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核心素养】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1.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学案)
1.准确理解环境中生态因素的概念,明确其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并能举例说明生态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2.清晰阐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具体表现,能够列举相关实例进行分析。
3.熟练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并控制单一变量。
【学习重点】
1.理解环境中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及对照实验的设计。
【学习难点】
1.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并控制单一变量。
2.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能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1、生态因素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分类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海拔高低,植物种类不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沙漠是不毛之地,靠近水源有绿洲)
(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见教材的第78—79页)
光照会影响鼠妇、黄粉虫等动物的生活;温度会影响金鱼的呼吸。
②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瓢虫捕食蚜虫),
竞争关系(杂草和水稻),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
寄生关系(细菌、病毒)等。
2、判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生物 (生态因素)
生物适应环境
①骆驼排尿少体温高才出汗,骆驼刺根系发达,都是对炎热缺水的环境的适应。
②海豹皮下脂肪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生物影响环境 蚯蚓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增强土壤肥力是对环境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问题思考】观看普氏野马在野外生活以及放归初期工作人员提供帮助的视频后,思考在野外环境中,影响普氏野马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呢?
【问题思考】在放归野外的初期,普氏野马为什么需要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呢?
二、新知探究
1. 认识生态因素
【问题思考】普氏野马放归后,在野外环境中影响其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呢?生物的生活环境又包括什么呢?
【问题思考】同桌间交流,思考环境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还有哪些?
【归纳总结】什么是生态因素,它包括哪两类?
2.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思考】沙漠绝大部分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哪种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朵朵葵花向太阳、春桃秋菊,又说明哪种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问题思考】你有见过鼠妇吗?一般在哪发现的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问题探究】光照条件是否影响鼠妇的分布呢?请完成以下探究步骤: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订计划:设计明暗不同但相通环境,各放等量鼠妇。
实施计划:按方案实验,观察记录。
表达和交流:若结果不支持假设,提出新假设重新实验。
【归纳总结】通过这个实验,你掌握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同时知道了哪种非生物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分布?除了这种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和分布?
3. 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思考】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关系呢?请举例说明。
【问题思考】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哪几种关系,这些关系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4.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实例
【问题思考】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问题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
【问题思考】许多植物的茎或果实表面长有尖刺,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问题探究】思考并说出其他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归纳总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适应方式有什么作用?
5. 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问题探究】选择裸地、草地和树林三种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地块。准备一个湿度计。在一天之内,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这三个地块的气温和湿度,开展活动时,每次每个地块应多采集几组数据。例如,早晨在裸地分三处测量气温和湿度并记录下来,取平均值。分析数据,得出不同植被条件下气温和湿度的差别,说明植物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问题思考】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气温和湿度有什么差别呢?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总结】请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
1.202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完成了多项在轨实验。下列哪项不属于影响宇航员在天宫空间站中生活的生态因素(  )
A.同行的其他两名宇航员 B.携带的食品
C.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 D.地球上的植物
2.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同学们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中央,10分钟后统计鼠妇数量。重复5次该实验,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
B.重复实验是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C.该实验说明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D.黑纸板下和玻璃板下土壤的湿度可以不同
3.缠绕在大豆植株上的黄色菟丝子,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仍能生活得很好。这种生物现象叫做(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4.“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A.藻类温度 B.藻类水分
C.蕨类植物温度 D.蕨类植物水分
5.所谓的“惊蛰”也就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此时树木开始发芽,农民开始播种。此时影响生物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水 B.氧气 C.阳光 D.温度
6.在炎热的夏季,植物常常出现萎蔫现象,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二、综合题
7.中国古代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诗句反映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及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分析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诗句体现了 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杂草盛则豆苗稀,体现了 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这体现了生物 环境。
(4)“只在人间人不识,秋风又见雁南飞”。雁南飞体现了环境 生物。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桃花盛开的非生物因素是 。
【方法技巧】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的辨别
解题关键1:谁变化谁被影响
实例:红杏出墙(红杏发生变化,也就是红杏被影响)-------环境影响生物
大树底下好乘凉(环境发生变化,也就是环境被影响)------生物影响环境
解题关键2:给出特点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特点
实例: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骆驼排尿少,企鹅皮下脂肪层厚,还有动物的保护色等-------生物适应环境
【易错提醒】
1.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从而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2. 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看清问题中涉及的是同种生物还是不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主要有捕食、共生、寄生、竞争等关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5.1.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学案)
1.准确理解环境中生态因素的概念,明确其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并能举例说明生态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2.清晰阐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具体表现,能够列举相关实例进行分析。
3.熟练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并控制单一变量。
【学习重点】
1.理解环境中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及对照实验的设计。
【学习难点】
1.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并控制单一变量。
2.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能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1、生态因素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分类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海拔高低,植物种类不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沙漠是不毛之地,靠近水源有绿洲)
(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见教材的第78—79页)
光照会影响鼠妇、黄粉虫等动物的生活;温度会影响金鱼的呼吸。
②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瓢虫捕食蚜虫),
竞争关系(杂草和水稻),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
寄生关系(细菌、病毒)等。
2、判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生物 (生态因素)
生物适应环境
①骆驼排尿少体温高才出汗,骆驼刺根系发达,都是对炎热缺水的环境的适应。
②海豹皮下脂肪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生物影响环境 蚯蚓的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增强土壤肥力是对环境的影响。
一、新课导入
【问题思考】观看普氏野马在野外生活以及放归初期工作人员提供帮助的视频后,思考在野外环境中,影响普氏野马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呢?
答案:影响普氏野马生活的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还有植物、其他野马、其他动物等生物因素。
【问题思考】在放归野外的初期,普氏野马为什么需要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呢?
答案:放归初期,普氏野马可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野外环境,工作人员提供食物和水等帮助,是为了保证它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帮助它们更好地在野外环境中过渡。
二、新知探究
1. 认识生态因素
【问题思考】普氏野马放归后,在野外环境中影响其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呢?生物的生活环境又包括什么呢?
答案:影响普氏野马生活的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还有植物、其他野马、其他动物等生物因素。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生存空间和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问题思考】同桌间交流,思考环境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还有哪些?
答案:非生物因素有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生物因素有七星瓢虫、麦蚜虫、田鼠、蚯蚓、蛇、杂草等。
【归纳总结】什么是生态因素,它包括哪两类?
答案: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它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思考】沙漠绝大部分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哪种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朵朵葵花向太阳、春桃秋菊,又说明哪种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答案:沙漠中绿洲的出现说明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朵朵葵花向太阳、春桃秋菊说明光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问题思考】你有见过鼠妇吗?一般在哪发现的鼠妇,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答案:一般在花盆、砖块或石块等下面发现鼠妇,这些地方的特点是阴暗潮湿。
【问题探究】光照条件是否影响鼠妇的分布呢?请完成以下探究步骤: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订计划:设计明暗不同但相通环境,各放等量鼠妇。
实施计划:按方案实验,观察记录。
表达和交流:若结果不支持假设,提出新假设重新实验。
【归纳总结】通过这个实验,你掌握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同时知道了哪种非生物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分布?除了这种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也可能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和分布?
答案: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知道了光等非生物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分布。除了光,温度、水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和分布。
3. 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问题思考】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关系呢?请举例说明。
答案: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捕食关系,如狼吃羊;竞争关系,如不同种植物争夺阳光、水分等;合作关系,如蜜蜂群体内的分工合作;寄生关系,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共生关系,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归纳总结
【问题思考】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哪几种关系,这些关系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案: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竞争、合作、寄生和共生等关系,这些关系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4.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实例
【问题思考】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答案:海豹有厚实的皮下脂肪,为海豹御寒、保持体温稳定,减少散热起到重要作用。
【问题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
答案: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才会出汗;骆驼刺地面部分长得矮小,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在最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
【问题思考】许多植物的茎或果实表面长有尖刺,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答案:如仙人掌叶子退化成了尖刺,防止水分的散失,以便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
【问题探究】思考并说出其他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答案:例如变色龙的体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枯叶蝶的体色与环境相似,不易被天敌发现等。
【归纳总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适应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些适应方式有助于生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5. 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问题探究】选择裸地、草地和树林三种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地块。准备一个湿度计。在一天之内,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这三个地块的气温和湿度,开展活动时,每次每个地块应多采集几组数据。例如,早晨在裸地分三处测量气温和湿度并记录下来,取平均值。分析数据,得出不同植被条件下气温和湿度的差别,说明植物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问题思考】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气温和湿度有什么差别呢?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一般来说,裸地的气温变化较大,湿度较低;草地的气温相对较稳定,湿度比裸地高;树林的气温更加稳定,湿度更高。这说明植物对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等。
【归纳总结】请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像蚯蚓疏松土壤、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都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选择题
1.202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完成了多项在轨实验。下列哪项不属于影响宇航员在天宫空间站中生活的生态因素(  )
A.同行的其他两名宇航员 B.携带的食品
C.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 D.地球上的植物
【答案】D
【分析】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A.同行的其他两名宇航员与该宇航员共同生活在天宫空间站中,他们之间会相互影响,例如在空间利用、资源分配、工作协作等方面都存在相互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携带的食品是为宇航员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物质,食品的质量、种类等会直接影响宇航员的生活,食品属于非生物因素中对宇航员生活有影响的方面,B不符合题意。
C.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虽然不在天宫空间站内,但他们通过通信等方式与宇航员进行沟通和协作,对宇航员的工作和生活安排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地球上的植物与在天宫空间站中生活的宇航员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地球上的植物不会对天宫空间站内宇航员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同学们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中央,10分钟后统计鼠妇数量。重复5次该实验,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
B.重复实验是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C.该实验说明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D.黑纸板下和玻璃板下土壤的湿度可以不同
【答案】D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详解】A.该实验装置中,一侧用黑纸板遮光形成阴暗环境,一侧用玻璃板透光形成明亮环境,所以变量是光,A不符合题意。
B.重复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B不符合题意。
C.从实验结果看,鼠妇在阴暗处的数量明显多于明亮处,这说明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C不符合题意。
D.在这个实验中,黑纸板下和玻璃板下土壤的湿度必须相同,因为除了光这个变量外,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一致,若土壤湿度不同,就无法确定是光还是湿度对鼠妇分布产生影响了,D符合题意。
故选D。
3.缠绕在大豆植株上的黄色菟丝子,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仍能生活得很好。这种生物现象叫做(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答案】C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捕食通常指动物捕食其他生物(如狼吃羊),不适用于植物间的营养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竞争是生物争夺同一资源的现象,题干中菟丝子是直接依赖大豆生存,而非争夺资源,故B不符合题意。
C.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寄生者从寄主获取营养并对其造成危害的现象,菟丝子吸收大豆养分导致大豆生长受损,符合寄生关系,故C符合题意。
D.共生是指生活在一起的双方具有互惠互利的关系,而菟丝子单方面受益对大豆有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分别是( )
A.藻类温度 B.藻类水分
C.蕨类植物温度 D.蕨类植物水分
【答案】A
【分析】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的单细胞,有的多细胞,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诗句描述春季湖水变绿的现象,主要由藻类繁殖引起,非生物因素需考虑促进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
【详解】A.藻类温度:藻类大量繁殖使水变绿,春季温度升高促进其生长,故A符合题意。
B.藻类水分:水分是藻类生存基础,但春季水分并非变化主因,故B不符合题意。
CD.蕨类为陆生植物,与湖水变绿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所谓的“惊蛰”也就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此时树木开始发芽,农民开始播种。此时影响生物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水 B.氧气 C.阳光 D.温度
【答案】D
【分析】惊蛰时气温回升,冬眠动物苏醒,植物开始生长,主要受温度影响。
【详解】A.虽然水分是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在惊蛰过后,天气转暖的过程中,水分的变化并不是导致冬眠动物苏醒、树木发芽和春播作物开始播种的主要原因,A错误。
B.氧气同样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氧气的成分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以至于能够直接影响冬眠动物的苏醒、树木的发芽和农作物的播种,B错误。
C.阳光为生物提供光照和热量,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影响。然而,在惊蛰过后,虽然阳光逐渐增强,但它并不是导致冬眠动物苏醒、树木发芽和农作物播种的直接和主要原因,C错误。
D.温度是影响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惊蛰过后,随着天气的转暖,温度逐渐升高。这种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冬眠动物的生理机能,使它们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同时,也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和发育,使它们开始发芽;此外,还为春播作物的播种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D正确。
故选D。
6.在炎热的夏季,植物常常出现萎蔫现象,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答案】A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等。植物在炎热夏季萎蔫是因高温导致水分流失,体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详解】A.在炎热的夏季,植物因高温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分流失过快,而出现萎蔫现象。这体现了环境因素(如温度)对生物(植物)的直接作用: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理状态,故A符合题意。
B.生物影响环境:指生物活动改变环境(如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但萎蔫现象是植物被动响应环境,并未主动改变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环境适应生物:环境本身不会主动“适应”生物,通常是生物通过进化适应环境(如仙人掌耐旱),故C不符合题意。
D.生物依赖环境:虽然生物生存依赖环境资源(如水、光),但萎蔫现象更直接体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而非依赖关系的核心表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综合题
7.中国古代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诗句反映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及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分析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诗句体现了 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杂草盛则豆苗稀,体现了 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这体现了生物 环境。
(4)“只在人间人不识,秋风又见雁南飞”。雁南飞体现了环境 生物。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桃花盛开的非生物因素是 。
【答案】(1)非生物
(2)生物
(3)适应
(4)影响
(5)温度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诗句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思是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体现了生物因素草对生物豆苗的影响。
(3)“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意思是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4)季节节律是指有些动物的活动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雁南飞是大雁的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因此雁南飞是节律行为,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桃花盛开的影响。
【方法技巧】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的辨别
解题关键1:谁变化谁被影响
实例:红杏出墙(红杏发生变化,也就是红杏被影响)-------环境影响生物
大树底下好乘凉(环境发生变化,也就是环境被影响)------生物影响环境
解题关键2:给出特点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特点
实例: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骆驼排尿少,企鹅皮下脂肪层厚,还有动物的保护色等-------生物适应环境
【易错提醒】
1.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从而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2. 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看清问题中涉及的是同种生物还是不同种生物。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主要有捕食、共生、寄生、竞争等关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