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泉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八年级语文(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得分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 分) 1.古诗文默写(10 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3)____________________,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突破时空限制,表达了真挚的友谊。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抒发济世情怀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与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寂寥(liáo) 震撼(hàn) 迁徙(xǐ) 名幅其实 B. 羁绊(bàn) 燥热(zào) 凋零(diāo) 戛然而止 C. 磅礴(páng) 冗杂(rǒng) 追溯(shuò) 人情事故 D. 妩媚(wǔ) 亢奋(kàng) 晦暗(huì) 消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元宵节当晚,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沉浸在赏花灯、猜灯谜的欢乐中。 B. 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入木三分,让在场的人都深受启发。 C. 面对壮阔的壶口瀑布,我们不由得发出望洋兴叹的赞叹声。 D.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马虎。 4.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 通过开展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删去 “通过” 或 “使”) B.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少优秀的文化著作,可作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读本。(将 “著作” 改为 “作品”) C.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删去 “不”)D. 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删去 “能否”) 5.综合性学习(6 分) 班级开展 “传承传统文化,品味民俗之美” 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个我国传统节日及其对应的民俗活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活动中,有同学认为 “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没必要学习”,请你反驳这一观点。(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45 分) (一)古诗文阅读(15 分) 【甲】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蓼庄图记(节选) 戴名世 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水尤清冽(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西山面之( ) (4)无贵无贱(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过程,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有什么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所描绘的地方有何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济南的泉 ①济南的泉,是镶嵌在老城肌理中的明珠。沿着曲曲折折的胡同漫步,不经意间就会与一汪清泉相遇。这些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有的藏在庭院深处,有的依傍着老街古巷,共同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②临街的居民最懂泉的妙处。清晨,提着水桶来到泉边,打上一桶清澈的泉水,回家煮茶、做饭,泉水的甘冽便渗透在一日三餐的烟火气中。午后,老人们搬个小马扎坐在泉边,摇着蒲扇拉家常,孩子们则围着泉池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与泉水的叮咚声交织在一起。到了节假日,泉边更是热闹,有人写生,有人拍照,还有人端着茶杯静静品茗,享受这份闹中取静的安逸。 ③济南的泉不仅滋养生活,更沉淀着历史。曾有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文人雅士常聚于泉边,流觞曲水,吟诗作赋。那时的月光洒在泉面上,与今日的月光或许并无不同,只是少了几分古人的率性与风骨。如今,泉边的石碑上还刻着历代文人的诗作,那些文字历经风雨,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风雅。 ④“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这便是济南的泉,藏在市井里,浸在文化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济南人。 1.文章围绕济南的泉写了哪几方面内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 “渗透” 的表达效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③段引用史料有什么作用?(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全文,说说济南的泉有哪些精神内涵。(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二)(15 分) 摆渡人楞大 ①岚漪河的汛期一来,河水就变得湍急凶险。此时,总会有一个身影出现在河边,那是楞大。他弓着腰,皮肤黝黑,手里握着长长的摆渡桨,日复一日地在激流中接送行人。 ②没人知道楞大是何时来到这里的,只听说他的独子多年前在河中溺亡,从那以后,他就成了岚漪河的摆渡人。起初,有人给摆渡费,他就收着;没人给,他也不问。后来,大家渐渐习惯了,渡河后总会主动留下些钱物,但楞大从不多要,有时甚至会把收到的食物分给村里的孩子。 ③有一年汛期特别长,河水涨得几乎要漫过码头。一天傍晚,村里的五保户张奶奶要去对岸看病,楞大二话没说,撑起木船就出发。船行至河中央,一个浪头打过来,船身剧烈摇晃,张奶奶吓得紧紧抓住船舷。楞大弓着腰,稳稳地把住船桨,嘴里念叨着:“别怕,有我在。” 最终,他安全地把张奶奶送到了对岸。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楞大的腰弯得更厉害了,划船的动作也不如从前灵便,但他从没想过停下。直到有一年春天,县上拨款在岚漪河上架起了木筏桥,村民们渡河再也不用冒险。那天,楞大站在河边,看着来往的行人轻松地走过木桥,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⑤不久后,楞大去世了。村民们为他立了一块碑,还写了一副挽联:“楞骨守河渡众生,大爱无言泽乡里。” 文章围绕楞大写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①段中 “弓着腰” 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楞大的人物形象。(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 写作(50 分) 请以 “那一抹温暖的光”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君子好逑 (2)宛在水中央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6)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每空 1 分,共 10 分) B(A 项 “名幅其实” 改为 “名副其实”;C 项 “追溯” 读 sù,“人情事故” 改为 “人情世故”;D 项 “消声匿迹” 改为 “销声匿迹”,3 分) C(“望洋兴叹” 指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误用为赞叹,3 分) B(无需修改,3 分) (1)示例:传承民俗文化,感受中华魅力(2 分) (2)示例:春节 —— 贴春联、吃年夜饭;端午节 —— 赛龙舟、吃粽子(2 分) (3)示例: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精神财富。学习传统文化能增强民族认同感,滋养我们的心灵,并非过时之举(2 分)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 (一)古诗文阅读 (1)格外 (2)大约 (3)面对 (4)无论(每空 1 分,共 4 分) (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 分) (2)这里的山川景物、民风习俗,也算是燕赵大地的一处桃花源啊(2 分)用 “行、隔、闻、伐、取、见” 等动词(1 分),准确生动地写出发现小石潭的过程(1 分),表现出作者的好奇与探寻的乐趣(1 分) 共同特点:环境清幽、民风淳朴、远离世俗纷扰(2 分)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淳朴生活的向往(2 分) (二)现代文阅读(一) 泉与居民生活的关系;泉承载的历史文化;泉的精神价值(每点 1 分,共 3 分) “渗透” 指泉水的甘冽融入生活的细节中(2 分),生动传神地写出泉水与济南人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表现出泉水对居民生活的滋养(2 分) 印证济南的泉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 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文化内涵(2 分) 滋养万物的奉献精神;融入市井的亲民特质;沉淀历史的厚重品格(答出两点即可,4 分) (三)现代文阅读(二) 楞大在汛期摆渡行人;免费帮助五保户张奶奶渡河看病;木筏桥建成后默默守护;去世后村民为他立碑(答出三点即可,3 分) 突出楞大长期摆渡的辛劳(2 分),表现他淳朴可靠的形象,给人以安全感(2 分) 运用语言描写与动作描写(2 分),生动刻画楞大摆渡时的沉稳与细心,体现他的善良与责任感(2 分) ①淳朴善良:摆渡不计报酬,分食物给孩子;②任劳任怨:长期在汛期摆渡,不辞辛劳;③有责任感:冒险护送张奶奶看病,坚守摆渡岗位(答出两点即可,4 分)第三部分 写作 评分标准: 一等(45-50 分):立意深刻,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情感真挚 二等(40-44 分):立意明确,内容具体,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情感真实 三等(35-39 分):立意基本明确,内容较具体,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四等(30-34 分):立意模糊,内容单薄,语言不够通顺,结构不够完整 五等(30 分以下):立意不当,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结构混乱 第7页,共10页 第8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