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4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4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根据下列成语故事
猜一猜他是谁?
坦腹东床
生性爱鹅
书圣王羲之生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晋书·王羲之传》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初读感知
—— 找出情感的变化
于虚无之中,寻找积极
抚兹令序尚全,今我风景不殊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世人称之“书圣”。后任右军将军,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
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体知识
序( )----跋( )

(按体裁分)

前言
后记
写在诗、词前介绍背景或写作缘由的文字
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
书序 
自序
他序
诗、词序
赠序:
癸丑( ɡuǐ ) 会稽山( kuài jī )
修禊事( xì ) 激湍( tuān )
流觞( shānɡ ) 骋怀( chěnɡ )
放浪形骸( hái ) 趣舍万殊 ( qū )
一契( qì ) 嗟悼( jiē dào )
彭殇( shānɡ )
字词正音
合作思考
1. 合作翻译一二自然段。
2. 第1、2自然段概述了什么事情?
3.“信可乐也”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发现风景的眼睛和
被风景触动的心
第一自然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春季的末一个月,三月



映衬
名作动,围绕
把......作为
排列
旁边
名作动,喝酒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内心深处的感情了。
译文:
第二自然段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抬头
辽阔
低头
自然界的万物
用来.......
开畅,舒畅
乐趣
确实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抬头仰望浩大无边的宇宙,低头观察大地上繁多品类的万物,纵目远眺,胸怀开阔,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译文:
合作思考
1. 第1、2自然段概述了什么事情?
(写景、叙事)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
2. “信可乐也”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总结聚会的情景
突出情感——乐
背诵思路
朗读1、2自然段,讨论合作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受:
“永和九年.............之初”
“会于.............之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地有.............又有..........”
“引以为.............次”
“天朗.............和畅”
信可乐也
纪年法
王公年次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公元纪年法
帝王年号纪年法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晋穆帝年号
“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2014年12月13日
第一课文化常识——纪年法
1. 永和——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汉武帝首创,为“建元”。
“改元”: 新帝登基时改年号称为改元,国家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之事、纪念某件大事、重大灾难等都会改元。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康熙皇帝等。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2. 癸丑——天干地支纪年法
干支纪日又发展到纪年、纪月、纪时,形成干支历。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60个组合,称60甲子,所以一甲子就是60年。
3.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
禊事
古代传统民俗。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上巳、曲水流觞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杜甫
上巳节
上巳,上,就是上下的“上”,巳,就是辰巳午未的“巳”。这个节日的时间是在农历三月里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在魏晋时期,曹丕把它的时间简化、固定在农历三月三。不错,上巳节,就是著名的三月三。
在《诗经》时代,这还是一个传承在中原华夏族群的节日。它的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这是一个跟春天、原野、河流有关,跟祈福、驱邪有关,还有跟爱情有关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角甚至可以说是女性。
第二课时
—— 山水间的生命沉思
凡所珍爱(生命、他人、兴趣)或长或短终将消亡
合作思考
1. 合作翻译第三自然段。
2. 找出第三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3.作者“痛”什么?交流概括出“痛”的具体内容。
第三自然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 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助词,引起下文
相交往
有的人
之于
同“唔”面对
依,随
放纵,不受拘束
不同
等到
求得
随着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感情随着事物变迁,感慨就随之而来了。
译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过去
旧迹
尚且
引起
自然
归结
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听凭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译文:
痛人生短暂
痛世事无常
痛往事不再
痛生死难测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痛什么?
痛哉!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合作思考
1. 合作翻译第四自然段。
2. 找出第四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3.作者“悲”什么?交流概括出“悲”的具体内容。
第四自然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原因
好像
叹息
明白
悲伤
把.....看作一样
把.....看作相等
所以
代词,这
....的原因
代词,表推测,大概
读者
即使
面对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缘由和我们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一一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译文:
找出这两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阅读思考
岂不痛哉 !
痛什么?悲什么?
悲夫!
古人,今人,后人无不悲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生死难测。
悲什么?
悲古人——
悲今人——
悲后人——
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千古同悲
在文章中,作者对人生和生死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倡导“人生应有为”,那王羲之的这种“人生应有为”的主张具体到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说出去的话会随风而散,写下的字将永不磨灭。” ——莫言
于虚无之中,寻找积极
用嘴说出的话烟消云散
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抚兹令序尚全,今我风景不殊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倡导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写作背景
生死虽由命,
人生亦有为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臧克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