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浙江专用)(答案+试题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浙江专用)(答案+试题解析)

资源简介

(共5张PPT)
统编版2024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
期中模拟卷(浙江专用)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名句名篇默写 1
诗歌鉴赏 1
名著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综合 1-5 0.85 成语和熟语;字形;词义辨析;多音字
二、名句名篇默写 6 0.75 名句名篇默写
三、名著阅读 7 0.65 《鲁滨逊漂流记》
四、诗歌鉴赏 8 0.64 诗歌鉴赏;意象、画面与意境;情感主旨
五、现代文阅读 9-10 0.65 议论文
11-17 0.64 小说;寓言神话类
六、文言文阅读 18-20 0.55 日常生活类
七、作文 21 0.4 半命题作文;情境作文(联想与想象)
21世纪载言
www.21cny.com
己1总纪教肩

2世有
W,27GG⊙
21世纪载言
山山山.
:
1总纪教肩
2他有
W,27GG⊙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
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
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
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
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
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
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浙江专用)
语 文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11分)
(25-26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没有哪个爆款,能产生于偶然,成功于瞬间。它们离不开创造者的zī zī【甲】不倦和全力以fù( )。“要做好作品,必须反fù( )打磨”,fù( )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才有了“哪吒闹海”。不是因为有天fù( ),而是十几年“在做同样的事情”,才有了国产游戏的“黑神话”。“扎实干好每一天”,于是有了“杭州六小龙”的闪亮出圈……一鸣惊人的背后,恰是在无数个【乙】日子里的深深扎根。为一飞冲天_________,更要为沉潜笃行_________。创新与创造,须有“只争朝夕”的_________和“锲而不舍”的_________。
1.请给文段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1)扎根 (A.zā B.zhā)
(2)朝夕 (A.zhāo B.cháo)
(3)锲而不舍 (A.qì B.qiè)
2.联系上下文,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文中读音为“fù”的四个汉字。(2分)
fù:全力以fù( ) 反fù( ) fù( )出 天fù( )
3.联系上下文,结合字典中的意思,文中【甲】处读音为“zī”的两个字,都是( )(2分)
A. B.
C. D.
4.下列选项中,填入语段【乙】处的成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不可计数 B.同仇敌忾 C.默默无闻 D.惊天动地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欢呼 宣告 干劲 韧劲 B.欢呼 喝彩 干劲 韧劲
C.欢呼 喝彩 韧劲 干劲 D.喝彩 欢呼 韧劲 干劲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6.(24-25七年级上·浙江湖州·期中)按课文内容填空。
诗言志,李贺在《马诗》中借“ , ”表达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诗绘景,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 , ”为我们描述了鹊惊蝉鸣的乡村月夜景象;诗传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 , ”表达了朋友离别时的深厚情谊。
三、名著阅读(8分)
7.(25-26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请根据小青的阅读摘记卡,完成两题。
阅读摘记卡
打动我的语句:
坐着空想是没用的,身处在这样的绝境,倒叫我的精神振作起来。船上放着几根留着备用的帆桁、两三根大圆木,还有一两根备用的中桅。我决定从这些东西动手,把我能拿得动的木头都从船舱上扔到海里,并在每一根上都拴了绳子,免得它们漂走。把这些木头扔到水里后,我也下到海里,把它们都拉到我的身边,我将其中四根木头的两端使劲儿地绑成了木筏的形状,又把两三块短些的木板横着铺在木筏上……一定要得到这些必需品的动机激励着我,让我做到了在通常情况下我无法做到的事情。
我的阅读感受:______________(4分)
(1)根据摘记卡上抄录的语段,我发现小青正在阅读的书是( )(2分)
A.《汤姆索亚历险记》 B.《西游记》
C.《鲁滨逊漂流记》 D.《童年》
(2)摘录这个语段后,小青用一句名言表达了自己阅读的感受。她最有可能选择的名言是( )(2分)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诗歌鉴赏(6分)
8.(24-25七年级上·浙江金华·期中)古诗阅读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夏
〔元〕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①,玉人罗扇轻缣②。
【注释】①簟(diàn):竹席。②缣(jiān):双丝的细绢。
上面两首小令虽词牌名一样,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结合小令所写之景体悟所抒之情。(6分)
五、现代文阅读(31分)
(24-25七年级上·浙江湖州·期中)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写诗原理】
在执行写诗任务时,AI(人工智能)有三件事要做:首先通过评估字词的使用概率来决定选择哪些字词,比如咏梅的主题确定之后,AI检索现有诗歌发现“寒”“雪”“冬”都是高频词汇,那就会倾向于选择这些词。其次检查每一行诗的节奏,哪些地方用单字或双节字词?哪些组合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最后确保每一行诗都遵循韵律方案。
其实人类作诗大概也是这么个逻辑顺序,但AI拥有超大存储空间与超高运算速度,能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出成千上万套诗词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解。AI发展到今天,在作品质量上已与人类的创作差距不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机器人更胜一筹。
(摘自《发明与创新》)
【AI写诗】
记者登录目前颇有影响力的Al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体验AI写诗。该系统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由多个为中文诗歌生成专门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组成,运用超过30万首古人诗作进行训练,支持生成集句诗、绝句、藏头诗、词等不同类型的诗歌。
记者试着以“池塘”和“春雨”为主题词,让这位“AI诗人”作一首五言绝句,系统迅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春雨暗池塘,垂杨扶短墙。月明山色淡,风静水声凉。”可以说,这首诗结构完整,对仗工整,意境和谐,在创作上并不露怯。
(摘自“大众网”)
【观论】
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精神世界是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取代的,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因为人工智能会海量学习,它对于数据的模仿是人无法比拟的。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创造,个性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如果人类的创作不再发自内心,只是没有“人”的生命体验的一种技术性的东西,那么毁掉我们艺术生命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我们自己。
(摘自《当Al走入艺术的深巷,谁才是造物主》)
9.阅读以上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AI写诗会根据主题选定字词,再组合字词节奏,最后确保遵循诗歌韵律。( )
(2)AI能设计出成千上万套诗词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解,因此诗作质量比人类创作更胜一筹。( )
(3)“九歌”创作了超过30万首古诗,可以轻而易举地生成不同类型的诗歌。( )
(4)AI会海量学习,擅长数据模仿,因此在写诗上已充分具备个性化创作能力。( )
10.最近天天尝试了用AI完成写诗作业,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有理有据地表达你的观点。(6分)
AI太厉害啦,一分钟就帮我完成了诗歌作业!以后我的写作作业都有着落了!推荐大家都试试。
(25-26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小说和文言文,完成相关的任务。
(一)
一只与肖恩同岁的鸡
三三
①什么?那只老芦花鸡,和我同岁?
②我瞧着它,一身袍服未免有些旧了,毕竟穿了十年;腿脚好像也不是很灵便,有些蹒跚。它的耳朵很背,我用小葱的叶子做了一个单音符的口哨,吹到第三声才引起它耳朵的注意。它伸直脖子,凝神倾听,眼睛眯缝着,老眼昏花地一眼一眼朝我望过来。
③唉,它真的是太老了。
④外婆说它和我同岁,想必它已见过我小时候的光屁股,晃晃悠悠地学走路,说不准,我们还互相抢过食呢!
⑤我知道,三只鸡中,愣头青和金大嫂是下蛋的功臣,是我们全家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只有这只老芦花鸡,又老又没用,从它下最后一个蛋,到现在已经三年了。而且,它还犯有间歇性哮喘病,一到春天,它的气管里像只破风箱似的发出一种令人难受的声音。
⑥如果说这次该吃掉谁,我心里非常清楚--非它莫属。
⑦吃一只和自己同岁、没准和自己一块儿长大的鸡,一想起这事我就脊梁骨不得劲儿。
⑧这事我干不来!
⑨思虑再三,我准备去告诉外婆,我不想吃鸡了,没胃口。
⑩前几天馋得看见鸡毛掸子都要流口水的人,现在嘴里居然说出这种话来,吓得外婆一哆嗦,忙用手压在我的额角上问哪里不舒服。
我躲闪着外婆那只慈爱的热乎乎的大手掌,在心里叹着气:难道还要让我说,不要杀那只老芦花鸡了,因为它和我同岁?那还不让人笑掉大牙。尤其是小舅,岂不是又多了一个给他瞧不起的把柄!
“你小舅这几天正琢磨一种新的烧法——瓦钵栗子鸡。你看——”外婆指着墙上一张写满了关于烹饪的各种玩意儿的纸给我看(不知出于什么怪念头,小舅每次学烧一种新菜,总是郑重其事、不厌其烦地把配料、步骤及注意事项一一记在一张纸上)。临了,她拍了一下我的小屁股:“到时不怕你没胃口!”
唉,人老了怎么有时这么烦人呢。
最要命的是小舅,他做梦都想杀鸡。好不容易逮住一次锻炼厨艺的机会,让他收手,简直是徒手拦截一辆向山下狂奔的马车。
我决定找到那条没准可以让老芦花鸡活下来的证据。
星期天,我在大舅家那间充满樟脑味和古旧书籍气息的书房里,开始一本接一本地翻找。
傍晚时分,随着院门吱呀呀的一声响,大舅妈清脆的声音像一群沉寂了一整天应声而起的麻雀,把小院衬得立即热闹起来。“你快去看看吧,你外甥在找什么书呢,找了一整天了,眼珠子都快瞅出来了!”
我望着掀开门帘走进来的大舅,急巴巴地说:“大舅,我记得在一本书里,名字我给忘了,讲过老鸡是不能吃的,因为老鸡吃多了蝎子、蜈蚣,有毒。你给我和小舅讲过的,那天,在这儿,你就坐在这把瘸腿的椅子上,外面下着雨……”我紧张地说着,努力想找到一把可以开启他记忆之门的钥匙。
没等我说完,大舅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到其中一页,递给我:“是这个吗?”辛辛苦苦地找了一天,把大舅家书里的蛀虫打扰了个遍都没找到,结果,大舅眨巴眼的工夫就给找到了。
我高兴得只会嘿嘿地傻笑,赶紧找了支笔,将它抄在本子上。
当晚,小舅那张写着“瓦钵栗子鸡”的菜谱上,又多了这么一条:
鸡食蜈蚣百虫,久则畜毒,食之杀人,故养生家鸡老不食。
——引自《明清笔记小说》
第二天,我一起床就先去看墙上的那张纸。
小舅上早课走了。在那张纸上,小舅将我写错的“畜”改成了“蓄”。这个混蛋,他只改了个错别字!
他压根没把我和我的意见放在心上。这个自以为是、没有一点儿人性的家伙,为了一次烹饪练习,竟不惜杀害一只跟了我们这么多年的老母鸡。
我将水龙头开到最大,哗哗哗地发泄着我心里的愤怒。如果他真杀了那鸡,我记他八辈子仇!
(选自短篇小说集《一只与肖恩同岁的鸡》)
(二)
汤①出,见野张网四面,祝②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③,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选自《史记·殷本纪》)[注释]①汤:商汤,商王朝的建立者。②祝:(张网的人)祝愿祷告。③不用命:不听从命令的。
11.根据文一内容,判断题目中的“肖恩”是谁?( )(2分)
A.小舅 B.大舅 C.“我” D.外婆
12.以下对文一中小舅要杀芦花鸡的原因推测,最合理的是哪一项?( )(2分)
①年纪大不再下蛋 ②嘴馋了想吃鸡 ③锻炼研究新厨艺 ④为了故意气“我”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①③
13.以下对文二“嘻,尽之矣”中“之”指代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网 B.张网的人 C.禽兽 D.诸侯
14.下列对文二中画线句理解最正确的是哪一项?( )(2分)
A.(禽兽)想要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要向右边逃的就向右边逃。
B.(商汤)想要走到左边,就去左边走;想要走到右边,就去右边走。
C.(张网的人)想要捕左边的鸟就捕左边的,想要捕右边的鸟就捕右边的。
D.想要撤去左边,就撤去左边的(网);想要撤去右边,就撤去右边的(网)。
15.依据文意,下列哪个成语最有可能出自于文二?( )(2分)
A.自投罗网 B.天罗地网 C.网开一面 D.一网打尽
16.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5分)
17.为了阻止小舅杀芦花鸡,“我”找了什么证据?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如果将文二作为劝说小舅的证据,你会如何劝说?请用8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劝说。(6分)
六、文言文阅读(8分)
(25-26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①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②于云梦③,使虞人④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⑤拂王旃⑥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⑦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⑧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⑨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注释】①若:你。②田:通“畋”,打猎。③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游猎区。④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⑤鹄(hú):天鹅。⑥王旃(zhān):楚王的赤色曲柄旗。⑦注矢(shǐ):搭箭。⑧养叔:楚国善射者。⑨如使:如果,假使
18.灵活运用学过的方法,为表格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4分)
加点的字 备选意思 选择(写序号)
若欲闻射道乎 A.嗅到 B.听见 C.消息 (1)
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A.起来 B.驱赶 C.拿起 (2)
王引弓欲射 A.吸引 B.带着 C.拉 (3)
如使置十叶焉 A.放置 B.藏 C.把 (4)
19.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B.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C.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D.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20.听完这个故事,常羊深受启发,他最有可能对屠龙子朱说的是( )(2分)
A.我明白了,我要向楚王一样多练习射箭,勤能补拙,这才是射箭的要领。
B.我懂得了学好一项本领,要多多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掌握要领。
C.我已经明白了,射箭之“道”在于要认准目标,保持专注。
D.再厉害的高手也有没把握的时候,所以射箭时不必强求结果,尽力而为。
七、作文(50分)
21.(24-25七年级上·浙江湖州·期中)工业制造、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生活中还有许多难题仍在等待着科技的突破,如呼啸的沙尘、拥堵的交通、难以治愈的癌症、面临枯竭的生态资源……如果未来科技能赋予寻常物品“神奇”的力量,它会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呢?
请以《神奇的__________》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展开想象,讲述它帮助我们解决某个生活难题的故事。
要求:①格式正确,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数在400字以上。②卷面整洁,作文中如需修改,须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严禁随意涂改。③请将题目写在下方横线上。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浙江专用)
语 文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A B 2. 赴 复 付 赋 3.B 4.C 5.B
1.本题考查多音字。
(1)扎根(zhā gēn):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比喻深入到人群或事物中去,打下基础;
故选B。
(2)朝夕(zhāo xī):早晨和晚上,也指非常短的时间;
故选A。
(3)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故选B。
2.本题考查同音字。
全力以赴(quán lì yǐ fù):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反复(fǎn fù):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也指颠过来倒过去,翻悔。
付出(fù chū):交出(款项、代价等)。
天赋(tiān fù):天资,资质;生来就具有的(能力、品质等)。
3.本题考查字形。
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形容人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地坚持做某事。孜孜:勤勉,不懈怠;
故选B。
4.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文中【乙】处强调“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在无数不被人关注的日子里“深深扎根”。
不可计数:形容数量极多,难以计算或清点。与“不被关注、默默扎根”的语境无关;
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共同对抗仇敌。和语境中“默默扎根”的表意不符;
默默无闻:指无声无息,不为人知,没有名声。能体现出在不被关注的日子里潜心积累,与语境相符;
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事件的影响极为深远,足以震动天地。与“不被关注”的表意相反,不符合语境;
故选C。
5.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欢呼:欢乐地呼喊,表达喜悦、兴奋的情绪。
喝彩:大声叫好,对精彩的人或事表示赞赏。
宣告:指宣布、告知,通常是比较正式地将某种决定、结果、消息等向众人公布,让大家知道。
第一空:“为一飞冲天____”,“一飞冲天”是令人振奋的成果,用“欢呼”能体现因成果而欢乐呼喊的情绪;
第二空:“为沉潜笃行____”,“沉潜笃行”是值得赞赏的过程,“喝彩”更能体现对这种过程的叫好;
干劲:做事的积极性和劲头。
韧劲:顽强持久的劲头,体现坚持、不放弃的精神。
第三空:“只争朝夕”体现抓紧时间做事的积极性,所以应选“干劲”;
第四空:“锲而不舍”体现坚持到底的精神,所以应选“韧劲”;
故选B。
6.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络、清、鹊、蝉、尽、关”等字词容易写错。
7.(1)C
(2)D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从摘记卡中的“绝境”“把能拿得动的木头都从船舱上扔到海里”“做木筏”等内容,可以判断出是《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荒岛上利用船上物资制作木筏的情节;
故选C。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语段“身处在这样的绝境,倒叫我的精神振作起来”“一定要得到这些必需品的动机激励着我,让我做到了在通常情况下我无法做到的事情”可知,鲁滨逊在绝境中振作精神,努力想办法生存下去,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保持更新,强调的是不断革新、创新。而语段主要展现的是鲁滨逊在绝境中自我振作、顽强生存,并非突出创新,所以该选项不符合;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涉及的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但语段围绕的是鲁滨逊个人在困境中的奋斗,和人际交往毫无关系,因此该选项不适用;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的意思是:居住在江河附近的人熟悉鱼的习性,依山而居的人能辨识鸟鸣声。表达的是通过长期接触某一环境,才能了解相关事物的特性,侧重于实践出真知、环境对认知的影响。可语段重点是鲁滨逊在绝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并非强调对事物特性的认知,所以该选项也不符合;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此句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故选D。
8.《天净沙 秋思》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天净沙 夏》则通过云、雨、高楼、水、瓜、绿树、藤等这些景物,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表达作者恬静、悠闲的心情。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借助秋景中的凄凉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表达了旅人孤独愁苦的心情。白朴的《天净沙 夏》通过夏日雨后清新的景象,如楼高水冷、瓜甜,展现了闲适与轻松的情感。两者对比,前者凄清悲凉,后者悠闲宁静。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情感理解。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句,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这支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整首小令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天净沙 夏》“云收雨过波添”意思“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可知,这里是作者描绘了云雨过后的夏日风景图。景物是“云”“雨”“波”。
结合“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意思“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可知,这是作者描绘了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的动人景象。诗人借助雨后静谧凉爽的环境烘托了欣赏景物的女子的怡然自乐、安闲自适的心情。景物有:楼,水,瓜,树阴,画檐。
结合“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意思“纱帐中的藤席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可知,这是作者描绘了在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的动作和情态,烘托了美丽女子悠闲、愉悦的心情。景物有:纱帐,藤席,轻纱,绢衣,罗扇。
据此分析可知,通过“云、雨、波、楼、水、瓜,树阴、画檐、纱帐、藤席、轻纱、绢衣、罗扇等”景物,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夏日情景,表达作者对清爽夏日的喜爱和恬静、悠闲、愉悦的心情。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9. √ × × × 10.我认为天天同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AI在技术层面确实很强大,但它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其作品没有生命力和独创性。用它来完成作业,短期内看似轻松,长期却会让我们失去最宝贵的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我们应该做技术的驾驭者,用它来辅助学习,而不是被技术所奴役,最终“毁掉我们自己的艺术生命”。
本文以AI写诗为切入点,通过原理说明、实例展示与哲学评述的三层递进,构建了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对话张力。材料编排逻辑清晰:首先客观呈现AI的技术优势,再以专家观点揭示其艺术本质的缺失,最终落脚于人类创造力的不可替代性。文末的警示尤为深刻,将议题从技术比较升华至文明存续的反思,体现了议论文的思辨深度。
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根据材料【写诗原理】“AI(人工智能)有三件事要做:首先通过评估字词的使用概率来决定选择哪些字词,比如咏梅的主题确定之后,AI检索现有诗歌发现‘寒’‘雪’‘冬’都是高频词汇,那就会倾向于选择这些词。其次检查每一行诗的节奏,哪些地方用单字或双节字词?哪些组合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最后确保每一行诗都遵循韵律方案”可知,明确指出了AI写诗分三步:首先选定字词,其次检查节奏,最后确保韵律,说法正确。
(2)根据材料【写诗原理】“其实人类作诗大概也是这么个逻辑顺序,但AI拥有超大存储空间与超高运算速度,能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出成千上万套诗词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解。AI发展到今天,在作品质量上已与人类的创作差距不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机器人更胜一筹”可知,材料只说AI能生成很多方案并选取最优解,且在作品质量上已与人类差距不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更胜一筹。但这并不等于在所有方面都比人类创作更胜一筹,结论过于绝对,说法有误。
(3)根据材料【AI写诗】“该系统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由多个为中文诗歌生成专门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组成,运用超过30万首古人诗作进行训练,支持生成集句诗、绝句、藏头诗、词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可知,材料说“九歌”是运用超过30万首古人诗作进行训练,而不是它创作了超过30万首古诗,说法有误。
(4)根据材料【观论】“因为人工智能会海量学习,它对于数据的模仿是人无法比拟的。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创造,个性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可知,材料明确指出,AI的模仿能力很强,但个性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暗示AI目前不具备真正的“个性化创作能力,说法有误。
10.本题考查观点表达。
根据材料【写诗原理】“AI(人工智能)有三件事要做:首先通过评估字词的使用概率来决定选择哪些字词,比如咏梅的主题确定之后,AI检索现有诗歌发现‘寒’‘雪’‘冬’都是高频词汇,那就会倾向于选择这些词。其次检查每一行诗的节奏,哪些地方用单字或双节字词?哪些组合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最后确保每一行诗都遵循韵律方案”可知,AI写诗会根据主题选定字词,再组合字词节奏,最后确保遵循诗歌韵律,AI创作具有高效性和技术规范性,能快速完成格式工整的文本;
根据材料【AI写诗】“九歌运用超过30万首古人诗作进行训练”“这首诗结构完整,对仗工整,意境和谐”,可知AI通过海量学习能模仿传统艺术形式,达到表面上的审美要求;
根据材料【观论】“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是无法计算的”,可知AI创作缺乏真实情感体验和深层精神内涵,无法实现真正的艺术创造;
根据材料【观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创造,个性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毁掉我们艺术生命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我们自己”,可知过度依赖技术工具会导致人类创造力退化,丧失艺术表达的本质意义;
综合来看,AI作为技术工具能提供创作辅助,但绝不能替代人类的学习创造过程。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其高效性获取参考,同时坚持自主思考与情感投入,才能真正提升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11.C 12.D 13.C 14.A 15.C 16.“我”善良,不忍心吃和自己同岁的老芦花鸡;聪明,为救老芦花鸡找理由和证据。 17.
证据:从大舅那找到《明清笔记小说》,抄下“鸡食蜈蚣百虫,久则畜毒,食之杀人,故养生家鸡老不食”。
劝说:小舅,你看商汤捕猎撤去三面网,给禽兽生路。咱也别杀老芦花鸡了,它老了,放它一条生路吧。
这篇阅读由小说与文言文组成。小说以“我”与同岁老芦花鸡的情感为主线,生动展现“我”的善良与对生命的尊重,人物形象鲜活,情节有波折。文言文简短却意蕴深,通过商汤捕猎网开三面之事,彰显仁德。二者组合,古今映照,给人启示。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与人物对应关系的判断能力。
由文一第①段“什么?那只老芦花鸡,和我同岁?”以及后文围绕“我”与老芦花鸡的故事展开可知,文中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与老芦花鸡的种种,并且强调老芦花鸡和“我”同岁。所以“肖恩”就是文中叙述故事的“我”;
故选C。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提取能力。
“①年纪大不再下蛋”合理。由文一第⑤段“只有这只老芦花鸡,又老又没用,从它下最后一个蛋,到现在已经三年了”可知,小舅要杀芦花鸡,因为它年纪大不再下蛋了,该原因合理。
“②嘴馋了想吃鸡”不合理。文中未表明小舅嘴馋了想吃鸡,由文一第 段“你小舅这几天正琢磨一种新的烧法——瓦钵栗子鸡”可知,主要目的是研究新厨艺,并非嘴馋,该原因不合理。
“③锻炼研究新厨艺”合理。由文一第 段“最要命的是小舅,他做梦都想杀鸡。好不容易逮住一次锻炼厨艺的机会,让他收手,简直是徒手拦截一辆向山下狂奔的马车”可知,小舅杀鸡是为了锻炼研究新厨艺,该原因合理。
“④为了故意气‘我’”不合理。文中没有任何地方表明小舅杀鸡是为了故意气“我”,该原因不合理。
故选D。
13.本题考查理解代词的能力。
由文二“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可知,这是张网捕猎时对禽兽发出的“都到我的网里来”的召唤,紧接着汤说“嘻,尽之矣”,结合前文语境可推断“之”指代的是被捕的“禽兽”。
A.“网”是捕猎工具,并非汤所言“尽之”的对象,故排除;
B.“张网的人”与文意无关,汤并未针对张网者说话,故排除;
D.“诸侯”是后文闻此事后评价汤德行的人,与“之”的指代无关,故排除;
故选C。
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二“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的意思是“商汤说:‘哎呀,这样就把禽兽都捕尽了!’于是让人撤去了三面的网。他(重新)祷告说:‘想往左走的就往左走,想往右走的就往右走,不听从命令的,才进到我的网里。’”,由此可知,这是商汤撤去三面网后,张网人对禽兽说的话,意思是(禽兽)想往左走就往左,想往右走就往右。
B.“(商汤)想要走到左边,就去左边走;想要走到右边,就去右边走”,由文章可知,是张网人对禽兽说的话,不是商汤,该项错误;
C.“(张网的人)想要捕左边的鸟就捕左边的,想要捕右边的鸟就捕右边的”,结合语境可知,是让禽兽自由选择方向,不是张网人捕鸟的方向,该项错误;
D.“想要撤去左边,就撤去左边的(网);想要撤去右边,就撤去右边的(网)”,结合语境可知,是张网人对禽兽说的话,不是撤网,该项错误;
故选A。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判断成语出处的能力。
由文二“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可知,商汤认为把四面都网住太过分了,于是撤去了三面的网,这体现了宽厚、留有余地的做法。
A.“自投罗网”意思是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上当,或掉入别人圈套中。与文意中商汤撤网体现的宽厚做法无关,本项排除;
B.“天罗地网”指上下四方设置的包围圈,比喻对敌人、逃犯等的严密包围。没有体现出宽厚、留有余地的意思,与文意不符,本项排除;
C.“网开一面”意思是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与商汤“乃去其三面”的做法和意图相符,本项正确;
D.“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强调全部捕获。与商汤撤网体现的宽厚、留有余地相悖,本项排除;
故选C。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从“我”对老芦花鸡的情感态度来看,由文一第⑦段“吃一只和自己同岁、没准和自己一块儿长大的鸡,一想起这事我就脊梁骨不得劲儿”以及文一第⑧段“这事我干不来”可知,“我”内心十分不忍吃这只和自己同岁的老芦花鸡,体现出“我”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对与自己有情感联系的动物怀有深厚的同情心,不忍心伤害它。
从“我”为救老芦花鸡所采取的行动来看,由文一第 段“我决定找到那条没准可以让老芦花鸡活下来的证据”、文一第 段“星期天,我在大舅家那间充满樟脑味和古旧书籍气息的书房里,开始一本接一本地翻找”以及文一第 段“我紧张地说着,努力想找到一把可以开启他记忆之门的钥匙”可知,“我”为了能让老芦花鸡活下来,积极地去寻找理由和证据,这显示出“我”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遇到问题会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
17.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问,由文一第 段“没等我说完,大舅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到其中一页,递给我:‘是这个吗?’”以及文一第 段“鸡食蜈蚣百虫,久则畜毒,食之杀人,故养生家鸡老不食”可知,“我”为了阻止小舅杀芦花鸡,在大舅家辛苦翻找书籍,最终从大舅那里找到了《明清笔记小说》,并抄下了其中关于老鸡不能吃的记载作为证据。
第二问,若要将文二作为劝说小舅的证据,首先要理解文二的核心意思。由文二“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可知,商汤在捕猎时撤去了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体现了他的仁德和对生命的尊重。因此,在劝说小舅时,可以借鉴商汤的做法,强调给老芦花鸡一条生路,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仁慈。劝说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
示例:小舅,你看商汤捕猎都懂得撤去三面网,给禽兽留一条生路。咱也别杀这只老芦花鸡了,它陪了我们这么久,放它一条生路吧。
参考译文:
(二)商汤外出,看见野外有人四面张着网捕猎。捕猎的人祷告说:“从天上地下四方来的禽兽,都到我的网里来吧。”商汤说:“哎呀,这样就把禽兽都捕尽了!”于是让人撤去了三面的网。他(重新)祷告说:“想往左走的就往左走,想往右走的就往右走,不听从命令的,才进到我的网里。”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说:“商汤的德行真是高尚啊,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泽。”
18. B B C A 19.B 20.C
这篇寓言通过楚王打猎时“三心二意”与养叔“专注一叶”的对比,生动阐释了“专注”的重要性。文章以射箭为喻,揭示“欲多则不达”的哲理:楚王面对众多目标时犹豫不决,反衬养叔“十发十中”的秘诀在于目标单一。语言简洁有力,对话描写传神,特别是“翼若垂云”等比喻形象生动。结尾画线句以双重否定强调专注的必要性,使寓意更加深刻,对现代人处理多任务工作仍有启示意义。
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你想听闻射箭的道理吗?闻:听见、听闻。故选B。
②句意为:让掌管山泽的官吏驱赶禽兽,然后射击它们。起:驱赶。故选B。
③句意为:楚王拉开弓箭想要射击。引:拉,拉开。故选C。
④句意为:如果让我在百步之外放置十片叶子。置:放置。故选A。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本句的意思是:那么射中还是射不中,就不是我能确定的了。“则”是连词,表承接,需单独断开;“中不中”是并列结构,指“射中与射不中”,作为句子主语,需与后面的谓语部分断开;“非臣所能必矣”是完整谓语,意为“不是我能确定的”,不可拆分。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故选B。
20.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屠龙子朱通过楚王打猎时“见鹿、麋、鹄后不知射哪一个”,以及养叔“射一叶能十中十,射十叶却无法确定”的例子,核心是说明“射箭需专注单一目标”。
A.“向楚王一样多练习射箭,勤能补拙”错误,楚王是因目标混乱而非不练习;
B.故事重点不是“听建议”而是“专注”,“要多多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掌握要领”偏离主旨;
D.养叔的例子是强调“目标数量影响专注度”,而非“不强求结果”,所以“所以射箭时不必强求结果,尽力而为”的理解不正确;
故选C。
参考译文:
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闻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泽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吏驱赶禽兽,然后射击它们。禽兽刚出现,一只鹿从楚王左边跑过,一头麋鹿从楚王右边穿过。楚王拉开弓箭想要射击,又有一只天鹅擦着楚王的赤色曲柄旗飞过,翅膀像低垂的云彩一样大。楚王把箭搭在弓上,却不知道该射哪一个。养叔上前说道:‘我射箭时,在百步之外放置一片叶子(作为目标),射十次能中十次。如果让我在百步之外放置十片叶子,那么射中还是射不中,就不是我能确定的了!’”
21.例文:
神奇的“固沙魔盒”
科研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颠簸,后视镜里,老牧民买买提骑着摩托追赶:“帮帮我的村子!”他嘶哑的呼喊刺破风沙。
三个月前,我们团队测试第三代固沙材料。银灰金属盒能释放仿生菌丝编织沙粒网络,但极端干旱使菌丝失活。撤离时,仪器箱上粘着维吾尔语字条:“沙丘要吞没葡萄园,试试你们的法宝?”
随买买提来到村庄,月光下沙丘如银色巨蟒盘踞。老人跪在焦黑葡萄藤前:“父亲种下第一株木纳格……”断裂的滴灌管像枯死血管,沙尘正以每年五米速度吞噬家园。
翻查材料数据库时,驼绒纤维的特殊结构启示了我们。连夜改造后,金属盒变成六边形模块。破晓时投入流沙区,模块渗出淡蓝凝胶,遇风凝成透明鳞甲覆盖沙丘。
两个月后监测数据跳动:沙粒启动风速提升80%,菌丝网络竟孕育出微生物群落!我们在村口架设太阳能基站,手掌大的模块昼夜巡航,根据地形实时调整网格密度。
秋夜,买买提端着新酿葡萄酒走进帐篷。监测屏显示沙丘间萌发星点绿意——本不该出现的梭梭幼苗悄然探头。老人指着夜风中闪烁的蓝光:“它们会呼吸,像活的长城。”
全息地图忽然展开,红色沙化区斑块消退处,绿色纹路如藤蔓蜿蜒。金属盒传来提示音,月光在六边形表面流淌。买买提轻抚监测屏,用生涩汉语说道:“木纳格,在我们语言里是‘明月光华’。”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本命题聚焦科技与生活的关联性,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核心:①选题方向需围绕现实生活难题,展现人文关怀。建议将宏大科技概念具象化为具体发明,避免空谈“万物互联”等概念。例如将“抗癌”具化为纳米机器人、“固沙”具化为生物黏合剂。②要建立科技属性与物品功能的逻辑关联。科技赋予的力量应源于物品原有特性,如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导航可拓展为沙尘预警系统。③需体现问题解决的完整链条,避免简单化处理。例如写沙漠治理时,应体现不同地形下技术的动态调整过程,增强方案说服力。
构思选材。从现实观察中提炼创新:建议选取具有矛盾张力的生活场景,如快递小哥在沙尘暴中艰难送货、牧民被迫迁徙等细节。某参赛选手以废旧电池改造的“环境修复笔”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银奖,正是源于对楼道废弃电池的观察。叙事视角差异化设计:可采用物品自述视角(如空调出风口讲述净化空气的故事),或双线叙事(科学家研发过程与使用者体验穿插)。某优秀习作通过老农日志与研究员报告交替叙述,完整呈现盐碱地改良技术的演进。科技伦理思辨植入:在展现科技威力的同时,可添加适度反思。如描写海水淡化装置引发海洋生物变化的生态讨论,既符合科学规律,又体现思辨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