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二、学习目标
1.联系前面知识和地图,结合相关史料,了解秦能够完成统一的原因和过程。
2.结合秦朝形势图和秦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理解秦统一的含义,掌握秦的疆域四至和认识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中国历史的意义。
3.了解秦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结合相关史料,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认识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快速阅读教材第一目“秦的统一”,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由于交通发达物资交流,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因而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那种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以及关卡林立、以邻为壑的政治上的分裂割据状态,已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统一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长期战祸,市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人民要求统一。孟子提出“定于一”,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思想,都反映了人民的普遍愿望。另外,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后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逐渐取得优势,加上秦始皇个人雄才大略,网络人才,并采取了灵活的统一策略,最终灭掉六国完成统一。 ——据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1)依据材料,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简析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原因。
(2)结合教材中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谈谈你对秦的统一的理解,并简析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快速阅读教材第二目“秦朝的暴政”,结合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2 至于始皇 ( https: / / baike. / lemma / ShowInnerLink.htm lemmaId=29743&ss_c=ssc.citiao.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饟,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3 秦的人口约2000万,服役者超过300万,占成年男子的三分之一,占总人口的15%。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4 秦的法律体系中,有罪名近200种,有死刑、肉刑、耐刑、笞刑等多种残酷的刑罚。一人犯法,裙带家人,殃及邻里。
——据《秦律》等
材料5 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曰:“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制曰:“可”。
三十五年,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据司马迁《史记》整理
依据材料2、3、4、5,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概括秦朝暴政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3.阅读教材第三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6 汉人贾山指出:“秦始皇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秦的严法急政迫使人民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如在骊山修建始皇陵的刑徒英布逃至长江中游聚集刑徒为“盗”,彭越在巨野泽率众起义。泗水亭长刘邦在芒砀山领导徭徒举事;韩国贵族张良则结刺客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另有楚将项燕(在秦统一战争中被秦将王翦打败自杀)之后项梁、项羽叔侄在吴中图谋反秦。二世元年,秦征发的“闾左”(贫苦农民)在开赴渔阳途中因遇雨,面临“失期当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揭竿而起。受其影响,一些隐藏在民间的六国旧贵族、游士、儒生也都趁机起兵,或投奔起义阵营,想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达到反秦复辟的目的。
——据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7 刘邦阵营的萧何原为沛县主吏掾,曹参原为沛狱掾,任敖为狱吏,周昌及其兄弟周苛也是泗水主吏,夏侯婴原为沛厩司吏,后升为县令史。
材料8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秦始皇时代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秦末大起义中,十数家反秦武装力量均崛起于关东。从另一方面看,自陈胜起事到秦亡,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9 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 ( https: / / wenwen. / s / w=%E5%86%B3%E6%AD%BB&ch=ww.xqy.chain" \t "https: / / wenwen. / z / _blank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 ( https: / / wenwen. / s / w=%E4%BA%AD%E9%95%BF&ch=ww.xqy.chain" \t "https: / / wenwen. / z / _blank )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 ( https: / / wenwen. / s / w=%E4%BC%97%E6%95%B0&ch=ww.xqy.chain" \t "https: / / wenwen. / z / _blank )十万人,亦足王也 ( https: / / wenwen. / s / w=%E7%8E%8B%E4%B9%9F&ch=ww.xqy.chain" \t "https: / / wenwen. / z / _blank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 ( https: / / wenwen. / s / w=%E7%8E%8B%E7%AC%91&ch=ww.xqy.chain" \t "https: / / wenwen. / z / _blank )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乃自刎而死。
(1)根据材料6、7,结合教材,概括指出秦末农民起义队伍的人员构成。
(2)根据材料8,结合右图,指出秦末农民起义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试简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9,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简要评价项羽关于失败原因的观点。
二、自主检测
1.秦之所以能够灭六国完成统一,是因为自秦孝公以后的历代秦王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个国家成为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这主要归功于商鞅变法中的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实行连坐
2.观察右图。从公元前230年,秦发动了长达十年的灭国战争。从图中可以看出,秦统一的基本策略是
A.远交近攻 B.先易后难
C.先西后东 D.合纵连横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4.秦实现统一后,中央政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又将六国贵族集中于关中居住,总数在70万人以上。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
A.推动咸阳经济发展 B.实现社会资源均衡分配
C.维护皇帝独尊地位 D.管控地方巩固秦朝统治
5.秦始皇晚年,关东地区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今年祖龙(秦始皇)死”“始皇帝死而地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谣谶。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时,更是流传着“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飧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邱(丘)当灭亡。”的民谣。这些谣谶与民谣的流行
A.是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B.加速了秦朝统治的崩溃
C.反映了人民的政治诉求 D.表明了秦社会矛盾激化
6.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这一记载表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法律严酷 B.兵役沉重 C.战乱不断 D.自然灾害
7.秦朝是在农民起义风暴中灭亡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直接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义军 B.刘邦义军 C.项羽义军 D.权臣赵高
8.钱穆指出:“封建之余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做反动,而秦随以亡。”其中“为古代封建政体做反动”的典型事例是
A.陈胜吴广首倡反秦起义 B.项羽违背潮流大封诸侯
C.六国残余参加反秦起义 D.刘邦暗度陈仓进攻项羽
【合作学习】
组内合作
班级合作
【思维拓展】长城,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古往今来,人们对秦筑长城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材料1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秦朝民谣
材料2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胡曾《长城》
材料3 秦筑长城比铁牢,番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得尧阶三丈高。
——唐·汪遵《长城》
材料4 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清·杨鸾
材料5 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事长。
——清·赵翼
阅读上面材料,概括材料对秦修长城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应用学习】
1.班固在《汉书》中写道:“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生产环境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属民 B.依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3.下列两幅山东不同时期的地图,反映了古代山东地区的变迁。这一变迁主要表明山东地区
图1 图2
A.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 B.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C.行政区划范围逐步扩大 D.行政机构设置趋向简洁
4.有学者指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互相制约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D.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5.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秦始皇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A.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B.打击六国残余复辟势力
C.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繁荣 D.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6.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7.钱穆指出:“封建之余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做反动,而秦随以亡。”在此钱穆认为秦亡的原因是
A.用人不当,政治腐败 B.统治残虐,民心思变
C.强推郡县,地方离心 D.刑罚严苛,文化专制
8.关于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西晋曹炯在《六代论》中认为是“内无宗子以自毗辅,外无诸侯为藩”所致。据此可知曹炯对秦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态度是
A.赞成 B.反对 C.基本赞成 D.无法判断
9.《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A.楚地民众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 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
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
10.《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进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一做法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是
A.奠定楚汉战争胜利的群众基础 B.缓解了秦与关东六国的对抗情绪
C.巩固了汉朝对关中地区的统治 D.安定了秦亡后汉中地区统治秩序
【巩固学习】
一、完成本课的大事年表
二、设计本课的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自学提纲
1.(1)经济的发展与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人民渴望统一;民族初步融合;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吏治良好(P19问题探究),重视网络人才;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始皇个人雄才大略;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灵活战略。
(2)秦的统一:军事统一,灭六国,完成天下一统的第一步;制度统一,皇帝集权,废分封,行郡县,法令如一;经济统一,修驰道,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文化统一,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400多年的战乱,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安定了人民生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表现: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严酷;文化专制;
影响:加重人民负担;破坏经济发展;将士人推到对立面;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3.(1)构成:刑徒;下层农民;六国旧贵族;游士和儒生;下层官吏。
(2)特点:集中于关东六国故地。
成因:秦统一时间较短,六国民众尚未认同秦的统治方式;秦对关东地区统治严酷;原有的六国旧贵族及各学派人士主要分布在关东地区。
(3)错误。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烧杀劫掠,行为残暴;分封失当,赏罚不明。
二、自主检测
1.C 2.A 3.B 4.D 5.D 6.A 7.B 8.C
三、合作学习

四、应用学习
1.D 2.B 3.A 4.C 5.A 6.D 7.C 8.B 9.A 10.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