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棋盘井中学高一(上)历史月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棋盘井中学高一(上)历史月考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上)历史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这个做法( )
A.加速党项族与汉族的融合 B.导致辽宋对峙
C.推动契丹向封建社会过渡 D.激化社会矛盾
2.明朝末年,一位学者深入民间,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写成了一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这部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3.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 )
A.新疆 B.台湾 C.西藏 D.澳门
4.时空观念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如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
5.明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在藏区设置了管理军民事务的机构。该机构是( )
A.行都指挥使司 B.奴儿干都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6.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
7.“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 ( )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8.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持不受。这说明宋代( )
A.崇文抑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B.强干弱枝干扰边防理念
C.分化事权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D.格物致知推崇社会实践
9.北宋初年,大臣赵普认为唐末以来“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主要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举措符合“稍夺其权”的是( )
A.中央派文官做地方知州 B.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D.实行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10.明清时期,一些小说肯定商人追求金钱的努力,还有小说宣扬婚姻自主。这样的作品( )
A.冲击了传统观念 B.动摇了社会秩序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提高了妇女地位
1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A.在全国13个州分设刺史 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C.废丞相,设内阁 D.建立奏折制度
12.明清时期,一些商人将云南西双版纳、普洱的茶叶通过“茶马古道”运送到西藏拉萨贩卖,其中部分茶叶还会从西藏拉萨转口销售到印度、尼泊尔等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商人群体大量涌现
C.长途贸易获得拓展 D.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13.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此举是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横线处应填写( )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14.对下面北宋时期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15年 1125年 1127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订立和约 金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A.北宋与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与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并存
C.金消灭了其他政权,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D.北宋与各民族政权的边界贸易处于停滞状态
15.“承古萌新”是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其中“萌新”主要表现在( )
①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②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③ 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④ 西方一些先进的科技著作传入中国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16.有学者指出,元朝疆域辽阔,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因此,元朝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 )
A.边疆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B.地方行政层级得到简化
C.地方体制调整的重要价值 D.制度建设汲取前代经验
17.唐代开始,佛教把关羽当做崇拜的神祇,至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则把关羽塑造成一位因县令贪赃枉法而为民除害的忠臣义士形象,而不是神圣高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 )
A.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需求 B.凸显了文学作品强大教育功能
C.体现了元代佛教文化未受重视 D.确立了程朱理学的主流价值观
18.据明嘉靖年间的地方志记载,山东、河南均盛产棉花而缺布匹;山西、陕西虽多染料,亦缺少棉布、丝绸。周游全国的陕西商人不少就是由经营江南棉布而起家的,他们在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又到两淮转营盐业。由此可知,明代陕西商帮的发展( )
A.得益于政府抑商政策松动 B.深受生产区域分工的影响
C.加快了农产品商品化潮流 D.直接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19.明初,明太祖颁布了一道冠服诏令: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朱元璋此举意在( )
A.彰显皇权独尊 B.树立新政权合法性
C.统一服饰文化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20.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辽、南宋、金 B.金、辽、北宋
C.西夏、北宋、辽 D.金、西夏、南宋
21.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A、B、C处对应正确的是( )
A.中书省、财政、太尉 B.尚书省、三司、三衙
C.中书门下、财政、三衙 D.门下省、三司、太尉
22.宋代被诸多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下列选项中,对宋代社会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飞钱”
B.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
C.商品经济发展,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D.全国范围内的商业贸易网络形成,晋商等商帮兴盛
23.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这表明行省的设立( )
A.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统治权力 B.推动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
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原则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4.南宋时期,政府在“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的镇设置巡检,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治安问题。巡检的设置反映出( )
A.“末业”经济的发展 B.基层治理机制的逐渐完善
C.叠床架屋的行政层级 D.社会治安状况的日益恶化
25.下图是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而绘制的《江淮地区通过漕运输往汴京的粮食数量变化图》,它可用以说明( )
A.江淮农业产量居全国首位 B.经济重心南移的潜在趋势
C.漕运是南北交流唯一渠道 D.北方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26.金朝生活在村寨中的女真人,平时一般从事生产劳动,战时无论任何人都要在村长或称部长(女真语中称孛堇)的率领下出征。一个孛堇管理个村落,一个村落基本上是一个氏族或是一个较大的家族,大都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材料意在说明女真的基层社会管理( )
A.实行耕战合一 B.延续原始民主 C.侧重基层组织 D.依托宗族势力
27.明朝中期,宦官由“止可供洒扫”逐渐走向政治前台,不仅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以致诞生了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明朝皇权逐渐被架空
B.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
C.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8.据史料记载:辽宋夏金元时期,辽提出“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金立孔庙于上京,元推崇程朱理学。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 )
A.少数民族受中原理念的影响 B.意在提升儒学正统地位
C.少数民族照搬照抄汉族制度 D.元朝比辽夏金汉化深刻
29.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南宋山水画只有“残山剩水”,如图南宋绘画大师马远的《江亭楼雁图》就是这一画风的体现。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主观意识 B.宋代重文轻武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宋偏安一隅
30.宋仁宗时期,兵书的编撰在经历了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低潮之后,呈现出迅速复兴的态势,朝廷开始重建武学,重视武举,武学、武举教材由朝廷统一撰著,用以全面提升宋代将士的军事理论、战术水平。这侧面反映出宋代( )
A.边防压力日渐严峻 B.重文轻武政策被摒弃
C.藩镇割据死灰复燃 D.教育重视人全面发展
二、材料题解析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雍正七年(1729年)为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帝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2分)有什么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什么?(3分)军机处的建立标志了什么?(3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经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特点。除工商业市镇兴起外,明清工商业还有哪些发展?请举例说明。(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工商业发展的影响。(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宋元时期,北自朝鲜、日本,南至爪哇和苏门答腊,东起香料群岛,西至阿拉伯和东非,都有中国民间商船的频繁活动。到了明朝,朝廷通过海禁与朝贡制度相配合,形成非入贡没有贸易的局面。同时朝廷下令改造民间船只,“近海违式船只,皆令拆却,以五六尺为度,官位印照,听其生理”。“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在海禁政策下,一些中国南部沿海的商人,组成了武装贸易集团。当时郑芝龙海商集团“雄踞海上”,“独有南海之利”,“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清朝开海后,华商、华侨深入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华人贸易网络。道光二年(1822年),晋商销售到俄国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万两白银。自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43%—57%都流向了中国。随着西方国家在亚洲贸易圈中角逐与建立统治区,原有的亚洲贸易格局已经被打破,许多东南亚国家被纳入西欧国家控制之下。1741年到1780年,平均每年从中国到达巴达维亚(雅加达)的中国商船数量已从原来的17.7只下降为5.1只。到1889年,在英国市场上华茶数量仅占印度与锡兰(斯里兰卡)茶总和的60%。之后华茶出口持续下降,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在茶叶贸易衰落之后,徽商再也没有资金来源以支持大规模的长途贩运,其他如典当、木、丝、米等也就相继衰落了,徽州商帮的影响越来越小。
——摘编自《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对今天的启示。(6分)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1页,共8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A A D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B D C A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A B D D A D A
31.(1)秦朝。加强君主专制。
(2)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2.(1)特点:兴起于工商业发达地区与交通要冲;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繁荣,人口集中;以江南地区为主;出现专业分工。
发展: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得到发展;商业资本聚集;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开设工场的新的经营方式(或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影响: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潮出现;娱乐生活丰富;小说和戏曲等文学艺术出现繁荣景象。
33.(1)特点:实施朝贡贸易体系,禁止民间私自对外贸易;出现武装贸易集团,掌控对外贸易;在东南亚市场形成华人贸易网络,主导东南亚市场;商帮参与,获利丰厚;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推动海外贸易发展。(任答4点)
(2)启示:要充分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参与海外贸易竞争;要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制定适宜的对外贸易政策。(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