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10月24日
2025-2026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中,仰韶文化时期各地已开始出现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
龙、鳄龙等,之后龙山时期长江中游、下游文化遗存中均发现了龙纹。关于中华文明中“龙”形象形成
的根源是
A.原始农业对雨水与自然力的依赖催生了龙的神化
B.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直接塑造了龙的神灵属性
C.原始艺术创作中对动物形象的抽象化与夸张表现
D.多部落图腾融合与农耕文明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
2.现存传世文献中“君子”的最初含义为“尊贵的男子”或“有地位的男子”,如《尚书·酒诰》中“庶士
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春秋战国以来,“君子”成了有才有德之人的代名词。这种转变反
映了
A.贵族向平民转化
B.土阶层的崛起
C.礼崩乐坏的变迁
D.各国招揽人才
3.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中关于“良吏”和“恶吏”的记载,“良吏”的标准强调通晓法律、廉洁忠
诚、公正无私;恶吏则是不懂法律令,不廉洁,不能为君上效力,苟且懒惰,搬弄是非,不知羞耻。这反
映出秦代政治实践中
A.推行法家严刑峻法以强化集权
B.吸纳儒家忠孝观念以辅助法治
C.尊崇道家无为而治以缓和矛盾
D.延续墨家尚贤思想以选拔人才
4.西汉王朝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创始王朝,其与匈奴之间和亲历经汉初、武帝时和其后三个阶段。
西汉前期推行与匈奴和亲政策的本质是
A.建立血缘亲情以消除民族隔阂
B.通过政治联姻换取战略发展时间
C.促进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D.彰显中原王朝对边疆的怀柔政策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5.北魏中期,(洛阳城内)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城内街巷整齐,宫门排
列有序;洛阳西市“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这表明
A.农业技术进步保障了洛阳城物资供应
B.政治制度改革强化了中央对洛阳的控制
C.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推动城市商业扩张
D.民族融合与商贸繁荣共同促进洛阳兴盛
6.唐朝,科举应试者主要有两个来源,即“生徒(中央馆学、州县学的学生)”和“乡贡”(私学的学生和自
学者)。大致在唐朝前期,生徒多于乡贡;中唐以后,生徒越来越少,乡贡占绝对优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A.教育规模扩大
B.考试程序简化
C.门阀势力削弱
D.中央集权强化
7.下表是据唐、宋《食货志》所记,自唐至宋钱的流通量。据此可知,
年份
流通量
唐天宝年间(742一756年)
327000贯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
135000贯
宋庆历年间(1041一1048年)
3000000贯
宋熙宁六年(1073年)
6000000贯
A.唐代面临通货紧缩,市场货币供应不足
B.宋代货币贬值加速迫使政府超发钱币
C.宋代货币制度混乱导致铸钱量无序增长
D.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需求剧增
8.在历史上,魏晋之后由西域东传到中原的佛教,蒙元时期又由元大都的西域人翻译、刊印并回传到
西域地区,他们把汉文佛经翻译成回鹘文、蒙古文、藏文等多种文字,传播到敦煌、吐鲁番等地。这表

A.实行开放包容民族政策推动文化互鉴
B.丝绸之路成为单一宗教的传播通道
C.佛教从西域回传中原的逆向传播历程
D.藏传佛教取代汉传佛教的主流地位
9.据明人记载,凡福之绸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延平府)之铁,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
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这表明
A.区域产业分工深化
B.福建作物种植专业化
C.朝贡贸易体系扩张
D.自然经济在加速解体
10.1861年慈禧与奕 通过政变上台,外国侵略者称此举是他们“私人交际”和奕诉“维持友好关系”
所致,并“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这表明
A.列强通过支持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工业化
B.清廷联合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列强借代理人操控清廷以巩固侵华利益
D.慈禧集团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改革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2025-2026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5
67
8
9
101112
131415
16
答案
D
B
BD
B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17.(14分)
(1)关中平原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农业基础深厚:水利工程兴
修:秦汉定都长安,政治中心驱动;人口聚集,资源集中:政府政策倾斜,强化经济辐射
力。(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困难,经济结构单一,新兴产业缺失;资源枯竭,替代产业
未跟进:区位劣势,冬季漫长,远离沿海开放前沿:人口危机,人才南迁,老龄化加剧。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区位优势具有时效性:产业单一化必陷困境:政策需激发内生动力:生态与
人文应协同发展。(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18.(14分)
(1)破除华夷对立(否定华夷优劣论);倡导民族平等(倡导“满汉一家”“中外一
体”);主动经略取代被动防御;推行文化融合与制度整合。(每点2分,任答2点得4
分。)
(2)①.治理特点:革新理念(破除传统华夷对立,构建“大一统”民族观):创新制
度(行省与藩部双轨并行,因俗而治):推行文化融合(如以科举与宗教促进认同):军
事与行政相结合(军府制),强化边疆控制。(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②.治理成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近代中国疆域基
础: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增强边疆对中央的认同;维护边疆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平衡
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9.(12分)
高三历史答案5第1页(共4页)
(1)由唐至清的考试制度通过公平选拔(如宋代糊名制),促进了社会流动与文
化繁荣(唐诗、理学),但明清八股禁锢思想,清末因脱离实际被废除。钱穆肯定其历
史价值(千年演变凝聚智慧),批评近代对其全盘否定,体现了制度演变中进步性与
局限性的并存。(紧扣材料与史实,逻辑完整,积极、局限和总评每点2分,答3点得6
分。)
(2)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如北洋《文官考试法》),继承科举公
平传统并融合西方文官制度,但受制于党派斗争(国民党排他性)和腐败,实效有限
钱穆批评时人对传统考试制度的偏见,而民国实践既体现创新(孙中山五权宪法)又
暴露局限性(制度形式化),反映近代化转型的复杂历程。(紧扣材料与史实,逻辑完
整,积极、局限和总评每点2分,答3点得6分。)
20.(12分)
示例一:支持“鸦片战争”说一中国近代史开端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性转变
见解:支持陈旭麓提出的“鸦片战争”说,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因其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性转变。
阐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南京条约》等不平
等条约,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领土完
整被破坏(如香港岛割让)。这一系列变化使中国“开始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同
时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萌发,形成“半封建”特征。
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协定关税、倾销商品(如英国棉纺织品),摧毁了中国传统
手工业(如松江棉布业衰落),迫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虽试图
“自强”,但其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战争的失败迫使士大夫阶层反思“天朝上国”观念,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
以制夷”,开启西学东渐潮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进一步推动“中体西用”实
践,为后续维新变法奠定基础
结论:鸦片战争不仅是一次军事失败,更是中国社会全方位变革的起点。其引发
的政治、经济、思想剧变,构成近代中国“侵略与抗争”“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主线,因
此应以1840年作为近代史开端。
示例二:质疑“辛亥革命”说一近代化进程的连续性不可割裂
见解:质疑将辛亥革命作为近代史开端的观点,认为这一划分割裂了1840年后
中国社会变革的连续性,忽视了半殖民地化与早期近代化的积累过程。
高三历史答案5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