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任务式课件(共7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任务式课件(共7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4张PPT)
沁园春 长沙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4课时

1.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单纯的文学体裁。
2.词有词牌,有的还有题目,题目与所写的内容有关,而词牌则基本上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3.词的分类: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按风格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4.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称双调;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相关知识】
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诗歌赏析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鉴赏诗歌可以从把握艺术形象,锤炼诗歌语言入手,进一步领悟诗人情感。(意象和语言)
诗歌鉴赏
【相关知识】
吟咏青春之歌,激扬青春旋律
品读课文,深入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
2.
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胸襟,引发对青春的思考。
3.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把握关键词语,体会炼字的精妙之处。
重点:
品味意象,感悟作者博大的胸怀。
难点:
学习重难点
橘子洲头
恰同学少年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初读,吟咏昂扬诗韵
学习任务二:赏读,体会精妙语言
学习任务一
初读,吟咏昂扬诗韵
哪些地方需要重读?用笔圈画出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领字:看、忆
动词:立、染、争、击、翔、竞、怅、问、击、遏
副词:遍、尽、恰
形容词:透、独
哪些地方需要重读?用笔圈画出来。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
乐观豪迈
气势磅礴
学习任务二
赏读,体会精妙语言
翻译全词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雄鹰在矫健有力地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上、下阕主要写什么内容?上、下阕的关键字是什么?
上阙主要写景,写湘江边的壮丽秋色,也写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时的感受与思索。
下阙忆往事思同学,回忆从前与同学少年一起来橘子洲游玩的情景,回忆那些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峥嵘岁月。
关键字(领字)


红(遍)————(万)山
(尽)染————(层)林
碧(透)————(漫)江
(争)流————(百)舸
(击)长空———— 鹰
(翔)浅底———— 鱼
(竞)自由————(万类)霜天
“看”字领起的七句,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
写景顺序和视角变换有何特点?
远近、上下、动静结合
万类霜天
竞自由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瞰)
你觉得词中哪些字用得好,又赋予了景物怎样的特征?
词句 精彩用字 表达效果
万山红遍 万、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层林尽染 层、染 层——写出了林之密
染——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江碧透 漫、透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
百舸争流 百、争 百——形容船只之多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击 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强劲有力的飞翔身姿
鱼翔浅底 翔 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竞 万——突出强调天地万物
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反复吟诵感受精妙语言描绘的美妙意境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鹰击长空
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竞,强语也,一曰逐也。”意思是说“竞”的意思就是强烈的争辩,或者是 “角逐”的意思。“竞”字的甲骨文形象,正像两个人齐头并进,正在拼命角逐。

通过赏析关键词来理解诗歌就是诗歌鉴赏方法中常用的“炼字”法。这些字将景物的特征刻画得生动鲜明,赋予了词人笔下的景物以独特的个性。
词人通过精妙语言描绘出的寒秋之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课堂总结
1.色彩绚烂,生机盎然
(山红、江碧、百舸争流、鹰击、鱼翔)
2.美丽壮观,想象瑰奇
(红遍、尽染、碧透)
3.寥廓恢弘,意蕴丰富
(万山、层林、漫江、长空、浅底、竞自由)
“炼字”步骤九字口诀
①释字意
②析作用
③悟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①。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②,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①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②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遇巫山神女,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在“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两句里,哪个字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实战演练】
答:“舒”字最富有表现力。
①“舒”,意为舒展,开阔;
②生动地写出那里的天地空阔,一望无际,令人感到舒畅;
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未来景象的展望。
【参考示例】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阅读埃德加·斯诺笔录的《毛泽东自传》,或借助语文读本、网络等查阅资料,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了解他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第二课时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这是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在他的散文中对“青春”的诠释。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又给我们吟唱了怎样的青春宣言呢?一起观看视频《诗人毛泽东》。
学习任务
4
学习任务二:再读,走近风华少年
学习任务一:品读,分析精彩意象
学习任务三:深读,体悟情感志向
学习任务一
品读,分析精彩意象
意象: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孕育成形的、灌注了一定思想情感的形象。也即意中之象,有意之象,意造之象。它能够显示本质,但不是概念;它保留了具体可感的特点,但又不是表象,而是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形象。
——《文艺创作知识辞典》
简言之就是,这种融入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的形象,我们就叫意象。词人笔下的寒秋之景并不全是纯粹的自然景象,而是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感彩和思想意识,甚至可以说,他们是被作者的情感改造过了。
意象的类别:可以是景、物、事、人;可以是是单一的呈现,也可以是多个的组合。
诗歌中常见的六种意象
类别 常见意象 举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兰舟、南浦、酒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思乡类 明月、鸿雁、鲈鱼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愁苦类 丁香、芭蕉、梧桐、细雨、斜阳、落花、流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闲适类 三径、松菊、鸥鸟、东篱、五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爱情类 鸳鸯、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鉴赏诗歌意象方法
筛选描绘意象的有关词句
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
结合主旨分析意象的寓意
指出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沁园春·长沙》,找出词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和寓意。
意象 特征 寓意
寒秋:深秋,晚秋,寒意逼近 萧瑟、丝丝凉意,深秋色彩鲜明 寓为国家形势不容乐观,但同时也充满各种生机,暗示充满各种革命热情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沁园春·长沙》,找出词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和寓意。
意象 特征 寓意
寒秋:深秋,晚秋,寒意逼近 萧瑟、丝丝凉意,深秋色彩鲜明 寓为国家形势不容乐观,但同时也充满各种生机,暗示充满各种革命热情
湘江:湖南最大河流 气势磅礴,江水北去 暗示旧社会马上要过去,新的时代将要到来
万山、层林 意境壮丽阔远、色彩鲜明 暗示革命的青年都已经觉悟,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漫江、百舸 远大、数量多 暗示革命活力非常活跃,有志青年对新时代的建立充满热情
鹰、鱼 静动结合,志向高远 暗示革命青年有展翅高飞的梦想,有建立鱼儿快乐游玩的新时代社会理想
苍茫大地 指中国大地、中国人民 暗示革命青年心怀天下苍生,心系祖国大地的初心使命
粪土 特别地不在乎,视如粪土 暗示革命青年的理想是远大的、纯洁的
万户侯 反面的,指军阀官僚 暗示革命青年将废除旧制,建立新制的理想
寒秋独立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湘江秋景图
各种意象组成的四幅图景
思考:词人笔下1925年的寒秋之景真的这么完美吗?
——不是,词中所写并不全是纯粹的自然景象,而是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感彩和思想意识。也许现实中的山红的并不那么普遍,现实中的层林的颜色并不那么彻底,现实中的江也有些浑浊,鹰飞的也并不那么有力,鱼游的也并不那么畅快,但诗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情志去选择去驾驭去改造景物,使它们达到自己期望达到的那种理想的完美的状态,这种灌注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的形象,这就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就是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的。
学习任务二
再读,走近风华少年
1.思考: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又是怎样为理想而努力的?
材料一: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这首诗写于1925 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 10 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背景介绍
投身革命
敢于挑战
勇于弄潮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慷慨激昂、关心国事
臧否天下、针砭时弊
蔑视军阀、敢于斗争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英俊潇洒,青春飞扬
才华横溢,风采飞扬
意气奔放,文采飞扬
热情乐观,力量飞扬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青春年少,文韬武略
的“学士”!
奋发有为,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急流勇进,以天下为
己任的“勇士”!
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又是怎样为理想而努力的?
①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一主天下沉浮。
②为实现理想,他们敢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惧怕即将来临的困难,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以天下为己任,救苍生于水火。
2.朗诵下片,致意同学少年。小组讨论如何朗诵,可自主采用朗诵形式,朗诵后阐述理由。
学习任务三
深读,体悟情感志向
思考:《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沁园春 长沙》抒发的情感是丰富而深邃的:
第一,它抒发了词人故地重游,欣赏壮丽景色的喜悦之情。
第二,抒发了对同学少年的追忆之情,表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第三,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切之情,流露出自己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奋发向上、乐观热烈
万类霜天竞自由
意象、技巧、情感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红色,给人一种喜庆吉祥之感,是一种最厚重的暖色,能激发人的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可见作者内心充满激情,传递出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感。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则通过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主宰的问题,展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豪情。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资料链接——阅读欣赏毛泽东的诗词,思考下面的两首词与《沁园春·长沙》在作者的情感志向上有什么共同点?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创作背景: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译文:革命的狂风暴雨震荡着蒋家王朝,百万将士渡过长江天险,直捣黄龙。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城南京啊,今天的面貌胜过往昔,这天翻地覆的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建立割据势力的霸王项羽。自然界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更新和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
创作背景: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于 4月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毛泽东同志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得到占领南京的捷报,心情振奋,写下了这首诗。
这里的两首词与《沁园春·长沙》在作者的情感志向上都有异曲同工之美。《忆秦娥·娄山关》通过对娄山关军事行动的描写,歌颂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预示着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生动地刻画出强大的解放军威武雄壮锐不可当的勃发英姿。
《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的形象是意气风发、激情洋溢的未来领袖形象。《忆秦娥·娄山关》中诗人的形象是身负重任、历经战火洗礼的革命领袖形象。《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作者兼具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智慧的诗人形象。这三首词都回荡着一股革命乐观主义的英雄气概,挥之不去!
齐声朗诵课文,用饱满的情绪,朗朗的书声,再次感受一代领袖毛泽东奋发向上、乐观热烈的情感态度。
同学们,新时代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从先辈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奋发动力,勇担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昂扬向上、砥砺前进。赓续革命传统,激扬澎湃青春。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更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充实度过每一天,用心书写人生最光辉的青春年华!
结语
02
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也是一般人易动伤怀的时候。“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概括恰当。自从宋玉首兴悲秋之叹,历代文人接声递响,秋天落在纸面,只是一颗凄清的泪滴而已。然而,秋天又是“守成”与“革新”两种世界观的试金石。秋天对旧有之物进行否定,对新生之物加以孕育。大凡守成念旧的人,常会因秋气扫除旧物而感慨盛世变衰;而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者,却在心理上与秋天构成同调,对秋风的除旧育新予以热烈的欢呼。
“悲秋”亦或“颂秋”,这与诗人的身份、性格、气度、胸襟相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乐观、自信,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不同于士大夫的思想境界。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业布置
1.完成《沁园春·长沙》作业。
2.搜集、欣赏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尝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卜算子 咏梅》手迹
毛泽东书法作品欣赏
《沁园春 雪》手迹
《忆秦娥 娄山关》手迹
《七律 长征》手迹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我们”,是你、是我、是他,是革命青年,更是当代青年!
走复兴之路,筑中国之梦。
青春当激扬,精神永传承。
谢谢!
江山如此多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