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章末总结 导学案 (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章末总结 导学案 (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章末总结
一、选择题
1.(2025·佛山期末)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B )。
2.(2025·深圳期末)冬天打开装有热水的保温杯杯盖,杯口处出现“白雾”,形成“白雾”的物态变化是( B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3.(2025·佛山模拟)“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D )。
A.露和霜都是固体
B.露是由霜熔化形成的
C.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4.(2025·中山模拟)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
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A、B、C的先后顺序进行安装
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C.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90 ℃
D.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5.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如图所示。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 )。
A.水循环按照固态 液态 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
B.阳光普照,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C.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
D.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6.(2025·阳江期末)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因此不需要吸热
D.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二、填空题
7.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图    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如图丙、丁所示的两种测量液体温度的方式都存在错误,其中图丙中的错误是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与被测液体    ,图丁中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    。
【答案】乙 -2 接触 烧杯底部
8.(2025·佛山期末)水沸腾后可以产生大量气泡,其情形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烧杯;小琪同学把温度计放入另一个正在加热的烧杯中时,会发现水温    (选填“升高”“不变”或“下降”)。
【答案】甲 升高
9.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式是    。
【答案】放出 降低温度
10.(2025·广州二模)如图所示为某固体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4 min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    热量。
【答案】晶体 固液共存 吸收
三、实验探究题
11.(2025·茂名期末)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盛水的烧杯和测水温的温度计,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观察到水沸腾后的实验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气泡里面的气体是    。
(4)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儿,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由实验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图像,请给实验提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烧杯 (2)94 (3)变大 水蒸气 (4)错误 (5)减少水的质量,缩短加热时间
12.(2025·湛江三模)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他们选择用碘锤进行实验,碘锤是由装有少量碘的密闭玻璃管制成的。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乙两种方案。
(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说明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    热的。
(2)利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碘锤中都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为400~500 ℃,碘的熔点约114 ℃。根据这个信息,同学们将甲、乙方案进行比较,认为乙方案合理。请分析说明乙方案比甲方案合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再进实验室时,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
①第一天实验后,他们做得不规范的地方是:                 ;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
【答案】(1)吸 (2)碘的熔点约114 ℃,乙方案中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是碘升华而成的,甲方案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为400~500 ℃,高于碘的熔点,碘锤中的碘蒸气有可能是先熔化再汽化而成的
 (3)①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器材 ②凝华
四、综合能力题
13.(2025·江门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 ℃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 ℃,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 ℃。若靠近地面的气温在0 ℃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是很高,则会使雪花来不及完全熔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某地区迎来了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造成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    。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汽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    (选填“高”或“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像是    。
(5)该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1)凝华 放热 (2)D (3)低 (4)乙 (5)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于0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大雪后,城市的街道上积满了厚厚的一层雪,严重影响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为此环卫部门常在马路上撒些盐。据环卫工人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路面上的雪很快熔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阻止夜间路面上的水再结冰。
材料二 如图所示,把一根钢丝压在一块冰上,钢丝的两端各悬挂至少5 kg的重物,可以看到钢丝慢慢地穿过冰块,而冰块并没有分裂为两块。
(1)由材料一,你作出的猜想是:盐可以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的熔点。
(2)由材料二,你得到的结论是:冰的熔点随压力的增大而    (选填“升高”或“降低”)。
(3)滑冰时,冰刀下会出现一层水,这层水跟润滑油的作用一样。冰刀离开后,水又很快结冰。关于冰刀下水的出现,我们可以用材料    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解释。
【答案】(1)降低 (2)降低 (3)二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章末总结
一、选择题
1.(2025·佛山期末)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2.(2025·深圳期末)冬天打开装有热水的保温杯杯盖,杯口处出现“白雾”,形成“白雾”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3.(2025·佛山模拟)“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露和霜都是固体
B.露是由霜熔化形成的
C.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4.(2025·中山模拟)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A、B、C的先后顺序进行安装
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C.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90 ℃
D.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5.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如图所示。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
A.水循环按照固态 液态 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
B.阳光普照,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
C.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
D.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6.(2025·阳江期末)如图所示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因此不需要吸热
D.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二、填空题
7.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图    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    ℃。如图丙、丁所示的两种测量液体温度的方式都存在错误,其中图丙中的错误是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与被测液体    ,图丁中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    。
8.(2025·佛山期末)水沸腾后可以产生大量气泡,其情形是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烧杯;小琪同学把温度计放入另一个正在加热的烧杯中时,会发现水温    (选填“升高”“不变”或“下降”)。
9.如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式是    。
10.(2025·广州二模)如图所示为某固体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4 min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    热量。
三、实验探究题
11.(2025·茂名期末)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盛水的烧杯和测水温的温度计,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观察到水沸腾后的实验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水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不断上升且    (选填“变大”或“变小”),到达水面破裂。气泡里面的气体是    。
(4)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儿,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由实验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图像,请给实验提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25·湛江三模)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的实验时,由于碘蒸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他们选择用碘锤进行实验,碘锤是由装有少量碘的密闭玻璃管制成的。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乙两种方案。
(1)两种方案都采用加热的方法,说明他们都猜想:碘在升华时是    热的。
(2)利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碘锤中都出现了紫色碘蒸气。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的加热温度为400~500 ℃,碘的熔点约114 ℃。根据这个信息,同学们将甲、乙方案进行比较,认为乙方案合理。请分析说明乙方案比甲方案合理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再进实验室时,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
①第一天实验后,他们做得不规范的地方是:                 ;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
四、综合能力题
13.(2025·江门期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 ℃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 ℃,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 ℃。若靠近地面的气温在0 ℃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是很高,则会使雪花来不及完全熔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某地区迎来了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造成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    。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汽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    (选填“高”或“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像是    。
(5)该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场大雪后,城市的街道上积满了厚厚的一层雪,严重影响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为此环卫部门常在马路上撒些盐。据环卫工人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路面上的雪很快熔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阻止夜间路面上的水再结冰。
材料二 如图所示,把一根钢丝压在一块冰上,钢丝的两端各悬挂至少5 kg的重物,可以看到钢丝慢慢地穿过冰块,而冰块并没有分裂为两块。
(1)由材料一,你作出的猜想是:盐可以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的熔点。
(2)由材料二,你得到的结论是:冰的熔点随压力的增大而    (选填“升高”或“降低”)。
(3)滑冰时,冰刀下会出现一层水,这层水跟润滑油的作用一样。冰刀离开后,水又很快结冰。关于冰刀下水的出现,我们可以用材料    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