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老人与海(节选)》课件(共7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老人与海(节选)》课件(共7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9张PPT)
海明威
老人与海
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把握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掌握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创作原则。
分析选段的艺术手法,掌握内心独白的创作手法,探讨人物形象。
把握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学习他不屈服于命运,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学习目标
导入
导入新课
“作家在一篇渔猎故事的框架中,生动展示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导入
导入新课
海明威曾经说过:“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作。冰山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那么没有显现出来的还有什么呢?



知人论世
青年时代的海明威
参战的海明威
获诺贝尔奖时
写作时的海明威
海明威:现实和文学世界的硬汉
非凡的经历孕育出他的“硬汉”性格。1953年,他凭借小说《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又因《老人与海》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知人论世
20世纪美国小说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中学毕业后进入报界,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被炸成重伤,身上中的炮弹片有200多块;在大西洋上做过渔夫,在非洲坦桑尼亚猎过猛兽,在西班牙当过斗牛士。
海明威
(1899 —1961)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 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知人论世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知识支架:
掌握“冰山理论”(文学创作理论)
八分之一
八分之七
文学作品中的
文字和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构成的四大要素:
①简洁的文字;②鲜明的形象;③丰富的情感;④深刻的思想。
“冰山理论”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蕴含在前者之中
具体可见
八分之一
八分之七
文学作品中的
文字和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构成的四大要素:
①简洁的文字;②鲜明的形象;③丰富的情感;④深刻的思想。
“冰山理论”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高考题链接
2020年全国卷小说阅读《越野滑雪》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根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效果。(6分)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写作背景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加上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当时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海明威,他认为这是很好的小说素材, 于是1951年开始动笔创作,仅用八周就完成了初稿,获得了友人们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故事梗概
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



整体感知
莽莽撞撞(mǎng) 豁然(huò) 灰鲭鲨(qīng) 蜷曲(quán qū) 咔嚓(kā chā) 魟鱼(hóng)
强劲(jìng) 攥起手(zuàn) 戳不进去(chuō) 糟蹋(zāo tà) 抡起(lūn) 游弋(yì)
明确字音
所向无敌:
肆意妄为:
听天由命:
手无寸铁:
乐在其中:
一物降一物:
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指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
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比喻宇宙万物相生相克,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成语解释
以“老人与海”为题,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人不可被战胜的精神。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从文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这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形象。
题目解读
老人与海
小说的主人公,象征着衰老、死亡、弱小、不堪一击,在大自然面前极其渺小。
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大海极富生命力,但却非常残酷,是大自然的代表。
本文写的是老人捕获大马林鱼后在海上独自与鲨鱼搏斗的全过程,让我们感受了一场大海与风浪的洗礼,也充分领略到大海中壮阔、美丽、富饶、仁慈、凶险、残忍的种种场景。因此以“老人与海”为题。
作用:以“海”作为背景,更能烘托出老人在厄运险境中的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硬汉精神。
本文为什么以“老人与海”为题 “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永不言败的信念
直面挑战的勇气
坚韧不拔的意志
不可侵犯的尊严
了解“硬汉形象”和硬汉精神
“硬汉形象”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他们多是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战士等下层人物,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电报体小说 内涵 指小说中一种语言文体风格。多用短句,不用或少用复句,很少用形容词,文字简洁如同电报,故名。美国作家海明威擅用此文体写作。
特点 ①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②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④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知识支架_---电报体小说
第一部分(1-27段):写老人捕到大马林鱼后遭遇尖齿鲨,残酷的战斗开始了。详细写出了老人和尖齿鲨战斗的经过,通过老人的心理独白初步揭示了“硬汉”的精神:不能被打败。
第二部分(28-47段):写老人和铲鼻鲨搏斗的经过以及打死铲鼻鲨后准备继续战斗。在搏斗过程中,老人虽然处境恶劣,但却丝毫没有退缩,一直在不断地鼓励自己。
第三部分(48-53段):写老人战胜铲鼻鲨后的困难处境——受伤、困乏、天气恶劣。所有的一切都在考验着老人的意志。
第四部分(54-82段):写老人再次与铲鼻鲨搏丰以及与鲨鱼斗争到底的决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之后,老人虽然万分疲惫,但是始终不停地鼓励自己。
第五部分(83-97段):写老人与群鲨激烈的搏斗终于结束了,老人出海归来回到自己的家中。
梳理文章脉络



梳理
搏斗历程
1.老人与海进行了几次搏斗?对象是谁?老人搏斗的武器是什么?武器使用的结果怎样?
2.老人与鲨鱼分别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3.小说通过描写紧张的搏斗过程,为我们展现了老人的形象。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的?
4.老人心理也有动摇的时候,这与打不败的精神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解读探究
1.阅读课文,按照表格提示,梳理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的情节。
攻击者
数量
作战工具
结局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一条
灰鲭鲨
渔叉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两条
加拉诺鲨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两条星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一条
铲鼻鲨
绑着刀子的桨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两条
加拉诺鲨
短棍
两条鲨受重伤,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成群结队
群鲨
短棍舵把
大鱼只剩下残骸
段3
段32
段48
段56
段83
老人:
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鲨鱼:
接二连三
成群结队
凶残强悍
对比,体现两者的对抗力量悬殊,衬托出老人的勇敢无畏。
2.老人与鲨鱼分别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将表格横向观察你看出了什么?
作战鲨鱼不同,数量越来越多;
老人的作战工具越来越简陋;
老人结局失败→大马林鱼都被吃完只剩下残骸。
(1)动作描写
(2)侧面衬托
(3)心理描写(内心独白)
3.小说通过描写紧张的搏斗过程,为我们展现了老人的形象。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的?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环境烘托
人物衬托
其他
对比、抑扬、白描
(1)动作描写
老人听见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响,把鱼叉猛地向下扎进鲨鱼的脑袋,正刺在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的交点上。这两条线其实并不存在。真实存在的只有沉重而尖锐的蓝色鲨鱼脑所在的位置,老人直刺上去。他使出全身力气,用鲜血模糊的双手把鱼叉结结实实的刺了进去。
可见老人反应迅速,体现出老人经验丰富,沉着、勇敢、智慧。
(P6)
(2)侧面衬托
作者多次对鲨鱼进行描写的目的何在
①用鲨鱼反衬
写鲨鱼游得快,身子强健,武器好,凶残嗜杀,会去咬桨或船舵,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鳍状肢咬掉。这样描写鲨鱼是为了反衬老人坚强的决心和十足的自信,突出“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形象,突出了主人公永不言败的精神。
例如:“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上方还有相当多的卷云,由此老人知道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
②用自然环境衬托
文章开始的这段环境描写用云块的聚散预示气候的变化,暗示着圣地亚哥的处境将变得很严峻,“还要刮一整夜的小风”,则说明老人航海经验十分丰富。一个经验丰富的渔夫知道自己将面临严峻的处境,这为下文老人遭遇鲨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硬汉精神”一次次击败鲨鱼的侵犯做了铺垫。
(P1)
又如:“现在一片漆黑,不见光亮,也没有灯火,只有风在吹……”
写出了圣地亚哥所处环境的黑暗、孤寂、苍凉、危险,远离人烟,深不可测。表现圣地亚哥无助的悲凉,反衬他的勇敢和坚强。
(P72)
②用自然环境衬托
(3)内心独白(独白式心理描写)
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我们会发觉老人的性格似乎比较矛盾,他经常会自我否定,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①“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P39)
“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P82)
—— 厌烦、焦虑、后悔、想放弃
②要是夜里来了鲨鱼,该怎么办?能有什么办法?(P70)“我不能指望干掉它们了”(P63)“天知道最后那条鲨鱼要掉了多少鱼肉”(P45)“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老人毫不理睬”(P88)
——无奈失望
不矛盾
4.老人心理也有动摇的时候,这与打不败的精神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有短暂的犹豫、畏惧心理,几乎是每个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想法,但当情势危急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
打不败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老人与鲨鱼的搏斗中,更体现在老人与那个内心动摇、怀疑、试图认输妥协的自我搏斗中。这种搏斗的胜利,更真实地诠释了打不败的精神——人不能被自己打败。打不败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此。



解读“硬汉”
圣地亚哥
任务说明
你认为,桑地亚哥是一个 的老人。请仔细阅读文中词句,寻找自己的答案,并说出依据。
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老人
勇敢无畏的老人
在与鲨鱼搏斗后不断鼓励自己“想点开心事吧”“什么也别想,也许结果会很好的”“醒着,掌好舵。也许你的运气还不小呢?”“丢掉了40磅,船走起来更轻快些”。
乐观积极的老人
“他攮进去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这两条线是桑迪亚哥脑子里的,非常精准地指出鲨鱼的弱点。
敢于挑战大海到很远的地方捕鱼;与鲨鱼进行生死搏斗直到赤手空拳;“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是永远不会打败他。”
永不服输的“硬汉”老人
坚持不懈的老人
第93—95段的动作描写,回到家的老人明明累到极致,几乎不能动,但作者偏要写他艰难的动作,突出了老人内在钢铁一般的意志。
钢铁意志的老人
年迈的他独自挑战大海并屡受打击,从不放弃心中的希望,三天三夜,老人与饥饿、疲倦、困倦、伤痛,孤单地与鲨鱼作战,拼尽全力,永不服输,精神不倒。
“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即使老人已经精疲力尽,但是他依旧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
仁慈善良的老人
在杀死鲸鲨后,“此外我还觉得这样做是一桩罪过”。
海明威借助《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之口喊出一个硬汉子的宣言: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生活中哪有战无不胜的勇士啊,有的只是不惧风浪、不臣服命运的勇敢者。
在你看来,圣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最后一无所有。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对手,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王小波评价:“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读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肉体的桑地亚哥拖着疲惫的身躯,艰难移步,倒在报纸之上;精神的桑地亚哥带着胜利冉冉升起,如同熊熊的火焰,照亮人心的大海。
桑地亚哥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是一个“硬汉子”形象。



解码
“冰山”理论
解码“冰山”理论
问题
老人与海》就是海明威的一座伟大的“冰山”,在这座宏伟的冰山顶上飘扬的旗帜是“硬汉精神”。那么,在这座冰山之上,八分之一是什么?冰山之下,成就它伟大庄严的那八分之七又是什么呢?
八分之一
八分之七
文学作品中的
文字和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构成的四大要素:
①简洁的文字;②鲜明的形象;③丰富的情感;④深刻的思想。
“冰山理论”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蕴含在前者之中
具体可见
看得见的八分之一
与鲨鱼搏斗的几个回合
圣地亚哥的心理活动
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显而易见的:
看不见的八分之七
“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是作者有意省略掉的理想部分在小说中,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由大海、大马林鱼、鲨鱼等意象组成。海明威就是要让读者凭借经验去体会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本文中的四个描写对象——老人、大马林鱼、大海、鲨鱼分别象征了什么?
老人
象征着英雄气概、完美人格、象征了一切有信仰的人们都将经历多灾多难的命运,最终在精神上得到永生。
象征了人生理想,人的最高境界。大马林鱼很美,但得而复失,象征理想高不可仰。
大马林鱼
本文中的四个描写对象——老人、大马林鱼、大海、鲨鱼分别象征了什么?
大海
象征了神秘莫测的命运。有时候命运既恩施于人,又捉弄人。象征了人的生存环境,象征了人与自然既对立又和谐的关系。
象征了与人对立的邪恶势力、不可知的自然力量,包括厄运、劫难等。
鲨鱼
1954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海明威运用“冰山创作”理论创作,使文章呈现出文风简约明快的“电报式风格”,请结合作品,谈一谈这种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电报体小说 内涵 指小说中一种语言文体风格。多用短句,不用或少用复句,很少用形容词,文字简洁如同电报,故名。美国作家海明威擅用此文体写作。
特点 ①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②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④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知识支架_---电报体小说
“电报式风格”的艺术特色
①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
“电报式风格”的艺术特色
②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
“电报式风格”的艺术特色
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电报式风格”的艺术特色
④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课堂小结
节选部分是《老人与海》的核心情节之一,这一部分通过老人智斗鲨鱼、勇斗鲨鱼、百折不挠斗鲨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歌颂了圣地亚哥英勇顽强的精神,体现了人要顽强斗争夺取胜利,并勇敢地面对失败的态度。
文章主旨



撰写
颁奖词
写颁奖词
请同学们给桑迪亚哥写一则颁奖词。
写颁奖词
你,只是深海中一位普通的渔夫;你,只是时代年轮下一位平凡的老者。海浪翻滚,你从不退缩;鲨鱼袭来,你从不畏惧,只因为你守着“人,可以被摧毁,不可以被打败”的信念。
当困难来临时,你毫不畏惧——与鲨鱼斗争;当失败降临时,你漠然视之——保持乐观。没有什么可击垮你,没有什么能伤害你,一个成功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海洋上的愚公,手提鱼叉的战士,灾难与坎坷磨炼了你的性格,坚韧和执着造就了你的不屈。桑提亚哥,你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勇敢,你用行动捍卫了人类灵魂的尊严。
写颁奖词
你用行动证明了一位老人的自信自尊;你用敢勇诠释了强者的不屈和坚韧;你用坚定的信念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最美的赞歌献给你,生的强者——桑提亚哥。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无畏,能证明它的人是桑提亚哥;如果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执著,拥有它的人是桑提亚哥;如果世界上有一种人叫英雄,他的名字叫桑提亚哥。美利坚民族不朽的丰碑,全人类精神不朽的丰碑。
黑夜的孤独摧不垮你的意志;寒冷的海风扳不倒你的身躯;凶猛的鲨鱼打不败你的傲骨。你的信念,你的毅力,你的勇敢,你的智慧,让你站着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死,死后永世不朽。



拓展延伸
海明威为何给老人设置这么多困难?
1926年,海明威将美国女作家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就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彷徨、失望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迷惘的一代”
当时的社会挣扎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困境,人对自身的信心受挫。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主人公多是一些平凡甚至平庸的普通人,他们有苦恼、有缺陷、有欲望。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历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两次世界大战更是让人们悲观绝望。
因写作《过河入林》失败,海明威一度被质疑为江郎才尽,文学成就遭质疑。他在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中,表明了自己的追求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达到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其他人没有做成的事。”可见,老人与大鱼的搏斗,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家与写作的博弈 ;老人在海上的突围也是海明威面对困境的自我突围。
在漫长的生命之旅中,我们也会有至暗时刻,当我们绝望时,请像“孤勇者”圣地亚哥一样,直面困境,奋勇抗争!
张定宇
(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
拓展延伸:
【颁奖词】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联系现实,能否找到类似桑地亚哥精神的人物,请举例说明。
对接高考
拓展训练
【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说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露出海面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落花生》里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藏与露”为话题,写下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 字。
话题解读:
“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躲藏、隐藏”“收存”“储藏”;“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显露、表现”。 “藏”与“露”之间各有长短:藏,表现出含蓄,内在的力量与趣味;露,表现出劲健和刚折之美。“藏与露”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它们之间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是对立统一的。立意时可以主张“藏”批判“露”,也可批判“藏”主张“露”,或者是辩证地看待。


范文展示1
隐藏与显露
有人说,人生在世,要时时注意不要太锋芒毕露,要懂得隐藏;也有人说,是金子就要发光,当仁不让,何需隐藏呢?是呀,“藏”还是“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觉得,要看时机,当“藏”则藏,当“露”则露。前者是一种睿智,是韬光养晦;后者是一种策略是宝剑出鞘。 (中心论点)
当“藏”则藏,是因为时机未到。选择睿智地隐藏,是“十年磨剑”的积蓄,是“面壁十年”的隐忍。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为了“将以有为也”;勾践卧薪尝胆,是为了“十年生聚”后的复国。他们隐忍不发,砥砺人生,该“藏”时则藏,终于有了封侯将相和“三千越甲即吞吴的辉煌。他们“藏”起的锋芒,不露则已,一露即闪光。躬耕于南阳的卧龙孔明,本是个经天纬地的隐者,可是因为东汉末的动乱,他“藏”起了自己的锋芒“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俨然一代布衣缘何?因为时机未到,该“藏”则藏!只有明主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他才在草庐中规划天下,指点江山。孔明可谓善“藏”矣,他也将“露”的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才能成就三分天下的功业! 可见,智者善“藏”,这“藏”是一种大智慧,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一朝喷涌!
当“露”则露,这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总是内敛,总是无原则地自谦,就会失去许多大好机会。只有懂得显露,特别是在行家面前显露,你将获得更多的帮助。显露,就是要敢于张扬,敢于挑战,弄斧到班门。美国曾经有七所著名的大学同时邀请华罗庚作报告。于是,后生小辈的他便欣然前往。有记者问他内心的感受,他便笑着说:“我没必要在外行人面前卖弄,只有在同行前显露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他在美国的演讲获得空前的成功,如颗闪亮的星星在国际数学界光彩夺目是呀,当“露”则露,有实力还愁不成功?可我们国人一味遵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缺乏那种张扬的勇气更有甚者,总担忧“木秀于木,风必摧之;行出于人,众必诽之”,有才也内敛,不显山不露水,以致白白丢掉了许多成功的机会,实在是可惜。
总而言之,只有正确处理好“藏”与“露”的关系,该隐藏时绝不张扬,该显露时绝不暗淡,当“藏”则藏,当“露”则露,才能让人生绚丽多彩,才能让事业一帆风顺!
范文展示2
露因藏更精彩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韬光养晦却在无形中显露出光芒万丈的自己,让世人为之震撼,正如天山的雪莲,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绽放异彩,孤独的流星,在寥远的苍穹里划过美丽弧线。露因藏更精彩,藏非但不会使露黯淡无光,反而会使露更具非凡的影响力。
文人墨客深藏自己的荣誉,露出淡泊宁静的高尚精神。读钱钟书,读到的是他那种“书癖钻窗锋未出,诗思绕树鹊难安”的治学精神,读到的是他那种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淡泊宁静;读蔡元培,读到的是他那种“一介寒儒,书生本色”的人格魅力,读到的是他那种堪称“中国的脊梁”的学术精神;读到泰戈尔,读到的是他那种“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真切人生,读到的是他那种“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的平和宁静之气……高洁傲岸的我女人墨客并不因为荣誉深藏不露而不为众人敬仰,相反毁誉不惊的他们将高山仰止的精神融入了人们的灵魂里,读懂了他们露因藏的精彩,使人灵魂净化,高尚超然。
平凡的人深藏自己的善行,露出博爱无私的可贵品德。有这样的一个“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深藏自己的善行,却塑造了伟大,流露出一个城市的良心。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款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藏起自己的真实名字,却流露出“微尘有情,大爱无声”的爱心。平凡的人露因藏更精彩,他们藏起自己的善行,只是默默地用行动温暖别人的心,他们露出博爱无私的可贵品德。
科学家深藏自己的地位,露出那里钻研的科学精神。袁隆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仍然躬耕于田间,致力于水稻研究;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仍然废寝忘食的研究;爱因斯坦身载多项荣辱,但仍专心研究……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显赫、荣誉的云集,而放弃了研究科学的精神。他们深藏自己的地位,露出努力钻研的科学精神。
露不会因藏逊色,而会因藏更精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