殖民活动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推动了商品的全球流动,故选B项;咖啡的传播是西方殖民活动推动的结果,战争只是殖民活动的一种方式,材料中未明确提及战争,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商品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排除C项;埃塞俄比亚在非洲,不是新大陆,排除D项。10. (2025沈阳期末)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据此可知,马铃薯的推广( )A. 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 印证了物种交流的双重影响C. 保障了欧洲人口的持续增长 D.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析】材料反映了马铃薯的推广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即它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突出的不是世界市场,排除A项;材料未明确展示消极影响,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无法从材料得出。D11. (2025佛山期末)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认为,欧洲人前往美洲大陆扩张时所携带的“生物旅行箱”破坏并改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制造了一个更符合欧洲人生存的物理空间。1995年,英国学者理查德·格罗夫认为,英帝国在殖民地并不是纯粹地破坏环境,同样也有森林保护主义政策。据此可知( )A. 殖民活动影响是多重的 B. 英国学者的认识更准确C. 环保理念成为全球共识 D.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解析】材料表明殖民活动既有对环境的破坏,也有一定的保护行为,故选A项;美国学者和英国学者的观点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殖民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两者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排除B项;当时很多国家更注重经济增长,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讨论的是殖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A12. 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逐渐探索出三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类型。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为代表,以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土地、劳动力适中型,以法国为代表,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这说明( )A. 国情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B. 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因素C. 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决于农场规模D. 人地矛盾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国情下产生了不同模式的现代农业类型,A项正确;“唯一”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由科技水平所决定,排除C项;人地矛盾只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因素之一,排除D项。A13. 下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A. 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B. 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C. 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D. 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B【解析】从图中的“信息”“电子”“GPS”“决策支持系统”等关键词可看出,“精确农业”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而“精确”,这是在对数字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B项正确。14. 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获取了一些经验。这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A. 最早起始于苏联 B. 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C. 解决了储粮问题 D. 在我国较早得到重视【解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重视机械通风储粮技术,D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我国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但并不意味着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最早出现在苏联,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我国在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采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进行试验,但不能说明当时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被广泛应用,排除B项;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有助于解决储粮问题,但是材料不能直接表明当时已经解决了储粮问题,排除C项。D15. (2025洛阳期末)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网购食品也纳入了监管。这些立法活动( )A. 实现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B. 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关注C. 表明法治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D. 有助于规范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且将网购食品也纳入监管,这样立法的形式有助于规范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故选D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我国早在古代便已注重食品安全问题,排除B项;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法治建设进入全新阶段,排除C项。D16. (2025汕尾期末)近几年,我国将持续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4年,粮食收储中的“绿色+科技”成为最大的亮点,全国绿色储粮仓容已经超过了2亿吨。这反映出我国( )A. 食品监管水平不断提高B. 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轨道C. 粮食产量连年增产丰收D. 粮食安全技术不断创新【解析】材料体现了我国在粮食仓储方面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理念,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故选D项;题干重点在于粮食仓储环节的技术提升,而不是食品监管方面,排除A项;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轨道,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17. (2025成都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桉树原生于澳大利亚。19世纪前期,欧洲植物学家穆勒和一些殖民者认为桉树可适用于防风、治病、供柴等,桉树逐渐受到关注。19世纪中期,桉树开始大量出口。在印度和南非,桉树被充当火车燃料和铁路枕木;在巴西,桉树既调节了气候,又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澳大利亚政府加深合作,桉树种植遍及全球,被广泛用于制浆造纸、实木建筑等工业领域,桉树油也在美国被注册为杀虫剂和杀螨剂,成为生物农药的重要原料。——摘编自布雷特·班尼特《全球奇树还是全球诅咒:桉树的历史》材料二 19世纪末,桉树被引入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主要用于庭院和园林绿化,种植规模较小。1954年,广东省率先大规模试点种植桉树,研发的“营养砖”技术使广东、广西很多荒芜之地速成林海。在国家长期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下,到2018年,全国桉树种植面积已达546万公顷,年产木材超全国商品材总产量的1/3。桉树种植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成为农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2018年以后,由于桉树种植面积已很难大幅增长,我国桉树种植的重点转向科学可持续经营,走提高质量和生态效益之路。——摘编自陈少雄等《中国桉树培育技术百年发展史与展望》(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以来桉树种植走向全球的原因。(8分)答案:原因:桉树用途广泛;世界联系加强;工业化的持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家、国际组织和政府的推动。(任答四点,8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桉树种植情况的变化。(8分)答案:变化:规模不断扩大;用途日益广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逐步走向科学可持续发展。(8分)(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面积种植桉树的价值。(4分)答案:价值: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源;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拓宽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4分)18. (2025吉林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单位:千克/人)——摘编自林亮《食品生产现代化与食品安全问题刍议》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1990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1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2000 7.1 8.2 14.6 20.1 2.9 7.4 3.9 11.7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2006 5.8 9.4 17.0 23.8 3.5 8.3 5.0 13.0材料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食品生产现代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食品生产的现代化超越了时间限制(如反季节食品)、地域限制(如跨国食品)以及经济条件限制(如食品廉价化趋势),使食品消费也更加快捷与便利,“快吃、快走”的快餐哲学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摘编自刘飞、孙中伟《食品风险与消费者抵抗:西方案例及其启示》(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油脂及肉类食品人均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答案: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增长速度总体快于农村。(4分)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食品生产现代化的因素。(6分)答案: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食品储存技术的进步;食品销售方式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任答三点,6分)谢谢观赏第一单元排查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 (2025南宁期末)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了距今11 000—9 000年的粟、黍炭化颗粒,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粟和黍的证据;南方地区则出土了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稻。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B. 古代区域文明存在密切联系C. 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D. 中国先民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答案】 D【解析】中国南北方分别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稻和驯化粟、黍,这表明中国先民已经从单纯的采集、渔猎等获取食物的方式,发展到能够通过人工驯化农作物来主动生产食物,体现了中国先民生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故选D项;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社会阶层、财富分配等方面的信息来表明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北方有粟、黍的驯化,南方有稻的驯化,不能仅仅因为都有农作物驯化就认定古代区域文明存在密切联系,排除B项;在距今11 000-9 000年的时期,农业生产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不可能达到精耕细作的水平,排除C项。2. (2025北京通州期末)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地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完成了农业革命……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对该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两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B. 文明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 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D. 人类逐步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两河流域的文明是在“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共同作用之下产生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故选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两河流域是最早的人类文明,排除A项;材料强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文明的产生,排除C项;农业革命使人类逐步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材料中强调的是农业革命及其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文明的产生,排除D项。3. (2025佛山期末)下表所示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颗粒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黍 粟 水稻 大豆 小麦颗粒数 2 248 13 883 14 768 176 20占比 7.2% 44.6% 47.5% 0.6% 0.06%A. 稻作农业分布更加广泛B. 时人粮食品种多样C. 华北地区粟作农业发达D. 稻作技术传到北方【答案】 B【解析】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子种类较多,且数量较多,这体现了当时的人可以吃到多种粮食,粮食品种多样,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的稻作农业,无从得出其分布广泛,排除A项;表格信息表明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水稻种子要多于粟种,因此不能得出当地“粟作农业发达”,且河南地区不能代表整个华北地区的情况,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水稻种子,这体现了稻作农业在北方有所发展,但材料只体现种子数量,无法体现耕作技术,排除D项。4. (2025吉林期末)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 000年至2 000年的8 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亿,即足足变成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B. 阶级的形成C. 商业的发展和繁荣D. 物种的交流【答案】 A【解析】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大大提高了食物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种食物供应的稳定增长为人类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A项;阶级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更多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有关,排除B项;商业的发展和繁荣确实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增长,但它对人口增长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排除C项;物种交流本身并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辅助因素,排除D项。5. (2024福州期末)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如下表)。据此可以看出( )文献 作者 相关记载《四民月令》 (东汉)崔寔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博物志》 (西晋)张华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A. 农业劳动模式发生变化B. 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C. 土地利用效率尚需提升D. 水稻种植区域得到推广【答案】 B【解析】分析文献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水稻种植有着精细的管理和技术追求,故选B项;这些文献更多的是在描述水稻的种植技术、土壤选择和田间管理,而非劳动模式的变革,排除A项;这些技术和管理措施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排除C项;这些文献没有涉及种植区域的扩展,排除D项。6. 对下表所示世界人口变化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百万)1650年 100 1 12 2 100 330 5451750年 140 1 11 2 95 479 7281850年 266 26 33 2 95 749 1 1711900年 401 81 63 6 120 937 1 608A. 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B. 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增长C. 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迅速D. 世界作物传播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答案】 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高产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加,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黑奴贸易,非洲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减少,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排除B项;拉丁美洲地区人口增长最快,尤其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以及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各大洲人口,尤其是非洲人和欧洲人迁移至该地区,因此不能认定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为迅速,排除C项。7. 来自异域的糖、咖啡、茶、巧克力,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 )A.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B. 奴隶贸易由此开始C. 人口迁移引发物种交流D. 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以及黑奴贸易加快了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和人口迁移,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A项正确。8. (2025无锡期末)关于番薯的传入,清人多有记载。陈世元在《金薯传习录》中详细记述了其四世祖陈振龙于明万历年间从吕宋引进甘薯,经厦门到福州,试栽成功的经过。广东的《凤冈陈氏族谱》中记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据此可知( )A. 族谱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番薯传入中国的经过B. 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导致历史事实无法认定C. 番薯传入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具有高度一致性D. 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答案】 D【解析】《金薯传习录》和《凤冈陈氏族谱》都记载了番薯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这一事实,虽然在细节上有不同,但通过对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能够从不同角度了解番薯传入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故选D项;族谱往往带有家族的主观色彩,不一定比其他史料更具客观真实性,排除A项;通过对各种史料的综合分析,可以对历史事实进行认定,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二者关于番薯传入的地点等信息存在差异,并非具有高度一致性,排除C项。9. (2024北京西城期末)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在清朝由商人传入中国,1819年中国出版的《华英词典》出现了对“咖”的释义,“咖啡”一词也出现在通俗文学里。推动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锋B. 商品的全球流动C.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D.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答案】 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咖啡在中国的传播是西方殖民活动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推动了商品的全球流动,故选B项;咖啡的传播是西方殖民活动推动的结果,战争只是殖民活动的一种方式,材料中未明确提及战争,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商品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排除C项;埃塞俄比亚在非洲,不是新大陆,排除D项。10. (2025沈阳期末)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据此可知,马铃薯的推广( )A. 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 印证了物种交流的双重影响C. 保障了欧洲人口的持续增长D.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了马铃薯的推广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即它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突出的不是世界市场,排除A项;材料未明确展示消极影响,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无法从材料得出。11. (2025佛山期末)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认为,欧洲人前往美洲大陆扩张时所携带的“生物旅行箱”破坏并改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制造了一个更符合欧洲人生存的物理空间。1995年,英国学者理查德·格罗夫认为,英帝国在殖民地并不是纯粹地破坏环境,同样也有森林保护主义政策。据此可知( )A. 殖民活动影响是多重的B. 英国学者的认识更准确C. 环保理念成为全球共识D.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殖民活动既有对环境的破坏,也有一定的保护行为,故选A项;美国学者和英国学者的观点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殖民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两者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排除B项;当时很多国家更注重经济增长,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讨论的是殖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12. 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逐渐探索出三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类型。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为代表,以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土地、劳动力适中型,以法国为代表,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这说明( )A. 国情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B. 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因素C. 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决于农场规模D. 人地矛盾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答案】 A【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国情下产生了不同模式的现代农业类型,A项正确;“唯一”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农业机械化水平主要由科技水平所决定,排除C项;人地矛盾只是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因素之一,排除D项。13. 下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A. 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B. 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C. 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D. 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答案】 B【解析】从图中的“信息”“电子”“GPS”“决策支持系统”等关键词可看出,“精确农业”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而“精确”,这是在对数字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B项正确。14. 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获取了一些经验。这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A. 最早起始于苏联B. 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C. 解决了储粮问题D. 在我国较早得到重视【答案】 D【解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重视机械通风储粮技术,D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我国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但并不意味着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最早出现在苏联,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我国在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采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进行试验,但不能说明当时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被广泛应用,排除B项;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有助于解决储粮问题,但是材料不能直接表明当时已经解决了储粮问题,排除C项。15. (2025洛阳期末)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网购食品也纳入了监管。这些立法活动( )A. 实现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B. 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关注C. 表明法治建设进入全新阶段D. 有助于规范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答案】 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且将网购食品也纳入监管,这样立法的形式有助于规范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故选D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我国早在古代便已注重食品安全问题,排除B项;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法治建设进入全新阶段,排除C项。16. (2025汕尾期末)近几年,我国将持续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4年,粮食收储中的“绿色+科技”成为最大的亮点,全国绿色储粮仓容已经超过了2亿吨。这反映出我国( )A. 食品监管水平不断提高B. 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轨道C. 粮食产量连年增产丰收D. 粮食安全技术不断创新【答案】 D【解析】材料体现了我国在粮食仓储方面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理念,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故选D项;题干重点在于粮食仓储环节的技术提升,而不是食品监管方面,排除A项;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轨道,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17. (2025成都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桉树原生于澳大利亚。19世纪前期,欧洲植物学家穆勒和一些殖民者认为桉树可适用于防风、治病、供柴等,桉树逐渐受到关注。19世纪中期,桉树开始大量出口。在印度和南非,桉树被充当火车燃料和铁路枕木;在巴西,桉树既调节了气候,又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澳大利亚政府加深合作,桉树种植遍及全球,被广泛用于制浆造纸、实木建筑等工业领域,桉树油也在美国被注册为杀虫剂和杀螨剂,成为生物农药的重要原料。——摘编自布雷特·班尼特《全球奇树还是全球诅咒:桉树的历史》材料二 19世纪末,桉树被引入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主要用于庭院和园林绿化,种植规模较小。1954年,广东省率先大规模试点种植桉树,研发的“营养砖”技术使广东、广西很多荒芜之地速成林海。在国家长期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下,到2018年,全国桉树种植面积已达546万公顷,年产木材超全国商品材总产量的1/3。桉树种植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成为农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2018年以后,由于桉树种植面积已很难大幅增长,我国桉树种植的重点转向科学可持续经营,走提高质量和生态效益之路。——摘编自陈少雄等《中国桉树培育技术百年发展史与展望》(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以来桉树种植走向全球的原因。(8分)答案:原因:桉树用途广泛;世界联系加强;工业化的持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家、国际组织和政府的推动。(任答四点,8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桉树种植情况的变化。(8分)答案:变化:规模不断扩大;用途日益广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逐步走向科学可持续发展。(8分)(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面积种植桉树的价值。(4分)答案:价值: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源;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拓宽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4分)18. (2025吉林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单位:千克/人)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1990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1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2000 7.1 8.2 14.6 20.1 2.9 7.4 3.9 11.7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2006 5.8 9.4 17.0 23.8 3.5 8.3 5.0 13.0——摘编自林亮《食品生产现代化与食品安全问题刍议》材料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食品生产现代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食品生产的现代化超越了时间限制(如反季节食品)、地域限制(如跨国食品)以及经济条件限制(如食品廉价化趋势),使食品消费也更加快捷与便利,“快吃、快走”的快餐哲学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摘编自刘飞、孙中伟《食品风险与消费者抵抗:西方案例及其启示》(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油脂及肉类食品人均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答案: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增长速度总体快于农村。(4分)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6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食品生产现代化的因素。(6分)答案: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的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食品储存技术的进步;食品销售方式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任答三点,6分)第一单元排查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 (2025南宁期末)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了距今11 000—9 000年的粟、黍炭化颗粒,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粟和黍的证据;南方地区则出土了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稻。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B. 古代区域文明存在密切联系C. 农业生产实现精耕细作D. 中国先民生存能力得到提高2. (2025北京通州期末)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地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完成了农业革命……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对该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两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B. 文明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 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3. (2025佛山期末)下表所示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颗粒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黍 粟 水稻 大豆 小麦颗粒数 2 248 13 883 14 768 176 20占比 7.2% 44.6% 47.5% 0.6% 0.06%A. 稻作农业分布更加广泛B. 时人粮食品种多样C. 华北地区粟作农业发达D. 稻作技术传到北方4. (2025吉林期末)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 000年至2 000年的8 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亿,即足足变成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 农业的出现和发展B. 阶级的形成C. 商业的发展和繁荣D. 物种的交流5. (2024福州期末)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如下表)。据此可以看出( )文献 作者 相关记载《四民月令》 (东汉)崔寔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博物志》 (西晋)张华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A. 农业劳动模式发生变化B. 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C. 土地利用效率尚需提升D. 水稻种植区域得到推广6. 对下表所示世界人口变化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百万)1650年 100 1 12 2 100 330 5451750年 140 1 11 2 95 479 7281850年 266 26 33 2 95 749 1 1711900年 401 81 63 6 120 937 1 608A. 各大洲的人口数量处于持续增长状态B. 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人口增长C. 欧洲人和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增长最迅速D. 世界作物传播是促进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7. 来自异域的糖、咖啡、茶、巧克力,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 )A.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B. 奴隶贸易由此开始C. 人口迁移引发物种交流D. 欧洲阶级结构发生变革8. (2025无锡期末)关于番薯的传入,清人多有记载。陈世元在《金薯传习录》中详细记述了其四世祖陈振龙于明万历年间从吕宋引进甘薯,经厦门到福州,试栽成功的经过。广东的《凤冈陈氏族谱》中记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据此可知( )A. 族谱更为客观真实反映了番薯传入中国的经过B. 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导致历史事实无法认定C. 番薯传入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具有高度一致性D. 不同史料的相互印证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9. (2024北京西城期末)最早发现咖啡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在清朝由商人传入中国,1819年中国出版的《华英词典》出现了对“咖”的释义,“咖啡”一词也出现在通俗文学里。推动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带来的文化碰撞与交锋B. 商品的全球流动C. 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D. 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10. (2025沈阳期末)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据此可知,马铃薯的推广( )A. 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 印证了物种交流的双重影响C. 保障了欧洲人口的持续增长D.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1. (2025佛山期末)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认为,欧洲人前往美洲大陆扩张时所携带的“生物旅行箱”破坏并改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制造了一个更符合欧洲人生存的物理空间。1995年,英国学者理查德·格罗夫认为,英帝国在殖民地并不是纯粹地破坏环境,同样也有森林保护主义政策。据此可知( )A. 殖民活动影响是多重的B. 英国学者的认识更准确C. 环保理念成为全球共识D. 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12. 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逐渐探索出三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类型。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美国为代表,以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土地、劳动力适中型,以法国为代表,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这说明( )A. 国情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B. 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唯一因素C. 农业机械化水平取决于农场规模D. 人地矛盾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13. 下图为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精确农业”( )A. 完全实现了无人智能化操作B. 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C. 随国家干预加强而不断发展D. 利于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14. 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获取了一些经验。这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A. 最早起始于苏联B. 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C. 解决了储粮问题D. 在我国较早得到重视15. (2025洛阳期末)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网购食品也纳入了监管。这些立法活动( )A. 实现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B. 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关注C. 表明法治建设进入全新阶段D. 有助于规范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6. (2025汕尾期末)近几年,我国将持续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4年,粮食收储中的“绿色+科技”成为最大的亮点,全国绿色储粮仓容已经超过了2亿吨。这反映出我国( )A. 食品监管水平不断提高B. 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轨道C. 粮食产量连年增产丰收D. 粮食安全技术不断创新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17. (2025成都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桉树原生于澳大利亚。19世纪前期,欧洲植物学家穆勒和一些殖民者认为桉树可适用于防风、治病、供柴等,桉树逐渐受到关注。19世纪中期,桉树开始大量出口。在印度和南非,桉树被充当火车燃料和铁路枕木;在巴西,桉树既调节了气候,又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澳大利亚政府加深合作,桉树种植遍及全球,被广泛用于制浆造纸、实木建筑等工业领域,桉树油也在美国被注册为杀虫剂和杀螨剂,成为生物农药的重要原料。——摘编自布雷特·班尼特《全球奇树还是全球诅咒:桉树的历史》材料二 19世纪末,桉树被引入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主要用于庭院和园林绿化,种植规模较小。1954年,广东省率先大规模试点种植桉树,研发的“营养砖”技术使广东、广西很多荒芜之地速成林海。在国家长期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下,到2018年,全国桉树种植面积已达546万公顷,年产木材超全国商品材总产量的1/3。桉树种植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成为农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2018年以后,由于桉树种植面积已很难大幅增长,我国桉树种植的重点转向科学可持续经营,走提高质量和生态效益之路。——摘编自陈少雄等《中国桉树培育技术百年发展史与展望》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以来桉树种植走向全球的原因。(8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桉树种植情况的变化。(8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面积种植桉树的价值。(4分)18. (2025吉林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单位:千克/人)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1990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1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2000 7.1 8.2 14.6 20.1 2.9 7.4 3.9 11.7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2006 5.8 9.4 17.0 23.8 3.5 8.3 5.0 13.0——摘编自林亮《食品生产现代化与食品安全问题刍议》材料二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食品生产现代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食品生产的现代化超越了时间限制(如反季节食品)、地域限制(如跨国食品)以及经济条件限制(如食品廉价化趋势),使食品消费也更加快捷与便利,“快吃、快走”的快餐哲学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摘编自刘飞、孙中伟《食品风险与消费者抵抗:西方案例及其启示》(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85—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油脂及肉类食品人均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食品生产现代化的因素。(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x 教用word.docx 第一单元排查检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