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年10月高中历史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何尊为西周早期青铜器,其铭文记载周成王“迁宅于成周”,提到“用牲于天,匍有四方”,并要求臣民敬畏天命、勤政安民。这体现了西周( )
A.依赖巫术神权以巩固统治 B.延续商代凡事占卜的传统
C.敬天保民思想和治国理念 D.形成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2.战国时期,“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华夏(中国)与周边“戎夷”共同构成“天下"的观念也见于当时文献。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诸侯争霸战争的减少 B.变法运动的开展
C.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D.百家争鸣的推动
3.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年)创作的“秦州——同谷”组诗中,先以“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表达隐逸情结,又借《法华经》“化城喻”将古寺喻为饥寒旅途中的休憩之所,结尾回归“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的济世理想。这反映出( )
A.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B.诗歌题材的丰富多样
C.佛道冲击儒学地位 D.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
4.宋代,知州与通判共理州政,职权范围大体相当。为有效监督、限制知州,收地方钱谷于中央,知州一般不签署钱谷之事。通判有财政专责,掌管部分版账税籍,征收总制钱及其他杂税等。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
A.限制地方权力的集中 B.重视财政专业化管理
C.通判是最高地方长官 D.实行以文制武的模式
5.1626年,皇太极继承其父努尔哈赤的汗位,成为后金政权最高统治者,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共同执政。皇太极“虽有汗之虚名,实无异正黄旗一贝勒也”。这表明当时的后金政权( )
A.政治决策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C.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嫡长子继承制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6.明初,官方画像《明太祖坐像》中朱元璋身着龙袍,方面大耳、天庭饱满、仪态威严,符合传统帝王相的标准。明中后期,民间渐现朱元璋的怪异画像,如《异相图》中呈现“五岳朝天”之貌(额头、下巴、两颧骨突出)。清朝修《明史》时,延续了部分夸张描述。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时移势易下历史叙述的重塑 B.社会经济发展促使认知改变
C.中央集权下现实需要的推动 D.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封建倾向
7.下表所示为19世纪60—80年代清政府使用的部分公文类别。这反映出( )
类别 使用范围
照会、函、节略、咨等 专用于向邦交国家表明立场、知会态度、说明情况、商议事项,起知照、商洽的作用
国书 侧重于向邦交国家表达问候之仪,言及谢意或歉意,承担表和谊、期敦好的礼仪功能
条约与章程 用于和邦交国家缔结契约,定制规章
A.晚清外交事业的近代化 B.宗藩关系体系开始瓦解
C.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高效力 D.中国社会逐步半殖民地化
8.政变后第五天,慈禧下诏恢复奝事府等衙门,停止“不应奏事人员”上书言事,取消《时务报》,不久又下令恢复考试八股。但对向来实行的洋务“如通商、惠工、重农、育才以及修武备、浚利源,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慈禧继续推行洋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国家强大有赖于西方科技 B.国计民生牵涉到帝国稳定
C.洋务派依然占据政治枢纽 D.洋务经济决定着行政方向
9.1913年梁启超表示:“中国今日既为共和国体,则将来政府之组织,不能不以政党为政治原动力,故政党前途与国家前途,相依为命。……然今日我国政党,若惟以蹙灭他党为唯一能事,狠鸷(凶狠)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至……似此之政党,其福国耶?其祸国耶?”由此可知,梁启超意在说明民国初年( )
A.政党行为背离政治初衷 B.政党是共和政府核心支柱
C.政党发展决定国家命运 D.政党竞争需规范法律边界
10.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B.北洋政府外交策略的失败
C.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D.北洋政府的政治能力低下
11.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的告全党党员书中有: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与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与土地革命、武装问题与对于军队之关系等九部分。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准备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 B.努力巩固并扩大统一战线
C.明确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原则 D.决心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1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某评论认为:“从战术经验看来,证明高山大河并不能确实阻止敌人的推进,即黄河天堑,亦非可靠的长城,游击战争的效力是大的。”民间也流传着小词“我们担任游击作战的军民如夏天的小蚊子,吮吸敌人的膏血”。上述言论意在强调( )
A.正面战场出现严重溃败 B.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C.共产党影响力急剧扩大 D.游击战争的有效性
13.1947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石门(石家庄)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通过“发放贷款”“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到1948年6月底,石家庄市的工商企业已增加至3720家。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逐步积累了接管城市的经验 B.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城市
C.在石家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开辟了反蒋第二条战线
14.1955年河北农村开展合作化运动时,邢台县某村在建立初级社时,村民王老汉虽然土地入股,却每天清早先到自留地干活,再到社里劳动。这反映了当时( )
A.初级社的生产激励不足 B.小农经济观念仍有影响
C.农民缺乏集体工作经验 D.土地私有制度仍占主导
15.近年来,全国文创产业与旅游业不断发展。以云贵高原上的20世纪60年代的长征十二厂原址为主体的整个厂区,被保护开发利用为“1964文化创意园”;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的、位于大别山深处的9356厂通过改造,变成了“月亮湾作家村”,成为当地“文化扶贫、绿色减贫”,推进乡村振兴的创举。上述材料体现了( )
A.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文化遗址保护
B.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资源重组
C.原有工业遗址的历史面貌被破坏
D.乡村振兴助推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16.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女工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纱厂、烟草业,同时也出现不少重工业女技术人员;而1992年的数据显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女职工比例超半数,服务业、商业等行业女职工占比约45%。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经济全球化直接促成了就业转型 B.妇女解放推动社会思潮转变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D.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材料题(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阶段 记述
初平、兴平年间(190—195年) 曹操举兵讨董卓后,自洛阳“间行东归”,“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扬州刺史陈温素等牧首亦资其粮草。192年,曹操任兖州牧,征发民间以供军需。
建安年间(196—220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于许。“用枣祇、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获粮谷“丰足军用”,“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
——摘编自白建新《曹操统一北方的军粮来源和状况》
材料二 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为军队作战规定了保证军粮供给的措施。征集军粮主要依赖田租的征收。但也以“和籴”法获得军粮,还推广屯田,以增加所需军粮。在洛阳设置太仓,在地方州、军镇、郡都设置通用的仓廪储备军粮。在朝廷安排下,编户民通过陆路、水路转运军粮。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北魏军队镇戍地方和参加征讨作战,都可以得到比较充足的粮食供应,因而,也就成为保证战争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张鹤泉《北魏国家保障军粮供给问题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曹操筹集军粮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征集军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06年北京大学教授刘永华偶然发现了清代徽州府婺源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三代人从1838年到1901年记载的13册排日账。在花了大量时间解读排日账后,刘永华走进了程家记录的时代和世界: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程家有一点茶园,规模很小。程发开更多是通过收茶、贩茶赚钱。此外,他们种水稻、挖葛根、采黄精,贩卖豆豉、鱼干和日用品,靠这些养活一家生计。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程家专注于茶叶生产,购入两块新茶园,卖自己生产的茶叶。到了采茶季,程家需要雇佣工人采茶。
1849年,程允亨出生。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很快打到徽州。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初一日,程发开被派往当地查木坑做乡勇民兵,参与驻扎关隘……
1900年前后,程家的茶叶出售出现一些奇怪事情:要么卖不出去,要么卖出后钱收不回来,程家多次向采购茶叶的中间商讨钱。
1900年底,程家遭遇了危机,甚至可以说家道衰落。因为债台高筑、资金链断裂,债主带着帮手上门,强行拉走了程家辛苦养的猪。随后的几天,程允亨抵押房子和菜地、典当财物、出售田产……一番操作后,债务仍未还清。
——摘编自刘永华《透过晚清“农家日记”,窥探大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一个徽州乡民的生活世界及其变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材料二 1965年,铁西区(属辽宁省沈阳市)建成全国重工业制造基地,创造出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诸多“第一”。但20世纪80年代起,铁西区国有企业开始出现企业冗员、负债严重、停产半停产等问题。从1992年到2001年,国有企业发展遭遇了“最困难的十年”,曾经聚集37家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北二路”有了“亏损一条街”的新称号。2002年至2007年,企业通过“东搬西建”(企业搬离铁西老城区,在开发区异地重建)、“关、停、并、转”,完成重组改造,并实施机制改革,逐渐走出转型阵痛期……如今的铁西区消灭了棚户区,实现了“天蓝水绿公园多”,并被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的称号。
——摘编自《铁西文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西区应对国有企业发展困境的举措及作用。
试卷第6页,共6页
《2025年10月22日高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A C A A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A B B C
1.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据材料可知,“用牲于天”体现敬天,“要求臣民敬畏天命、勤政安民”体现保民,这体现了西周敬天保民的思想和治国理念,C项正确;材料虽有“用牲于天”体现对天的祭祀,但更强调“要求臣民敬畏天命、勤政安民”,并非单纯依赖巫术神权,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延续商代凡事占卜的传统,而是西周自身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西周时期还未形成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是在秦朝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的中国。战国时期,诸侯国为扩张势力,频繁与周边民族交战、结盟或通婚,导致民族融合加剧,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华夏与周边“戎夷”共同构成“天下”的观念,C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而非争霸战争,排除A项;变法运动主要聚焦于内部政治、经济改革,并不能直接导致夷夏观念变化,排除B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活跃,但夷夏观念的转变更直接源于民族融合实践,而非思想争论本身,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杜甫的诗句既有代表道家的隐逸情结,又借《法华经》体现佛教思想,最后回归儒家的济世理想,体现了儒释道思想的融合,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思想而非题材,排除B项;诗句中儒释道三者并存,并未体现冲击,排除C项;题干所涉时间尚在安史之乱(755—763年)期间,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知州与通判共理州政,通判掌财政以监督知州,限制地方权力集中,A项正确;虽然通判有财政专责,但材料设置通判掌管部分财政事务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化财政专业化管理,而是通过这种职权划分来监督、限制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宋代地方最高长官是知州,通判主要是起到监督知州的作用,二者共理州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官压制武官的内容,以文制武与材料所述财政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据材料可知,皇太极虽然有汗的名号,但实际权力和正黄旗的贝勒差不多,这说明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权力并没有高度集中,受到其他贝勒的制约,C项正确;皇太极虽为最高统治者,但需与三大贝勒共同执政,这体现的是权力分散,并非“民主平等色彩”,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皇太极权力受限,没有体现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没有相关冲突、斗争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情况展开,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明初,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需要树立其威严和正统的形象,以巩固政权,因此形成了官方画像中的威严形象。明中后期,统治趋于腐败,社会矛盾积累,出现一些非官方的、甚至带有讽刺意味的画像。清朝作为明朝的继任者,修《明史》时需要对前朝进行评价。为了突出清朝的正统性和优越性,可能会对明朝的某些人物进行贬低或夸张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发生变化,导致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和评价也随之改变,A项正确;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确实会影响人们的认知,但材料所述变化受政治背景的影响更明显,笼统地说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直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怪异的画像,以及清朝为什么延续了这些夸张描述,排除B项;中央集权的加强要求皇帝画像符合官方需要和彰显皇帝权威,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明初官方画像强调朱元璋的威严,但不能完全解释明中后期民间画像的出现,以及清朝的延续,排除C项;思想领域出现了反封建倾向可以解释为什么明中后期会出现怪异的画像,但不能完全解释清朝的延续,因为清朝作为一个新的封建王朝,不可能主动推动反封建倾向,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侧重于向邦交国家表达问候之仪,言及谢意或歉意,承担表和谊、期敦好的礼仪功能”与“专用于向邦交国家表明立场、知会态度、说明情况、商议事项,起知照、商洽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80年代,清政府对于公文进行明确的分类形成了行文规范、分类清晰的近代外交公文体系。这取代了传统“天朝上国”体系下的朝贡文书模式,体现了晚清外交从传统朝贡外交向近代主权国家外交的转型,是外交事业近代化的直接反映,A项正确;材料中的公文类别仅针对“邦交国家”,未涉及与藩属国的关系变化,无法体现宗藩体系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仅呈现了晚清外交公文的类别和使用范围,未提及“国际法”的具体应用,难以体现“国际法的高效力”,排除C项;“中国社会逐步半殖民地化”强调国家主权的丧失,但材料核心是外交公文的规范化、近代化,反映的是外交形式的进步,与主权丧失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据材料“实系有关国计民生者,即当切实次第举行”和所学知识可知,慈禧继续推行洋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而国计民生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慈禧强调的是洋务对国计民生的作用,而非单纯依赖西方科技,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政变后保守派重新掌权,洋务派并未占据政治枢纽,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慈禧推行洋务是选择性保留部分内容,而非行政方向完全由洋务经济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根据材料“……然今日我国政党,若惟以蹙灭他党为唯一能事,狠鸷(凶狠)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至……似此之政党,其福国耶?其祸国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在共和政体下,政党应是“政治原动力”,服务于政府组织与国家前途,但是民国初年的政党以打压他党为目的。这使得梁启超批判这些政党的行为抛弃了助力共和、福泽国家的初衷,反而走向“祸国”的方向,A项正确;“核心支柱”的表述夸大了民国初年的这些政党的地位,且材料重点是批判政党乱象,而非肯定其“核心支柱”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国家命运受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政党只是其中之一,“政党发展决定国家命运”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梁启超仅指出了政党竞争的卑劣手段以及危害,但并未提出“规范法律边界”这一解决方案,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最初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后来更多人接受以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体现出国人认识到,单纯将国耻归咎于日本的逼迫是不够的,更要看到自身政府的问题,认识到要救亡图存,不能仅依赖外部因素,而应从自身强大(自强)做起,A项正确;北洋政府外交策略失败只是表面现象,不是这种转变说明的核心问题,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9月,而材料中“二十一条”相关的时间是1915年5月左右,此时新文化运动还未大规模开展,所以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项;北洋政府政治能力低下不是这种转变主要说明的内容,重点是国人对救亡途径的认识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题干涉及的时间“1927年8月”,结合所学知识,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此告全党党员书即为此次会议之后发表,目的是总结教训、纠正错误,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D项正确;材料信息说明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还没有作出转移革命重心到农村的决策,工作重心转移是在秋收起义失败后的文家市决策,排除A项;当时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革命统一战线已经遭到破坏,排除B项;明确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的是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指出自然天险无法阻挡敌人,而游击战争效果显著,民间小词也以“蚊子吮血”比喻游击战的持久消耗作用,围绕游击战争的效果展开,凸显游击战争的有效性,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正面战场的战况,无法得出正面战场出现严重溃败,排除A项;游击战是一种作战手段,无法通过其判断是否为敌后战场,无法直接得出敌后战场的重要性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了战争手段的作用,未涉及对共产党的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1948年(中国)。根据题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石门(石家庄)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通过‘发放贷款’‘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城市后,通过经济干预和政策支持,有效恢复了城市经济秩序,逐步积累了接管和管理城市的经验,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才正式提出的,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1947-1948年尚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并未开展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第二条战线指的是国统区的民主运动,而石家庄已是解放区,材料所述内容属于经济管理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根据材料“邢台县某村在建立初级社时,村民王老汉虽然土地入股,却每天清早先到自留地干活,再到社里劳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核心是重视私有土地、自主经营,王老汉优先耕种“自留地”(私有属性),再参与社里集体劳动,体现其仍固守传统小农观念,未完全适应集体生产,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初级社缺乏激励机制,王老汉的行为并非因激励不足,而是自身观念导致,排除A项;材料中的王老汉依然参与集体劳动,只不过是优先种自留地,故“缺乏集体工作经验”缺乏信息支持,排除C项;材料中的初级社中农民“土地入股”,说明土地已归集体统一经营,公有制占主导,不是“土地私有制度占主导”,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经历了重大调整,从“云贵高原”“1964年”“大别山深处”“9356厂”等信息得出,1964年党和国家根据国际紧张局势决定进行三线建设,为了备战,为了保密,工厂绝大部分建在大山深处,工厂名称一般都采用代号。近年来,在原三线建设旧址的基础上,建设、开发为文化创意园,月亮湾作家村等,体现了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资源重组,B项正确;题干虽涉及“文化扶贫”,但核心是工业遗址的“开发与利用”(如转型为文化园、作家村),而非单纯“保护”;且“脱贫攻坚”仅是背景之一,未全面体现战略调整,排除A项;题干明确“被保护开发利用”,强调遗址在保护基础上创新利用,而非“破坏历史面貌”,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文创与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如“推进乡村振兴的创举”),而非“乡村振兴助推旅游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呈现了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女工集中在重工业,到 1992 年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女职工比例超半数,服务业、商业等行业女职工占比约 45% ,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打破计划经济对产业的垄断,特别是1992 年南方谈话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速,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女工因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卫生、服务、商业等行业,直接导致行业分布变化,C项正确;材料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排除A项;材料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不是妇女解放推动社会思潮转变,排除B项;材料中女工行业变化的核心是 “从工业到第三产业” 的 “产业类型转变”,而非 “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就业转移”,材料变化同多种所有制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变化:前期依靠豪强地主资助、民间征收;后期推行屯田自行筹集。
意义: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军粮供应;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等。
(2)特点:官方主导;多种方式筹集;建立仓储体系管理军粮;运输方式多样等。
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局相对稳定;均田制度的推行,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孝文帝改革的深化,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推动等。
【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公元190年至公元220年(中国)。变化:据材料一“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扬州刺史陈温素等牧首亦资其粮草”得出前期依靠豪强地主资助、民间征收;据材料一“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获粮谷‘丰足军用’”得出后期推行屯田自行筹集。意义:据材料一“所获粮谷‘丰足军用’得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军粮供应;据材料一“征发民间以供军需”到“始兴屯(屯田)”并结合所学得出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据材料一“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并结合所学得出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等。
(2)本题是背景题、特点题。时空是北魏(中国)。特点:据材料二“北魏为军队作战规定了保证军粮供给的措施”得出官方主导;据材料二“征集军粮主要依赖田租的征收”“以‘和籴’法获得军粮”“推广屯田”得出多种方式筹集;据材料二“在洛阳设置太仓,在地方州、军镇、郡都设置通用的仓廪储备军粮”得出建立仓储体系管理军粮;据材料二“编户民通过陆路、水路转运军粮”得出运输方式多样等。原因:据材料二“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为军队作战规定了保证军粮供给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得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局相对稳定;据材料二“征集军粮主要依赖田租的征收。但也以‘和籴’法获得军粮,还推广屯田,以增加所需军粮。在洛阳设置太仓,在地方州、军镇、郡都设置通用的仓廪储备军粮"并结合所学得出均田制度的推行,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孝文帝改革的深化,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推动等。
18.示例:
论题:程家的命运折射出时代变局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阐释:鸦片战争前程家的生计模式为"小农种植+多元贩卖",本质上仍属于传统自然经济范畴下的家庭经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原料,中国茶叶生产服务于国际市场的需要。程家顺应市场变化,从"收茶贩茶"的中间商,转变为"自种自卖"的生产者。这折射出晚清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程家的生计调整,反映了基层民众对中外贸易格局变化的适应。19世纪后期,印度、锡兰茶叶抢占国际市场,中国茶叶市场受到冲击。1900年前后,程家的茶叶出售怪象及生存危机的出现,反映出程家作为中小茶农,无力抵御市场风险,最终走向破产。
这一过程表明,晚清以来的列强入侵、制度变革、市场波动等宏观时代因素,通过改变基层民众的生计模式、经济活动,深刻影响着普通家庭的命运。
【详解】本题属于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个农村家庭三代人从1838年到1901年记载的13册排日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论题,如:程家的命运折射出时代变局对基层社会的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展开阐释,如:据材料“程家有一点茶园,规模很小”“他们种水稻、挖葛根、采黄精,贩卖豆豉、鱼干和日用品”可得出,鸦片战争前程家的生计模式为“小农种植+多元贩卖”,本质上仍属于传统自然经济范畴下的家庭经营。据材料“程家专注于茶叶生产,购入两块新茶园,卖自己生产的茶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原料,中国茶叶生产服务于国际市场的需要。程家顺应市场变化,从“收茶贩茶”的中间商,转变为“自种自卖”的生产者。这折射出晚清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程家的生计调整,反映了基层民众对中外贸易格局变化的适应。据材料“要么卖不出去,要么卖出后钱收不回来”“程允亨抵押房子和菜地、典当财物、出售田产……一番操作后,债务仍未还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19世纪后期,印度、锡兰茶叶抢占国际市场,中国茶叶市场受到冲击。1900年前后,程家的茶叶出售怪象及生存危机的出现,反映出程家作为中小茶农,无力抵御市场风险,最终走向破产。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如:这一过程表明,晚清以来的列强入侵、制度变革、市场波动等宏观时代因素,通过改变基层民众的生计模式、经济活动,深刻影响着普通家庭的命运。
19.(1)发展:新的工业制造部门的建立;区域制造基地的形成;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的制造业部门;装备制造业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任答三点即可)
(2)举措: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帮扶措施;铁西区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探索。
作用:企业重获发展活力;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据材料一“‘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可得出,新的工业制造部门的建立;据材料一“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可得出,区域制造基地的形成;据材料一“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可得出,装备制造业成为最大的制造业部门;据材料一“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可得出,装备制造业的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高。(任答三点即可)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举措,据材料二“2002年至2007年,企业通过‘东搬西建’(企业搬离铁西老城区,在开发区异地重建)、‘关、停、并、转’,完成重组改造,并实施机制改革,逐渐走出转型阵痛期”可得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据材料二“如今的铁西区消灭了棚户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出,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帮扶措施;铁西区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探索;据材料二“被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的称号”可得出,铁西区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探索。
作用,据材料二“如今的铁西区消灭了棚户区、实现了‘天蓝水绿公园多’,并被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的称号。”并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可得出,企业重获发展活力、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等方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