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程标准:①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②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③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子目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128页;结合【拓展1】;梳理南京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课本标注)问题2:回答教材128页“思考点”。(课堂探究)问题3:阅读教材128页导读部分;为什么说南京国民政府是“专制统治”?(自主思考、课堂提问)问题4:学案【拓展2】什么叫“东北易帜”;为什么说是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自主思考、课堂提问)问题5:阅读教材129页;结合学案【拓展4】;结合学案了解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课本标注、课堂提问)问题6:阅读教材129页;结合学案【拓展7】了解这一时期官僚资本主义?(自主思考)【拓展1】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更替;重要事件【拓展2】东北易帜:指张学良在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原北洋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拓展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黄金十年”◆原因:①政治基础: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基本统一;②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机会;③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进行法币改革: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流通,白银收归国有;④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⑤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表现:①部门:棉纺织业、面粉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 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②市场:碱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③产量: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纪录。◆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经济侵略。②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拓展4】【知识链接】法币改革1.发行: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2.背景:①国内货币制度混乱;②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白银外流;③1933年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为改革奠定基础④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3.影响:(1)积极:①稳定金融;②促进经济发展;③缓解经济危机;④加强政府经济控制力;⑤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2)消极:①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②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了国民政府的灭亡;③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拓展5】概念:改订新约:1928年国民政府为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和扩大税源而引起(目的),主要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内容)。●作用:减少了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增加了关税收入,而且提高关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用)。●成果:实现了关税自主;收回了一部分法权;收回了一些租界和租借地。●局限性: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拓展6】统制经济政策(战时经济体制)概念:抗战时期(时间),国民政府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经济各环节的方法(含义),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战时经济模式(实质)。影响:为抗日战争战略后方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但促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升级(影响)。【拓展7】官僚资本的兴起:(1)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2)历程:①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②北洋政府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③近现代历史文献中使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是指1927年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形成,后期膨胀,建国后被没收走向消亡)。(3)特点:①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②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③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4)影响: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子目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1教材129页-130页第1段;结合学案 【拓展8】;梳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的基本史实。(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教材130-131页;结合学案【拓展9】、【拓展10】;从理论和实践理解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3:阅读130页“历史纵横”;了解古田会议的内容。(课本标注)【拓展8】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原因①.国民党建立专制统治,对革命群众实行屠杀政策;②.吸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到了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独立掌握军事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七会议概况1927年8月7日,中国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内容内容: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意义:给思想混乱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秋收起义概况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结果(1)起义军进攻长沙途中受挫,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2)文家市决策: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3)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进行的一次整编。1927年9月290,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整编。主要内容为:将秋收起义的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人数近千人; 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班有小组,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各级设党代表,全军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革命军队的基础。【拓展9】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2)原因:①根本: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③反革命力量主要在大城市,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④吸取教训:学习俄国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失败。内容: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实践经验,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拓展9】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1.土地革命:(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2)路线: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影响:①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封锁。②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为反“围剿”奠定了基础。③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2.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3.根据地建设:(1)成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性质是工农革命政权)(2)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正式建立与国民政府相对峙的红色政权,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子目3:红军长征: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131页;132页地图;结合学案【拓展10】;梳理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教材132页第2段、结合学案【拓展11】;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重点掌握)问题3:阅读教材132页第3段;结合学案【拓展12】;了解红军长征的意义。(课本标注、课本补充)【拓展10】第五次反“围剿”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为 军事冒险主义、拼命主义和逃跑主义 ,具体表现为:① 军事冒险主义 :推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主张与国民党军正面硬拼,放弃游击战和运动战的传统战术。 ② 拼命主义 :不顾敌我实力差距,采取阵地战、攻坚战等消耗性战术,导致红军兵力分散、战斗力削弱。 ② 逃跑主义 :在敌军进攻面前被动撤退,放弃根据地,最终引发长征。 这些错误由 博古 、 李德 等人主导,直接导致反“围剿”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拓展11】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①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②主要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决定张闻天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组领导军事。3.意义:①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②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结束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开创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解决重大问题的先河。)【拓展12】革命新局面:①、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②、中国革命重心由国内革命转变为对外反侵略的民族革命。③、中国革命任务由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转变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