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10月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题分数: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5分)
1.(本题3分)下表是不同时期出土的曾国(湖北随州)铭文。据此可知,曾国( )
曾公编钟、曾侯与钟、曾伯桼簠铭文相关内容对比
曾公编钟 曾侯与钟 曾伯桼簠
皇且(祖)建于南土,敝(蔽)蔡南门,斦(慎)应京社,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汤(阳)。 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 克狄淮夷,印燮繁阳,金导(道)锡行。
A.受封南土镇抚淮夷 B.实力增强冲击礼乐制度
C.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D.营宅纳土传播中原文化
2.(本题3分)下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 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
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
3.(本题3分)下表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由此可知,在此期间( )
高祖时期 吕后、惠帝时期 文帝时期 景帝时期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国相 100 86 29 18 17
郡太守 88 60 40 0 6
A.军功制被察举制取代 B.统治者治国理念转变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降低
4.(本题3分)观察下图数据的变化,对这一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的是( )
A.北民大量南迁 B.江南士族专权 C.民族交往交融 D.政权更迭频繁
5.(本题3分)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超越粟成为北方的主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表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本题3分)(2023·银川一模)“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理官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反映了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与时俱进
C.墨守成规 D.模棱两可
7.(本题3分)有学者认为,军机处可被视为内阁的凝缩组织,甚至还提出了“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的观点。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最有可能是,内阁和军机处( )
A.均为君主施政的辅助机构 B.共同推动宰相制度的重生
C.均为处理军务的特殊部门 D.共同拥有票拟政令的职权
8.(本题3分)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4年中国( )
A.铁路里程数 B.民族资本总额 C.进出口总额 D.国库白银储备
9.(本题3分)下图是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示意图。关于该国际贸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太平洋提供了主要贸易通道 B.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D.客观上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0.(本题3分)下图为1957-1978年中国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比,据图可知该时期中国( )
A.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
B.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农业发展
C.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出现倒挂
D.经济发展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11.(本题3分)下表为17、18世纪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项目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A.工业革命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C.欧洲社会注重妇女文化教育普及
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进步的主要动力
12.(本题3分)1875年以前,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具有一些小型海岸殖民地和武装据点,很少拥有大区域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这主要是因为( )
A.殖民者对非洲资源的需求 B.欧洲各国的殖民竞争加剧
C.欧洲大国进入了垄断阶段 D.非洲成为最后一块殖民地
13.(本题3分)下表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英、法、德、美四国资产占世界总资产的比例变化情况(单位:%)。其中丁是( )
年份 1850 1870 1890 1913
甲 59 53 32 14
乙 15 16 35 47
丙 10 11 8 6
丁 3 13 16 21
——摘编自金炷森《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秩序变迁与东亚作用研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4.(本题3分)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确认了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英联邦正式形成。后来,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演变为“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这一演变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世界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英国强国地位完全丧失 D.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5.(本题3分)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的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2分)
16.(本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明清时期,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即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明清时期,宗族仍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调节机制。但是,宗法的约束效力逐步涣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日趋明显。经研究者统计,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愈显苍白无力,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深刻的危机。有悖于正统道学的理欲观念,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张扬个性、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也助长了准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上述材料中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
(2)分析明清社会生活“因循”与“躁动”并存的原因
17.(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政治改革方面,也体现在思想、社会和经济生活方面。除了今文经学运动外,一些观点和行为也从根本上重新定位,这是由传统学术的变动趋势和西方思潮的涌入所引起的。社会方面,个人代替家庭和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买办和军阀两个新兴阶级备受瞩目,同时,城市数目激增。经济方面,对政府财政的批评增多,贸易逆差加剧,而且外国对中国经济中的现代部分的控制加深……在这十五年里,旧的思想、社会和经济秩序已荡然无存,而新的秩序正蓄势待发。这种快速的转变,预示着一场大的政治动荡将翩然而至,历时两个半世纪的满洲王朝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采它不能与时代同行,并提供一种替代暴力变革的方式,它将注定灭亡。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潮流·秩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年。科举制把考试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敞开入仕大门,朝廷得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各层级管理部门。科举制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
——摘编自张国安等《中国古代文官选捩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从1570年到1870年关于中国科举制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17世纪,英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导致营私舞弊等政治乱象频发。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出现了“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急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同时,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英国学者如郭士立、麦都思、密边乐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都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1853年政府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颁布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等
材料三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标志着现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诞生。经过了20年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行,政府相继出台了数十个与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国家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公务员制度建立了“公开、竞争、择优、平等”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稳定运行。
——摘编自成业、于勇《经济发展中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作用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上述材料反映了官员选拔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19.(本题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信用表现为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高度的政府信用。个人交往是以单位介绍信为担保,生产关系是以计划和指标为分配交换指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200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部署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的建设任务,开拓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新境界。
——摘编自孙金阳、龚维斌《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40年》
材料二 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19世纪3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信用事业的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通过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美国信用事业建设进入规范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形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独特模式:“民营模式”或“市场主导模式”。该模式以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为基础,如《公平信用报告法》《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重视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如邓白氏公司、穆迪等知名信用机构;注重对信用行业的管理,设有联邦贸易委员会等监管部门。但这一模式过分偏重于法律制度取向而忽视道德取向,曾引发诸如“次货危机”等社会信用危机。
——摘编自董才生《美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美国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的差异。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2026学年度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10月月考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A C A A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C D C
1.A
【难度】0.65
【知识点】分封制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据材料“涉政(征)淮夷,至于繁汤(阳)”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曾国封于南土,其目的是以拱卫王室(镇抚有镇守安抚之意),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的意思是为先祖伯适是因为辅佐周文王、武王伐商,革除殷命,安定天下有功,而被分封于南土,统治淮夷,监领江汉,但未涉及冲击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的主旨是强调营宅纳土巩固王室统治,拓展疆域,而不是传播中原文化(传播中原文化是客观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C
【难度】0.65
【知识点】文学艺术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可知,唐代在艺术领域融合各民族的特色,结合所学,当时“乐舞”是供人们观赏的,这说明唐朝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C项正确;唐代乐舞是一种娱乐活动,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服务于民众生产,排除A项;材料缺乏对比,不能得出“发展的程度”如何,无法体现器乐艺术进入丰收期,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鼓舞之乐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3.C
【难度】0.4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汉高祖至文帝时期三公九卿之职大多由功臣把持,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占绝对优势,这说明君主权力受到功臣的威胁;而功臣在王国相、郡太守比重大,说明中央集权受到了一定威胁。自文帝后,功臣占比迅速下降,说明君主权力、中央集权都得到了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排除A项;文景时期治国理念上依然是“黄老之术”,并未转变,而军功集团比例却下降了,说明治国理念与军功集团比例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表中数据反映了功臣的比重持续下降,结合所学汉代选官制度的知识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不重出身重德行,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4.A
【难度】0.65
【知识点】衣冠南渡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到西晋(中国)。材料反映了东汉末年到西晋,浙江和福建境内的县数大幅增长的情况,这是因为此时北民大量南迁,南方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直接推动了县的数量大幅增长,A项正确;材料仅仅提供的是浙江和福建境内所设郡县数量,不能得出江南士族专权的结论,排除B项;民族交往交融应体现为民族之间互动,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仅从两地境内所设县数不能得出政权更迭情况,排除D项。故项A项。
5.C
【难度】0.85
【知识点】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南方的水稻也向北方推广,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可知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C项正确;南稻北粟的格局开始打打破的时间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起源于西亚的小麦传入中国,并逐步取代小米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南北方种植粮食作物变化的情况,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涉及农产品买卖的信息,无法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6.A
【难度】0.85
【知识点】辽与西夏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题干“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对南北方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体现了辽朝职官设置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辽朝职官设置的因俗而治的特点,而不是与时俱进,且北面官还是按照旧有习俗治理,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辽朝对南北方采取不同的措施,分别治理措施体现了其因俗而治的特点,而不是墨守成规,排除C项;模棱两可指的是分界线不清楚,模糊的意思,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了辽朝职官设置模棱两可的特点,而是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7.A
【难度】0.65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清朝前期,内阁是行政中枢。后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内阁与军机处都是皇帝的辅助机构,都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体现,只不过军机处人员更精简,逐渐取代了内阁的地位,因此有学者认为军机处可被视为内阁的凝缩组织,A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废丞相,国政由皇帝亲决,宰相制度被废除且此后未再重生,排除B项;军机处最初是处理军务的特殊部门,内阁不是,排除C项;内阁拥有票拟政令的职权,军机处没有,排除D项。故选A项。
8.C
【难度】0.4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图片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大开,自然经济开始不断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出口总额增加,C项正确;中国的铁路有所发展,但不能可达到这一数字,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较弱,且1864至1894年发展曲折缓慢,排除B项;近代以来,白银外流,国库白银储备下降,排除D项。故选C项。
9.C
【难度】0.65
【知识点】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详解】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史上的三角贸易。据材料“出程、中程、归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角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殖民者通过“三角贸易”攫取巨额的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C项正确;三角贸易的航线是在大西洋,而非太平洋,排除A项;工业革命使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排除B项;三角贸易的操纵者是欧洲殖民者,其使白银大量流入欧洲,而非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难度】0.4
【知识点】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1978年的中国。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1957-1978 年期间,工业投入产出比高,说明工业领域资源配置多但效率低,农业和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但效率相对高,这说明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不合理,出现了倒挂的情况,C项正确;在 1957-1978 年期间,中国的工业是有一定发展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等,不能单纯依据投入产出比就说工业化进程缓慢,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农村经历了人民公社化等运动,从农业投入产出比来看,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理想,说明农村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适应农业发展,存在大锅饭等导致效率不高的问题,排除B项; 在 1957-1978 年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基本不发挥主导作用,经济发展主要受计划的调控,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难度】0.65
【知识点】启蒙运动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据题干“17、18世纪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人口的比例、法国妇女的识字率、欧洲年均出版新书以及普通人藏书量都有显著提高,这些文化教育的进步为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期文化进步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A项;识字率整体数据仍显示妇女识字率低于男性,不能说明欧洲社会注重妇女文化教育普及,排除C项;出版业的增长是文化进步的一个方面,但表格信息不能证明它是主要动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难度】0.65
【知识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C项正确。1875年以前,欧洲殖民者对非洲资源同样有需求,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对非洲的争夺和瓜分矛盾,排除B项;世界不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间具有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难度】0.65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英、法、德、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英国和法国,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德国居第二位,故乙是美国,丁是德国,C项正确;英国当时虽然增速放缓,但其比法国要实力雄厚,因此甲是英国,丙是法国,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D
【难度】0.65
【知识点】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涨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英国在一战中实力大为削弱,随着英国实力的下降,其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由此,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不得不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和外交上拥有独立地位,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英帝国的演变,而非世界格局的变化,排除A项;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排除B项;完全丧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难度】0.65
【知识点】冷战与两极格局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美国主要对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援助,而对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等则没有进行援助。 在二战后的冷战背景下,美国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对资本主义阵营的欧洲国家进行经济援助,以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C项正确;美国对欧洲国家的援助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欧洲国家并没有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欧洲在援助下逐步恢复并走向联合,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形成竞争关系,排除A项;图中体现的是美国对欧洲的援助,主要是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国际化加强的表现,排除B项;美国对欧洲的援助并非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例如土耳其、希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战时盟国,但美国也对其进行援助,主要是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角度出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因循:宗法社会仍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礼教仍影响很大、士大夫阶层地位仍较高
躁动:出现小家庭制、女性地位提升、商人地位提高、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通俗文化的发展
逻辑关系:明清社会生活在因循传统中孕育着躁动,躁动推动着传统社会的瓦解,二者共同构成了明清社会生活“承古萌新”的特征。
(2)一方面,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小农经济持续发展,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价值观念的变迁,出现了一些反传统的新因素。商品经济有了明清发展,出现进步思潮,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难度】0.4
【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第一小问体现,根据材料“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文人士大夫张扬个性、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可得出明清社会“因循”主要体现在:宗法社会仍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礼教仍影响很大、士大夫阶层地位仍较高;根据材料“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可得出明清社会“躁动”主要体现在:出现小家庭制、女性地位提升、商人地位提高、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通俗文化的发展。第二小问逻辑关系,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但却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可知明清社会在因循的传统中孕育着躁动,而躁动推动了传统社会的瓦解,二者共同构成了明清社会生活“承古萌新”的特征。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明清社会生活的“因循”原因可以从小农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儒家思想等方面考虑,它们让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得以延续;“躁动”的原因可以从明清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方面考虑,如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进步思潮的出现等,言之有理亦可。
17.突出时空:1895—1911年;突出核心词:潮流·秩序。
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维新派实行维新变法,清政府推行新政,革命派酝酿与发动革命等;从思想变化的角度作答:传统思想不断被冲击,新思想不断传入;从经济变化的角度作答:传统自然经济不短瓦解,列强侵略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从社会层面变化的角度作答:社会关系与社会阶层的变化;在社会潮流的冲击下,各种力量重新组合,旧的秩序不断崩溃,新的秩序逐渐确立。
逻辑表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难度】0.4
【知识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详解】本题为历史短文撰写类论述题。时空为1895年后(中国)。根据题目要求,以“潮流·秩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首先,根据材料“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可以写出时空和核心词,如突出时空:1895—1911年;突出核心词:潮流·秩序。
然后,根据材料“不仅体现在政治改革方面,也体现在思想、社会和经济生活方面”,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说明,如: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维新派实行维新变法,清政府推行新政,革命派酝酿与发动革命等;从思想变化的角度作答:传统思想不断被冲击,新思想不断传入;从经济变化的角度作答:传统自然经济不短瓦解,列强侵略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从社会层面变化的角度作答:社会关系与社会阶层的变化;在社会潮流的冲击下,各种力量重新组合,旧的秩序不断崩溃,新的秩序逐渐确立。
18.(1)①作用:推动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朝着相对公正公平方向发展。(答出三点即可)容易导致朋党政治出现;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答出一点即可)
②特点:面向社会的开放性;考试程序的平等性。
(2)原因: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原有选官制度导致政治腐败;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的要求强烈;学者的呼吁与推动。(答出四点即可,8分)
(3)①成就: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逢进必考制度全面推行;运行机制稳定推进。(答出两点即可)
②趋势: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步入法制化轨道。
【难度】0.65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朝廷得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政府各层级管理部门”可得推动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朝着相对公正公平方向发展。根据材料“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可得容易导致朋党政治出现;根据材料“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可得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
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面向社会的开放性;考试程序的平等性。
(2)原因:根据材料“从1570年到1870年关于中国科举制的英文版论文和专著就有78种之多”可得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导致营私舞弊等政治乱象频发”可得原有选官制度导致政治腐败;根据材料“降低了行政效率”可得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可得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材料“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可得公众参与政府管理的要求强烈;根据材料“郭士立、麦都思、密边乐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都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可得学者的呼吁与推动。
(3)成就:根据材料“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标志着现代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可得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根据材料“坚持逢进必考原则,公务员招考录用制度稳定运行。”可得逢进必考制度全面推行,运行机制稳定推进。
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步入法制化轨道。
19.(1)差异: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而美国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是通过政府计划和指标分配的,而美国是以市场主导;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注重发挥政府作用,而美国侧重借助民间机构力量;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成就显著、作用巨大,而美国常常产生信用危机。
(2)启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重视道德建设;要加强信用监管。
【难度】0.4
【知识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治建设、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加强、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和近现代美国。差异: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信用表现为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高度的政府信用。”和材料二“美国”可知,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而美国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据材料一“个人交往是以单位介绍信为担保,生产关系是以计划和指标为分配交换指令。”和材料二“美国形成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独特模式:‘民营模式’或‘市场主导模式’”可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是通过政府计划和指标分配的,而美国是以市场主导;据材料一“200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材料二“重视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如邓白氏公司、穆迪等知名信用机构”可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注重发挥政府作用,而美国侧重借助民间机构力量;据材料一“开拓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新境界”和材料二“但这一模式过分偏重于法律制度取向而忽视道德取向,曾引发诸如“次货危机”等社会信用危机。”可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成就显著、作用巨大,而美国常常产生信用危机。
(2)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当代世界。启示:结合中美两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可分析得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据材料一“党中央从……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的建设任务……转变的新境界”和材料二“该模式以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为基础……等”可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据材料二“但这一模式过分偏重于法律制度取向而忽视道德取向”可知,重视道德建设;据材料二“注重对信用行业的管理……监管部门”可得,要加强信用监管。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