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 程 目 标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子目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背景 ①历史经验:英国手工工场集中发展,实现生产_________。②工业革命:以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变革 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______代替工场→工厂制度形成表现 ①实行倒班制。②制定规章制度。③生产_________的应用。④原料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影响 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引入中国 洋务企业 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民族工业 民族资本家主张__________,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专业化改良蒸汽机工厂流水线实业救国【图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注:工场和工厂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和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经验。【概念】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强调国家区别,指由本国力量创建的企业。民族工业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只要是本国人创办的,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上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的企业。【概念】实业救国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部分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实业救国论于19世纪末提出,风行于20世纪初,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辛亥革命后逐步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该理论否定采取革命手段的必要性。1. 【导语】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大批产业工人被雇用到机器轰鸣的厂房中,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下图为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蒸汽锤。 用来锻造大型锻件的蒸汽锤该导语及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哪些内容?答案: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并建立了工厂制度,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 【探究】近代工厂和工厂制度发展的原因纺织机发明以后,英国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18世纪中叶,大规模的工厂在英国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但出于对水力的依赖,工厂大都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处,交通不便,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工厂的设立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使得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庞大的厂房,隆隆的轰鸣声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英国工厂及其制度兴起的有利因素。答案:制造业技术的革新;动力机械的革命;英国海外市场的广阔;英国煤矿的丰饶。3. 【探究】近代工厂制度的表现(詹姆士·利奇《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 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这种史料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需的吗?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并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答案:是必需的。理由:工厂的规章制度属于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生产和生产关系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曼彻斯特城市化和英国工业化等主题必需的史料。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4. 【思考点】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工厂制度(倒班制、工厂规章制度、生产流水线、原料供应和调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5. 【教材图示】汉阳铁厂 天津永利碱厂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由张之洞主持在湖北汉阳龟山下动工修建。范旭东于1917年筹建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曾闻名海内外。这两家企业分别是什么性质的企业?答案: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天津永利碱厂是民间资本创办的近代民族工业。6. 【探究】中国近代工业起步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雇用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但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根据史料,指出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阶段有哪些特点。答案: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起步艰难但影响深远。【历史解释】比较近代中西方近代企业相同: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不同: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来引进的。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西方近代企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的,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1. (2024全国甲卷)有学者评论,当一个手织女工从织机旁站起来休息时,没有其他人等着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个工序,但是“在棉纺厂中,所有的机器都是开动着的,时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机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厂纪律的”。这可以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A. 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B. 机器大生产推动人身解放C. 工厂纪律保障工人劳动权益 D. 工人劳动自主性极大提高【解析】工业革命开始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出现使得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逐渐形成,从而使得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机器生产限制了人身自由,排除B项;工人劳动权益是通过工人运动逐渐获得的,排除C项;劳动自主性不是由工厂制度决定的,排除D项。A1. (2025肇庆期末)下图为《1375—1825年英国伦敦与其他地区工人工资水平收入差异图》。据此推测,当时英国( )A. 国内市场日益缩小B. 工场手工业技术进步C. 产业升级进程加快D. 生产流水线应用广泛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逐渐实现机械化生产,产业升级进程加快,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工人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故选C项;高工资会促进人地分离和工业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应是不断扩大,而不是缩小,排除A项;英国与其他地区工人工资收入差异明显扩大是机器大工厂生产时期,排除B项;流水线应用广泛也是工业革命导致的产业升级进程加快的结果,D项表述过于表面,排除。2. (2025河南期末)18世纪晚期,英国采用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资本家雇用专门的监工,以打铃的方式召集工人进入各种工序车间上班,奖励准时的工人,处罚迟到的工人。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A. 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崛起 B. 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C. 满足了垄断资本家的需要 D. 适应了大工厂时代要求【解析】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其通过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对工人实行一定的奖罚制度,这属于工厂制度的内容,适应了大工厂时代下集中生产的需要,故选D项;“中间阶层”通常是由白领阶层组成的,排除A项;工厂制度的出现是顺应生产组织变革而出现的,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垄断资本家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D3. (2025梅州期末)下表所示为1844年柏林一家工厂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 )A. 工厂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B. 工厂制调动了工人积极性C. 工人的文化素质极大提高D. 工作时间过长激化了矛盾A普通工作日从每天早上6点准时开始,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早餐时间、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以及下午半个小时的喝茶时间;工人迟到2分钟将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薪水……工作期间禁止聊天。【解析】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柏林的工厂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及纪律规定,这体现了工厂主为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对工人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故选A项;严格的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可能会降低工人积极性,B项说法具有片面性;“工人的文化素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极大提高”更没有依据,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工作时间过长激化了矛盾,排除D项。4. (2025太原期末)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这表明( )A. 纺织业成为了支柱产业 B.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C. 工厂制拥有巨大的优势 D.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解析】在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产量已占据全国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说明工厂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拥有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对象是工厂制度,而不是其具体的“纺织业”,排除A项;在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比,排除D项。C5. (2024重庆期末)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道:“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这反映了当时( )A. 工业发展增加社会流动性B. 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C. 自由主义推动了城市发展D. 英国伦敦成为世界中心A【解析】工业革命后,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寻找工作,这种人口流动是工业发展增加社会流动性的直接表现;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使得一些人能够通过工业劳动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也是社会流动性增加的体现;伦敦成为商业首都,意味着商业活动、贸易和交通运输的扩张,这些都促进了人员的流动和信息的传播。因此,恩格斯的描述反映了工业发展增加社会流动性的情况,故选A项;材料未明确提及世界市场的形成情况,且B项不符合史实;C项的推断超出了材料内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其他城市,排除D项。6. (2025中山期末)美国企业家福特的创新是推出了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这样大大提高了汽车组装的速度,使得福特公司在改革实施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直接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A. 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B. 工厂制度广泛推广C. 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D. 蒸汽动力得到普及C【解析】美国企业家福特推出汽车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结合所学可知,这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反映福特通过调整使用劳动力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未体现劳动力的短缺,排除A项;福特创新的汽车生产流水线属于行业集中规模化生产,与工厂制度无关,排除B项;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材料中的汽车流水线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场景,排除D项。7. (2024武汉期末)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召开,展品以工业原材料、机械、工业制成品等为主,但总理衙门无力处理展出事宜,最终由民间商人选送“荣记湖丝”参展;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清政府委托以洋员为主体的海关办理参展,但也是按照西方人标准去选择和展示中国“特色”。这些行为表明晚清政府( )A. 欠缺塑造国家形象 B. 注重宣传本土特色C. 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D. 固化中国形象认知【解析】晚清政府在参加世博会时,没有能够主动、系统地展示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也没有通过世博会这一平台来积极构建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更多地揭示了晚清政府在参与国际事务时的被动和无力,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了他们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欠缺和不足,排除D项。A8. (2024北京石景山期末)范旭东是民国时期的“化工大王”。他在天津永利碱厂中注重财务管理和建立分科层制度,并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提高了企业效益。据此可知,范旭东( )A.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 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C. 开创了股份制经营方式 D. 借鉴了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解析】由材料“财务管理……分科层制度”“八小时工作制……企业效益”可知,范旭东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了企业效益,故选D项;洋务运动出现在晚清而非民国时期,排除A项;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引入了西方的工厂制度,排除B项;晚清时期,我国出现股份制经营方式,排除C项。D谢谢观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 程 目 标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子目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背景 ①历史经验:英国手工工场集中发展,实现生产专业化。 ②工业革命: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变革 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工场→工厂制度形成表现 ①实行倒班制。②制定规章制度。③生产流水线的应用。④原料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影响 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引入中国 洋务企业 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民族工业 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图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注:工场和工厂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和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经验。【概念】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强调国家区别,指由本国力量创建的企业。民族工业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只要是本国人创办的,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上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的企业。【概念】实业救国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部分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实业救国论于19世纪末提出,风行于20世纪初,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辛亥革命后逐步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该理论否定采取革命手段的必要性。核心探究1. 【导语】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大批产业工人被雇用到机器轰鸣的厂房中,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下图为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蒸汽锤。用来锻造大型锻件的蒸汽锤该导语及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哪些内容?答案: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并建立了工厂制度,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 【探究】近代工厂和工厂制度发展的原因纺织机发明以后,英国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18世纪中叶,大规模的工厂在英国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但出于对水力的依赖,工厂大都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处,交通不便,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工厂的设立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使得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庞大的厂房,隆隆的轰鸣声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英国工厂及其制度兴起的有利因素。答案:制造业技术的革新;动力机械的革命;英国海外市场的广阔;英国煤矿的丰饶。3. 【探究】近代工厂制度的表现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 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詹姆士·利奇《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史料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需的吗?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并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答案:是必需的。理由:工厂的规章制度属于一手史料,对于研究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生产和生产关系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曼彻斯特城市化和英国工业化等主题必需的史料。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4. 【思考点】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工厂制度(倒班制、工厂规章制度、生产流水线、原料供应和调配)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5. 【教材图示】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由张之洞主持在湖北汉阳龟山下动工修建。天津永利碱厂范旭东于1917年筹建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曾闻名海内外。这两家企业分别是什么性质的企业?答案: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天津永利碱厂是民间资本创办的近代民族工业。6. 【探究】中国近代工业起步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雇用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但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根据史料,指出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阶段有哪些特点。答案: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起步艰难但影响深远。【历史解释】比较近代中西方近代企业相同: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不同: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来引进的。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西方近代企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的,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1. (2024全国甲卷)有学者评论,当一个手织女工从织机旁站起来休息时,没有其他人等着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个工序,但是“在棉纺厂中,所有的机器都是开动着的,时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机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厂纪律的”。这可以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A. 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B. 机器大生产推动人身解放C. 工厂纪律保障工人劳动权益D. 工人劳动自主性极大提高【答案】 A【解析】工业革命开始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出现使得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逐渐形成,从而使得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机器生产限制了人身自由,排除B项;工人劳动权益是通过工人运动逐渐获得的,排除C项;劳动自主性不是由工厂制度决定的,排除D项。【课时作业】1. (2025肇庆期末)下图为《1375—1825年英国伦敦与其他地区工人工资水平收入差异图》。据此推测,当时英国( )A. 国内市场日益缩小B. 工场手工业技术进步C. 产业升级进程加快D. 生产流水线应用广泛【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逐渐实现机械化生产,产业升级进程加快,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英国工人工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故选C项;高工资会促进人地分离和工业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应是不断扩大,而不是缩小,排除A项;英国与其他地区工人工资收入差异明显扩大是机器大工厂生产时期,排除B项;流水线应用广泛也是工业革命导致的产业升级进程加快的结果,D项表述过于表面,排除。2. (2025河南期末)18世纪晚期,英国采用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资本家雇用专门的监工,以打铃的方式召集工人进入各种工序车间上班,奖励准时的工人,处罚迟到的工人。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A. 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崛起B. 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C. 满足了垄断资本家的需要D. 适应了大工厂时代要求【答案】 D【解析】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其通过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对工人实行一定的奖罚制度,这属于工厂制度的内容,适应了大工厂时代下集中生产的需要,故选D项;“中间阶层”通常是由白领阶层组成的,排除A项;工厂制度的出现是顺应生产组织变革而出现的,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垄断资本家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3. (2025梅州期末)下表所示为1844年柏林一家工厂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 )普通工作日从每天早上6点准时开始,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早餐时间、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以及下午半个小时的喝茶时间;工人迟到2分钟将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薪水……工作期间禁止聊天。A. 工厂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B. 工厂制调动了工人积极性C. 工人的文化素质极大提高D. 工作时间过长激化了矛盾【答案】 A【解析】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柏林的工厂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及纪律规定,这体现了工厂主为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对工人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故选A项;严格的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可能会降低工人积极性,B项说法具有片面性;“工人的文化素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极大提高”更没有依据,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工作时间过长激化了矛盾,排除D项。4. (2025太原期末)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这表明( )A. 纺织业成为了支柱产业B.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C. 工厂制拥有巨大的优势D.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答案】 C【解析】在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产量已占据全国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说明工厂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拥有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对象是工厂制度,而不是其具体的“纺织业”,排除A项;在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比,排除D项。5. (2024重庆期末)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道:“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这反映了当时( )A. 工业发展增加社会流动性B. 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C. 自由主义推动了城市发展D. 英国伦敦成为世界中心【答案】 A【解析】工业革命后,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寻找工作,这种人口流动是工业发展增加社会流动性的直接表现;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使得一些人能够通过工业劳动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也是社会流动性增加的体现;伦敦成为商业首都,意味着商业活动、贸易和交通运输的扩张,这些都促进了人员的流动和信息的传播。因此,恩格斯的描述反映了工业发展增加社会流动性的情况,故选A项;材料未明确提及世界市场的形成情况,且B项不符合史实;C项的推断超出了材料内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其他城市,排除D项。6. (2025中山期末)美国企业家福特的创新是推出了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这样大大提高了汽车组装的速度,使得福特公司在改革实施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直接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A. 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B. 工厂制度广泛推广C. 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D. 蒸汽动力得到普及【答案】 C【解析】美国企业家福特推出汽车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结合所学可知,这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反映福特通过调整使用劳动力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未体现劳动力的短缺,排除A项;福特创新的汽车生产流水线属于行业集中规模化生产,与工厂制度无关,排除B项;蒸汽动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材料中的汽车流水线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场景,排除D项。7. (2024武汉期末)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召开,展品以工业原材料、机械、工业制成品等为主,但总理衙门无力处理展出事宜,最终由民间商人选送“荣记湖丝”参展;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清政府委托以洋员为主体的海关办理参展,但也是按照西方人标准去选择和展示中国“特色”。这些行为表明晚清政府( )A. 欠缺塑造国家形象 B. 注重宣传本土特色C. 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D. 固化中国形象认知【答案】 A【解析】晚清政府在参加世博会时,没有能够主动、系统地展示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也没有通过世博会这一平台来积极构建和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更多地揭示了晚清政府在参与国际事务时的被动和无力,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了他们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欠缺和不足,排除D项。8. (2024北京石景山期末)范旭东是民国时期的“化工大王”。他在天津永利碱厂中注重财务管理和建立分科层制度,并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提高了企业效益。据此可知,范旭东( )A.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B. 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C. 开创了股份制经营方式D. 借鉴了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答案】 D【解析】由材料“财务管理……分科层制度”“八小时工作制……企业效益”可知,范旭东借鉴了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了企业效益,故选D项;洋务运动出现在晚清而非民国时期,排除A项;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引入了西方的工厂制度,排除B项;晚清时期,我国出现股份制经营方式,排除C项。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 程 目 标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子目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背景 ①历史经验:英国手工工场集中发展,实现生产 。 ②工业革命:以 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变革 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代替工场→工厂制度形成表现 ①实行倒班制。②制定规章制度。③生产 的应用。④原料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影响 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引入中国 洋务企业 洋务派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工厂制度民族工业 民族资本家主张 ,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图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注:工场和工厂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和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经验。【概念】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强调国家区别,指由本国力量创建的企业。民族工业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只要是本国人创办的,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上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的企业。【概念】实业救国论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部分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实业救国论于19世纪末提出,风行于20世纪初,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泛指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辛亥革命后逐步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该理论否定采取革命手段的必要性。核心探究1. 【导语】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大批产业工人被雇用到机器轰鸣的厂房中,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下图为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蒸汽锤。用来锻造大型锻件的蒸汽锤该导语及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哪些内容?2. 【探究】近代工厂和工厂制度发展的原因纺织机发明以后,英国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18世纪中叶,大规模的工厂在英国一个接一个地建造起来,但出于对水力的依赖,工厂大都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处,交通不便,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工厂的设立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使得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庞大的厂房,隆隆的轰鸣声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英国工厂及其制度兴起的有利因素。3. 【探究】近代工厂制度的表现第一条 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 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 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第十六条 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詹姆士·利奇《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这种史料对研究该主题是必需的吗?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并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4. 【思考点】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5. 【教材图示】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由张之洞主持在湖北汉阳龟山下动工修建。天津永利碱厂范旭东于1917年筹建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曾闻名海内外。这两家企业分别是什么性质的企业?6. 【探究】中国近代工业起步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雇用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但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根据史料,指出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阶段有哪些特点。【历史解释】比较近代中西方近代企业相同: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不同: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属于外来引进的。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西方近代企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属于内生型的,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1. (2024全国甲卷)有学者评论,当一个手织女工从织机旁站起来休息时,没有其他人等着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个工序,但是“在棉纺厂中,所有的机器都是开动着的,时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机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厂纪律的”。这可以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A. 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B. 机器大生产推动人身解放C. 工厂纪律保障工人劳动权益D. 工人劳动自主性极大提高【课时作业】1. (2025肇庆期末)下图为《1375—1825年英国伦敦与其他地区工人工资水平收入差异图》。据此推测,当时英国( )A. 国内市场日益缩小B. 工场手工业技术进步C. 产业升级进程加快D. 生产流水线应用广泛2. (2025河南期末)18世纪晚期,英国采用计时系统来管理工人,资本家雇用专门的监工,以打铃的方式召集工人进入各种工序车间上班,奖励准时的工人,处罚迟到的工人。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 )A. 促进了“中间阶层”的崛起B. 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C. 满足了垄断资本家的需要D. 适应了大工厂时代要求3. (2025梅州期末)下表所示为1844年柏林一家工厂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 )普通工作日从每天早上6点准时开始,每天有半个小时的早餐时间、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以及下午半个小时的喝茶时间;工人迟到2分钟将会被扣除半个小时的薪水……工作期间禁止聊天。A. 工厂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B. 工厂制调动了工人积极性C. 工人的文化素质极大提高D. 工作时间过长激化了矛盾4. (2025太原期末)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 932家,毛纺织厂1 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 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工业产量已占全国生产总值的33.8%。这表明( )A. 纺织业成为了支柱产业B.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C. 工厂制拥有巨大的优势D.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5. (2024重庆期末)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道:“像伦敦这样的城市……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这反映了当时( )A. 工业发展增加社会流动性B. 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C. 自由主义推动了城市发展D. 英国伦敦成为世界中心6. (2025中山期末)美国企业家福特的创新是推出了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这样大大提高了汽车组装的速度,使得福特公司在改革实施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直接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A. 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B. 工厂制度广泛推广C. 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D. 蒸汽动力得到普及7. (2024武汉期末)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伦敦召开,展品以工业原材料、机械、工业制成品等为主,但总理衙门无力处理展出事宜,最终由民间商人选送“荣记湖丝”参展;在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清政府委托以洋员为主体的海关办理参展,但也是按照西方人标准去选择和展示中国“特色”。这些行为表明晚清政府( )A. 欠缺塑造国家形象 B. 注重宣传本土特色C. 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D. 固化中国形象认知8. (2024北京石景山期末)范旭东是民国时期的“化工大王”。他在天津永利碱厂中注重财务管理和建立分科层制度,并实行每天八小时工作制,提高了企业效益。据此可知,范旭东( )A.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B. 率先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C. 开创了股份制经营方式D. 借鉴了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x 教用word.docx 第5课 子目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