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子目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农业 家庭式劳作 ①地位:在__________之前的各区域文明中普遍存在。②条件:__________的逐步推广。③表现:中国战国时期开始发展;古希腊罗马日渐普及庄园式劳作 ①条件:存在庄园、奴隶或农奴,集体劳作。②表现: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中古时期的______普遍存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_____手工业 类型 手工业家庭、民营作坊、______作坊特征 世代传承,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如匠籍)工业时代铁犁牛耕西欧坞堡官营【概念】劳作方式是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包含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还包括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图解】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概念】坞堡是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地方组织。它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治组织;既是自卫组织,带有军事色彩,也是自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组织和维护生产,使宗亲或流民免遭劫掠杀戮的作用。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突出,往往与当时的庄园经济、豪强地主或士族阶层相联系。【比较】小农经济与庄园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组织单位,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和经济基础。庄园经济: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庄园内的生产为主要内容,也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1. 【探究】劳作方式的转变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班固《汉书·食货志》载:“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两段史料反映了铁器时代前后怎样的劳作方式?答案:由集体劳作转向个体劳作(或家庭式劳作)。2. 【史料阅读】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即通过社会经济改革促进税制改革。3. 【历史纵横】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史料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答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家庭生产。4. 【学思之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5. 【探究】中古西欧庄园中古时期西欧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描述道,中古时期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使用的一切物品。(彼楞《中古欧洲社会经济史》)根据史料,指出中古时期西欧农业的主要劳作方式。这一劳作方式有何显著特征?答案:劳作方式:庄园式劳作。特征:自给自足。6. 【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哪些特点。答案:注重世代传习;具有封闭性;官府参与保护;长期存在。7. 【探究】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傅筑夫等学者认为,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据史料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答案: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多个领域;生产形式不断进步,由家庭小作坊到手工工场;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一些私营手工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历史解释】对比古代中国庄园和中古西欧庄园 古代中国庄园 中古西欧庄园不同 土地所有 地主私有制 领主私有土地来源 兼并、赏赐、祖业 上级封授土地买卖 自由买卖 不能买卖和转让分布管理 分散不便管理 连成一片便于统一管理政治寓意 非区分等级的标准 代表严格的等级阶级关系 一定人身依附关系 庄园主占有农奴相同 都属于封建性质;都以农业为主;都符合自给自足;都有保卫设施和武装力量;都存在主仆关系;都存在集体和个体劳作 3. (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该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井田制度的繁荣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孟子所谈的就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前景,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是王朝建立初期为缓和矛盾和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与民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不符合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的时代特征,而且这一政策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排除A项;当时井田制正在走向崩溃瓦解,而商业活动有所发展,排除B、D两项。C1. (2025南通期中)在陕西宝鸡的西周铸铜作坊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不少陶模与陶范。其中陶模的泥质细腻,还掺入少量细砂,以防止高温干燥时破裂。陶范的用泥中掺入谷糠类的掺和料,用来解决浇铸时排气问题,同时又增加了陶范的耐热急变性能。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 家庭手工业繁荣发展 B. 铁制农具大量生产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D. 青铜冶炼技术提高【解析】从材料中对陶模和陶范制作工艺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在青铜铸造工具的制作上已经有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在西周铸铜作坊遗址中的发现,作坊通常是集中生产、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场所,这不属于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西周时期,青铜器是主要的金属制品,铁制农具尚未大量生产,排除B项;虽然发现了陶模和陶范这两种工具,但材料没有显示在青铜铸造过程中有更细致的分工环节,排除C项。D2. (2024洛阳期末)据考古资料统计,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仅锄即多达89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我国( )A. 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B. 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C. 铁犁牛耕在全国普遍使用 D. 农用动力发生革命性变革【解析】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故选B项;仅凭考古文物的出土无法得出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排除A项;直到东汉时期铁犁牛耕才推广到珠江流域,排除C项;D项指的是牛耕的使用,与材料提及的铁农具相悖。B3.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下表所示为秦国和六国劳动力耕作能力情况,以下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 七国的劳动力耕作水平差距很小B. 秦国家庭劳动力明显不足C. 耕作能力强是秦统一的重要条件D. 六国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C 每户人均面积 家庭平均人口数 家庭平均劳动力数 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六国 100(亩) 8(人) 3.5(人) 28.57(亩)秦国 108(亩) 5(人) 2(人) 54.00(亩)【解析】战国时期秦国家庭劳动力耕作能力超过六国,反映了秦国农业生产能力强,是秦统一的重要物质基础,故选C项;秦国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54.00亩,六国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28.57亩,说明耕作水平差距很大,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秦国和六国每户人均面积相差不大,虽然秦国家庭劳动力相比较少,但劳动力耕作能力强于六国,所以不能得出家庭劳动力明显不足的结论,排除B项;六国采取的是家庭劳作方式,排除D项。4. 杨恽《报孙会宗书》记载:“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另有《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这说明了( )A. 家庭式劳作方式 B.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 铁犁牛耕的技术 D. 男耕女织经营方式【解析】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是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的描述,A项正确;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女织的信息,排除D项。A5. 下图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汉墓壁画拓片(部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牛耕技术在边疆地区普及B. 庄园经济得到发展C. 家庭式劳作方式占据主导D.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解析】材料中的汉墓壁画拓片中有“采桑区、沤麻区、扶犁耕耘、廊舍、厩棚栏圈”,说明这里具有耕种粮食、手工业作坊、养殖牲畜等自给自足的特征,分区代表了生产规模较大,符合汉代庄园经济的特征,故选B项;拓片内容反映了该地区出现牛耕,但是不能反映牛耕技术在边疆的普及,排除A项;拓片反映的生产规模较大,不是家庭式劳作方式,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情况,而庄园经济也不是社会动荡的产物,排除D项。6. (2025吉林期末)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使用( )A. 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 B. 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C. 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 D. 实现了手工业动力的变革【解析】水排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水力驱动皮囊鼓风,这种技术改进对于需要高温冶炼的冶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提高冶炼过程中的氧气供应,从而提高冶炼效率,与材料中“用力少,见功多”的描述相吻合,故选B项;水排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用于提高生产效率,而非用于防灾减灾,排除A项;水排是用于鼓风的生产工具,与农业灌溉无关,排除C项;水排适用于冶铁业,对整个手工业动力影响甚微,排除D项。B7. (2025重庆期末)西晋太康初年,皇帝下诏“罢天下军役,示海内大安”,并把原本军队屯垦的土地分给士兵家属去耕种,在国家控制的土地上,推行“占田法”(官僚、军士、农民按品阶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这些做法( )A. 满足了小农的生存需要 B. 顺应了由乱转治的需要C. 阻断了土地兼并的潮流 D. 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西晋推行占田法,在屯田制解体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确认和保护官僚、士族已占的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顺应了由乱转治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中“占田法”是把“土地分给士兵家属去耕种”,不是所有小农,不能满足所有小农的生存需要,排除A项;封建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占田法无法阻断土地兼并的潮流,排除C项;材料中“占田法”是土地制度,不是赋役制度,无法得知财政收入情况,排除D项。B8. (2024荆州期末)《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A. 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 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 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解析】据“工之子恒为工”“巧者述之,守之世”“莫不继事”“家传其业”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注重世代相袭,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C两项;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依附,排除B项。D9. (2024重庆期末)重庆制瓷业勃发于北宋晚期的民窑——涂山窑,窑址遍布于南岸、巴南、荣昌等,器型多样。窑炉为北方常见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窑具中漏斗形匣钵以及茶盏、窑变纹、花瓣装饰可能受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影响。据此可知( )A. 商品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B. 区域交流影响手工业生产C. 宋代重庆制瓷业特色鲜明D. 宋代私营手工业繁荣兴盛B【解析】重庆民窑的窑炉为北方样式,窑具受到江西制瓷业影响,这体现重庆制瓷业与北方和江西地区存在交流,促进了重庆制瓷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得出A项结论;材料强调重庆制瓷业受到其他地区影响,无法说明重庆制瓷业特色鲜明,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重庆地区民窑窑址分布区域、窑炉样式、窑具特色,因此不能得出D项结论。10. (2025西安期末)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A. 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B. 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C. 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D. 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A【解析】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是劳动工具的显著进步,它们的使用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土地所有制的任何变革,而是强调了农业耕作制度的转变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题目仅描述了西欧的农业耕作制度,并未涉及其他文明区域,排除C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通常与亚洲(如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农业实践相关联,而非中古欧洲,排除D项。11. (2024石家庄期末)乾隆时期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 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 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 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佃户王某通过“卖田以佃田”的方式,实际上是在保持甚至扩大了自己的农耕规模,虽然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但个体农耕的方式得以延续。租佃关系的盛行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土地进行耕作,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故选A项;材料中的租佃关系并未遏制土地兼并的扩大,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流转,排除B项;商业货币经济主要涉及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排除C项;租佃关系的盛行可能使得税收的征收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而且国家的赋税来源并不仅仅依赖于农业,还包括商业、手工业等多个方面,排除D项。12. (2025沈阳期末)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铸器精良,远近闻名,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从事炒铁的工人加在一起,“人有数千”,皆系雇佣而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B. 工商联合生产并形成制铁行业垄断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D. 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D【解析】一些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雇佣劳动,劳动力雇佣情况出现,这使得原本自给自足的劳动生产情况出现分化趋势,继而逐渐商品化,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广东地区的劳动力雇佣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各生产作坊之间的具体合作情况及对行业发展的具体影响情况,排除B项;明清时期尽管出现了一些雇佣劳动的现象,但整体上中国社会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排除C项。13. “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A. 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 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C. 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 D. 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解析】“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注意“细致”两字,可知纺织技术重视细节,精益求精,故选D项。D14. (2025北京房山期末)(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当氏族部落开始解体时,劳作方式向家庭式转变存在诸多推动因素。经济层面上,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定发展,如铁制农具的逐渐普及,使得个体家庭有能力独立开展农业劳作,不再依赖大规模的集体协作。社会层面上,城邦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城邦更倾向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人口统计、赋税征收等管理活动。家庭通过自身劳作生产出的产品有了更多的交换机会,这激励了家庭以自身为单位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以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材料二 在铁犁牛耕技术未普及之前,集体协作的大规模耕作是主要劳作方式,但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个体农民能够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国通过变法等手段,逐渐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或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努力提高土地产出,以满足家庭生活和国家赋税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的发展。材料三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影响中西方古代农业劳作方式变革的共同因素,并加以说明。(6分)答案:共同因素:生产工具进步,铁制农具的应用使个体劳作成为可能;社会组织推动,城邦管理与变法改革强化家庭生产地位;经济活动激励,商品经济发展与经济利益驱动均促使劳作方式向家庭式转变。(6分)(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答案: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产品基本不进入市场。(任答两点,2分)影响:农业家庭式劳作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税源,推动了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2分)谢谢观赏子目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农业 家庭式劳作 ①地位:在工业时代之前的各区域文明中普遍存在。 ②条件: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③表现:中国战国时期开始发展;古希腊罗马日渐普及庄园式劳作 ①条件:存在庄园、奴隶或农奴,集体劳作。 ②表现: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中古时期的西欧普遍存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手工业 类型 手工业家庭、民营作坊、官营作坊特征 世代传承,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如匠籍)【概念】劳作方式是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包含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还包括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图解】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概念】坞堡是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地方组织。它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治组织;既是自卫组织,带有军事色彩,也是自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组织和维护生产,使宗亲或流民免遭劫掠杀戮的作用。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突出,往往与当时的庄园经济、豪强地主或士族阶层相联系。【比较】小农经济与庄园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组织单位,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和经济基础。庄园经济: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庄园内的生产为主要内容,也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核心探究1. 【探究】劳作方式的转变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班固《汉书·食货志》载:“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两段史料反映了铁器时代前后怎样的劳作方式?答案:由集体劳作转向个体劳作(或家庭式劳作)。2. 【史料阅读】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即通过社会经济改革促进税制改革。3. 【历史纵横】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史料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答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家庭生产。4. 【学思之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5. 【探究】中古西欧庄园中古时期西欧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描述道,中古时期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使用的一切物品。(彼楞《中古欧洲社会经济史》)根据史料,指出中古时期西欧农业的主要劳作方式。这一劳作方式有何显著特征?答案:劳作方式:庄园式劳作。特征:自给自足。6. 【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哪些特点。答案:注重世代传习;具有封闭性;官府参与保护;长期存在。7. 【探究】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傅筑夫等学者认为,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据史料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答案: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多个领域;生产形式不断进步,由家庭小作坊到手工工场;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一些私营手工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历史解释】对比古代中国庄园和中古西欧庄园古代中国庄园 中古西欧庄园不同 土地所有 地主私有制 领主私有土地来源 兼并、赏赐、祖业 上级封授土地买卖 自由买卖 不能买卖和转让分布管理 分散不便管理 连成一片便于统一管理政治寓意 非区分等级的标准 代表严格的等级阶级关系 一定人身依附关系 庄园主占有农奴相同 都属于封建性质;都以农业为主;都符合自给自足;都有保卫设施和武装力量;都存在主仆关系;都存在集体和个体劳作3. (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该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 井田制度的繁荣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 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 C【解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孟子所谈的就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前景,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是王朝建立初期为缓和矛盾和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与民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不符合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不断的时代特征,而且这一政策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排除A项;当时井田制正在走向崩溃瓦解,而商业活动有所发展,排除B、D两项。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南通期中)在陕西宝鸡的西周铸铜作坊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不少陶模与陶范。其中陶模的泥质细腻,还掺入少量细砂,以防止高温干燥时破裂。陶范的用泥中掺入谷糠类的掺和料,用来解决浇铸时排气问题,同时又增加了陶范的耐热急变性能。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 家庭手工业繁荣发展B. 铁制农具大量生产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D. 青铜冶炼技术提高【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对陶模和陶范制作工艺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在青铜铸造工具的制作上已经有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在西周铸铜作坊遗址中的发现,作坊通常是集中生产、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场所,这不属于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西周时期,青铜器是主要的金属制品,铁制农具尚未大量生产,排除B项;虽然发现了陶模和陶范这两种工具,但材料没有显示在青铜铸造过程中有更细致的分工环节,排除C项。2. (2024洛阳期末)据考古资料统计,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仅锄即多达89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我国( )A. 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B. 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C. 铁犁牛耕在全国普遍使用D. 农用动力发生革命性变革【答案】 B【解析】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故选B项;仅凭考古文物的出土无法得出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排除A项;直到东汉时期铁犁牛耕才推广到珠江流域,排除C项;D项指的是牛耕的使用,与材料提及的铁农具相悖。3.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下表所示为秦国和六国劳动力耕作能力情况,以下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每户人均面积 家庭平均人口数 家庭平均劳动力数 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六国 100(亩) 8(人) 3.5(人) 28.57(亩)秦国 108(亩) 5(人) 2(人) 54.00(亩)A. 七国的劳动力耕作水平差距很小B. 秦国家庭劳动力明显不足C. 耕作能力强是秦统一的重要条件D. 六国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答案】 C【解析】战国时期秦国家庭劳动力耕作能力超过六国,反映了秦国农业生产能力强,是秦统一的重要物质基础,故选C项;秦国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54.00亩,六国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28.57亩,说明耕作水平差距很大,排除A项;据表格数据,秦国和六国每户人均面积相差不大,虽然秦国家庭劳动力相比较少,但劳动力耕作能力强于六国,所以不能得出家庭劳动力明显不足的结论,排除B项;六国采取的是家庭劳作方式,排除D项。4. 杨恽《报孙会宗书》记载:“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另有《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这说明了( )A. 家庭式劳作方式 B.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 铁犁牛耕的技术 D. 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答案】 A【解析】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是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的描述,A项正确;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女织的信息,排除D项。5. 下图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汉墓壁画拓片(部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牛耕技术在边疆地区普及B. 庄园经济得到发展C. 家庭式劳作方式占据主导D.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答案】 B【解析】材料中的汉墓壁画拓片中有“采桑区、沤麻区、扶犁耕耘、廊舍、厩棚栏圈”,说明这里具有耕种粮食、手工业作坊、养殖牲畜等自给自足的特征,分区代表了生产规模较大,符合汉代庄园经济的特征,故选B项;拓片内容反映了该地区出现牛耕,但是不能反映牛耕技术在边疆的普及,排除A项;拓片反映的生产规模较大,不是家庭式劳作方式,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情况,而庄园经济也不是社会动荡的产物,排除D项。6. (2025吉林期末)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使用( )A. 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B. 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C. 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D. 实现了手工业动力的变革【答案】 B【解析】水排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水力驱动皮囊鼓风,这种技术改进对于需要高温冶炼的冶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提高冶炼过程中的氧气供应,从而提高冶炼效率,与材料中“用力少,见功多”的描述相吻合,故选B项;水排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用于提高生产效率,而非用于防灾减灾,排除A项;水排是用于鼓风的生产工具,与农业灌溉无关,排除C项;水排适用于冶铁业,对整个手工业动力影响甚微,排除D项。7. (2025重庆期末)西晋太康初年,皇帝下诏“罢天下军役,示海内大安”,并把原本军队屯垦的土地分给士兵家属去耕种,在国家控制的土地上,推行“占田法”(官僚、军士、农民按品阶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这些做法( )A. 满足了小农的生存需要B. 顺应了由乱转治的需要C. 阻断了土地兼并的潮流D. 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 B【解析】西晋推行占田法,在屯田制解体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确认和保护官僚、士族已占的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顺应了由乱转治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中“占田法”是把“土地分给士兵家属去耕种”,不是所有小农,不能满足所有小农的生存需要,排除A项;封建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占田法无法阻断土地兼并的潮流,排除C项;材料中“占田法”是土地制度,不是赋役制度,无法得知财政收入情况,排除D项。8. (2024荆州期末)《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 )A. 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B. 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D. 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答案】 D【解析】据“工之子恒为工”“巧者述之,守之世”“莫不继事”“家传其业”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注重世代相袭,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C两项;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依附,排除B项。9. (2024重庆期末)重庆制瓷业勃发于北宋晚期的民窑——涂山窑,窑址遍布于南岸、巴南、荣昌等,器型多样。窑炉为北方常见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窑具中漏斗形匣钵以及茶盏、窑变纹、花瓣装饰可能受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影响。据此可知( )A. 商品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B. 区域交流影响手工业生产C. 宋代重庆制瓷业特色鲜明D. 宋代私营手工业繁荣兴盛【答案】 B【解析】重庆民窑的窑炉为北方样式,窑具受到江西制瓷业影响,这体现重庆制瓷业与北方和江西地区存在交流,促进了重庆制瓷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得出A项结论;材料强调重庆制瓷业受到其他地区影响,无法说明重庆制瓷业特色鲜明,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重庆地区民窑窑址分布区域、窑炉样式、窑具特色,因此不能得出D项结论。10. (2025西安期末)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A. 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B. 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C. 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D. 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答案】 A【解析】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是劳动工具的显著进步,它们的使用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土地所有制的任何变革,而是强调了农业耕作制度的转变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题目仅描述了西欧的农业耕作制度,并未涉及其他文明区域,排除C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通常与亚洲(如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农业实践相关联,而非中古欧洲,排除D项。11. (2024石家庄期末)乾隆时期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 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 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 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佃户王某通过“卖田以佃田”的方式,实际上是在保持甚至扩大了自己的农耕规模,虽然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变化,但个体农耕的方式得以延续。租佃关系的盛行使得农民能够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土地进行耕作,从而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故选A项;材料中的租佃关系并未遏制土地兼并的扩大,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和流转,排除B项;商业货币经济主要涉及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排除C项;租佃关系的盛行可能使得税收的征收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而且国家的赋税来源并不仅仅依赖于农业,还包括商业、手工业等多个方面,排除D项。12. (2025沈阳期末)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铸器精良,远近闻名,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从事炒铁的工人加在一起,“人有数千”,皆系雇佣而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B. 工商联合生产并形成制铁行业垄断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D. 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 D【解析】一些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雇佣劳动,劳动力雇佣情况出现,这使得原本自给自足的劳动生产情况出现分化趋势,继而逐渐商品化,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广东地区的劳动力雇佣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各生产作坊之间的具体合作情况及对行业发展的具体影响情况,排除B项;明清时期尽管出现了一些雇佣劳动的现象,但整体上中国社会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排除C项。13. “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A. 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B. 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C. 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D. 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答案】 D【解析】“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注意“细致”两字,可知纺织技术重视细节,精益求精,故选D项。14. (2025北京房山期末)(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当氏族部落开始解体时,劳作方式向家庭式转变存在诸多推动因素。经济层面上,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定发展,如铁制农具的逐渐普及,使得个体家庭有能力独立开展农业劳作,不再依赖大规模的集体协作。社会层面上,城邦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城邦更倾向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人口统计、赋税征收等管理活动。家庭通过自身劳作生产出的产品有了更多的交换机会,这激励了家庭以自身为单位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以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材料二 在铁犁牛耕技术未普及之前,集体协作的大规模耕作是主要劳作方式,但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个体农民能够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国通过变法等手段,逐渐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或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努力提高土地产出,以满足家庭生活和国家赋税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的发展。材料三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影响中西方古代农业劳作方式变革的共同因素,并加以说明。(6分)答案:共同因素:生产工具进步,铁制农具的应用使个体劳作成为可能;社会组织推动,城邦管理与变法改革强化家庭生产地位;经济活动激励,商品经济发展与经济利益驱动均促使劳作方式向家庭式转变。(6分)(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答案: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产品基本不进入市场。(任答两点,2分)影响:农业家庭式劳作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有利于社会稳定,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税源,推动了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2分)子目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农业 家庭式劳作 ①地位:在 之前的各区域文明中普遍存在。 ②条件: 的逐步推广。 ③表现:中国战国时期开始发展;古希腊罗马日渐普及庄园式劳作 ①条件:存在庄园、奴隶或农奴,集体劳作。 ②表现: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中古时期的 普遍存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业 类型 手工业家庭、民营作坊、 作坊特征 世代传承,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如匠籍)【概念】劳作方式是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包含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还包括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图解】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概念】坞堡是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的地方组织。它既是经济组织,也是政治组织;既是自卫组织,带有军事色彩,也是自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组织和维护生产,使宗亲或流民免遭劫掠杀戮的作用。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突出,往往与当时的庄园经济、豪强地主或士族阶层相联系。【比较】小农经济与庄园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组织单位,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和经济基础。庄园经济: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庄园内的生产为主要内容,也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核心探究1. 【探究】劳作方式的转变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班固《汉书·食货志》载:“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两段史料反映了铁器时代前后怎样的劳作方式?2. 【史料阅读】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什么?3. 【历史纵横】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史料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4. 【学思之窗】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5. 【探究】中古西欧庄园中古时期西欧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是一个农村共同体。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描述道,中古时期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供他和他的家人使用的一切物品。(彼楞《中古欧洲社会经济史》)根据史料,指出中古时期西欧农业的主要劳作方式。这一劳作方式有何显著特征?6. 【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史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哪些特点。7. 【探究】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傅筑夫等学者认为,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据史料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历史解释】对比古代中国庄园和中古西欧庄园古代中国庄园 中古西欧庄园不同 土地所有 地主私有制 领主私有土地来源 兼并、赏赐、祖业 上级封授土地买卖 自由买卖 不能买卖和转让分布管理 分散不便管理 连成一片便于统一管理政治寓意 非区分等级的标准 代表严格的等级阶级关系 一定人身依附关系 庄园主占有农奴相同 都属于封建性质;都以农业为主;都符合自给自足;都有保卫设施和武装力量;都存在主仆关系;都存在集体和个体劳作3. (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该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 井田制度的繁荣C.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 商业活动的衰退本 课 小 结【课时作业】1. (2025南通期中)在陕西宝鸡的西周铸铜作坊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不少陶模与陶范。其中陶模的泥质细腻,还掺入少量细砂,以防止高温干燥时破裂。陶范的用泥中掺入谷糠类的掺和料,用来解决浇铸时排气问题,同时又增加了陶范的耐热急变性能。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 家庭手工业繁荣发展B. 铁制农具大量生产C.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D. 青铜冶炼技术提高2. (2024洛阳期末)据考古资料统计,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仅锄即多达89件。据此可知,战国时期我国( )A. 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B. 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升C. 铁犁牛耕在全国普遍使用D. 农用动力发生革命性变革3. (2025北京西城期末)下表所示为秦国和六国劳动力耕作能力情况,以下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每户人均面积 家庭平均人口数 家庭平均劳动力数 劳动力耕作人均面积六国 100(亩) 8(人) 3.5(人) 28.57(亩)秦国 108(亩) 5(人) 2(人) 54.00(亩)A. 七国的劳动力耕作水平差距很小B. 秦国家庭劳动力明显不足C. 耕作能力强是秦统一的重要条件D. 六国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4. 杨恽《报孙会宗书》记载:“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另有《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这说明了( )A. 家庭式劳作方式 B.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 铁犁牛耕的技术 D. 男耕女织经营方式5. 下图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汉墓壁画拓片(部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牛耕技术在边疆地区普及B. 庄园经济得到发展C. 家庭式劳作方式占据主导D.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6. (2025吉林期末)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使用( )A. 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B. 提高了冶铁业的生产效率C. 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D. 实现了手工业动力的变革7. (2025重庆期末)西晋太康初年,皇帝下诏“罢天下军役,示海内大安”,并把原本军队屯垦的土地分给士兵家属去耕种,在国家控制的土地上,推行“占田法”(官僚、军士、农民按品阶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这些做法( )A. 满足了小农的生存需要B. 顺应了由乱转治的需要C. 阻断了土地兼并的潮流D. 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8. (2024荆州期末)《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 )A. 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B. 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D. 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9. (2024重庆期末)重庆制瓷业勃发于北宋晚期的民窑——涂山窑,窑址遍布于南岸、巴南、荣昌等,器型多样。窑炉为北方常见的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窑具中漏斗形匣钵以及茶盏、窑变纹、花瓣装饰可能受江西吉州窑、景德镇窑影响。据此可知( )A. 商品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B. 区域交流影响手工业生产C. 宋代重庆制瓷业特色鲜明D. 宋代私营手工业繁荣兴盛10. (2025西安期末)中古早期,土地耕种一年后休耕一年的二田制是西欧诸国最为典型的农业耕作制度。13世纪,重犁和马挽具的广泛应用使三田制得以在英国推广,大量村庄和庄园努力减少它们的休耕地。由此可知( )A. 劳动工具进步助推社会生产力提高B. 农业技术创新引发土地所有制变革C. 庄园式劳作普遍存在于各文明区域D. 中古欧洲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11. (2024石家庄期末)乾隆时期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 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 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 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 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12. (2025沈阳期末)明清时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铸器精良,远近闻名,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从事炒铁的工人加在一起,“人有数千”,皆系雇佣而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 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B. 工商联合生产并形成制铁行业垄断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达D. 民营手工业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13. “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A. 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B. 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C. 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D. 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14. (2025北京房山期末)(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当氏族部落开始解体时,劳作方式向家庭式转变存在诸多推动因素。经济层面上,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定发展,如铁制农具的逐渐普及,使得个体家庭有能力独立开展农业劳作,不再依赖大规模的集体协作。社会层面上,城邦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城邦更倾向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人口统计、赋税征收等管理活动。家庭通过自身劳作生产出的产品有了更多的交换机会,这激励了家庭以自身为单位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以获取更多的交换价值。材料二 在铁犁牛耕技术未普及之前,集体协作的大规模耕作是主要劳作方式,但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个体农民能够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国通过变法等手段,逐渐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或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努力提高土地产出,以满足家庭生活和国家赋税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的发展。材料三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影响中西方古代农业劳作方式变革的共同因素,并加以说明。(6分)(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x 教用word.docx 第4课 子目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