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运动对列强宣战;而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各参战国协定:“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省者,决依条约保护”。作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的山东巡抚袁世凯也与刘、张态度一致。这反映出当时( )
A. 权力结构已发生变动 B. 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点
C. 民主革命时机已成熟 D. 政府以保境安民为要旨
2.北京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的名称历经变化:1901年立于北京东单,名为“克林德碑”;1918年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改名为“保卫和平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B. 中国国际地位上升趋势
C. 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D. 西方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3.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整个宇宙秩序是上帝按等级体系进行安排的。人分为僧侣、贵族、平民三等……杰出者治人,愚昧者治于人。如果有人想改变上帝的安排,去提高等级,那是犯罪的。”这一论述( )
A. 意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 折射出王权对教权的冲击
C. 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 侵害了教会和骑士的利益
4. 17世纪,在阿姆斯特丹食品交易所中,“人们在捕到鲱鱼前已经把鱼作为期货出售,或者在种子尚未发芽前……就以期货形式出售”,这些投机甚至“决定了欧洲的(谷物)价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自由经济促进了市场繁荣 B. 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C. 荷兰实业资本家实力雄厚 D. 地中海传统商路仍具一定生机
5.1254年,在英格兰莱斯特主教地产的货币收入中,地租占44%,销售占41%。1297年,地租收入不超过32%,谷物和羊毛的销售收入分别占27%和35%。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教权逐渐强化 B. 农奴生产积极性提高
C. 商品经济发展 D. 自治城市大量兴起
6.齐国多滨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曾设六个工商之乡。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据此可知(  )
A. 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国家统一 B. 诸侯国通过改革完成了社会转型
C. 地理环境影响国家政策制定 D.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7.曹魏时期的连坐刑罚主要用于谋反、大逆等严重犯罪中,对于一般的盗窃罪不再株连亲族。西晋时明确规定了“除谋反,适养、母出、女嫁,皆不坐父母弃市”。南朝时梁朝规定,“老小”之人不再处于连坐之内。连坐制的变迁(  )
A. 体现了刑罚制度的理性化 B. 表明宗族关系的渐趋淡化
C. 说明了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D. 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8.有阿拉伯文献描绘说: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上,大马士革必与它齐名。蒙古西征后,有欧洲学者在游记中写道:(大马士革)有花园和果园围绕,来来往往是一汪汪池水、河水、溪水和泉水,安排巧妙,使人心旷神怡。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中古时期的大马士革( )
A. 宗教中心地位突出 B. 传承古巴比伦文明
C. 曾被蒙古战火摧毁 D. 经济社会较为繁荣
9.西夏契约文书记载,天盛廿二年(1170年)三月,党项人骨勒宝借汉人王遇粟十石,约定秋后还粟十五石。若违约,罚牲畜一头,依官法处置。此契约可实证,西夏(  )
A. 法律体系完全照搬唐宋 B. 党项贵族垄断经济特权
C. 政府对民间借贷的规范 D. 民间贸易得到官府重视
10.观察如图。据此可知( )
A. 早期人类文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文明程度
C. 区域文明起源具有一定内在规律 D. 古代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特点
11.下面是民国初年的两副对联:
一: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二:洪水横流淹没汉满蒙回藏
宪章文武净是公侯伯子男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华民国已经荡然无存 B. 清政府的逆行彻底失败
C. 民众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D. 袁世凯破坏了共和体制
1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建立各种专业干部学校、紧紧依托高等院校、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和培训班等途径广泛开展干部专业教育。到1956年,全国共有科研、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文化艺术等专业干部84万人。新中国初期的干部专业教育( )
A. 建立健全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 B. 契合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C. 营造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 D. 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保障
13.清代蒲松龄的《农桑经》指出:“山地得力在堰(水平梯田的田埂),缺处宜早修,水口宜急塞,或加填叠,一则不致冲决,二则雨水落淤,名为‘天下粪’。”蒲氏关于“堰”的描述,体现了( )
A. 山地垦殖理论的创新 B. 山地农业灌溉问题有效解决
C.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 D. 政府对山地垦殖的高度重视
14. 12世纪的英格兰,对于同一纠纷,王室法庭、地方法庭、封建法庭(如庄园法庭)和教会法庭都有管辖权。与其他法庭相比,王室法庭的程序一般较为规范,裁判也较为公正。因此,相关当事人更愿意选择由王室法庭处理土地和神职推荐权纠纷。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格兰( )
A. 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占优势 B. 坚持司法独立和法律至上
C. 司法成为王权强化的重要手段 D. 封君封臣制度已彻底瓦解
15.1896年,卢米埃尔的电影作品《火车到站》(见下图)上映。影片中一列来自马赛的火车缓缓进站,乘客们正在站台等候。放映总时长55秒。有趣的是,观众深怕被屏幕中的火车撞击,紧张地静坐在座位上。这一幕反映了(  )
A. 电影时代已经到来 B. 有声电影开始出现
C. 火车成为法国人必乘的交通工具 D. 内燃机为动力的火车率先在欧洲大陆普及
16.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 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 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 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 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二、非选择题
17.【明清社会转型】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晚期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萌芽性质、农业雇佣经营者与农业雇佣之间以经济契约为纽带建立起的新型的农业雇佣关系。工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市民阶层开始出现……
——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出的内容接着续写。(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补充或者综合各角度考虑亦可。要求:史论结合,观点合理,语言通畅,续写内容与所给材料有关联性)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世宗即位(1521年)后,“革锦衣卫冒滥军校三万余人”,重用费宏、杨一清、张璁等勤政、清廉名臣。“以南畿、浙江、江西、湖广、四川旱,诏抚按官讲求荒政”。嘉靖八年“以议狱不当,下郎中魏应召等于狱,右都御史熊浃削籍”,并陆续惩治数百个祸害百姓的官员。四十三年派总兵官戚继光平定福建等地倭患。 因此称赞说,世宗“御极”后“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摘编自[清]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二 1524年,羁押在广州的葡萄牙使团成员维埃拉在撰写的《广州葡因书简》中描述:“中国官员不干事实,除盗窃外,不为当地着想 也不爱百姓,只掠夺、杀害、鞭打,对人民施暴。百姓受这些官员的虐待超过受地狱魔鬼的,因此百姓不爱国王和官员,每天都在叛乱,成为强盗 人人都思变,因为都准备摆脱奴役,比我说的情况还要坏,他们希望这些在广东的葡萄牙人到来。”
———据[葡]维埃拉《广州葡囚书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史》《广州葡囚书简》对明朝中后期国家治理看法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广州葡囚书简》相应说法的成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侯外庐在“早期启蒙说”的研究中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场类似西方的启蒙运动,起始于明末清初,具有中国特色。他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是反对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启蒙时代。尽管我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新思想,但新思想因受封建专制影响而未能壮大,直至19世纪初民主革命和五四运动才打破束缚,建立新伦理道德观念。明清启蒙学者以自然唯物论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其精神统治,预示社会转型,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
——摘编自尹贵生《侯外庐“早期启蒙说”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侯外庐“早期启蒙说”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学说提出的历史意义。
20.民族政策是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重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普遍推行土司制度。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摘编自《御制十全记》
(1)概括材料一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西北疆域所作的一系列努力。
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东南诸省不仅没有响应清政府与列强宣战,反而积极与列强媾和,以维护东南地方秩序的稳定,这反映出当时传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权力关系被打破,地方势力日益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对外政策的背离,这与外交政策灵活性无关,排除B项;此时封建势力仍然强大,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相对弱小,排除C项;当时地方政府以维护各自利益为要旨,而非保境安民,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碑名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的地位,最初的“克林德碑”是为了纪念义和团期间被清军(神机营)杀害的德国公使,体现了当时中国在列强压力下的屈辱地位。1918年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对公理和正义的呼声。1952年改名为“保卫和平碑”,是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因此,这一变化最能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趋势,B项正确;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的胜利,碑名的变化是个演变历程,排除A项;只有“保卫和平碑”能够反映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该选项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非殖民体系的瓦解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托马斯·阿奎那的论述强调宇宙秩序和社会等级是由上帝安排的,反映了中世纪社会的等级结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种观点显然旨在维护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使人们接受现实的社会分层,以此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符合封建社会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中阿奎那强调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且强调教权的地位,B项与阿奎那思想不符,排除B项;阿奎那维护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阿奎那强调教权的地位,有利于维护教会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可知,17 世纪阿姆斯特丹食品交易所中,人们在鲱鱼未捕到、种子未发芽前就以期货形式出售,这些投机行为甚至决定了欧洲的谷物价格,这表明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对实体经济(如鲱鱼、谷物等实物经济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B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期货交易这种金融行为对实体经济价格的决定作用,而非自由经济整体对市场繁荣的促进,且自由经济是在工业革命后盛行,排除A项;题干中未体现荷兰实业资本家的实力情况,排除C项;题干中完全没有涉及地中海传统商路的内容,无法得出地中海传统商路仍具一定生机,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13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市场对谷物、羊毛等需求增长,领主更倾向于把农产品拿到市场销售获利,C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地产货币收入结构变化,和教权强化无直接关联,农奴生产积极性提高和城市兴起也不能直接导致这种收入结构改变,排除A、B、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齐国多滨海之盐碱地”“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设六个工商之乡”“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土质好,灌溉便利”“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齐国临海,盐碱地不利于农业生产,于是齐国发展渔业、盐业、工商业,而秦国位于渭水中下游,土质好、灌溉又便利,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商鞅变法主张重农抑商,材料体现了地理环境影响国家政策制定,故选C项;管仲改革属于奴隶主阶级改革,商鞅变法属于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排除A项;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不是“完成了”,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属于民族关系的重要变化,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方面,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从曹魏到南朝,一般犯罪及老幼等特定人群不再连坐,体现了刑罚制度不再随意株连,更加理性化,A项正确;当时宗族在社会中仍有重要地位,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刑法适用范围的调整,不能说明全面说明整个法律体系逐渐完善,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频繁,矛盾并未减弱,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马士革)有花园和果园围绕,来来往往是一汪汪池水、河水、溪水和泉水,安排巧妙,使人心旷神怡”可知,从阿拉伯文献的记载和欧洲旅行家的游记中可以看出,大马士革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建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大马士革的宗教特征,排除A项;古巴比伦是距今近4000年的古国,而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公元7世纪,蒙古西征更是在公元13世纪,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大马士革是否传承自古巴比伦文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大马士革受到蒙古西征的战火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夏契约明确约定了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后的处罚方式,并提到“依官法处置”,体现了政府法律对这类经济活动的规范,C项正确;“完全照搬”表述绝对,排除A项;“垄断经济特权”表述绝对,排除B项;民间借贷并非贸易,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亚非古代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区域文明起源具有一定内在规律,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不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文明程度,也没有显示文明间的交流,排除A、B项;地图中体现不同区域的大河流域地区出现了人类早期文明,未涉及古代文明的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可知,“对联一: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对联并不对称,由此可知,对联的创造者暗讽袁世凯对民主共和的破坏,支持中华民国。对联“二:洪水横流淹没汉满蒙回藏,宪章文武净是公侯伯子男”讽刺“洪宪”实质是“专制统治”,破坏民主共和,D项正确;选项“中华民国已经荡然无存”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内容主要抨击了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体制,排除A项;“清政府的逆行彻底失败”与材料“洪宪”不符,“洪宪”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年号,排除B项;反袁世凯具有反帝的性质,但主要是反封建,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等途径广泛开展干部专业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主要是领导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执政党,需要大量专业干部来进行国家建设,因此开展干部专业教育培养专业干部,契合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B项正确;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各方各面,包括学科设置、教学管理、学位制度等众多内容,干部专业教育只是依托高等院校等进行,不能等同于建立健全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排除A项;虽然开展干部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但材料强调的培养专业干部以适应国家建设需求,排除C项;材料中干部专业教育涵盖了“科研、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并非单纯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人才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堰是水平梯田的田埂,其功能是用于管理田地的灌溉,这属于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堰的功能,而非山地垦殖的理论,排除A项;材料阐述的是如何去发挥堰的功能,没有体现有效解决,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堰的功能,未涉及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12世纪的英格兰,相关当事人在遇到涉及封建领主的土地纠纷和涉及教会的神职推荐权纠纷时,更愿意选择由国王控制的王室法庭裁决,而不是被领主控制的封建法庭和被教会控制的教会法庭。在中世纪封建制下,相关纠纷由王室法庭裁决,为王权插手地方事务和教会事务提供了便利,所以,司法成为英格兰王权加强的重要手段,C项正确;材料只有司法方面的内容,不能得出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占优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司法独立和法律的地位,排除B项;“彻底”一词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当时已经出现了电影,电影时代到来了,A项正确;当时的电影是无声的,排除B项;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当时的火车是以蒸汽机为动力,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战争废墟中快速恢复生产,并且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举措,是重视重工业的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组织形式,无法体现集体化进程的加快,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国家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无法推断苏联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续写:随着农业雇佣关系的契约化,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同时,这种新型的雇佣关系也预示着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动,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工商业城镇的繁荣,是明朝晚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标志。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市场网络的不断拓展,工商业者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这一阶层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社会结构,还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市民阶层崇尚实用主义、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观念,对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构成了挑战,为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综上所述,明朝晚期的社会转型是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初步过渡。虽然这一转型过程中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它所展现出的历史趋势和时代精神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解析】首先解读材料,材料呈现的是明朝晚期中国社会发生变化,如出现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萌芽性质、农业雇佣经营者与农业雇佣之间以经济契约为纽带建立起的新型的农业雇佣关系、市民阶层等。题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给出的内容接着续写。根据材料“出现了具有近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萌芽性质、农业雇佣经营者与农业雇佣之间以经济契约为纽带建立起的新型的农业雇佣关系。工商业城镇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市民阶层开始出现……”可知,明朝晚清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均出现变化,可直接从这几个方面续写,续写时注意列举这三个方面具体变化的史实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如随着农业雇佣关系的契约化,一种以利益为导向的、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同时,这种新型的雇佣关系也预示着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动,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工商业城镇的繁荣,是明朝晚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标志。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市场网络的不断拓展,工商业者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这一阶层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社会结构,还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市民阶层崇尚实用主义、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思想观念,对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构成了挑战,为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总结,综上所述,明朝晚期的社会转型是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初步过渡。虽然这一转型过程中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它所展现出的历史趋势和时代精神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8.【答案】(1)《明史》:明世宗继位后,革新政治,惩处贪官,平定倭患,消除弊政,社会治理出现一派清明景象。《广州葡囚书简》:明王朝统治暴虐,官员贪酷,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叛乱频发。
(2)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贪鄙,民众生活穷苦;维埃拉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也意图鼓动葡萄牙政府对明朝进行殖民扩张。
19.【答案】主要观点:中国在明末清初之际已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启蒙运动;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新思想,但新思想受封建专制影响未能壮大;明清启蒙学者的思想批判了封建思想,预示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历史意义:为中国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推动了该领域的深入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方法,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为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命的发展。
【解析】主要观点: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场类似西方的启蒙运动,起始于明末清初,具有中国特色”可知,中国在明末清初之际已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启蒙运动;根据材料“尽管我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新思想,但新思想因受封建专制影响而未能壮大”可知,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新思想,但新思想受封建专制影响未能壮大;根据材料“明清启蒙学者以自然唯物论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其精神统治,预示社会转型,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可知,明清启蒙学者的思想批判了封建思想,预示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一场类似西方的启蒙运动,起始于明末清初,具有中国特色。他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是反对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启蒙时代”可知,为中国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推动了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方法,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根据材料“明清启蒙学者以自然唯物论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其精神统治,预示社会转型,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过渡。”可知,为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命的发展。
20.【答案】(1)措施:北方设重镇,修长城,派重兵守卫;南方建立卫所,驻扎军队,屯田开发;推行土司制度。
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与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2)努力:击溃准噶尔部分裂势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