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意分析主客观题课件(共6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意分析主客观题课件(共63张PPT)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高三文言文一轮复习
概括分析文意主、客观题
复习目标
1、了解文意分析题中客观题常见设误类型和文言分析简答题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提高得分率;
2、重点讲解多文本比较分析题型,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概括文意客观题
①形式:“4选1”的客观题,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因此,在分析判断选项表述正误时,应明确设误点,进行针对性比对。
②考查能力: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的考查转为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说,既要准确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又要对其深层含意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③选项设置: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④基本原则:从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开始,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无论什么题型,都需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言从文出,由文生发。
考点解读
概括文意客观题——常见设误类型
角度1:比对关键词语,防止曲解文意
角度2:比对添加内容,避免无中生有
角度3:比对人物行为,避免张冠李戴
角度4: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空错乱
角度5:比对逻辑关系,避免关系混乱
知识与能力
二、常见设误类型
1.曲解文意
命题 方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程度、范围),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
如:1.对《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念,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指出如果韩、魏、楚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人不依附秦国,燕国不派刺客,赵国不杀李牧,六国团结一致与秦抗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原文: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仔细比对,找出选项之误: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原文:(周)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2.无中生有
命题 设误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如:1.下列对《苏武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汉与匈奴的关系一向不好,但当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时,苏武高兴地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前往。
原文: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仔细比对,找出选项之误: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原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妒忌
3.张冠李戴、误解形象
命题设误 误解形象 把通过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重在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如:下列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等待君子来推行礼乐方面的教化。
原文:“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原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仔细比对,找出选项之误: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
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4.时空错位
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时,命题者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比对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如:下列对《烛之武退秦师》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烛之武说服秦伯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军队戍守在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原文: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仔细比对,找出选项之误:黎士弘治民有术,注重民生。他在玉山县建立学校,并招集流亡百姓,开垦田地以恢复旧业,也注重让民众休养生息。
原文:(黎士弘)署玉山县事,立学建治,招集流亡,垦田定赋,民复旧业。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
(节选自《清史稿·黎士弘传》)
5.关系混乱
命题设误 关系混乱 命题者或将原因与结果颠倒,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成其他关系,或者故意漏说。
事件杂糅 命题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是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①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厘清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②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关系的词语,比对原文相关句子,看选项关系是否成立。
如: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孟子在谈话中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原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有“养”的基础上施“教”
1.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漏说原因
2.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原文: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因果混乱
答对概括文意客观题“三步骤”
第一步标注关键词语 通读选项,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从比对的人物、时间、地点和有无添加或删减内容、前后语句关系等角度,标出选项中容易设误的关键点。
第二步确定比对区间 概括文意客观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解答时,应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
第三步确定比对角度 1.关注信息是否错位,确认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表述正确与否
2.关注词语是否错解,确认分析有无词语错解,是否颠倒是非,选项与原文的表述是否一致。
3.关注有无对应关系,确认事件与品格、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相符。
4.关注是否添枝加叶,确认是否存在故意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无中生有等陷阱。
概括文意主观题
年份 卷别 设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5 全国一卷 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评析观点态度
全国二卷 根据材料,说说东坡先生所论“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评析观点态度
2024 新课标Ⅰ卷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概括事实根据
新课标Ⅱ卷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 分析比较异同
活动一:研高考,明方向
年份 卷别 材料组合 篇名 第14题(3分) 设题角度
2024 新高考I 双文本 《资治通鉴·汉纪》 《读通鉴论》卷三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概括内容要点
新高考II 三文本 《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论衡·非韩》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比较分析
概括要点
2023 新高考I 双文本 《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分析原因
新高考II 双文本 《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原因
年份 卷别 材料组合 篇名 第14题(3分) 设题角度
2022 新高考I 单文本 《战国策·魏策三》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比较分析
新高考II 单文本 《东观汉记·卷十》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评价观点态度
2021 新高考I 单文本 《贞观君臣论治理》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得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原因、概括目的
新高考II 单文本 《祖逖北伐》 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分析原因
(一)分数变化
从2020年新高考开始,全国卷新高考文言文阅读新增主观题分值3分,文言翻译两句10分减为8分。2024年新高考卷14题分值由3变5,意味着题目难度加大,不再是对文意的简单概括,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观点性判断。
(二)命题趋势
1. 文本形式:从“单”到“双”到“多”,强调比较与关联。
2022年仍采用单一文本,侧重对同一事件内部策略的分析。
而2023与2024年则稳定采用“双文本”模式,要求考生在两段观点或事实相互关联、补充甚至对立的材料中进行阅读,并能建立材料间的联系,例如用材料一的事实去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2025年一卷直接是4个文本,考概括文本的观点。
2. 能力层级:从“概括”到“推理批判”,思维要求更高。
信息筛选与概括是基础能力。所有题目都要求准确找到文中对应信息,如2024年需筛选出李陵投降、被重用、率军攻汉等关键事实。
分析比较能力日益重要。2022年题目直接要求比较游说策略的“不同”。
批判性思维成为新焦点。2023年题目要求考生判断子鲋如何找到韩非论述中的事实漏洞并进行批驳,这需要更高的逻辑思维层次。
(三)题型
题型1:概括内容要点(人物、事件、观点态度)
题型2:概括事理原因
题型3:多文本比较分析(比较异同、观点印证)
题型4:探究语言和艺术特色
【教考结合——走进教材】
依据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回归教材,重视经典试题)
四、文言文简答题备考策略
1.《烛之武退秦师》: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探寻事件原因】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1·新高考2卷)
2.《苏武传》: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体会论说艺术+探寻事件原因】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22·新高考1卷)
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
【探寻事件原因+分析论证艺术】
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21·北京)
4.《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20·江苏)
活动二:知方法,明策略
审题明方向
读文知大意
定向找依据
作答要规范
精准审题
划关键词
明方向
出处:选自什么
文体:史传文,论述文,散文
主体:人、事、情、理
回归文本
定向筛选
明关系
答案要点化
要点段落化
(一)概括内容要点
1.人物特点类——分析人物特点类题目主要有两个命题角度:一是概括人物在某方面的主要事迹,二是概括人物的性情品质特点。
技巧:
直接摘取文中涉及人物特点的词语;
从文中所写的事件中概括;
从他人或者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这种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特征。对于这种题型,要特别注意三点:
(1)审清题干: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特点,概括“精神特质”等,故先要吃透这一要求。
(2)选词贴切: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一个比较贴切的词语,并且这样的词语要在平时多积累。如求学方面:勤奋刻苦,严谨博学。治官方面:待民宽厚,不畏豪强。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
(3)角度多样:“特点”丰富,多点概括。可以从治学、为政、治兵、为人处世等角度寻找人物特点。
治学:学有专精、博古通今、厚积薄发、涉猎广泛、勤奋刻苦、严谨博学等;
为政为官: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待民宽厚、不畏豪强等;
为人处世:乐善好施、急人所难、端方正直、侍亲孝顺、淡泊功名等;
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
文言文中的常见人物形象
1、君主
2、大臣
3、将军
4、学士
文言文中以正面人物为主,偶尔也会出现反面人物
1、君主——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昏庸无道,奸诈凶残
2、官吏——狡猾、贪婪、蛮横,自以为是、狂妄轻率,执法过严、残忍的酷吏。
3、小人——贪婪、愚蠢 (利令智昏) ,卑鄙龌龊,自私、损人不利己、外强中干、仗势欺人、凶残贪婪、为非作歹。
4、百姓——一意孤行、愚蠢,背信弃义,急躁冒进,迷信、不依法办事。
其他人物
5、名士——情趣高雅、超凡脱俗、豁达洒脱、不慕权贵 (淡泊名利) 、品格高尚,心忧天下,热爱自然。
6、百姓——善良、孝顺、正直,忠厚老实、不贪恋钱财,信守承诺、克勤克险。
7、父母——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②国死义乎!”
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募敢战士,飞应募。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③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好贤礼士,览经史,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沈:通“沉”。②徇:通“殉”。③统制:武官名。
结合全文,分析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朝地方招募的非正规部队,性质类似敢死队或特种兵,以武勇著称,岳飞曾是其早期成员。
概括:将军—智勇双全,英勇善战,仁爱士卒,廉洁律己,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忠君爱国,公而忘私。
结合全文分析,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智勇双全,英勇善战。“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②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③仁爱士卒。“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成,遣妻问劳其家”;
④廉洁律己。“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⑤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不刚愎自用。“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
第二段是如何塑造萧承之的形象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详之。”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南齐书》有删节)
1、审题明方向
2、定向找依据
考查方向: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人物形象特点
文本区间:第二段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皇考讳承之……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详之。”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萧承之有勇有谋。如敌众我寡之时,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设疑兵之计,示敌以强,最终成功退敌。
②通过属下的进谏与宋文帝的评价从侧面突出萧承之卓越的军事才能。如属下以为承之轻敌,宋文公评价萧承之的理民之财不在军事才能之下。
概括分层次:第二段是如何塑造萧承之的形象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2.概括事件类
①勾画关键词语(时间、地点、官职、人物)
②根据题干要求,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③组织答案思路:人物+事件
事件+怎么样
典例课内学:从下面的选文看,烛之武主要是从哪方面说服秦伯退兵的 这表现出烛之武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概括作答。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①从秦国自身利益出发,分析秦、晋利害关系,从而说服秦伯退兵。
②从中表现出烛之武是一个洞察世事与人心、机智精明的人。
(2022·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①刚毅之处:作战勇猛,连克强敌;败而不馁,激扬士气。②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
典例课外练:周公的“盛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材料一:
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
(摘编自《越绝书·内传第四》)
材料二: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答案】①能治政。周公赏罚分明,治下百姓富足。②守本分。周公沐浴斋戒,愿代武王受病痛之苦。③知进退。面对谗言,周公辞去相位,功成身退,还政成王。
3.概括观点态度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记叙类文本和议论类文本中均会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概括。
1.记叙类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2.议论类文言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道理是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
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愿生入玉门关。乃征超还。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为都护。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后竟失边和,如超所言。(选自《资治通鉴·卷四十八》,有删改)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班超对任尚任职的建议。
①为政宽松简易②宽恕小的过错③把握大的原则
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
注:①胜:超过。②敦比:注重从事。③悬:存在。④輶:分量轻。
(1)为原文拟定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在2~5个字)
标题:积微
理由:原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勝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来论述,最后得出“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德行轻如鸿毛,但但人们很少能够举得动他。
PPT模板 http:///moban/
【考题重现】
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023年新课标2卷】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2023年四省联考】
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022年新课标2卷】
14.王夫之为什么说汲黯不能与屈原相提并论?请简要概括。【高三周测试卷】
14.刘裕为什么没有驻守长安,继续北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原因。【2026年徐州市第一学期高三抽测】
(二)分析原因类
★★★
分析原因
2
进行因果验证
3
斟酌词句答案
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表层原因、深层原因
验证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合理。
语言力求简洁,忌大段抄原文。
1
多角度考虑原因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2023 新高考Ⅱ)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筛选原因方法:
(1)精准审题,明确答题角度:
(2)理清层次,搜寻关键信息:
(3)分清因果,理顺逻辑关系:
直接/间接原因;主观/客观原因
主要/次要原因;表层/深层原因
找与理由相关的语句;大段说理文字需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
验证原因和结果之间是否合理
【注意】语言力求简洁,忌大段照抄原文。
审题明方向
定向找依据
按规范作答
人物+事件:苻坚在淝水之战失败;答题方向:李靖分析此事原因
(1)为慕容垂所陷害;(外因)
(2)用兵能合不能分。(内因)
三步搞定“比较分析概括”题
第一步:审题干——看清题干的要求(相同、不相同、异同)。
第二步:定范围——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从不同角度找出双方的观点态度等,接下来对比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
第三步:整合归纳——对比筛选出来的信息,最后组织答案,分点作答。
类型三:多文本比较分析
(2022·新高考I卷)……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
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2024 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任务。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 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节选自王充《论衡 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4、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审题明方向 比较分析题——明确比较同或异或二者兼有(从背景,目的,做法,技巧,结果等角度分析)
定向找依据 参考答案:(1)魏国、汉太子均因为弱而面临险境;
(2)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风险。
按规范作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也可通过文言文来考查,各种
描写艺术(包括语言、动作、肖像、情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等)
修辞艺术(包括比拟、比喻、夸张、象征、排比等)、
表现手法(包括烘托、村托、对比、象征、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小见大等)、
论证艺术(立论、驳论、比喻论证、逻辑分析)等,要从现代文到文言文,来一个“乾坤大挪移”。
类型四:探究语言和艺术特色
左氏 《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 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高考北京卷)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清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洞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寒,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 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 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译文:(我)反驳说:山川,只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之物。阴与阳,是游动在天地之间的元气。它们自己运动、自己休止,自己耸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替我们人类谋划的呢?它们自己激荡、自己枯竭,自己崩塌、自己缺损,这又哪里是替我们人类设置的呢?(自然界的运动)本来就是它们自身相互逼迫、相互吸引的结果,而(有些人)非要把它和人事联系起来,这种人不是思想闭塞,就是认识糊涂。
用锅釜烧火做饭,必然会让水沸腾翻滚、蒸汽弥漫,从而煮烂各种食物;在菜畦里引水灌溉,必然会水流冲激,从而破坏土石结构。这只不过是老妇人、老菜农所做的事情,尚且足以改变物体的形态,又何况天地之广阔无边,阴阳二气之无穷无尽,
(它们)弥漫充斥于天地之间,有时交汇有时分离,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像轮子一样转动,像机械一样运转,(这其中的奥秘)谁又能完全知晓呢?
而且(《国语》中)还说:“河流的源头堵塞了,国家必然灭亡。人民缺乏财物用度,不灭亡还等什么?”这种说法就更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了。更何况,(这里所说的灾祸)究竟是天意呢?还是人为呢?如果说是天意,我在前面已经阐述过了(自然与人事无关)。如果是人为,那么缺乏财物而导致灭亡,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国语》)却偏偏把这归罪于河流!还说:“上天所要抛弃的国家,它的国运不会超过十年。”这就更加过分了!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参考答案:
1.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
2.接着批驳源塞造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
3.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一、读懂是“王道”
文言阅读的主观题,只要懂得文意,回答起来不算难。但问题就在这里,不少学生读不懂文章,在组织答案时一脸茫然。读懂是“王道”。读懂的关键在于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选择题对文意的理解等多方面来找到正确的理解。
解题思维流程
二、找准最关键
文言阅读简答题,题目会要求就文中的某一处情节内容,或某一个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明确题目要求后,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找不准,就答不好。
三、操作按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
第三步,分要点,拟答案
四、答案要点化
简答题分值为3分,得分点多为2~3个。作答时要有采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准确写出每个要点的内容,做到不交叉,不重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