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202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三桓”是鲁桓公(前729-前694)的三个儿子(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的后代,分别发展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长期控制鲁国政权,到鲁昭公时期已经“政在季氏三世矣,鲁君丧政四公矣”。这反映出当时 ( )
A.世卿世禄制度遭到破坏 B.鲁国权力重心向士族转移
C.宗法分封体制走向松弛 D.列国纷争加剧了鲁国衰弱
2.编户齐民包括“分家”和“立户”两个过程。“分家”,即分家析产;“立户”,指以家庭为单位将所有民众编制为户籍人口。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行编户齐民。据此可知,秦朝推行编户齐民的出发点是 ( )
A.加强君主专制 B.保障征发赋役 C.促进人口增殖 D.调节阶级矛盾
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记载:“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描述:“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自己的法律,在公共事务上则遵从城邦的法律······他们认为,参与城邦事务的讨论与决策,是每个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正如呼吸一样自然。”上述材料反映古希腊公民政治的核心特征是( )
A.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进行城邦治理 B.以法律至上原则保障社会等级秩序
C.借助军事扩张推动城邦制度的完善 D.依据财产等级划分公民的政治权利
4.在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个人之间的结盟和忠诚,以及因此形成的朋党,规模不大,且随时会瓦解;显贵阶层建立的恩庇关系网有助于他们的政治生涯,但不能控制所有公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共和国( )
A.元老院具有了一定权威 B.贵族寡头政体受到了冲击
C.公民政治地位较为突出 D.执政官专政倾向有所发展
5.14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教士与贵族凭借特权掌控多数话语权,市民阶层虽获参会资格,却常因等级限制难以伸张诉求。当时国王为筹集军费,多次召开会议征税,市民代表借机提出规范税收、保护商业等要求,却屡遭特权等级压制。上述现象反映了 ( )
A.等级壁垒引发阶层诉求冲突 B.市民阶层主导三级会议决策权
C.特权等级主动让渡话语权限 D.王权借三级会议强化专制集权
6.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去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
A.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7.下表所示为1913年中华民国大事记。该表信息体现了当时 ( )
时间 事件
1913年初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宋教仁积极推动“政党内阁”,主张“国会政府主义”
1913年3月 宋教仁遇刺身亡,“政党内阁”构想破产
1913年4月 袁世凯未经国会同意,擅自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国会与袁世凯的矛盾激化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陷入瘫痪
A.政治转型道路的坎坷 B.专制回潮是必然的趋势
C.民主思想的基础薄弱 D.革命派系内部矛盾突出
8.民国初年,“在商言商”是多数商人恪守的信条。商界虽要求增加参议院席位,其意图仅为“使政府有所咨询,而商人得以陈述商情······庶于官商交际之间,无扞格(互相抵触)不通之弊”。由此可知,当时 ( )
A.民主政治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B.资产阶级未能引领革命发展方向
C.商人群体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 D.实业救国思潮影响社会政治实践
9.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 )
A.《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B.《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C.《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
10.北魏孝文帝注重通过“乡饮酒礼”的仪式让长者、贤者来教化乡里。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下诏曰:“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可下诸州,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反映了北魏时期 ( )
A.重农和尊儒思想得到推崇 B.三长制强化地方基层治理
C.儒学为鲜卑贵族普遍认可 D,习俗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11.1898年,洋务派士绅代表人物王先谦认为康梁学说“断不可从”,因为“其言语平等,则西国并不平等;言民权,则相主实持权。康、梁谬托西教,以行其邪说,真是中国之巨蠹,不意光天化日之下,有此鬼蜮。”据此推知 ( )
A.维新变法运动阻力较大 B.士大夫群体阵营分明
C.维新变法缺乏理论依据 D.向西方学习受到质疑
12.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 )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C.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3.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变化表明 (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加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C.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D.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14.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 )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消除了门第观念
C.促进了阶级流动 D.激化了政治矛盾
15.下表为中国古代皇帝授官文书的演变情况。这一变化 ( )
朝代 授官文书形式 出处
唐朝 皇帝任命官员,先由中书省拟写诏令,再交门下省审核,最后由尚书省执行,文书有固定的格式与流程 《唐会要》 《旧唐书》
宋朝 授官文书除沿用唐朝三省流程外,还出现“内降”(皇帝直接下旨授官),但需经中书省“熟状奏覆(审核)”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明朝 朱元璋废丞相后,授官文书多由皇帝直接拟定,后期形成内阁拟票、皇帝批红的制度,文书传递更直接 张廷玉等 《明史》
清朝 授官文书经内阁草拟后,需送军机处审核、传达,且文书种类细化,区分不同官员任命的文书格式 赵翼 《檐曝杂记》
A.适应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B.反映文书管理体系的完善
C.提升了政府整体行政效率 D.彰显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
16.据《晋书·天文志》载:“西曰右执法,御史大夫之象也。执法,所以举刺凶奸者也”;北魏规定御史选任“必以对策高第者补之”;南朝宋孝建二年制“中丞与尚书令分道,虽丞郎下朝相值,亦得断之”。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
A.门阀势力掌控监察官选任 B.强化监察巩固中央集权
C.监察职能被行政干预架空 D.多重路径强化监察权威
17.元朝,“自律”被视为监察官员必备素质之首,监察官触犯法律时往往受到更严厉的惩处,严禁监察官吏借生日、节辰等理由收受他人馈赠,公差巡按期间只能住宿于指定驿馆。同时,要求监察官吏巡按各地时“劝课农桑,问民疾苦,勉励学校,宣明教化”。这说明 ( )
A.监察官员的素质提高 B.官员的廉政建设完善
C.地方的监察机制规范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8.明初,“科道官”拥有“风闻奏事”之权,六科给事中“驳正章奏”,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地方”,巡按御史可弹劾藩王、督抚;成化年间,御史弹劾奏章常因内阁“留中不批”失效;嘉靖朝,“科道官或依附内阁,或党同六部”,出现“科道互劾,阁部争权”的局面。这一变化说明 ( )
A.内阁权力凌驾科道之上 B.官僚政治呈现无序状态
C.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弱化 D.监察制度陷入权力博弈
19.下表是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关键节点,下述改革反映的本质是 ( )
1855年 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颁布首个枢密院令,试行考试录用
1870年 再次颁布法令,确立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原则
1880年 推行文官分级管理制度,将文官按照职责、能力和职位高低划分为不同等级
A.工业革命后科学管理的进步 B.君主立宪政体的法治完善
C.贵族特权向专业治理的转型 D.政党政治中的分权与制衡
20.下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的出身背景统计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
类别 进士 举人 贡生 荫生 监生 生员 文童 行伍 新式学生 不明 合计
人数 54 16 12 7 10 7 3 3 6 1 119
比例 45.4 13.4 10.1 5.9 8.4 5.9 2.5 2.5 5.0 0.8
说明:新式学生含留美幼童、留日学生和北洋武备学堂学生。
A.地方各派势力斗争激烈 B.社会出现转型变革现象
C.新政强化了清政府权威 D.清廷吸纳新兴群体受挫
21.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后,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约而同的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基本上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按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且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得资产阶级政府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
B.减少党争来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为大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上保证
D.为提高文官的素质和减少官场中的腐败现象
22.《列宁全集》中写道:“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据此可知,西方文官制度 ( )
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 B.有利于提高官员管理的专业化
C.改变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D.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23.1898年,甲午进士李家驹赴日本考察学务,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1906年,他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同年,在学堂举办的运动会上,李家驹脱下官袍,参加短跑比赛,轰动一时。他的举动受到开明报章的大力揄扬,带动了中国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这反映出 ( )
A.教育领域的嬗变革新 B.欧美体育运动开始传入
C.清末新政取得了成功 D.新学堂与科举制的对立
24.清末,在废除科举后实行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派遣或自费留学,朝廷虽有管理章程但毕竟鞭长莫及,地方兴办学校的反应甚至比京师迅速。各省武备学堂办学态度极为严谨,其分发录用也主要控制在各省督抚手中。据此可知,学堂选官制的实行 ( )
A.对清廷统治构成潜在威胁 B.暴露出了急功近利的弊端
C.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基础 D.与清末新政改革相辅相成
25.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26.1919年,北洋政府举行文官考试时,正值“财政困穷之际,减政裁员且虞不给,各省及中央各部院实缺、候补既已满谷满坑”。然而,“据政界要人言”文官选才实属“无奈之举”:“政潮时起,政客日多,籍党会以吸收人才,聘游谈以操纵舆论,皆缘无固定之职守。”据此可知,北洋政府选任文官出于( )
A.拓宽财政来源的现实要求 B.政党政治的弊端凸显
C.政界充斥着官僚本位思想 D.国家管理转型的必然
27.史载,汉惠帝四年春正月颁布诏令“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汉文帝十二年颁诏要求“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这些举措旨在 ( )
A.尊崇儒家思想 B.完善基层治理 C.加强道德教化 D.落实察举制度
28.《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皆规定鼓励亲邻、路人共同遏制和打击犯罪,对不协助者予以制裁。如“道路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这可以说明唐宋时期 ( )
A.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依据 B.秉持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C.重视发挥乡约的教化作用 D.法律渗透道德礼义标准
29.《钦定大清律例》颁布以后,清廷便多次重申律例中的律文不可更改,并严厉驳斥要求改律的条奏。乾隆五年(1740年)以后,大清律例之“律”几乎只字未改,只是不时对“例”进行修订。清廷对修律的态度 ( )
A.受到了普通法系的影响 B. 为大兴文字狱埋下伏笔
C.是维护皇权威严的体现 D.反映出君权受到了限制
30.13世纪以后,欧洲城市行会进入鼎盛时期,从法律学校中脱颖而出的律师们组成了自己的行会性组织会馆,自称为“法律的行会”,承担提携后辈的教育之责,英王亨利三世颁布授权令状对法律会馆予以认可和保护,有着“英国查士丁尼”之称的爱德华一世对法律会馆也一直予以支持。这一时期出现的法律会馆( )
A.承担大学教育功能 B.服务于罗马法复兴
C.同国王结成同盟军 D.源于城市经济发展
31.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伤人眼者抉其眼,折人骨者折其骨,但贵族可用银钱抵罪。”“若贵族毁平民之眼,需赔一明那银子;若平民毁贵族之眼,应毁其眼。”罗马共和国《十二铜表法》则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过失致人伤残,需支付医疗费与罚金。”从材料可见 ( )
A.罗马法凸现人人平等理念 B.古巴比伦法律体系完善
C.古代文明均支持同态复仇 D.罗马法更具有人文色彩
32.英国至12世纪,王权已经确立了对英格兰全境的统治,但从司法角度来看,仍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是法律十分繁杂,司法活动没有统一的规范,郡法院、百户法院和教会法院各行其是;二是法官多由业余人士充任,司法事务常受到地方势力的操纵,这对司法公正构成了严重干扰。为此,英国国王采取的措施是( )
A.制定和颁布教会法 B.确立起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C.建立巡回审判制度 D.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33.秧歌是我国北方农村分布很广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对秧歌进行改造,新编排了许多秧歌剧,加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主角多是普通的工农群众,如《兄妹开荒》《减租》等。抗日根据地的秧歌剧又被称为“新秧歌”。对其“新”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服务于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 B.渗透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C.体现了苏区建设的现实需要 D.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多样性
34.下表为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文件,据表中内容可知,我国法治建设 ( )
时间 法律文件
198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
A.以经济立法为核心 B.存在应急冒进倾向
C.适应改革开放需要 D.注重保护国有资产
35.1982年2月17日,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规定每年3月份为“全民文明礼貌月”,要求全体党员在这场活动中作全国人民的表率,使党风和干部作风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这一活动基于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 B.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当时工作中心
C.鼓励公民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素养 D.顺应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迫切要求
36.唐、宋史书对边疆及周边少数民族的记述多为单独立传或整合成篇,如《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东夷传》等,《宋史》有《蛮夷列传》等;但《元史》仅在《地理志》中介绍了各省民族,《元史》中所记仅为高丽、日本、安南等朝贡体系下的诸国。这一变化反映出元朝时期 ( )
A.疆域扩大影响朝贡体系的范围 B.史家的史学素养出现了一定倒退
C.政府弱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37.下表是部分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部分)这反映了北周时期 ( )
官员姓名 民族 官职 主要政治举措
宇文泰 鲜卑 太师、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鲜卑八部与汉族六军
苏绰 汉族 大行台度支尚书 制《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依周礼改官制
独孤信 鲜卑 大司马 采用汉制礼仪修订鲜卑婚丧习俗
韦孝宽 汉族 徐州总管 在边境推广鲜卑马政与汉族屯田结合模式
A.权臣政治使得皇权异化 B.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创新
C.汉化改革得到广泛支持 D.南北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38.下图是《汉敦煌郡邮驿系统示意图》。据甘肃悬泉汉简留存的文书传递记录,其中将骑马传递信息的人称为“驿骑”,“驿骑”有时也被写作“译骑”,传递文书的同时兼任翻译。据此可推断,“驿骑”( )
A. 推动了汉代基层有效治理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助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D.强化了监察效力
39.1594年,法国出版了一部国家地图集《法兰西大观》,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统治者也在边境省份任命了多位“国王工程师”直接负责地形的勘测,并且配备了专门的地图绘制人员。他们走遍了王国的疆域,绘制了可以准确定位的地图,还形成了许多文字报告和图集。这说明( )
A.疆域清晰减少了各国领土纠纷 B.法国的国家主权意识正在形成
C、殖民扩张彰显领土边界重要性 D.维也纳体系推动疆域意识增强
40.1648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以国家主权原则为核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长期以来,这个原则仅存于欧洲部分国家之间,欧洲之外的殖民地国家没有被纳入这个体系。1955年万隆会议的目标是破除殖民时代结束后仍然存在的国际等级制度,提出国家主权与种族平等和自决权不可分割。万隆会议的主张( )
①坚持了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交往范式②摧毁了旧有的世界殖民体系
③发展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核心原则④反映了战后多极力量的成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1.《非战公约》在1928年签署时,由于主要大国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变通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在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时却主导了整个审判过程,其后的《联合国宪章》、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等一系列国际立法,都能找到《非战公约》的影子。这说明 ( )
A.《非战公约》弊端丛生 B.国际法在不断发展完善
C.大国关系影响国际事务 D.“全体一致”原则形成
42.1950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999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被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 ( )
A.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43.下表所示是加拿大学者雷扎·哈斯马西和美国学者安德鲁·麦克唐纳于2017年联合发表的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的部分内容。其意在说明中国 ( )
1 在财政方面,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获得了更有利的中央政府预算资源
2 在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能享受降分录取并更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和减免学费
3 在社会保障方面,少数民族更容易获得如低保之类的社会福利
A.优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B.民族聚居地区得到和谐发展
C.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发展完善 D.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权益
44.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话语表述方式逐渐从“批判性话语”向“建设者的话语”转换。如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共享;提出“新型国际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重构全球治理逻辑。这一转变源于 ( )
A.外交理念的成熟 B.国际格局的变化
C.综合国力的跃升 D.和平发展的需求
45.下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漫画《“人呢?”“都到北京去了!”》。画面中,美国人向坐在标有“亚洲人打亚洲人”长椅上的蒋介石和李承晚问道:“人呢?”蒋、李二人无奈地向上指了指,并说:“他们都到北京去了。”该漫画可用于说明当时 ( )
A.美国在亚洲的遏制政策陷入全面困境 B.新外交理念利于拓宽中国外交空间
C.冷战下亚洲意识形态对抗呈现白热化 D.亚非国家反殖反霸合作格局的形成
46.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同为独立自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应担负责任和使命,以中法关系稳定性应对世界不确定性,加强在联合国的协调,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①以欧洲地区为战略重点 ②致力于全球南方国家发展
③凸显了大国智慧与担当 ④以联合国为外交活动舞台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47.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主要是无偿赠送或无息贷款提供成套的项目援助,金额超过24亿美元;70、8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调整为关注效益、互利共赢的可持续扩展经济技术合作。援非政策的变化主要基于 ( )
A.国家发展战略方针的调整 B.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
C.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需要 D.全球化下世界联系的加强
48.236年,吴国铸大钱,一当五百。诏使吏民输铜,计铜畀直(按铜价值折算钱币)设盗铸之科。238年,侍御史谢宏奏更铸大钱,一当千,以广货,孙权许之。时用大钱,物贵,百姓不便,几年后,孙权下诏回收钱币,复铸为铜器。孙吴的币制改革 ( )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增强了货币信用
C.意在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 削弱了地方实力
49.北宋时期,纸币交子仅在四川流通。至南宋孝宗时期,开始由户部发行纸币会子。此后,南宋朝廷设广行堆垛本钱(即纸币发行的准备基金),并用金银回收发行过多的会子,限制增印。南宋政府此举旨在( )
A.推动商业活动突破传统限制 B.加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 D.保持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
50.在1950年以前,国际货币的问题在于美元短缺,美国以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保障其他国家的国际清偿能力;1950年后,美元外流,国外持有美元增加,但是得不到美国持有的黄金的兑换,国际社会信心动摇,直接导致货币的不稳定。据此推知,当时 ( )
A.美元逐渐与黄金脱钩 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动摇
C.浮动汇率制开始形成 D.世界金融机制存在隐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51小题25分,52小题12分,53小题13分,共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具有自身特色,形成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传统中国法律一向以“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礼法之治”为其追求,在家族观念盛行的中国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以家族、等级划分,人被束缚在大家庭中,本身被视为家庭的附属,故我国法律在很多方面也不同于西方的法律。其中,有关“中国固有民法”的探讨在中国法律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大致包含了两种争议:中国古代没有民法、中国古代有民法。实际上《唐律疏议》中户婚、厩库共4卷,仅占全篇七分之一,民事法规数量的激增实际上自宋朝开始,混杂在《宋刑统》中的民事法规数量逐渐增加。
-摘编自陈子盼《传统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张力》
材料二1911年,清政府修订《大清民律草案》,初步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完整的法律体系,中国有了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大清民律草案》从日、德民法典移植过来关于所有权保护的条款,如第983条规定“所有人于法令之限制内得自由使用、收益、处分其所有物”,体现了对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保护······在婚姻篇中规定“同宗者不得结婚”,“婚姻须由父母允许”;在继承篇中规定女儿只有承受遗产权,没有继承权,妻子只有在“夫亡无子守志”的情况下,才可以承受其夫应继之份为继承人。
-摘编自贾孔会《晚清民法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宋代民法发展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法编订的影响。(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民法发展中得到的启示。(5分)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东方杂志》为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其创办于1904年3月,终于1948年12月,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忠实地记录了历史风云变迁,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下表为1915-1931年《东方杂志》“科学”语篇的排名前30位的高频名词统计。
词汇 词频 词汇 词频 词汇 词频
中国 12499 关系 6127 主张 4228
社会 11184 政治 5713 日本 4195
问题 9185 政府 5461 主义 4069
科学 8115 吾人 5094 文化 4058
世界 6762 思想 5052 法国 3874
经济 6494 英国 4931 运动 3785
国家 6304 结果 4741 哲学 3590
方法 6179 精神 4489 学者 3435
美国 6168 人民 4478 历史 3408
人类 6139 德国 4375 工业 3309
-摘编自林天培《<东方杂志>“科学”话语研究(1904-194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3个或以上相关词汇,围绕一个主题,说明《东方杂志》记录的历史风云变迁情况。(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近代国际法虽然确立了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等原则,然而“非文明与半文明”的殖民地附属国却无法享受这些原则的保护。在欧洲大国的主导下,近代国际法确立起保护关系、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列强殖民扩张和统治的重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常大毅《从法的性质看国际的本质》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法律”,应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际法领域的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被废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获得极大发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订立了大量国际法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公平、合理、互利”为原则,并推动制定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为协调对太空的利用,各国还订立了《外层空间法》国际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谢晓庆《论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作用。(5分)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2026届
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C A C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C A D D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A A D B C D C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C A C D D B C B C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B C D C B A A C D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51小题25分,52小题12分,53小题13分,共50分)
51.【参考答案】
(1)特征:自成体系;诸法合体,民法与刑法不分(民法起步较晚/民法不断发展);家族本位,皇权至上;受儒家思想影响(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影响深远等。(每点2分,共6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事经济活动增加,纠纷变多;土地买卖、租佃关系和合同契约关系盛行推动民事法律的进步;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动法律与道德伦理相结合,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前代法律为宋代民事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点2分,共6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进步性:揭开了中国民法走向近代化的序幕,是中国民法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促进了中国旧有的刑民不分、诸法合体法典编纂体例的终结;拓宽了向西方学习的渠道和视野;影响了后世的民法制定。(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局限性:保留了部分封建残余;是迫于资产阶级革命形势发展所做的自救行为,目的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每点2分,共4分)
(3)启示:民法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民法应顺应形势不断进行调整;在吸收外来法律文明的同时,应注重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民法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法应配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可得5分,言之成理即可)
52.【参考答案】
示例:
“中国”“社会”“问题”等高频词,反映了当时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交织的动荡时局(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救亡与启蒙主题);“科学”“方法”“思想”等高频词,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后科学、理性成为改造国民性的核心工具(如“德先生”“赛先生”思想传播);“世界”“国家”“英国”“日本”等高频词,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秩序重构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探索(如巴黎和会的外交觉醒);“经济”“工业”“运动”等高频词,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期与社会变革实践(如国货运动、工人运动崛起);“主义”“哲学”“文化”等高频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等多元思潮碰撞的思想解放浪潮。(12分)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3.【参考答案】(13分)
(1)趋势:适用范围从欧洲扩展到全世界;从传统领域扩展到文化、科技、海洋资源等方面;立法主体由大国主导变为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普遍参与;由大国强权到注重公平合理。(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及发展中国家的斗争;国际组织的普遍成立;科学技术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2)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