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新余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三年级第一次段考
语文试卷
说明:本卷共五个大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本卷是试题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小题。
笑谈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心无旁骛,是梁启超先生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人生自是有诗意,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揉造作。
1.(1分)文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妍(yán) B.心无旁骛(wù) C.亵渎(xiè) D.矫揉造作(jiáo)
2.(1分 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小题。
一道美食能够成为“地标”,往往在于其选用的食材、使用的烹饪技艺深深根植于一地一域的结果。因此,培育地标美食,必须守住传统风味。也需要看到,这并不意味着______,恰恰相反,地方美食要走向更广阔的地域,必须兼收并蓄、不断创新,以独特可口又与时俱进的味道,满足食客的味蕾。
3.(2分)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道美食能够成为“地标”,往往在于其选用的食材、使用的烹饪技艺深深根植于一地一域。
B.一道美食能够成为“地标”,往往由于其选用的食材、使用的烹饪技艺,是深深根植于一地一域的结果。
C.一道美食能够成为“地标”,往往在于其使用的烹饪技艺、选用的食材深深根植于一地一域的结果。
D.一道美食能够成为“地标”,结果是其选用的食材、使用的烹饪技艺深深根植于一地一域。
4.(2分)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断章取义 B.一意孤行 C.墨守成规 D.间不容发
5.(2分)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
读现代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______,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①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②而艾青的诗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
③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
④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
⑤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通读和记忆
A.②③①④⑤ B.④③⑤①② C.②④③①⑤ D.④①③⑤②
6.(2分)小林要准备以“君子自强不息”为题的演讲,下列他所选取的事例材料,不合适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1902年赴日本留学,感慨于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胸无报国之志,遂于年到仙台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B.1946年7月15日,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面对特务分子捣乱,闻一多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拍案而起,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
C.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长年患病,生前却一直和病魔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D.董宇辉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一路坚持学习、阅读,才让我们看到屏幕前侃侃而谈的他如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所讲:“我一路长途跋涉,现在才能站在你们面前。”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4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②,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①相传本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第二年。②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7.(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一、二句把人世比喻为梦境,词人借梦抒怀,以此感叹人生的虚幻和无奈。
B.上阕三、四句词人由充斥廊庑间的秋风落叶自然之景,联想到岁月短暂、易逝的人生。这两句由景及人,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氛围。
C.下阕一、二句交待了酒的质量不高而导致来客稀少这一原因,写出作者中秋之夜词人门庭冷落,独自饮酒的情形。
D.全词运用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蕴含深意,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8.(2分)本词结尾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其情感的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小题。(10分)
题灯上人①竹卷记 【明】李流芳②
往岁已酉北上,舟过莲泾,访双林上人于积善庵,出所画竹卷属余题字。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盖不见上人者,六年矣。幽窗净几,薰茗相对,今日如复理③梦中也。
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而上人笔墨乃益进,新枝古干,披展森然,如见真竹,岂此君④神气都为上人摄尽,不复生理耶?冁⑤然一笑,遂题其后。甲寅清和月。
(选自《明清散文赏奇》)
【注】①灯上人:即文中双林上人。上人,对和尚的尊称。②李流芳:字长蘅,明代著名画家,擅长题画。黄宗羲评价“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之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③复理:重温。④此君:指竹。⑤冁(chǎn):笑的样子。
9.(3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属( ) (2)益( ) (3)然( )
10.(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后每经吴门,数欲过庵中而不果。
(2)上人屋后有美竹千竿,净绿如拭,今遂化为乌有。
11.(3分)灯上人让作者为他所画竹卷题字,作者题其所画竹卷。从两人的生活和交往中,你感受到他们怎样的人生志趣?
(三)默写。(6分)
12.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行路难》中最能表现诗人抱负远大、执着自信、勇往直前的形象,且常被人引用作为激励性的赠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抒发自己因贬谪日久,产生物是人非的沧桑凄凉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对山间春夏之景进行描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小题。(9分)
虚能纳声
叶春雷
①《梦溪笔谈》有一则记载:“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
②“矢服”是箭袋的意思。用去了毛的皮革做成的箭袋,也可以当枕头用。这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沈括说,因为箭袋中空,所以放在地上当枕头时,几里外有人声、马声,立刻就听见了。这个枕头,还可以作报警器用,这可谓“一物三用”了。
③我感兴趣的是沈括的结论:“盖虚能纳声也。”这个结论不仅是自然科学层面的,也是社会科学层面的。______,这个结论中,包括很重要的一条做人的道理:海纳百川。
④道家庄子,有个很重要的观点:“虚室生白。”道家很强调一个人内心的虚空,认为智慧就从这虚空中来。假如一颗心充满名利观念、骄矜之气,庄子认为这颗心就像被茅草给堵塞了,所以成语“茅塞顿开”,说的就是一颗心回复到虚空状态。
⑤回头来看那个箭袋。它______有如此高的灵敏性,正因为其“中虚”。因为“中虚”,所以数里内的各种声音,哪怕极其微弱,也会震动它敏感的神经。想到我们做人,如果能敞开心怀,何愁听不到中肯亲切的批评意见?
⑥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算是一个“虚能纳声”的典范了。
⑦吴兢《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求谏”的言论,言辞非常恳切:“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意思是,作为国君,如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制定的一切国策都是正确的,下面的大臣也一言不发,不加匡正,那么这个国家,没有不处于危险之中的。这可见唐太宗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鼓励臣子给自己提意见,前提自然是,自己必须敞开心灵。
⑧______,唐太宗平日严肃庄重,大臣们都很怕他,他为了消除臣子的顾虑,诚恳地对臣子说:“你们平日里来向我禀报日常政务,都战战兢兢的,如果你们想劝我改正某个观点或者做法,更怕触犯龙颜。所以你们劝谏我的话,即使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觉得是对我的冒犯。假如我因此责怪你们,你们会更加畏惧,不敢开口了。”
⑨唐太宗的意思很明白了,你们做臣子的,不要怕说错话,我的心宽着呢。所谓“广开言路”,没有这点虚心纳谏的气度,那就只是一句空话了。
⑩______,我们都应有唐太宗的这种风范气度。“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人能对我们提出逆耳忠言,那是他在意我们,是为了我们好。可惜的是,有些人没有虚心纳谏的风范,把别人的好心当成驴肝肺,那么他不仅会失去一个个良师益友,成为孤家寡人,更可怕的是,他也许永远听不到一句中肯的批评了。
楚汉相争时,项羽手中本来握有一把好牌,但是,他却把这一把好牌糟蹋了。司马迁评价他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这点到他的死穴了。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人本来手中握有一把好牌,但最后却一败涂地,为什么?因为自以为是,心中被“自矜”的茅草堵塞得严严实实,再也听不进一点一滴他人的建议。
让我们都做沈括笔下的那个箭袋吧,保持“中虚”,始终敞开怀抱。古人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约只有箭袋般“中虚”的人,才有这种平和的气度吧。(选自《思维与智慧》2024年第10期)
13.(3分)请简要梳理选文的行文思路,补充思维导图。
14.(3分)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心灵被名利观念、骄矜之气充塞,就是“有蓬之心”(《庄子·逍遥游》),犹如被茅草堵塞。
B.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故事能用作本文的正面事实论据。
C.《尚书·大禹谟》中的语句“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可用来作本文的道理论据。
D.司马迁认为项羽糟蹋一手好牌的主要原因是自以为是,得意于自己的才能和功劳,却不向古人学习。
15.(3分)论述过程中,文章常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下列依次填入文章横线处的词句,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换句话说 ②之所以 ③而且 ④日常生活中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6~17小题。(6分)
【材料一】
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天生就是“找矿高手”,能协助人类寻找矿石呢。穿山甲身上长满坚硬的角质鳞片,这些鳞片相当于坚硬、耐磨的工具,哪怕用极快的速度挖洞也不会伤到自己。穿山甲在觅食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很深的洞穴。特别是在一些富含矿藏的地区,穿山甲经常会在挖洞的过程中,带出一些珍稀的矿石的碎盾。当人类发现这些矿石的碎盾时,便能知晓附近大概存在何种矿石,进而开展挖掘,节省了人力、物力。
被誉为“天下之脊”的太行山美丽而神秘,在这里生活着一种动物——太行山羊,它们的毛色主要为黑色,少数为褐、青、灰、白色,长相与寻常山羊没有太大的区别。
太行山羊有一个极其特别的爱好:它们喜欢“吃石头”。它们总爱舔食一种暗红色的石头,当地的人把这种石头称为“营养石”,他们认为太行山羊喜欢这种石头的味道。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石头是一种非金属矿产:石膏矿。太行山羊依靠舔食石膏矿石来获取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而石膏矿石是用来制造水泥、硫酸等的重要工业材料。人们只要跟着太行山羊,就能在它们“吃石头”的时候找到石膏矿了。
(摘编自念衡《动物中的“找矿高手”》,《阅读(科学探秘)》2024年第11期)
【材料二】
AI(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快速、精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极大提升找矿效率。以西藏的巨龙铜矿为例,科学家用AI分析了矿区的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发现深部还存在一个未被开发的斑岩成矿系统,这让铜资源量从原来的约1000万吨升至2588万。
矿产勘查拓展了AI应用领域,AI技术提升了矿产勘查能力。当前,地质找矿领域的机器学习逐步发展,AI专业模型的数据分析优势凸显。通过机器学习模型,AI能把零散的地质数据转化为“找矿指数”,生成一张标注概率的“矿藏热力图”。地质数据规模越大,AI找矿能力越强,加强地质大数据平台建设,能够加快提升地质数据采集智能化水平。
虽然成矿信息错综复杂,地下矿藏总会留下“蛛丝马迹”——比如化学元素的异常波动、磁场的微妙变化。但这些信号就像混杂在噪声中的“摩斯密码”,传统方法很难识别。AI的绝招是多重分形算法,它像一张“数学滤网”,能过滤干扰,捕捉到元素的异常富集信号;还能结合卫星影像和航磁数据,识别地层断裂带、岩体边界等关键线索。
(摘编自常钦、康旭《找矿用上哪些“黑科技”》,《人民日报》2025年3月1日)
【材料三】
找矿勘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需要以成矿理论为指导,以勘查技术方法为辅助,以工程验证为准绳。找矿突破,往往需要从理论、技术到装备的全方位创新。
从工作全局看,我国科学家创立的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内生外成”理论、锂矿“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等原创理论,指导找矿成效显著。它们如同地质罗盘,指引着勘探方向,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从勘查一线看,近年来,一系列技术和装备的创新使用,让找矿的触角进一步拓展到无人区、地球深部、海洋深处等。在青藏高原海拔5000米的无人区,地质队员用“地质填图+深部探测”技术,让铜矿资源探明量实现指数级增长;在云南红河,穿透性地球化学技术首次揭开滇南稀土矿的“神秘面纱”为寻找中重稀土资源提供快速有效方法。
找矿工作最底层的意义,是保障国家矿产资源供应安全。从这个战略需求出发,无论投入多大、周期多长,我们都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着眼开发利用全流程寻找矿产资源的增量。
(摘编自常钦《找矿成果缘何“井喷”》,《人民日报》2025年2月27日)
16.(3分)下列对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材料展现了找矿领域的多种方法和技术创新,以及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系统突破。
B.材料一介绍了动物在找矿中的天然作用,如人们可跟着太行山羊“吃石头”来找到石膏矿。
C.AI技术虽然提升了矿产勘查能力,但因为成矿信息错综复杂,AI找矿能力会随着地质数据规模变大而变弱。
D.各种成矿理论如同地质罗盘,材料三的形象比喻突出了理论在找矿中的指引增效作用。
17.(3分)江西的稀土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稀土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如果你是矿产勘查人员,结合材料探究可采用哪些方法来寻找稀土矿产资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8~21题。(15分)
烟雨向晚
郭远辉
①故乡的春雨,一直在那个傍晚下个不停。
②少时体弱,多病善感,常常在雨天产生奇思幻想,觉得从天而降的雨,才是通天接地的拯救者。
③带病的人往往不喜欢白花花的太阳,只有在绵绵无尽、亲肤浸骨的雨中,才能获得某种舒展和释放。那个傍晚,我从学校放学回家,拖着沉沉的病体,背上的书包压得我更难受。冒着初春的雨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顾不得擦干头上的雨花,倒头便睡,等着母亲归来。
④等待中,昏睡的双眼一会儿闭,一会儿睁,竖起耳朵,辨别着雨势的大小和母亲的脚步。眼睛闭着的时候,感觉到沥沥的雨滴砸在屋顶的瓦片上,再顺着瓦沟,流泻而下,与地面发生剧烈的碰撞,发出扑扑扑的闷响,伴着几声布谷的啼叫从渺远的山野里传来,一种莫名的孤寂感把我裹住;眼睛睁开的时候,看到一张雨线织成的网从天空撒下,网住了窗外的树、燕子、围墙、屋角、菜花、山影……我定定地望着窗外,视角是向上的,生锈的钢筋窗棂,把我的视线切割成了一格一格的方块。
⑤迷迷糊糊地,脑子里又响起了那位扎着马尾辫的乡村女教师刚教的《三月里的小雨》: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山谷里的小溪哗啦啦啦啦,哗啦啦啦流不停……想着想着,也跟着脑中的旋律哼了起来,仿佛它的旋律就是来自大地的雨声。
⑥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雨一直在下。整个村庄都是灰蒙蒙、湿漉漉的,池塘涨满了,水渠欢流着,万物浓绿,像刚上了一层新漆,雨丝中央杂着几分寒意。
⑦在暮色的提醒下,小牛犊踏着咚咚咚的蹄响回来了,直接进了牛圈;一队白鹅晃晃悠悠,醉酒似的摇着碎步回棚了;一窝小鸡崽唧唧唧地躲在鸡妈妈宽大的翅膀下,鸡爸爸把头反插在翅膀里,悬着一只脚,金鸡独立;厅堂梁上的燕子妈妈也从雨幕中返航了,她的嘴里衔着一只拼命挣扎的红蜻蜓,这是雨夜里并不丰盛的晚餐……
⑧雨天里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几千米高空落下的雨,都被满山满野的植物消音了。像利箭一样的雨刺在它们的叶片上,所有的叶子只是向下猛地颤抖了一下,又把雨滴反弹回来,再轻轻地落入脚下的泥土。只有脆硬的瓦片给雨以有力的回击,啪啪脆响是它们肉搏的声音。一个生病的孩子在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较量之声,也许这并不是战争,而是万物之间共存和包容的一种仪式。
⑨我仍然在雨声里等着母亲的归来。时间在她心里是模棱两可的,只要她认定要干完的活儿没有干完,她就会把时间抛之脑后。有很多次,她在远处的农田干活,直接把午饭给忘了,直到晚霞在头顶徘徊才发现夜色降临。在那个劳力缺乏的年代,母亲把所有的力气都典当给了土地,换回来的只是土地并不慷慨的施与。我也常常跟着她做各种农活,懂得了体恤和抚慰。
⑩我挣扎着起来,仿佛身上的病也被这温柔的雨带走了很多。从墙上摘下一柄斗笠、一件雨衣,一头钻进蒙蒙雨雾中。正是掌灯时分,村庄里的家家户户都亮起了一豆油灯,微弱的光从门窗中透出,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村子显得更加寒陋。雨中劳作的人都回家了,几声犬吠打破了村庄的宁谧。我紧抱着雨具,手握电筒,沿着那条熟悉的村路朝前走。
终于在熟悉的那块田里,看到了熟悉的身影。那是母亲,她正在犁最后一圈地。我与她隔着一百余米,但我得救了,那颗几乎要蹦出来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塞回心窝。我知道,只要有母亲在身边,我的心就不会慌乱、惊恐。我鼓足最大的力气,叫了一声——“妈”,她没听见,我再叫一声,她似乎感应到了。喝住牛,回过头看向我,在茫茫的雨夜里,她是一帧凝重的剪影,斗笠和雨衣遮住了她的疲惫和节累。她又吃惊地问,你怎么来了?我的喉咙被一团软软的东西堵住了,什么也说不出来。走近田埂,我帮她解下牛轭,牵着牛上田。她弯腰在沟渠中洗双脚的泥。牛在前头,我在中间,母亲在后头,我们回家了。那天夜里,母亲为我熬了一碗姜汤。我睡在母亲身旁,听了一晚的雨。雨滴檐下,也滴在乡村的琴弦上,铮然作响。
第二天,我的病竟好了。
此后经年,在我的生命中,这场雨从未停止过,它一直在那个春天的傍晚,淅淅沥沥地下在我的心里。故乡的雨就这样大一阵、小一阵、密一阵,疏一阵地下在这个小小的方圆里,下在世世代代母亲的怀里,也下在像我一样多愁游子的心里。
看过庐山烟雨浙江潮,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阴睛雨雪都是我生命中的好天气。故乡的雨,丰沛、绵密、多情,滋润着这片养活了一代代人的土地。自从离开了村庄,就再也没有淋过故乡的雨。自从母亲老了,就再也没有陪她在故乡的雨夜里牧牛而归。
(选自《江西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18.(5分)文章围绕一场向晚的“春雨”,叙事、抒情。阅读全文,填写表格。
时间 主要事件 “我”的心情和感受
傍晚放学时 ① ②
③ “我”在雨声里等着母亲的归来 寒意、慌恐
掌灯时分 ④ ⑤
那天夜里 “我”睡在母亲身旁听了一晚雨 温暖、宁静
19.(3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是按照“忆春雨(第①段)一绘春雨(第②- 段)一思春雨(第 段)”的思路来写的。
B.作者在第⑦段用一整段文字写动物们返巢归圈的情景,目的是表现乡村生活的宁静祥和。
C.第⑨段加点词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土地种上庄稼后微薄的收成,与母亲的劳累形成对比。
D.第 段画横线句子通过以声衬静,衬托出乡村雨夜的宁静祥和和“我”内心的沉静安定。
20.(4分)如果请你朗读最后两段文字,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基调来读?请结合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简述理由。
A.热烈奔放 B.寂寞忧伤 C.深情舒缓
21.(3分)下面的链接材料与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同是写春雨,都写得细腻真挚,请赏析。
【链接】
雨天的屋瓦, 雨是女性,
浮漾湿湿的流光, 应该最富有感性。
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 雨气空濛而迷幻,
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 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
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有一点薄荷的香味。
四、名著阅读(10分)
22.(3分)下列对《艾青诗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展现乳母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表达诗人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是艾青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C.《鱼化石》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阐述了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的哲理。
D.《艾青诗选》中的诗风在不同时期产生变化,但歌颂光明的主旋律和对祖国人民深沉的爱一以贯之。
23.(4分)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前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代表作有《______》;另一个意象是“______”,代表作有《______》。他的前期诗歌呈现______的特点。
24.(3分)【如何读诗】读诗需要运用阅读策略,请选择下面其中一种,赏读艾青的《礁石》。
【策略一】关注诗歌的韵律 【策略二】分析诗歌的意象 【策略三】体会诗歌的情感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五、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拐弯,是走路方向的改变,是事情发展的转折,是思路、语言等的转变……也许,拐弯之后,遇见的人、事、物、景与之前大不一样了;也许,拐弯之后,会是柳暗花明……
拐弯,可能是放弃,也可能是变通;不拐弯,可能是固执,也可能是坚持。拐弯与否,是选择,更是不一样的人生。
题目一:请以《我的拐弯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