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贵阳期末)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中国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石铲、石锄、骨耜、木耜等翻土工具和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收割和加工工具。据此可知(  )
A. 生产工具初具专业化的特征 B. 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 小农经济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D. 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解析】这一时期的原始农业在农具上已经可分为翻土、收割和加工等类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故选A项;材料只是说明原始农业在生产工具上有了发展,但并不代表就有了剩余产品,更没有信息表明出现了早期国家,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原始农业工具发展的表现,而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仅呈现了原始农业农具发展的表现,与“多元一体”无关,排除D项。
A
2. (2024淄博期末)下图所示物品为古代马车上的青铜配件轭首,分别出土于距今三千多年的陕西寨沟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观察两者的形制与风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早期文明长期独立发展
B. 原始社会手工技艺先进
C. 部落联盟之间关系密切
D. 商王朝文化影响力巨大
D
【解析】陕西寨沟遗址出土的青铜轭首与殷墟遗址出土的相似是受到了商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贸易、战争、迁徙、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传播到陕西地区,并体现在当地的文化产物上,故选D项;如果两个遗址的文明是长期独立发展的,那么它们的青铜器在形状和花纹上不太可能有如此高的相似性,排除A项;陕西寨沟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都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B项;两地青铜器形制和风格相似,说明两地存在交流,但材料信息不足以支持“关系密切”这一结论,排除C项。
3. (2024佛山期末)“年”是作为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量单位。在古代中国不同民族间,“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征(见下表),这说明(  )
A. 生产生活差异影响文化的多元
B.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同
C. 文化传承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 文化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A
北方部分游牧民族 不知年历,唯以草青为记;见鸟兽孕乳,以别四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刺桐花开为一度(年)
汉族 有稔(谷物成熟)、岁(收割谷物的工具)、祀(祭祀太阳)等表达
【解析】古代中国不同民族对于“年”有不同理解和应用,这些差异明显受到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探讨了文化表征与生活方式的关联,而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展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非强调文化的持久传承,排除C项;多元一体主要体现在文化、民族、社会等多个方面,强调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整体,材料更多是在描述差异,排除D项。
4. (2025威海期末)东汉时期的庄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林牧副渔多业并兴、综合经营,设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田庄内也有商品交换,可以“闭门成市”。这说明东汉庄园(  )
A. 产业经营方式灵活 B. 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C. 商业发展水平较高 D. 带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解析】由材料可知,东汉庄园内部农业和手工业多业并兴,且田庄内也有商品交换,产品能满足田庄基本的生活需求,故选D项;“农林牧副渔多业并兴”强调的是有多种经营方式,而非经营方式的灵活,排除A项;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下,不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田庄内有商品交换,但不能推知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排除C项。
D
5. (2025佛山期末)宋代的《耕织图诗》用图像和诗歌的形式把农桑内容表露无遗,元代的三大农书则直接以“农桑”为书名,清代尚有《农桑经》等书以“农桑”为名。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  )
A. 农桑结合是农业结构的特点 B. 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农书撰写已成为民间的潮流 D. 农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主要特征,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指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书命名以“农桑”为主,不能反映民间编写农书的潮流,排除C项;材料主旨在介绍农桑结合的重要形式,不能反映我国古代农桑技术,排除D项。
A
6. 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字道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推知,当时(  )
A. 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B. 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
C. 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D. 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
【解析】据材料可知,吉州窑选用不同制造商的匣钵用以制瓷,且有专门的技艺要求,说明陶瓷业对匣钵的质量要求较高,故选C项;材料讲述的是私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的情况,不能说明整个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说明匣钵制造业规模及质量要求,没有涉及内部的分工情况,排除D项。
C
7.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
A. 垄断组织的产生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 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解析】材料中“所以”之后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即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结合史实可知,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需要大量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它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直接动力,故C项正确。
C
8. (2025太原期末)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一些棉纺织工厂主通过机器纺纱,再雇佣家庭手织工将棉纱织成棉布;在金属加工业中,既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工厂,也有很多传统手工作坊。这些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
A. 工厂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B. 多种劳作方式并存
C. 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纺织业占主导地位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中,英国既存在机械化工厂,也存在传统手工作坊,这说明当时英国多种劳作方式并存,故选B项;材料没有相关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并无纺织业与其他行业对比的信息,排除D项。
B
9. (2025潮州期末)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每天将工人固定在某一处十几个小时,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
B. 机器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C. “蒸汽时代”工人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D.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A
【解析】在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为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对工人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工人的“生产组织”及“管理形式”,并没有述及“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的相关内容,排除B、D两项;题干所述能够说明“蒸汽时代”工人工作生活环境的恶劣,但这仅是问题的表象所在,而不是问题的“本质”,排除C项。
10. 1895年,张謇开始创办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厂约》开宗明义写道:“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继大生纱厂之后,他又创办了广生油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资生铁冶厂等企业。张謇创办的这些企业(  )
A. 扭转了近代经济落后的局面 B. 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C. 是实业救国思想的生动体现 D. 弘扬了儒家传统的经济政策
【解析】由材料“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并结合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得出是实业救国思想的生动体现,故选C项;张謇创办的几家近代企业大都是轻工业,不能扭转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不是19世纪末,排除B项;张謇创办近代企业不是弘扬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排除D项。
C
11. (2025清远期末)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开始大力促进大学应用科学的发展。凭借在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德国很快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德国经济飞速发展
C. 德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D.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产生巨大效能
D
【解析】由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将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极大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德国自身在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突破不等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虽然德国工业经济的发展确实涉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推动德国工业发展,排除B项;大学应用科学的发展不能说明教育体系的完整,排除C项。
12. (2025南宁期末)下表所示为1850—1900年间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实际工资收入变化情况(1900年=100)。这一变化主要源于英法两国(  )
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 代议制度比较成熟
C.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 工厂制度日趋完善
A
英国 法国
1850年 57 59.5
1860年 64 63
1870年 70 69
1880年 81 74.5
1890年 90 89.5
1900年 100 100
【解析】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使英法两国生产力大幅提升、经济迅速增长,创造了更多财富和就业需求,为工人工资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是工人实际工资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英法代议制度比较成熟主要作用于政治领域,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英法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并非推动工人实际工资收入增长的核心因素,排除C项;工厂制度日趋完善有助于英法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但这并不必然转化为工人工资的提高,排除D项。
13. (2025潍坊期末)17世纪之前,英国下层女性的劳动以家务为主;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工厂,工作领域涉及了各个行业,她们参加了宪章运动等几乎所有的重大运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思想解放引领政治变革 B. 社会进步推动女性觉醒
C.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 技术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属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女性走进工厂,参与工作,并参与社会运动,体现了工业革命推动女性地位提高,走向觉醒,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思想解放无关,且英国启蒙运动要早于工业革命时间,排除A项;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强调的女性活动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仅强调女性活动,并不全面体现民众生活,排除D项。
B
14. 随着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科学家多次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这表明(  )
A. 我国已经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B. 传统农业遭冲击而日渐衰落
C. 航天技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D. 新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解析】从材料中关键词“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可知,航天技术在农业领域有了实际的应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全面建成”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农业,主要体现的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C
15. (2025泉州期末)20世纪60年代,民用因特网开始使用;90年代,计算机逐渐同网络相关联;到2000年世界有数亿台计算机接入因特网,16亿个网页用于浏览。这种变化(  )
A. 得益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共享
B. 缩小了各国的贫富差距
C. 威胁着全球网络的安全发展
D. 增强了全球的互相依存
D
【解析】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经济往来、文化传播等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故选D项;世界文化的多元共享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结果之一,而不是互联网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互联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会加剧贫富差距,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威胁全球网络安全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16. (2025清远期末)美国某公司开发的聊天机器人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然而其引发的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甚至一些国家和机构颁布相关禁令或对其使用加以限制。这反映了(  )
A. 现代科技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
B. 现代科技促使世界各国完善法律
C. 现代科技要求各国提高创新能力
D. 美国欲以现代科技进行全球扩张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现代科技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技术、安全、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反映了现代科技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故选A项;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现代科技的利与弊,以及面对现代科技的弊端一些国家和机构的态度,没有涉及对各国创新能力提高的要求,排除C项;材料虽然涉及美国开发的现代科技,但只是以此为例说明现代科技的利与弊,没有涉及美国想要利用这种现代科技进行全球扩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洛阳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轨迹示意图
——摘编自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某一段或整体,围绕“中国人地关系”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论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我国人地关系的演变。(2分)
论述: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使用简单的石器、木器等工具进行生产活动,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耕作。这种原始的劳作方式虽然效率低下,但人类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人类依赖自然提供的资源生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自然环境,因为过度破坏会直接影响其生存条件。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相对和谐,但也受限于生产力的低下。
随着铁犁牛耕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一时期,家庭劳作方式和小农经济成为主导,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地矛盾开始显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问题,人地关系逐渐紧张。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与自然环境的平衡,通过轮作休耕、兴修水利等方式缓解人地矛盾。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加剧了人地矛盾。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追求高产高效,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导致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人地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人地矛盾仍然难以根本解决。
在信息文明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为解决人地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大型农场、养殖场等现代农业模式通过精准农业、智能管理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此外,人们还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努力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共生。虽然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人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2分)
综上所述,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推动我国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原始共生到矛盾初现再到加剧最后到和谐共生,人地关系的演变历程充分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2分)
18. (2025无锡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实施,旨在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党中央还强调要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1999年11月,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州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1999年“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对我国的封锁。
(1)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8分)
答案:特点:国家主导(立法保障、政策推动);以国家战略目标导向为主;注重基础研究;强调产业融合;成就巨大。(任答四点,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12分)
答案:背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激烈;(2分)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2分)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2分)
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性能技术方面的封锁;提高了国家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推动了现代化建设;提高了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扩大。(6分)
谢谢观赏第二单元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贵阳期末)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中国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石铲、石锄、骨耜、木耜等翻土工具和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收割和加工工具。据此可知(  )
A. 生产工具初具专业化的特征
B. 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 小农经济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D. 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这一时期的原始农业在农具上已经可分为翻土、收割和加工等类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故选A项;材料只是说明原始农业在生产工具上有了发展,但并不代表就有了剩余产品,更没有信息表明出现了早期国家,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原始农业工具发展的表现,而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仅呈现了原始农业农具发展的表现,与“多元一体”无关,排除D项。
2. (2024淄博期末)下图所示物品为古代马车上的青铜配件轭首,分别出土于距今三千多年的陕西寨沟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观察两者的形制与风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早期文明长期独立发展
B. 原始社会手工技艺先进
C. 部落联盟之间关系密切
D. 商王朝文化影响力巨大
【答案】 D
【解析】陕西寨沟遗址出土的青铜轭首与殷墟遗址出土的相似是受到了商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贸易、战争、迁徙、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传播到陕西地区,并体现在当地的文化产物上,故选D项;如果两个遗址的文明是长期独立发展的,那么它们的青铜器在形状和花纹上不太可能有如此高的相似性,排除A项;陕西寨沟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都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B项;两地青铜器形制和风格相似,说明两地存在交流,但材料信息不足以支持“关系密切”这一结论,排除C项。
3. (2024佛山期末)“年”是作为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量单位。在古代中国不同民族间,“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征(见下表),这说明(  )
北方部分游牧民族 不知年历,唯以草青为记;见鸟兽孕乳,以别四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刺桐花开为一度(年)
汉族 有稔(谷物成熟)、岁(收割谷物的工具)、祀(祭祀太阳)等表达
A. 生产生活差异影响文化的多元
B.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同
C. 文化传承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 文化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答案】 A
【解析】古代中国不同民族对于“年”有不同理解和应用,这些差异明显受到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探讨了文化表征与生活方式的关联,而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展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非强调文化的持久传承,排除C项;多元一体主要体现在文化、民族、社会等多个方面,强调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整体,材料更多是在描述差异,排除D项。
4. (2025威海期末)东汉时期的庄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林牧副渔多业并兴、综合经营,设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田庄内也有商品交换,可以“闭门成市”。这说明东汉庄园(  )
A. 产业经营方式灵活
B. 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C. 商业发展水平较高
D. 带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可知,东汉庄园内部农业和手工业多业并兴,且田庄内也有商品交换,产品能满足田庄基本的生活需求,故选D项;“农林牧副渔多业并兴”强调的是有多种经营方式,而非经营方式的灵活,排除A项;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下,不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田庄内有商品交换,但不能推知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排除C项。
5. (2025佛山期末)宋代的《耕织图诗》用图像和诗歌的形式把农桑内容表露无遗,元代的三大农书则直接以“农桑”为书名,清代尚有《农桑经》等书以“农桑”为名。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  )
A. 农桑结合是农业结构的特点
B. 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农书撰写已成为民间的潮流
D. 农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答案】 A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主要特征,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指中国古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书命名以“农桑”为主,不能反映民间编写农书的潮流,排除C项;材料主旨在介绍农桑结合的重要形式,不能反映我国古代农桑技术,排除D项。
6. 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字道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推知,当时(  )
A. 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B. 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
C. 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D. 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吉州窑选用不同制造商的匣钵用以制瓷,且有专门的技艺要求,说明陶瓷业对匣钵的质量要求较高,故选C项;材料讲述的是私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的情况,不能说明整个金属冶炼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说明匣钵制造业规模及质量要求,没有涉及内部的分工情况,排除D项。
7.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
A. 垄断组织的产生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 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所以”之后强调的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即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结合史实可知,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需要大量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它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直接动力,故C项正确。
8. (2025太原期末)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一些棉纺织工厂主通过机器纺纱,再雇佣家庭手织工将棉纱织成棉布;在金属加工业中,既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工厂,也有很多传统手工作坊。这些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
A. 工厂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B. 多种劳作方式并存
C. 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纺织业占主导地位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中,英国既存在机械化工厂,也存在传统手工作坊,这说明当时英国多种劳作方式并存,故选B项;材料没有相关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并无纺织业与其他行业对比的信息,排除D项。
9. (2025潮州期末)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每天将工人固定在某一处十几个小时,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
B. 机器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C. “蒸汽时代”工人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D.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在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为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对工人的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规定,故选A项;题干述及的是工人的“生产组织”及“管理形式”,并没有述及“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的相关内容,排除B、D两项;题干所述能够说明“蒸汽时代”工人工作生活环境的恶劣,但这仅是问题的表象所在,而不是问题的“本质”,排除C项。
10. 1895年,张謇开始创办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厂约》开宗明义写道:“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继大生纱厂之后,他又创办了广生油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资生铁冶厂等企业。张謇创办的这些企业(  )
A. 扭转了近代经济落后的局面
B. 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C. 是实业救国思想的生动体现
D. 弘扬了儒家传统的经济政策
【答案】 C
【解析】由材料“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并结合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得出是实业救国思想的生动体现,故选C项;张謇创办的几家近代企业大都是轻工业,不能扭转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不是19世纪末,排除B项;张謇创办近代企业不是弘扬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排除D项。
11. (2025清远期末)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开始大力促进大学应用科学的发展。凭借在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德国很快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德国经济飞速发展
C. 德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D.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产生巨大效能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将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极大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德国自身在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的突破不等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虽然德国工业经济的发展确实涉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推动德国工业发展,排除B项;大学应用科学的发展不能说明教育体系的完整,排除C项。
(2025南宁期末)下表所示为1850—1900年间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实际工资收入变化情况(1900年=100)。这一变化主要源于英法两国(  )
英国 法国
1850年 57 59.5
1860年 64 63
1870年 70 69
1880年 81 74.5
1890年 90 89.5
1900年 100 100
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 代议制度比较成熟
C.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 工厂制度日趋完善
【答案】 A
【解析】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使英法两国生产力大幅提升、经济迅速增长,创造了更多财富和就业需求,为工人工资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是工人实际工资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英法代议制度比较成熟主要作用于政治领域,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英法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并非推动工人实际工资收入增长的核心因素,排除C项;工厂制度日趋完善有助于英法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但这并不必然转化为工人工资的提高,排除D项。
13. (2025潍坊期末)17世纪之前,英国下层女性的劳动以家务为主;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工厂,工作领域涉及了各个行业,她们参加了宪章运动等几乎所有的重大运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思想解放引领政治变革
B. 社会进步推动女性觉醒
C.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 技术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属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女性走进工厂,参与工作,并参与社会运动,体现了工业革命推动女性地位提高,走向觉醒,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思想解放无关,且英国启蒙运动要早于工业革命时间,排除A项;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强调的女性活动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仅强调女性活动,并不全面体现民众生活,排除D项。
14. 随着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科学家多次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这表明(  )
A. 我国已经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B. 传统农业遭冲击而日渐衰落
C. 航天技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D. 新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关键词“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可知,航天技术在农业领域有了实际的应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全面建成”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农业,主要体现的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5. (2025泉州期末)20世纪60年代,民用因特网开始使用;90年代,计算机逐渐同网络相关联;到2000年世界有数亿台计算机接入因特网,16亿个网页用于浏览。这种变化(  )
A. 得益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共享
B. 缩小了各国的贫富差距
C. 威胁着全球网络的安全发展
D. 增强了全球的互相依存
【答案】 D
【解析】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经济往来、文化传播等变得更加便捷和频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故选D项;世界文化的多元共享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结果之一,而不是互联网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互联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会加剧贫富差距,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威胁全球网络安全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16. (2025清远期末)美国某公司开发的聊天机器人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然而其引发的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甚至一些国家和机构颁布相关禁令或对其使用加以限制。这反映了(  )
A. 现代科技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
B. 现代科技促使世界各国完善法律
C. 现代科技要求各国提高创新能力
D. 美国欲以现代科技进行全球扩张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现代科技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技术、安全、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反映了现代科技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故选A项;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现代科技的利与弊,以及面对现代科技的弊端一些国家和机构的态度,没有涉及对各国创新能力提高的要求,排除C项;材料虽然涉及美国开发的现代科技,但只是以此为例说明现代科技的利与弊,没有涉及美国想要利用这种现代科技进行全球扩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洛阳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轨迹示意图
——摘编自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某一段或整体,围绕“中国人地关系”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论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我国人地关系的演变。(2分)
论述: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使用简单的石器、木器等工具进行生产活动,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耕作。这种原始的劳作方式虽然效率低下,但人类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人类依赖自然提供的资源生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自然环境,因为过度破坏会直接影响其生存条件。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相对和谐,但也受限于生产力的低下。
随着铁犁牛耕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一时期,家庭劳作方式和小农经济成为主导,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地矛盾开始显现。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问题,人地关系逐渐紧张。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与自然环境的平衡,通过轮作休耕、兴修水利等方式缓解人地矛盾。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机械化生产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加剧了人地矛盾。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追求高产高效,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导致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人地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人地矛盾仍然难以根本解决。
在信息文明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为解决人地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大型农场、养殖场等现代农业模式通过精准农业、智能管理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此外,人们还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努力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共生。虽然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人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2分)
综上所述,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推动我国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原始共生到矛盾初现再到加剧最后到和谐共生,人地关系的演变历程充分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2分)
18. (2025无锡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实施,旨在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党中央还强调要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1999年11月,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州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1999年“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对我国的封锁。
(1)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8分)
答案:特点:国家主导(立法保障、政策推动);以国家战略目标导向为主;注重基础研究;强调产业融合;成就巨大。(任答四点,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12分)
答案:背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激烈;(2分)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2分)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2分)
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性能技术方面的封锁;提高了国家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推动了现代化建设;提高了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扩大。(6分)第二单元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贵阳期末)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中国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石铲、石锄、骨耜、木耜等翻土工具和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收割和加工工具。据此可知(  )
A. 生产工具初具专业化的特征
B. 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 小农经济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D. 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2. (2024淄博期末)下图所示物品为古代马车上的青铜配件轭首,分别出土于距今三千多年的陕西寨沟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观察两者的形制与风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早期文明长期独立发展
B. 原始社会手工技艺先进
C. 部落联盟之间关系密切
D. 商王朝文化影响力巨大
3. (2024佛山期末)“年”是作为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量单位。在古代中国不同民族间,“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征(见下表),这说明(  )
北方部分游牧民族 不知年历,唯以草青为记;见鸟兽孕乳,以别四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刺桐花开为一度(年)
汉族 有稔(谷物成熟)、岁(收割谷物的工具)、祀(祭祀太阳)等表达
A. 生产生活差异影响文化的多元
B.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同
C. 文化传承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 文化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4. (2025威海期末)东汉时期的庄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林牧副渔多业并兴、综合经营,设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田庄内也有商品交换,可以“闭门成市”。这说明东汉庄园(  )
A. 产业经营方式灵活
B. 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C. 商业发展水平较高
D. 带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5. (2025佛山期末)宋代的《耕织图诗》用图像和诗歌的形式把农桑内容表露无遗,元代的三大农书则直接以“农桑”为书名,清代尚有《农桑经》等书以“农桑”为名。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  )
A. 农桑结合是农业结构的特点
B. 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农书撰写已成为民间的潮流
D. 农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6. 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字道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推知,当时(  )
A. 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B. 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
C. 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D. 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
7.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
A. 垄断组织的产生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 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8. (2025太原期末)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一些棉纺织工厂主通过机器纺纱,再雇佣家庭手织工将棉纱织成棉布;在金属加工业中,既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工厂,也有很多传统手工作坊。这些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
A. 工厂制提高了生产效率
B. 多种劳作方式并存
C. 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纺织业占主导地位
9. (2025潮州期末)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每天将工人固定在某一处十几个小时,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
B. 机器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C. “蒸汽时代”工人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D.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10. 1895年,张謇开始创办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厂约》开宗明义写道:“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继大生纱厂之后,他又创办了广生油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资生铁冶厂等企业。张謇创办的这些企业(  )
A. 扭转了近代经济落后的局面
B. 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C. 是实业救国思想的生动体现
D. 弘扬了儒家传统的经济政策
11. (2025清远期末)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开始大力促进大学应用科学的发展。凭借在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德国很快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德国经济飞速发展
C. 德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D.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产生巨大效能
12. (2025南宁期末)下表所示为1850—1900年间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实际工资收入变化情况(1900年=100)。这一变化主要源于英法两国(  )
英国 法国
1850年 57 59.5
1860年 64 63
1870年 70 69
1880年 81 74.5
1890年 90 89.5
1900年 100 100
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 代议制度比较成熟
C.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 工厂制度日趋完善
13. (2025潍坊期末)17世纪之前,英国下层女性的劳动以家务为主;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工厂,工作领域涉及了各个行业,她们参加了宪章运动等几乎所有的重大运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思想解放引领政治变革
B. 社会进步推动女性觉醒
C.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 技术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14. 随着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科学家多次进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经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航天技术越来越“亲民化”。这表明(  )
A. 我国已经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B. 传统农业遭冲击而日渐衰落
C. 航天技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D. 新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15. (2025泉州期末)20世纪60年代,民用因特网开始使用;90年代,计算机逐渐同网络相关联;到2000年世界有数亿台计算机接入因特网,16亿个网页用于浏览。这种变化(  )
A. 得益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共享
B. 缩小了各国的贫富差距
C. 威胁着全球网络的安全发展
D. 增强了全球的互相依存
16. (2025清远期末)美国某公司开发的聊天机器人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然而其引发的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甚至一些国家和机构颁布相关禁令或对其使用加以限制。这反映了(  )
A. 现代科技重塑人类社会生产生活
B. 现代科技促使世界各国完善法律
C. 现代科技要求各国提高创新能力
D. 美国欲以现代科技进行全球扩张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洛阳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轨迹示意图
——摘编自李小云、杨宇、刘毅《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某一段或整体,围绕“中国人地关系”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18. (2025无锡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实施。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实施,旨在加强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工作。党中央还强调要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1999年11月,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州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1999年“神威”计算机的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对我国的封锁。
(1)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