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兼爱》
墨子
学习目标
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逻辑学集大成者。
墨子出身卑微,是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在当时“百家争鸣”中,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生活在文人气息浓厚的鲁国,他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创立了墨家学派,聚徒讲学,与儒家抗衡,在当时影响很大,世称“儒墨显学”。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显学篇》
走近墨子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和孔子并称“显学大师”,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知识链接
1、哲学成就:①创立墨家学说。
②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
2、科学成就:“科圣”【小孔成像实验、“墨子号”量子卫星】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
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②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
③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风筝)
3、军事成就:
①《墨子》的军事防御理论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
②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
小孔成倒像,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2016年8月16日 1时40分,酒泉发射中心,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文化自信
主要成就
墨子的思想主张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非攻
尚贤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尚同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墨子的思想主张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应一概取消。
节用
反对厚葬久丧。
节葬
非乐
提倡废止音乐。墨子认为音乐耗时伤财,浪费资源消磨意志,因此要禁止音乐。
非命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墨子的思想主张
墨家认为“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它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法律的来源,也强调了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天志
墨翟认为除上帝之外,还有鬼神。鬼神也是以上帝的意志为意志。他们帮助上帝赏“兼相爱”的人,罚“别相恶”的人。
明鬼
《墨子》其书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主要作品
背景探寻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广大劳动人民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兼爱》——文题解读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
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博爱,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爱无差等”。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为:把……作为
治:治理;事:事务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自:从;起,兴起,发生
焉:于是
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
攻:治疗
然:这样
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何独:何尝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文本研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第一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
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1.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当:同“尝”,尝试
察:明察,考察
孝:孝敬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亏: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事务的人,不可不探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二段)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慈:慈爱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二段)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虽至:即使是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动词,伤害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侵夺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二段)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思考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思考2: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举例论证
当察乱何自起?
因: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
子自爱,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
兄自爱,不爱弟
君自爱,不爱臣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大量事例
层层深入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探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若:像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有”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一个“恶” :怎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则:就
劝:鼓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四段
本文第四段的结论是什么?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主旨归纳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分析整篇文章的论证结构?说理特点?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提出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论证结构 —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排(排例)
1.有人说,墨子的《兼爱》语言不简洁,有絮叨之感。你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
2.“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3.儒墨两家一度被认为是先秦时期两大“显学”, 试比较: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
合作探究
《说文·秝部》:“兼,并也。兼持二禾。”
“兼收并蓄”、“兼容并包”。
仁:会意字,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仁,亲也。亲者,密至也。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墨子》一文质朴充实,直言不讳,不重文采,不加修饰,通俗易懂,有一说一,重在以理服人。总是把一种观念、一种逻辑贯穿到底,绝不旁生枝节。不但用语浅显,还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再总结。
这种文风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1.有人说,墨子的《兼爱》语言不简洁,有絮叨之感。你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
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思维拓展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古代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等级社会,自然亲情和人伦纲常被视如神圣。君权神授、君主就是法律、父权制、家长制和人情网等得到绝对认同。在这方面,儒家 “爱有等差”的原则直接为宗法等级辩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在汉代和南宋两次被奉为官方哲学便是明证。与此不同,墨子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视其国、其家和其身,这淡化了人、己之别,直至隐蔽了吾之君、吾之父优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兼爱中流露的天与人、上与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则冲击了在上者的利益。
正因为如此,孟子抨击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禽兽逻辑,指出“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爱自己的孩子,总比爱兄弟的孩子要多一些;爱兄弟的孩子,也总是比爱邻居的孩子要多一些。这是常理,也是常情、常识。这不需要讨论,每个人自己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和大众心理。由此,儒家与墨家一传一绝的不同命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样看来,孟子的观点是对的。我们基于血缘而形成的亲疏关系,是符合人性的。而墨家这种爱在乎人情,却走了极端,太过于理想化了,爱父母和爱陌生人一样,这超越了人性本身,太难以实现了,甚至会成为“伪善”。
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3)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4)中国人注重前者、热衷于义,淡漠后者、耻于言利。
孟子的“何必曰利”符合中国人耻于言利的大众心理和价值取向,为历代统治者所提倡, 墨子的尚利倾向却为中国人所不耻(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儒家与墨家不同的历史命运可以在其对中国人心理倾向和价值评判的一迎合、一逆忤中得到解释和说明。
(5)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
孔子的“泛爱众”、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天下之人皆相爱”“爱人者此为博焉”等
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3.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儒家“仁爱”所追求“天下归仁”的理想境界,墨子“兼爱”倡导“天下治”的盛世局面,都体现出一种“大同社会”的理想。
3.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3.均注重个人内在修养
“仁爱”与“兼爱”都把个人内在修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借此来是实现各自“爱”的理想。
孔子主张要“吾日三省吾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人要养成浩然之气,“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墨子说“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君子要察明身边人的善行并予以借鉴,看到品行差的人要反省自己,以此修正自己的不足,即使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
君子如果想要有所作为,要先修身。
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
1.爱的基础
①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站在功利的角度。墨子强调的“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
②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仁”首先见之于“亲亲”,爱始于血缘,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才能去爱众生一切,才能“泛爱众”(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
【不同之处】
2.爱的关系
①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
②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3.爱的含量
①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②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儒家将“仁爱”分为三个等级“亲亲”“仁民”“爱物”,有先后次序和轻重之分。
【不同之处】
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世界
中国
立足时代,心存兼爱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支持。
(2020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题目解析
理论
部分
参考
立意
①世界命运与共,青年携手共担 ②携手共创,吾辈之责 ③心手相连,共筑未来④与你一起,共创世界未来 ⑤世界青年携手,共创一片蓝天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推己及人、世界一体、不分彼此、互相帮助的思想
同一世界,互帮互助。
事例
部分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如此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
宁夏一考生
各位青年代表: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让我们一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裹大陆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体脱离了整体就会形单影只,整体没有了个体也会显得残缺不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美美与共,成胸怀之美
墨子曾说:“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可见,只有拥有包容的胸怀,才能海纳百川,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美美与共,君子和而不同。项羽刚愎自用,终自刎于乌江;蔺相如宽容待人,终成千古佳话。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应该关注时代,胸怀家国,放眼世界。个人的成长应该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和国际发展同进步,不应拘泥于身边小事而忽视了大千世界。若无宽广的胸怀,就易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大厦将倾却浑然不觉。
美美与共,成责任之美
“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个体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只有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能,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面对困境的时候,更要团结一心,勇担重任。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人们措手不及,往日喧嚣的街道变得安静,学校停学,企业停工。曾被批“懒散”的“90后”却有不少人下了请战书,志愿参加抗疫行动。有的人穿上了白袍奔赴抗疫一线,有的人骑上了摩托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为医务人员送去各类必需品。“90后”成为抗疫主力军,彰显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美美与共,成合作之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今日世界各国的“互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广泛和深入,我国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道路。“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国合作共赢的意愿随着诗句与抗疫物资一同漂洋过海。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则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谋求共赢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秉持包容共享的精神,避免“交相恶”。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更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秉持公平正义,坚持合作共赢,如此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
中国青年愿为世界青年携手并肩,同担时代重任,共创美好未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