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综合测试 导学案 (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综合测试 导学案 (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物理沪粤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期末综合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估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新生婴儿的质量约为80 g
B.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8 mm
C.洗澡水的温度约为80 ℃
D.初中生百米跑的成绩约为80 s
2.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D.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3.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附近出现“白气”( )
A.是水蒸气
B.成因是汽化现象
C.是小水珠
D.成因是熔化现象
4.如图,分别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两幅图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蜡烛B的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6.小明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绘制出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A为海波
B.第2 min末,物质B为固液共存状态
C.3~7 min,物质B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D.熔化过程与物质B相似的,还有冰、铁、萘等物质
7.一个钢瓶内装有密度为6 kg/m3的氧气,某次抢救病人用去了其质量的三分之一,钢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
A.6 kg/m3 B.4 kg/m3
C.3 kg/m3 D.2 kg/m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音的速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贴着“禁止大声喧哗”的提示语,“禁止喧哗”是从     减弱噪声。
9.小明借助自拍杆用手机自拍(见右图),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使像    (选填“变大”或“变小”),从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取景范围,取得需要的拍摄效果。
10.星期天,雨后天晴的午后,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在阳台看书的小丽发现后拿出手机对彩虹拍照,此时彩虹在手机上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小丽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了近视眼,此时戴上眼镜才能看清远处的彩虹,则小丽的眼镜镜片是用    透镜制成的。
11.如图所示,夏季喷雾车将水以雾状形式喷洒出去,由于雾状的水    (选填“增大”或“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的蒸发,蒸发    (选填“吸”或“放”)热。
12.公园里有一座桥,桥下水深2 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3 m,则该彩灯的“倒影”是    (选填“虚”或“实”)像,像距彩灯的距离为    m;若湖水上涨了0.3 m,“倒影”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3.北方的冬天,下雪前或下雪时有时会降落一些小冰粒,这种小冰粒叫做霰,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因此在霰粒形成的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严冬的早晨拉开窗帘,发现窗户玻璃    (选填“内侧”或“外侧”)附着一层冰花。
14.如图所示,图像a、b分别表示物体甲、乙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则组成甲物体的物质密度为      kg/m3。若乙物体的体积为20 cm3,则乙物体的质量为     g,相同质量的甲、乙两实心物体的体积比为     。
三、作图题(共7分)
15.(1)(2分)如图所示,作出光线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完整光路。
(2)(2分)如图所示,硬币被桌面挡住了,请画出这名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硬币的光路。
(3)(3分)如图所示,装有水的烧杯底部有一枚硬币A,眼睛在B处看到硬币在C处,请画出人眼看到硬币的光路图。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6.(7分)(1)如图1所示,小明同学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是   cm。
(2)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
(3)如图3所示,秒表显示的时间是     s。
(4)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康所用实验装置如图4甲所示,实验时,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     (选填“碎冰块”或“大冰块”);小康根据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4乙所示,分析图像可得:①该固体的熔点为    ℃;加热到第4 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②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     。
17.(6分)某班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除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2)图乙是两组同学用相同器材做实验所得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两组图线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3)图丙是实验中某时刻气泡的变化图像,这是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形。
(4)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可能是因为实验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5)调整铁圈B的高度时需要点燃酒精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7分)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        。
(2)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横梁静止时,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天平调平后,小明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左盘,称量后记录示数为128 g,然后将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
(4)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加砝码时,出现了如图丙的情况,下一步应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
A.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B.继续向右盘中加更小的砝码
(5)横梁恢复水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g;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g/cm3。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9.(6分)有一块岩石体积为40 m3,为了测定它的质量,取一小块作为样品,测出样品的质量为70 g,用量筒装入70 mL的水,然后把样品浸没在水中,此时水面升高到95 mL。
(1)石块的密度是多少?
(2)岩石的质量是多少?
20.(7分)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为90 cm3,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1)水杯中水的质量是多少kg?
(2)把水杯中的水倒掉一半后放入冰箱中,一段时间后,水杯中的水完全结冰,冰的质量是多少?
(3)冰的体积是多少?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21.(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水循环与水资源
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当地表、海洋的水吸收太阳的热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
水资源 紧缺程度 轻度 缺水 中度 缺水 重度 缺水 极度 缺水
人均水量/ (m3·a-1) (a为年的 符号) 1 700~ 3 000 1 000~ 1 700 500~ 1 000 <500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
(2)云中的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3)我国人均水量约为2 300 m3·a-1,水资源紧缺程度为     。
(4)我国是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
22.(6分)在“天宫课堂”的水球实验中,小明看到王亚平老师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利用实验室的光学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明找到了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如图丙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至     。
(3)将凸透镜固定在50 cm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20 cm刻度线处,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直到出现烛焰倒立、    的实像。
(4)在(3)的基础上,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9 cm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现象与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成因相似。
(5)在实验过程中,原来光屏中央的像“跑”到上方,为了使像回到中央,接下来的操作是    (填字母)。
A.向下调光屏  B.向上调凸透镜
C.向上调蜡烛
气凝胶
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气凝胶,已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这种新材料密度极小,一种硅气凝胶的密度仅为3 mg/cm3(空气的密度为1.29 kg/m??3)。这种物质看上去像凝固的烟,但它的成分与玻璃相似。由于气凝胶中99.8%??以上?是空气,所以有非常好的吸油效果和隔热效果,一寸厚的气凝胶相当于20~30块普通玻璃的隔热功能,即使把气凝胶放在玫瑰与火焰之间,玫瑰也会丝毫无损。气凝胶貌似“弱不禁风”,其实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承受相当于自身质量几千倍的压力,在温度达到1 200 ℃时才会熔化,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气凝胶比同体积的普通海绵轻得多,将它压缩80 %后仍可恢复原状。因为它耐磨且富有弹性,所以很多职业登山者登山时所穿的鞋子都是用气凝胶制成的。由于具备这些特性,气凝胶便成为航天探测中不可替代的材料,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超轻材料,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为0.16 ?mg/cm3,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1)“气凝胶”这种材料被压缩后仍可恢复原状,说明了它的     ,这种材料放在玫瑰与火焰之间,玫瑰丝毫无损,说明了它的     (均填字母)。
A.密度小```` B.吸收性好
C.隔热性好```` D.弹性好
(2)我国科学家造出“全碳气凝胶”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选填“大”或“小”),它的密度是     g/cm3。
(3)下列气凝胶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实现的是     (填字母)。
A.清洗厨房的油烟机````
B.吸除冰箱内的异味
C.做打桩机的重锤````
D.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4)一架用密度为4×103`kg/m3铝合金材料制成的质量约80`t的大型飞机,如果用密度仅为3`mg/cm3的硅气凝胶做成,其质量相当于     (填字母)。
A.一片鸡毛的质量````
B.一枚鸡蛋的质量
C.一个成年人的质量````
D.一台大卡车的质量期末综合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估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B )
A.新生婴儿的质量约为80 g
B.一本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8 mm
C.洗澡水的温度约为80 ℃
D.初中生百米跑的成绩约为80 s
2.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D.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3.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附近出现“白气”( C )
A.是水蒸气
B.成因是汽化现象
C.是小水珠
D.成因是熔化现象
4.如图,分别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两幅图是( D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蜡烛B的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6.小明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绘制出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物质A为海波
B.第2 min末,物质B为固液共存状态
C.3~7 min,物质B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D.熔化过程与物质B相似的,还有冰、铁、萘等物质
7.一个钢瓶内装有密度为6 kg/m3的氧气,某次抢救病人用去了其质量的三分之一,钢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B )
A.6 kg/m3 B.4 kg/m3
C.3 kg/m3 D.2 kg/m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1分)
8.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音的速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贴着“禁止大声喧哗”的提示语,“禁止喧哗”是从     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 变大 声源处
9.小明借助自拍杆用手机自拍(见右图),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使像    (选填“变大”或“变小”),从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取景范围,取得需要的拍摄效果。
【答案】凸 变小 增大
10.星期天,雨后天晴的午后,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在阳台看书的小丽发现后拿出手机对彩虹拍照,此时彩虹在手机上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小丽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了近视眼,此时戴上眼镜才能看清远处的彩虹,则小丽的眼镜镜片是用    透镜制成的。
【答案】色散 缩小 凹
11.如图所示,夏季喷雾车将水以雾状形式喷洒出去,由于雾状的水    (选填“增大”或“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的蒸发,蒸发    (选填“吸”或“放”)热。
【答案】增大 加快 吸
12.公园里有一座桥,桥下水深2 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3 m,则该彩灯的“倒影”是    (选填“虚”或“实”)像,像距彩灯的距离为    m;若湖水上涨了0.3 m,“倒影”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虚 6 不变
13.北方的冬天,下雪前或下雪时有时会降落一些小冰粒,这种小冰粒叫做霰,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因此在霰粒形成的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严冬的早晨拉开窗帘,发现窗户玻璃    (选填“内侧”或“外侧”)附着一层冰花。
【答案】凝华 放热 内侧
14.如图所示,图像a、b分别表示物体甲、乙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则组成甲物体的物质密度为      kg/m3。若乙物体的体积为20 cm3,则乙物体的质量为     g,相同质量的甲、乙两实心物体的体积比为     。
【答案】2×103 160 4∶1
三、作图题(共7分)
15.(1)(2分)如图所示,作出光线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完整光路。
(2)(2分)如图所示,硬币被桌面挡住了,请画出这名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硬币的光路。
(3)(3分)如图所示,装有水的烧杯底部有一枚硬币A,眼睛在B处看到硬币在C处,请画出人眼看到硬币的光路图。
【解】(1)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延长线通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6.(7分)(1)如图1所示,小明同学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是   cm。
(2)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
(3)如图3所示,秒表显示的时间是     s。
(4)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康所用实验装置如图4甲所示,实验时,为了使冰受热均匀,试管中应加入     (选填“碎冰块”或“大冰块”);小康根据多次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4乙所示,分析图像可得:①该固体的熔点为    ℃;加热到第4 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②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     。
【答案】(1)3.40 (2)-4 (3)289 (4)碎冰块 0 固液共存 不变
17.(6分)某班同学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除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一个重要的测量仪器是    。
(2)图乙是两组同学用相同器材做实验所得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两组图线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
(3)图丙是实验中某时刻气泡的变化图像,这是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形。
(4)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可能是因为实验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5)调整铁圈B的高度时需要点燃酒精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秒表 (2)水的质量不同
 (3)沸腾时
 (4)98 小于 (5)确保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18.(7分)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        。
(2)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横梁静止时,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天平调平后,小明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左盘,称量后记录示数为128 g,然后将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
(4)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加砝码时,出现了如图丙的情况,下一步应进行的操作是    (填字母)。
A.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B.继续向右盘中加更小的砝码
(5)横梁恢复水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则杯子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g;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g/cm3。
【答案】(1)ρ= (2)“0”刻度线 右 (3)60 (4)B (5)62 1.1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9.(6分)有一块岩石体积为40 m3,为了测定它的质量,取一小块作为样品,测出样品的质量为70 g,用量筒装入70 mL的水,然后把样品浸没在水中,此时水面升高到95 mL。
(1)石块的密度是多少?
(2)岩石的质量是多少?
【解】(1)V样品=V2-V1=95 cm3-70 cm3=25 cm3,
 ρ样品===2.8 g/cm3=2.8×103 kg/m3。
 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岩石样品的密度就是整块岩石的密度。
 (2)由ρ=得m岩石=ρ岩石V岩石=2.8×103 kg/m3×40 m3=1.12×105 kg。
 答:(1)石块的密度是2.8×103 kg/m3。
 (2)岩石的质量是1.12×105 kg。
20.(7分)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为90 cm3,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1)水杯中水的质量是多少kg?
(2)把水杯中的水倒掉一半后放入冰箱中,一段时间后,水杯中的水完全结冰,冰的质量是多少?
(3)冰的体积是多少?
【解】(1)水杯中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1.0×103 kg/m3×90×10-6m3=0.09 kg。
 (2)倒掉一半水后,水的质量m水′=×m水=×0.09 kg=0.045 kg,水结成冰质量不变,所以冰的质量m冰=m水′=0.045 kg。
 (3)冰的体积V冰===0.05×10-3m3=50 cm3。
 答:(1)水杯中水的质量是0.09 kg。
 (2)冰的质量是0.045 kg。
 (3)冰的体积是50 cm3。
六、综合能力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21.(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水循环与水资源
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当地表、海洋的水吸收太阳的热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
水资源 紧缺程度 轻度 缺水 中度 缺水 重度 缺水 极度 缺水
人均水量/ (m3·a-1) (a为年的 符号) 1 700~ 3 000 1 000~ 1 700 500~ 1 000 <500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大海、湖泊、河流、土壤和植物中的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就形成了云。
(2)云中的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3)我国人均水量约为2 300 m3·a-1,水资源紧缺程度为     。
(4)我国是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
【答案】(1)汽化 放出 凝华
 (2)熔化 (3)轻度缺水 (4)洗菜的水可以浇花(答案合理即可)
22.(6分)在“天宫课堂”的水球实验中,小明看到王亚平老师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利用实验室的光学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明找到了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如图丙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至     。
(3)将凸透镜固定在50 cm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20 cm刻度线处,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直到出现烛焰倒立、    的实像。
(4)在(3)的基础上,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9 cm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现象与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成因相似。
(5)在实验过程中,原来光屏中央的像“跑”到上方,为了使像回到中央,接下来的操作是    (填字母)。
A.向下调光屏  B.向上调凸透镜
C.向上调蜡烛
【答案】(1)10.0 (2)同一高度 (3)远离 缩小 (4)近视眼 (5)C
23.(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气凝胶
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气凝胶,已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这种新材料密度极小,一种硅气凝胶的密度仅为3 mg/cm3(空气的密度为1.29 kg/m??3)。这种物质看上去像凝固的烟,但它的成分与玻璃相似。由于气凝胶中99.8%??以上?是空气,所以有非常好的吸油效果和隔热效果,一寸厚的气凝胶相当于20~30块普通玻璃的隔热功能,即使把气凝胶放在玫瑰与火焰之间,玫瑰也会丝毫无损。气凝胶貌似“弱不禁风”,其实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承受相当于自身质量几千倍的压力,在温度达到1 200 ℃时才会熔化,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气凝胶比同体积的普通海绵轻得多,将它压缩80 %后仍可恢复原状。因为它耐磨且富有弹性,所以很多职业登山者登山时所穿的鞋子都是用气凝胶制成的。由于具备这些特性,气凝胶便成为航天探测中不可替代的材料,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超轻材料,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为0.16 ?mg/cm3,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1)“气凝胶”这种材料被压缩后仍可恢复原状,说明了它的     ,这种材料放在玫瑰与火焰之间,玫瑰丝毫无损,说明了它的     (均填字母)。
A.密度小```` B.吸收性好
C.隔热性好```` D.弹性好
(2)我国科学家造出“全碳气凝胶”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选填“大”或“小”),它的密度是     g/cm3。
(3)下列气凝胶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能实现的是     (填字母)。
A.清洗厨房的油烟机````
B.吸除冰箱内的异味
C.做打桩机的重锤````
D.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4)一架用密度为4×103`kg/m3铝合金材料制成的质量约80`t的大型飞机,如果用密度仅为3`mg/cm3的硅气凝胶做成,其质量相当于     (填字母)。
A.一片鸡毛的质量````
B.一枚鸡蛋的质量
C.一个成年人的质量````
D.一台大卡车的质量
【答案】(1)D C (2)小 1.6×10-4
(3)C (4)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