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渺茫(miǎo) 折扣(zhé) 豢养(huàn) 孜孜不倦(zī)
B. 停滞(zhì) 鲁钝(dùn) 嗔怪(zhēn) 面面厮觑(qù)
C. 聒噪(guō) 拜谒(jié) 侥幸(jiǎo) 不省人事(xǐng)
D. 作揖(yī) 愧赧(nǎn) 发怔(zhēng) 茅塞顿开(sè)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譬如 虚妄 墨守成规 走头无路
B. 盲从 视察 自暴自弃 经世奇才
C. 疏懒 促狭 不醒人事 如雷贯耳
D. 筵席 愧赧 根深帝固 孜孜不倦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 顾炎武在《怀疑与学问》中提出的 “怀疑精神”,______了传统治学的严谨态度。
② 《智取生辰纲》通过细致的情节铺陈,______了杨志精明却刚愎的人物形象。
③ 议论性文章需要______明确的中心论点,并用充足的论据加以支撑。
A. 彰显 塑造 树立 B. 凸显 打造 建立
C. 彰显 打造 建立 D. 凸显 塑造 树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通过学习《创造宣言》,使我们懂得了 “处处是创造之地” 的深刻道理。
B. 怀疑精神是辩论、思考、发问的基础,也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C. 能否准确把握古典小说的人物性格,是理解作品主题的关键。
D. 为了避免类似的创作误区不再出现,我们需牢记 “论证要合理” 的原则。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 分)
(1)___________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怀疑与学问》中,顾炎武认为怀疑精神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创造性思维》指出,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4)《智取生辰纲》中,吴用等人智取成功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4 分)
《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 的核心策划者是______,他的性格特点是______;《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 体现了刘备______的品质,该情节奠定了______的基础。
综合性学习。(4 分)
班级开展 “思辨经典 创新表达” 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 “古典小说是否需要现代改编” 的话题,设计两个讨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5 分)
(一)诗歌鉴赏(10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10 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 “______” 和 “______” 两个词语,凸显了诗人遭贬的急剧与路途的遥远。(2 分)
请赏析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两句的表达效果。(4 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贞观政要(选段)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 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凡事皆须务本( ) (2)夫不失时者( )
(3)祸难遂兴( ) (4)公言是也(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2)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选段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4 分)
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谈选段中 “慎终如始” 对国家治理的启示。(3 分)
三、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议论文阅读(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9 题。
怀疑与创新:文明进步的双引擎
①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疑乃悟之始,悟乃信之基。” 这种 “疑 — 悟 — 信” 的认知链条,揭示了怀疑精神与创新成果的深层关联。在思想激荡的当代,怀疑与创新更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双引擎。
② 怀疑是突破认知局限的起点。哥白尼对 “地心说” 的质疑,并非否定传统天文学,而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发现理论缺陷。他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 “日心说”,正是对固有认知的理性修正。类似地,《怀疑与学问》强调 “学者先要会疑”,指出怀疑是辨析真理的前提 —— 若盲目信从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便会陷入思维僵化的困境。
③ 创新是怀疑精神的落地成果。怀疑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质疑实现认知升级才是核心。屠呦呦团队在研发青蒿素时,先质疑传统煎服法的局限性,继而创新提取方式,用乙醚低温萃取获得成功。这印证了《创造宣言》的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怀疑为创新提供方向,创新让怀疑产生价值。
④ 怀疑与创新的良性互动,需要理性精神的护航。明末清初的考据学派,以 “实事求是” 为宗旨,通过文献比对质疑伪书,又以实证研究确立新说,这种 “疑而有据,创而有依” 的态度,避免了怀疑沦为虚无主义。当代学术研究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的方法论,同样体现了怀疑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⑤ 当然,怀疑不是盲目否定,创新不是凭空臆造。正如朱熹所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唯有以尊重传统为前提,以实证探究为路径,才能让怀疑与创新真正成为文明进步的驱动力。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 分)
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
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3 分)
怀疑不是盲目否定,创新不是凭空臆造。
结合本文观点,谈谈《谈创造性思维》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与怀疑精神的关联。(3 分)
(二)散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0-24 题。
戏台下的 “三国”
① 老家的戏台搭在祠堂前的老槐树下,每年中秋都要演《三顾茅庐》。我最爱蹲在后台看李伯勾脸 —— 他蘸着胭脂勾勒诸葛亮的眉眼,笔锋一转,那 “鞠躬尽瘁” 的神韵便从纸面跃到脸上。
② 李伯是村里的老戏迷,也是个 “三国通”。他常说:“三国不是说书唱戏,是做人的镜子。” 有次演到刘备风雪访孔明,后台的道具剑断了弦,李伯临时用竹片代替。散场后我问他:“不怕观众看出来吗?” 他指着戏服上的补丁笑道:“戏的魂在人心,不在道具。你看刘备三请诸葛亮,放下的是架子,拾起的是诚心 —— 这才是戏核。”
③ 后来我读《三国演义》原著,才懂李伯的话。刘备前两次拜访落空,张飞怒摔马鞭要烧茅庐,刘备却劝道:“孔明是卧龙,岂可轻辱?” 这种求才若渴的耐心,在李伯的唱腔里化作婉转的拖腔,听得台下老人直抹眼泪。李伯说,他演刘备,最看重 “三让徐州”“白帝城托孤” 这两场 —— 前者见仁厚,后者见赤诚。
④ 去年祠堂翻修,戏台要拆。年轻人嫌唱戏老旧,提议建文化广场。李伯没反对,只是搬来梯子,把墙上的 “忠义仁勇” 匾额小心取下。他说:“戏可以不演,但三国里的道理不能丢。你看关羽千里走单骑,守的是信;诸葛亮六出祁山,尽的是忠 —— 这些都是顶顶金贵的东西。”
⑤ 开工那天,李伯带着我们在工地旁搭了个临时戏台,唱的还是《三顾茅庐》。锣鼓声里,他饰演的刘备拱手弯腰,唱腔依旧浑厚:“备久慕先生,如旱苗望雨……” 阳光穿过槐树叶,落在他染霜的鬓角,也落在台下孩子们好奇的脸上。我忽然明白,李伯守的不是戏台,是藏在戏文里的文化根脉。
文章围绕李伯与 “三国” 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第②段中李伯的话 “戏的魂在人心,不在道具” 有什么含义?(4 分)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李伯的形象特点。(4 分)
第⑤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阳光穿过槐树叶,落在他染霜的鬓角,也落在台下孩子们好奇的脸上。
谈谈你对 “李伯守的不是戏台,是藏在戏文里的文化根脉” 这句话的理解。(3 分)
四、作文(30 分)
请以 “在______中遇见思辨的力量”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 “经典阅读”“辩论赛场”“生活观察” 等);(2)结合具体事例,写出 “思辨” 带来的认知提升;(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A 解析:B 项 “嗔怪” 的 “嗔” 应读 “chēn”;C 项 “拜谒” 的 “谒” 应读 “yè”;D 项 “发怔” 的 “怔” 应读 “zhèng”。
B 解析:A 项 “走头无路” 应为 “走投无路”;C 项 “不醒人事” 应为 “不省人事”;D 项 “根深帝固” 应为 “根深蒂固”。
A 解析:“彰显” 强调鲜明体现治学态度的本质;“塑造” 侧重刻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树立” 指确立论点,符合议论性文章的写作要求。
B 解析:A 项缺主语,删去 “通过” 或 “使”;C 项两面对一面,删去 “能否”;D 项否定不当,删去 “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有渊博的知识 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 (4)利用天气炎热 智取而非硬夺 (5)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吴用 足智多谋、沉着冷静 求才若渴、礼贤下士 三国鼎立
(1)示例:疑中探真理,创中传经典 (2)示例:现代改编如何保留古典小说的核心精神? 影视改编对青少年理解古典小说有哪些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朝奏 夕贬
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欲为圣明除弊事” 直接表明诗人的忠君报国之心,“肯将衰朽惜残年” 以反问强调自己不顾年迈、勇于担当的决心。两句情感强烈,展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格。
表达了诗人忠而获罪的悲愤、为国除弊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前途未卜的忧虑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1)根本 (2)时机 (3)于是,就 (4)正确
(1)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 (2)君主不肆意妄为,人民就会安乐;君主欲望繁多,人民就会困苦。
① 以民为本:强调国家治理需重视民生,不夺农时;② 简静无为:反对兵戈屡动、土木不息,主张君主抑制私欲;③ 慎终如始:重视治理的持续性,警惕虎头蛇尾。
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国家需居安思危,选段 “慎终如始” 则提醒治理者始终坚守民本初心。二者结合启示我们:国家治理既要防范危机,又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才能长治久安。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议论文阅读
在思想激荡的当代,怀疑与创新更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双引擎。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顾炎武的名言,举哥白尼质疑 “地心说” 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怀疑是突破认知局限的起点” 的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与说服力。
首先以顾炎武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从 “怀疑是认知起点”“创新是怀疑成果” 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然后强调理性精神对怀疑与创新的护航作用;最后补充说明怀疑与创新的边界,深化论点。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逻辑严密,清晰界定了怀疑与创新的本质特征,既反驳了 “怀疑即否定”“创新即臆造” 的误区,又强化了论点,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强调打破思维定式,这与怀疑精神本质一致。怀疑是对 “唯一答案” 的质疑,这种质疑促使人们多角度思考,进而产生创造性思维,二者都体现了突破局限、追求真理的认知态度。
(二)散文阅读
① 李伯在后台勾脸时,向 “我” 阐释戏的 “魂” 在人心;② 李伯饰演刘备时,通过唱腔传递人物的仁厚与赤诚;③ 祠堂翻修拆戏台时,李伯取下 “忠义仁勇” 匾额并阐释三国道理;④ 李伯搭建临时戏台演唱《三顾茅庐》,传承文化根脉。
戏曲的核心在于传递人物的精神品质与文化内涵(如刘备的诚心、仁厚),而非外在道具的精致;真正能打动观众的是戏文里蕴含的人性光辉与道德力量,这才是戏曲传承的灵魂。
① 热爱传统文化:痴迷三国戏曲,深谙戏文内涵;② 通透豁达:不反对拆戏台,却坚守文化道理;③ 善于传承:通过唱戏、讲解,向晚辈传递文化精神;④ 技艺精湛:勾脸传神,唱腔能展现人物神韵。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通过阳光、槐树叶、鬓角、孩子脸庞等意象,营造出温暖庄重的氛围;既刻画了李伯的苍老与坚守,又暗示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心中的萌芽,含蓄表达了文化传承的希望。
戏台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李伯守护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戏台,更是藏在三国戏文中的 “忠义仁勇” 等文化内核;他通过唱戏、讲解等方式,让传统文化精神得以延续,体现了普通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传承。
四、作文
评分标准:
一等(27-30 分):补题新颖,内容充实,能结合具体事例展现思辨带来的认知蜕变,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细节生动,书写工整。
二等(24-26 分):补题恰当,内容具体,能体现思辨对理解事物的帮助,情感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贴合主题,书写清楚。
三等(21-23 分):补题合理,内容较具体,思辨的体现不够深刻,情感较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书写较清楚。
四等(20 分以下):补题不当,内容空泛,无思辨内涵,情感虚假,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书写潦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