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三校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静安区三校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静安区三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温度中,最接近于25℃的是(  )
A.冰激凌的温度 B.人的正常体温
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 D.上海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
2.下列现象中,表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雪花纷飞 B.米粽飘香 C.树枝摇曳 D.尘土飞扬
3.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中许多节气与水的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4.下列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
A.用衣架将湿衣服展开晾晒 B.用吹风机吹潮湿的头发
C.用保鲜膜包好蔬菜放入冰箱 D.把萝卜切成条晾晒
5.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于2025年2月7日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主持人服装的内胆添加“神秘材料”石墨烯,只要衣服某一处加热,石墨烯复合材料就能把热量均匀传递到全身。由此可知石墨烯具有很好的(  )
A.导热性 B.磁性
C.弹性 D.导电性
6.我们可以在不同环境中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升华形成的
B.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出现的“白气”,是冰箱内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C.清晨,在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面上的水蒸气蒸发形成的
D.打开软木塞,热水瓶口出现的“白气”,是瓶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7.如图所示的各种情景,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两手摩擦 B.可乐加冰
C.划燃火柴 D.钻木取火
8.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B.热量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少的物体
C.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
9.关于如图所示的热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炙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没有内能
B.图乙中滑滑梯的过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图丙中用湿毛巾冷敷降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人体的内能
D.图丁中迅速压下活塞棉花燃烧,棉花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增加内能的
10.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一块铝和一杯水(c水>c铝),它们放出相等热量之后,把铝块投入水中,那么(  )
A.热量由水传给铝块
B.热量由铝块传给水
C.水和铝块之间没有热传递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二、填空题
11.温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为100℃, 的温度为 0℃。
12.人体正常体温为 ℃,读作 。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罗布泊沙漠中某一天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则这天的温度差为 ℃。
13.中医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熬制中药时,在房间里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 现象。中药冷却后,在房间里就很难闻到中药的气味,说明 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如图所示,刮痧时皮肤会因刮痧板的刮动而发热,这是通过 的方式使皮肤内能增加。
14.已知铜的比热容为,读作 ,它表示的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铜温度升高1℃时 ;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是2:1,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3,则甲、乙两个物体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
15.如图所示,夏天的清晨,蜻蜓身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露珠在蜻蜓身上悬而未滴,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力;一杯水喝去一半,其比热容大小 。(最后一空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地区具有周期性的地域性气流。如图,因为陆地土壤的比热容比海水的比热容 ,白天陆地上的气温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 ,风将 。(选填“由海洋吹向陆地”或“由陆地吹向海洋”)。
17.表格记录了在不同海拔高度时的气温和气压值,请依据表中的信息回答:
海拔(米) 0 2000 8800 11000 14000 20000 24000 30000
气温(℃) 15 2.0 -42.2 -56.5 -56.5 -56.5 -52.5 -46.5
气压(百帕) 1013.3 795.0 316.7 226.3 141.0 54.7 29.3 11.7
(1)当海拔高度为8800米时,气压为 百帕;
(2)根据相关信息,猜想在海拔为16000米的高度时,气温为 ℃;
(3)当海拔高度在20000米到30000米之间时,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 。
18.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碘的熔点为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需要 热。
三、计算题
19.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水,温度升高到80℃,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0.为了探究某种晶体物质在固态和液态时的吸热能力,小兰用酒精灯做热源加热,在理想的情况下均匀加热(不计热损失),且同种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该晶体固态时质量0.6kg,液态时的比热容为3×103J/(kg·℃),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绘制出图线如图所示。求:
(1)该物质在CD段共吸收了多少热量?
(2)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为多大?
(3)该物质在BC段共吸收了多少热量?
四、实验题
21.小军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 应浸没在待测液体中,图乙所示是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其中读数方式正确的是视线 。若小军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 (选填“高”或“低”)。
(2)实验中观察烧杯内气泡的情况,图丙中的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小军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右图中图线a所示。为缩短实验时间,他分别通过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又进行了两次实验,这两次实验得到的温度-时间图像分别可能是图中的图线 。(选填字母)
22.小华同学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酒精灯应置于两个烧杯下方中央,这是为了让两杯液体在 ,从而通过记录 来代替两杯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表一
实验序号 物质 质量(克) 升高温度(℃) 加热时间(分)
1 煤油 100 2 1
2 4 2
3 6 3
表二
实验序号 物质 质量(克) 升高温度(℃) 加热时间(分)
4 水 100 2 2
5 4 4
6 6 6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
(3)分析比较1、4或2、5或3、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4)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 ;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C A D B C B A
11. 冷热程度 沸水 冰水混合物
12. 36.5 三十六点五摄氏度 55
13. 扩散 温度 做功
14. 零点三九乘以十的三次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吸收的热量是0.39×10 焦耳 2:3
15. 液化 引 不变
16. 小 高 由海洋吹向陆地
17.(1)
316.7
(2)
-56.5
(3)
升高
18. 升华 熔化 凝华 放
19.
4.2×105 J
【详解】水吸收的热量是
20.(1)
7.2×104J
(2)
1.5×103J/(kg·℃)
(3)
7.2×104 J
【详解】(1)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CD段处于液态,该物质在CD段共吸收的热量为
(2)因为是均匀加热,物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该物质在CD段加热时间为4min,所以物质每分钟吸收的热量为
物质在固态,即AB段加热时间为2min,所以该物质在AB段共吸收的热量为
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为
(3)该物质在BC段加热时间为4min,所以该物质在BC段共吸收的热量为
21.(1) 玻璃泡 ② 低
(2) A bc
22.(1) 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 加热时间
(2)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吸收的热量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
(3)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4) 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的比值不变,是一个定值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的比值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