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二)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后,日本在福州制造了杀害中国学生、市民和警察的“福州事件”。事发后日本反污蔑是中国制造事端,派军舰和海军陆战队前来示威。此举迅速激起全国反帝斗争大风暴,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华侨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中。这反映了(  )
A. 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 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C.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 民众反帝爱国意识增强
2.1978年,苏联外交部指出,东非地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地处亚非两大洲结合部,拥有在波斯湾和印度洋沿岸的优良海港,更在于该地区是连接产油国与美洲、欧洲的海上航线枢纽。这反映出(  )
A. 苏联注重全球战略布局 B. 民族解放运动面临新的困境
C. 东非初具地缘政治价值 D. 美苏海洋霸权争夺日益激烈
3.15世纪中期前后,一股奢靡之风在意大利弥漫开来。教皇克雷芒五世继位时的贺宴花费了1.5万金币;在城市贫民极少吃肉的情况下,佛罗伦萨每年要消费掉4千头公牛与牛犊、6万头羊羔和绵羊、2万头山羊、3万头猪。当时这股奢靡之风出现的思想根源在于(  )
A. 理性主义的两面性 B. 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C. 智者运动的庸俗化 D. 人文主义的极端化
4.王莽取代西汉、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都是权臣攫取政权,建立新王朝,后世史家称其为“篡位”,但这些君主都借“禅让”理论来解释其行为合法化。其理论来源为(  )
A. 道家五行轮回 B. 法家厚今薄古
C. 墨家尚贤尚能 D. 儒家圣贤思想
5.据《诗·商颂·长发》记载,商人的第11代祖相土发明了马车;而《周书·酒诰》记载,商人祖先王亥牵牛驾车到远方进行交易;《六韬》也记载:“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宫中九市,车行酒,马行炙”。这表明,商朝( )
A. 商业活动已开始兴起 B. 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C. 注重商业与贩运贸易 D. 工商食官格局逐步形成
6.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部分大、中型墓袝(注:合)葬有车马坑。墓葬间没有明确界标,分为6个组群,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布局有一定规则,很少相互打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 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B. 家族观念约束加强
C. 儒家礼制约束强化 D. 族权与政权相统一
7.下图最有可能呈现的是(  )
A. 世界市场主要贸易路线图 B. 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C. 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 D. 农作物的交流与传播情况
8.英国曾长期垄断中国棉布进口市场,到1900年美国占中国棉布进口量的比重为63.5%,英国为15.4%,日本为2.6%;而到1911年,美国降至16.3%,英国猛增至60%,日本也升至23.1%,此外还有印度、荷兰的棉布。这反映了(  )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彻底衰落 B. 西方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
C. 列强在华市场的竞争激烈 D.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已没落
9.“飞天”是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
A. 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 B. 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
C. 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 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
10.从12世纪开始,西北欧出现一场广泛的“拓殖运动”,被开垦的大量土地基本上是荒地、森林和沼泽,是封建地产范围以外的土地,这些土地具有“私产”性质。据此可知“拓殖运动”( )
A. 促进了庄园经济的瓦解 B. 引发了各国对土地的争夺
C. 推动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D. 增强了欧洲封建领主势力
11.元朝版图空前辽阔,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史载:“九州内外,靡不臣属,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这主要得益于( )
A. 多民族交融体系的形成 B. 传统大一统思想的继承
C. “汉法治国”政策的推行 D. 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12.公共人物是伴随着“名气”的诞生而出现在西欧的新现象,“名气”是“某个特异的人在同时代人中所引起的好奇心”。从18世纪中期开始,当一个人有了名气,他所引起的好奇心就不仅再按照他本来所从事的活动的标准去评价他,而是因其吸引和维持公众的好奇心的能力而评价他。这表明( )
A. 法国大革命影响巨大 B. 理性思想得到普遍认可
C. 公共舆论重要性凸显 D. 报刊宣传决定主流观念
13.《韩非子》记载了“夫卖庸而播种者,主人费家而美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非爱主人也”,“庸”在这里为雇佣之“佣”,庸客是有人身自由的农业无产者。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 分封制走向瓦解 B. 井田制遭到破坏
C. 国家政局动荡的现实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
14.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任贡举主考官,恰值其弟子李廌参加考试(六岁而孤,家境贫寒)。苏轼判卷时以为其中一卷为李廌所做,将其判为第一、拆号后却发现是与自己分属不同政治派系的章援之子的,也只得接受这一结果。据此可知当时的科举( )
A. 选拔日趋严密和开放 B. 沦为派系斗争的工具
C. 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深受师生伦常的影响
15. 19世纪中期,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守旧反动的妖魔;19世纪末期,孔子则被当时激进的文人尊为改革的先驱,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对孔子形象的这种塑造反映了( )
A. 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 B. 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增强 D. 探索国家出路亟需科学理论
16.宋初的“虚三级”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
A. 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 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
C. 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 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主要的环球贸易路线(1400-1800)
材料二

世界白银的生产、出口和接收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围绕“白银的流动”自拟标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理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隆庆初年,政府准许人民出洋贸易,大量商人移居海外。明末南洋地区的华侨总计约有10万人,在籍贯上,以闽人为最多,其次是广东人。闽粤地区地狭人稠,兼有下洋之便利,许多人只好出洋以求生计。16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纷纷在南洋建立殖民地,出于开发当地的需求,殖民者起初对华侨采取招徕政策,导致华侨的大批出国。在清代前期出国的华侨中,商人的比例有所减少,贫苦、破产的农业和手工业者则逐渐占有多数。他们与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建设家乡,使一些不毛之地变成良田和城镇。从明末清初起,南洋等地的华人社会不断扩充,华人与当地人通婚而形 成跨文化家庭,为当地文化注入新鲜的元素,并渐渐融入当地社会。
——摘编自赵红英、张春旺《华侨史概要》
材料二 19世纪40-70年代,有三四十万名“契约华工”输入拉美地区。他们在拉美主要从事开矿、修筑铁路和公路、种甘等艰苦工作。华工在“契约”到期后,纷纷在当地落脚,靠贩卖小商品和手艺维生。大多数人慢慢发展为小商人,一些人终成富商,逐渐在当地形成一个华商阶层。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商的经营活动已遍及拉美100多个城市。在华侨聚居区域,他们往往自办华侨子弟学校,创办华文报纸,既宣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与东南亚华侨 相异,拉丁美洲的华侨成为老死他乡的“单程移民”的情况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家乡山迢水远,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当地人少有种族歧视,民族关系和谐。在传统华人时代,拉美华侨与当 地民族通婚已很常见,这对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摘编自高伟浓《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华商与华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华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华工在拉美地区生存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简析华侨华人与居住地社会融合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提出的变法,在他之前不是没人做过,“庆历新政”就进行过体制内的改革,不过宋仁宗和范仲淹是从政治改革即冗官入手。政治改革触及了当时官僚政治的利益,因此在利益集团的攻击下,“庆历新政”仅持续了一年零几个月便草草收场。当然,这次政治制度的修补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如限定了官员的准入人数。此后,王安石也向仁宗上过万言书,不过仁宗认为他“诡诈阴险”;此后的英宗由于在位时间短,也没时间理会王安石的变法纲要。再后来,王安石等到了神宗这个被推到历史拐点上的皇帝,于是也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摘编自陈正婷《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材料二 据《宋史·食货志》载,自熙宁二年(1069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通过变法在全国发展生产而修建成的水田、民田、官田等合计36万多顷。青苗法的推行,减轻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募役法则增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都是对财政的改革。这些变法的施行,使国库收入迅速增加,国库积蓄后来甚至达到可供朝廷内外20年用度的巨额。而且除钱币之外,还有大量的谷物。可以说,宋朝到此时才真正扭转了积贫的局面。
——摘编自晏建怀《司马光和苏轼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能够顺利展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并简要评价王安石变法。
20. 【商业贸易与人类生活】商贸活动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品经济发达的一大标志,就是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本沿用前朝成例,钱钞并行,但钞易为政府滥用,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货币,于是民间渐弃钞不用,改用贵金属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特别是用银子作为主要通货。而明代白银之所以能成为主要货币,是因为白银有大量的增加。这并不是由于中国的银产量增加了很多,而是有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丝绸与白银,这两个至柔与至刚、种类迥异的产品,成为了全球贸易的主角。马尼拉成为黄金转运口岸。中国丝绸运往菲律宾,转装上大帆船,经由马尼拉销到墨西哥,再行销拉美各地,又称大帆船贸易。葡萄牙人的大帆船把中国的丝绸运往印度的果阿,再运到里斯本。秘鲁、墨西哥出产的白银后来几乎全部进入了中国。来自遥远新大陆和近邻日本的数量惊人的白银,也像汹涌的洋流一样汇入中国,以至于贡德·弗兰克把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罗雪挥、黄陈辰《丝绸白银柔与刚的贸易》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丝银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在亚洲沿海地区丝银贸易活动的背景因素。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二)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由题干“此举迅速激起全国反帝斗争大风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中”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华侨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说明这时期民众爱国意识明显增强,D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民众的爱国行为,未涉及无产阶级发展状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革命统一战线形成问题,并且革命统一战线确立于1924年至1927年期间的国民革命时期,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
选项 分析 判断
A项 苏联外交部强调东非地区处于亚非两大洲结合部,拥有优良海港,还是连接产油国与美洲、欧洲的海上航线枢纽。从全球战略角度看,控制这样的关键地区有利于增强苏联在全球的影响力,布局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战略利益,所以苏联注重全球战略布局 √
B项 材料主要围绕苏联对东非地区重要性的认知展开,未提及民族解放运动相关内容 ×
C项 东非在历史上就因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并非“初具” ×
D项 材料重点在于苏联对东非地区的看法,没有体现美苏在海洋霸权方面的争夺情况 ×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个人私欲,引发奢靡风气,故选D项;理性主义在17-18世纪得到传播,排除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排除B项;智者运动发生于古希腊,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这些君主都借‘禅让’理论来解释其行为合法化”可知,权臣篡位与礼不合,但是为了渲染政权的合法性,一般采取君主“禅让”的方式,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会把篡位者渲染为德行高尚者,体现了一定的儒家圣贤思想,故选D项;“轮回”是指众生生死相续、业果相续,往复循环,篡位者不能体现循环论,政权更替是向前发展,排除A项;材料“借‘禅让’理论来解释其行为合法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厚古薄今,并非法家厚今薄古,排除B项;墨家尚贤尚能指尊重贤人,使用有才能者,这是统治者选才的行为,而不是选“最高统治者”的行为,与材料现象不符,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殷君善治宫室,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商人祖先王亥牵牛驾车到远方进行交易”可知,商朝注重商业与贩运贸易,C项正确;商业活动开始兴起是在原始社会,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是在清朝,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关于工商食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布局有一定规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施分封宗法等级制,其墓葬布局也深受宗法制等级观念的影响,呈现一定的规则,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等级森严,“家族观念约束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周还末出现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等级森严,未涉及族权与政权的关系,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地图可知,图中箭头代表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的人口迁移路线和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场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即其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C项正确;世界市场主要贸易、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以及农作物的交流与传播情况涉及到东亚地区,但地图当中并没有和东亚相关的路线,排除ABD项。
8.【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以看出,1900年到1911年,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棉布在中国进口量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充分反映了列强在华棉布市场上竞争激烈,C项正确;题干只提到了各国棉布在中国进口量的变化,并没有直接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彻底衰落,排除A项;题干重点是在说各国棉布在中国市场进口量比重的变化,没有其他相关数据的比较,无法得出西方侵华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只反映了英国在华棉布市场的变化,没有其他国家、其他商品的相关数据,不能据此得出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已没落的结论,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天”是印度佛教的艺术形式,后面传入中国,北魏以前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逐渐中国本土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这表明时代变迁影响壁画艺术风格,故选A项;“飞天”是印度佛教的艺术形式,材料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飞天风格变化,并不能决定飞天风格变化,排除C项;魏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封建地产范围以外的土地,这些土地具有‘私产’性质”可知,大量土地的开垦使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冲击,这促进了庄园经济的瓦解,A项正确;“引发了各国对土地的争夺”,不符合史实这时期“拓殖运动”主要促进了庄园经济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资本,不能推动商业资本的扩张,排除C项;大量‘私产’出现,封建领主势力受到削弱,而不是增加,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元朝统一全国,将各民族都纳入统一疆域之内,吸收汉族制度文化,实行行省制加强边疆管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见元朝对广阔疆域和众多民族的统治,主要得益于多民族交融体系的形成,A项正确;继承大一统思想的不只有元朝,大一统思想不是元朝疆域辽阔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汉法治国”政策主要是巩固了元朝对汉族地区的统治,不能完全解释元朝统治多民族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元朝民族交融与辽阔疆域的关系,“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可知,18世纪中期后,公共人物的评价标准从“原本从事的活动”转向“吸引和维持公众好奇心的能力”,这意味着公众的注意力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核心因素,而非其实际成就或社会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公共舆论对社会价值判断的重要作用,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始于1789年,材料未涉及政治变革,重点强调的是公共舆论对社会价值判断的重要作用,排除A项;理性强调逻辑与批判,与“好奇心驱动的评价”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报刊的具体作用,且“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夫卖庸而播种者,主人费家而美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非爱主人也”可知,当时有出卖劳动力的雇农,庸客实际是小农分化后的产物,这说明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渐瓦解,B项正确;分封制瓦解主要体现为贵族等级秩序的崩溃,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国家政局动荡的现实,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于农业、商业的态度和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苏轼作为主考官,在判卷时误将与自己分属不同政治派系的章援之子的试卷认为是自己出身低微的弟子的试卷而判为第一、但拆号后发现真相后仍接受了结果,这一方面显示宋代科举面向社会大众,体现开放性,另一方面表明科举制度在程序上的严谨性,体现选拔日趋严密,A项正确;科举评卷过程体现派系斗争,但选拔结果不受派系斗争影响,排除B项;出身低微的李鷹参与科举考试,能够促进阶层流动,但这是材料细枝末节,排除C项;苏轼评卷过程受到师生关系影响,但最终考试结果深受考试程序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被洪秀全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妖魔。康、梁维新一派极力推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至圣素王和神明教主,积极阐扬孔子的大同太平之教,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孔子成为各阶级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他们根据需要改造孔子形象;反映了当时探索国家出路缺乏科学理论制定,D项正确;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传统儒学思想在此之前就已经受到批判,如明清之际,排除B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增强应该会彻底批判维护封建制度的孔子,不会出现借助孔子,托古改制,排除C项。故选D项。微题点2 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路作为州的上级机构却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而是由四个平行机构组成,并且州之上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不同路的职能机构管辖同一个州,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出现汉唐时期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情况,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A项正确;“外重内轻”通常用来描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当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军事、行政或财政权力,而中央政府相对较弱时,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排除B项;中国分裂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宋朝的“虚三级”体制无法铲除小农经济,排除C项;“虚三级”体制一定程度上会使地方管理复杂化,降低行政效率,但是不会使管理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范文示例:白银流动反映世界经济发展。
新航路开辟以来,商品在全球范围流动,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和传统的印度洋贸易齐头并进,也促进了白银的世界范围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伴随着欧洲人的早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白银大量从美洲流出进入欧洲,促使西欧地区出现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西班牙、葡萄牙国家还主导了亚洲的丝银贸易,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但由于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封建专制愈发严苛,中国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导致日渐落后。16-18世纪的白银流动,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放眼当下,我们应该准确把握世界经济趋势,积极顺应趋势,实现自我发展。
18.【答案】(1)历史背景:明朝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清朝人口急剧增长;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东来;南洋的开发;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太平洋贸易的发展)。
(2)主要表现:长期从事苦力劳动;契约期满后居留当地谋生(形成华商阶层);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融入居住地社会。
(3)影响:促进了居住地的经济开发;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多样性(形成多元的移民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解析】(1)据材料“明隆庆初年,政府准许人民出洋贸易”可知,明朝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发展;据材料“在清代前期出国的华侨中,商人的比例有所减少,贫苦、破产的农业和手工业者则逐渐占有多数”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人口急剧增长;新航路开辟,据材料“16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纷纷在南洋建立殖民地,出于开发当地的需求,殖民者起初对华侨采取招徕政策”可知,西方殖民者东来;南洋的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也推动了华人“下南洋”。
(2)据材料“他们在拉美主要从事开矿、修筑铁路和公路、种甘等艰苦工作”可知,长期从事苦力劳动;据材料“纷纷在当地落脚,靠贩卖小商品和手艺维生。大多数人慢慢发展为小商人,一些人终成富商,逐渐在当地形成一个华商阶层”可知,契约期满后居留当地谋生(形成华商阶层);据材料“在华侨聚居区域,他们往往自办华侨子弟学校,创办华文报纸,既宣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可知,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据材料“在传统华人时代,拉美华侨与当 地民族通婚已很常见,这对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可知,融入居住地社会。
(3)据材料“他们在拉美主要从事开矿、修筑铁路和公路、种甘等艰苦工作”可知,促进了居住地的经济开发;据材料“在华侨聚居区域,他们往往自办华侨子弟学校,创办华文报纸,既宣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介绍居住国的文化习俗”可知,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当地文化增添了多样性(形成多元的移民文化),同时也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据材料“在传统华人时代,拉美华侨与当 地民族通婚已很常见,这对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客观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可知,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19.【答案】(1)原因:庆历新政并未解决宋朝的统治危机;王安石对推行变法的态度坚定;宋神宗的支持。
(2)成效:推动了农业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农田面积;减轻了对民众的剥削,打击了权贵阶层的利益;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
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的统治危机。
20.【答案】(1)原因:纸币泛滥不稳定、白银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影响: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推动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促进了商帮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点:丝绸与白银成为主要商品;贸易范围基本横跨全球;由西班牙、葡萄牙主导贸易;中国占据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背景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殖民扩张的需要。
【解析】第(1)题第(1)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钞易为政府滥用,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种稳定的货币,银子作为主要通货”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泛滥不稳定、白银具有稳定性;“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可得出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第(2)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秘鲁、墨西哥出产的白银后来几乎全部进入了中国,新大陆和近邻日本的白银,汇入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白银的流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推动推动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对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商品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第(2)题第(1)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丝绸与白银,成为了全球贸易的主角”得出与白银成为主要商品;“大帆船贸易、中国的丝绸运往印度的果阿,再运到里斯本”可得出由西班牙、葡萄牙主导贸易,贸易范围基本横跨全球;据材料“秘鲁、墨西哥出产的白银进入了中国、新大陆和日本的白银,汇入中国”可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第(2)题第(2)小问背景因素:据材料“大帆船贸易、银丝贸易”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