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临清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临清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1.(2024四上·临清期中)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答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字体结构:“嫦娥”“碧”“海” 等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比例均衡,比如 “娥” 左边 “女” 字旁窄,右边 “我” 宽;“碧” 上下结构需对齐,下方 “石” 字要稳。笔画顺序:复杂笔画的字(如 “灵药” 的 “灵”、“夜夜” 的 “夜”),先写中间再写两边,避免笔画拥挤,比如 “灵” 先写 “彐”,再写 “火”。整体布局:句子共 14 个字,抄写时尽量让每个字间距相等,上下对齐,避免某部分字过密或过疏,保持卷面整洁。
故答案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解题时要注意汉字的结构,注意汉字的笔画和笔顺。
2.(2024四上·临清期中)读拼音写词语。
fān gǔn shà shí huǎn màn xuè yè bēi cǎn
jìng pèi shèn zhòng chóng dié yín chàng ào mì
【答案】翻滚;霎时;缓慢;血液;悲惨;敬佩;慎重;重叠;吟唱;奥秘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翻滚:
“翻” 左窄右宽,左边 “番” 注意上面是 “釆”(撇下有两点),不要写成 “采”;右边 “羽” 的两个 “习” 要上下对齐,避免一高一低。
“滚” 左窄右宽,左边 “氵” 呈弧形排列;右边 “衮” 中间是 “公”,不要漏写中间的 “丶”,底部 “衣” 的撇捺要舒展。
血液:
“血” 独体字,撇画要直,下部 “皿” 的竖画间距均匀,不要写成 “血” 的简写形式(少写中间一横)。
“液” 左窄右宽,左边 “氵”;右边 “夜” 中间是 “亠”+“夕”,不要漏写 “夕” 上面的 “丶”,底部 “丶” 不能丢。
敬佩:
“敬” 左窄右宽,左边 “苟” 的竖弯钩要圆润;右边 “攵” 的撇要穿插到 “苟” 下方,捺画要长而有力。
“佩” 左窄右宽,左边 “亻”;右边 “佩” 的中间是 “巾”,不要写成 “币”,最后一竖要直。
二、上下结构词语:注意对齐与笔画顺序
霎时:
“霎” 上宽下窄,上面 “雨” 字头的竖要短,横折钩要圆润,覆盖下方;下面 “妾” 先写 “立”,再写 “女”,“女” 的撇点要舒展,避免与 “立” 粘连。
慎重:
“慎” 左窄右宽(偏左右结构),左边 “忄” 的竖要直;右边 “真” 先写 “十”,再写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底部 “八” 的撇捺要打开。
奥秘:
“奥” 上宽下窄,上面 “釆”(撇下两点),不要写成 “采”;下面 “米” 的横画要平,竖画要直,四点间距均匀。
“秘” 左窄右宽,左边 “禾” 的撇要短;右边 “必” 先写 “心”,再写撇,“心” 的三点要呈弧形排列。
三、独体字 / 特殊结构词语:注意笔顺与整体形态
缓慢:
“缓” 左窄右宽,左边 “纟” 的提画要短;右边 “爰” 先写 “爫”,再写 “冖”,最后写 “又”,不要漏写 “冖”。
“慢” 左窄右宽,左边 “忄”;右边 “曼” 的横画要均匀,底部 “又” 的撇捺要舒展,避免整体过扁。
悲惨:
“悲” 上下结构,上面 “非” 的两竖要直,中间两横间距均匀;下面 “心” 的三点要呼应,不要写得过大。
“惨” 左窄右宽,左边 “忄”;右边 “参” 的撇要长,下面 “三撇” 要平行,间距相等。
吟唱:
“吟” 左窄右宽,左边 “口” 要小,位置偏上;右边 “今” 的撇不要出头,捺画要短。
“唱” 左右等宽,左边 “口”;右边 “昌” 上下两个 “日” 要对齐,不要写成 “目”,底部横画要长。
故答案为:翻滚;霎时;缓慢;血液;悲惨;敬佩;慎重;重叠;吟唱;奥秘
【点评】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解题时要注意汉字的结构和笔顺,注意汉字的规范书写,书写时注意“霎、重叠”等词语的书写。
3.(2024四上·临清期中)写出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闷雷   (mèn mēn) 悄无声息    (qiāo qiǎo)
家雀儿    (qiǎo què) 惩 罚    (chěng chéng)
【答案】mēn;qiāo;què;chěng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闷雷:
正确读音为 “mèn”,“闷” 读 “mèn” 时表示 “声音低沉、不响亮”,符合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声)” 的语境;读 “mēn” 时多表示 “空气不流通、使人感到不舒服”(如 “闷热”),故 “mēn” 是错误读音。
悄无声息:
正确读音为 “qiǎo”,“悄” 读 “qiǎo” 时表示 “寂静、没有声音”,搭配 “无声息” 强调安静;读 “qiāo” 时多表示 “悄悄、偷偷”(如 “悄悄话”),不适合 “悄无声息” 的语境,故 “qiāo” 是错误读音。
家雀儿:
正确读音为 “qiǎo”,“雀” 读 “qiǎo” 时是口语化用法,用于 “家雀儿”“雀盲眼” 等特定词语;读 “què” 时是书面语常用音(如 “麻雀”“孔雀”),故 “què” 是错误读音。
惩罚:
正确读音为 “chéng”,“惩” 只有 “chéng” 一个读音,无 “chěng” 的读法,“chěng” 常误读自 “逞(chěng)强” 等形近字,属于常见读音混淆,故 “chěng” 是错误读音。
故答案为:mēn;qiāo;què;chěng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回答。
(2024四上·临清期中)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4.
      不入 上   入    鸦雀       齐头      
   崩   裂    疲   竭    吹   淋    隐   现
5.再写出两个描写神仙的四字词语。
      
6.写出两个和“   隐   现”格式相同的词语。
      
【答案】4.格;格;天;地;无;声;并;进;山;地;精;力;风;雨;若;若
5.腾云驾雾;神通广大
6.若;若;自由自在;半信半疑
【知识点】补充成语;成语运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含义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和成语的格式进行回答。
4.格格不入(1-2 空:格、格):固定搭配为 “格格 + 不入”,“格格” 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整体指 “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群体不协调”。
上天入地(3-4 空:天、地):成语指 “能飞到天上,也能钻入地下”,常用来形容 “本领极大、无所不能”,符合 “突破空间限制” 的语义。
鸦雀无声(5-6 空:无、声):形容 “环境极度安静,没有一点声音”,“鸦雀” 代指鸟类(连乌鸦、麻雀都不叫),“无声” 直接表安静,是固定搭配,需通过 “鸦雀” 的意象记忆,避免与 “悄无声息” 的无动物意象混淆。
齐头并进(7-8 空:并、进):“齐头” 指 “多方面、多事物不分先后”,“并进” 指 “一起前进、发展”,固定指 “多个对象同步推进”,如 “两队人马齐头并进”,不能写成 “齐头并走”,“进” 更侧重 “发展、前进” 的动态感。
山崩地裂(9-10 空:山、地):以 “山倒塌、地裂开” 的剧烈自然场景,形容 “声势浩大、变化剧烈”,“山崩” 与 “地裂” 为并列关系,“山”“地” 为固定空间对应词,顺序不可颠倒。
精疲力竭(11-12 空:精、力):指 “精神和体力都完全耗尽”,“精疲”(精神疲惫)与 “力竭”(力气用尽)为并列结构,课内重点积累此写法,需与 “筋疲力竭” 区分(后者侧重 “身体筋骨疲劳”,前者侧重 “精神 + 体力”,本题考察 “精疲力竭”)。
风吹雨淋(13-14 空:风、雨):描述 “经受风吹和雨淋的艰苦处境”,如 “树苗在户外风吹雨淋”,“风吹” 与 “雨淋” 为并列的自然考验,“风”“雨” 为固定自然元素,顺序不可颠倒。
若隐若现(15-16 空:若、若):“ABAC” 格式成语,“若”(好像、仿佛)为固定重复首字,“隐”(隐藏、模糊)与 “现”(显现、清晰)为反义,整体指 “事物模糊不清,时而隐藏、时而显现”,如 “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
故答案为:格;格;天;地;无;声;并;进;山;地;精;力;风;雨;若;若
5.腾云驾雾:直接描写神仙 “乘着云朵、驾着雾气飞行” 的标志性动作,如 “孙悟空腾云驾雾”,精准体现神仙 “突破空间、自由飞行” 的特质,是最典型的神仙相关成语。
神通广大:指神仙 “本领高超、无所不能”,可涵盖 “上天入地、呼风唤雨” 等多种能力,如 “观音菩萨神通广大”,确保与 “能力” 主题统一。
故答案为:腾云驾雾;神通广大
6.自由自在(1-2 空:自、由):首字 “自” 重复(A=A),第二字 “由”、第四字 “在” 不同(B≠C),完全符合 “ABAC” 格式。指 “不受约束、安闲舒适”,如 “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是课内常见且易记忆的 ABAC 式成语。
半信半疑(3-4 空:半、疑):首字 “半” 重复(A=A),第二字 “信”、第四字 “疑” 不同(B≠C),贴合 “ABAC” 格式要求。指 “既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如 “他对这个消息半信半疑”,“信” 与 “疑” 为反义,进一步强化格式特征。
故答案为:若;若;自由自在;半信半疑
7.(2024四上·临清期中)《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  )
A.题目 B.古指额头 C.书写 D.做题
【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选项 A:题目
“题目” 是 “题” 在现代的常用名词含义,指文章、诗篇的标题。但在 “题西林壁” 这个短语中,“题” 后面直接接了 “西林壁”(物体),构成的是 “动词 + 宾语” 的结构,而非 “名词 + 修饰语” 的结构。若 “题” 是 “题目”,则 “题西林壁” 会理解为 “关于西林壁的题目”,与诗句实际表达的 “在西林壁上留下文字” 的含义完全不符,因此 A 选项错误。
选项 B:古指额头
“题” 在古代确实有 “额头” 的含义,例如《楚辞 招魂》中 “雕题黑齿”,指的是在额头上雕刻花纹。但这一含义属于生僻义项,且仅用于描述人体部位,与 “西林壁”(墙壁)这一物体毫无关联,无法代入诗句语境,因此 B 选项错误。
选项 C:书写
“题” 在文言文中常作动词,意为 “书写、题写”,特指在器物、墙壁、书籍等载体上留下文字。从诗句背景看,这首诗是苏轼游览庐山时,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创作并书写的,“题西林壁” 即 “在西林壁上书写(诗文)”,完全符合 “动词 + 宾语” 的语法结构和实际情境,因此 C 选项正确。
选项 D:做题
“做题” 是 “题” 在现代口语中的衍生含义,指解答习题、题目,属于动词用法,但该含义是现代教育场景下产生的,并非文言文或古诗中的用法。古诗创作中不存在 “做(题目)西林壁” 的逻辑,与诗句语境完全脱节,因此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的古诗内容进行回答。
8.(2024四上·临清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句中,“可怜”的意思是(  )
A.可爱 B.值得同情 C.怜爱 D.怜惜
【答案】A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选项 A:可爱“可怜” 在此处为古今异义,是 “可爱、惹人喜爱” 的意思。诗句通过 “露似珍珠月似弓” 的比喻,描绘出九月初三夜晚露珠晶莹、月牙纤弯的清新画面,“可怜” 恰好呼应了这种对夜景的喜爱与赞美,符合全诗轻快、愉悦的氛围,因此 A 选项正确。
选项 B:值得同情这是 “可怜” 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含义,多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处境悲惨、令人怜悯。但诗句中既无悲惨场景,也无值得同情的对象,与 “露”“月” 构成的美好夜景完全矛盾,因此 B 选项错误。
选项 C:怜爱“怜爱” 侧重带有怜悯的喜爱,情感中包含对对象的 “怜惜” 成分。而诗句仅单纯赞美夜景的可爱,没有任何 “怜悯” 的意味,情感指向不符,因此 C 选项错误。
选项 D:怜惜“怜惜” 强调因对象处境不佳而产生同情、爱惜的情绪。诗句中的 “露” 和 “月” 是自然景物的正常状态,并非处于需要 “怜惜” 的境地,语义不匹配,因此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中古今异义字词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常识判断词语的意义差别。
9.(2024四上·临清期中)下列词语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的是(  )
A.坐井观天 B.走马观花 C.雄伟壮观 D.察言观色
【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选项 A:坐井观天“观” 在此处是动词,意为 “看、观察”。整个成语指坐在井里看天,比喻眼界狭小,只看到局部,与 “天下奇观” 中作为名词的 “观” 含义完全不同,因此 A 选项错误。
选项 B:走马观花“观” 同样是动词,表示 “看”。成语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事物,侧重 “观看” 的动作,与 “天下奇观” 中表 “景象” 的名词含义不符,因此 B 选项错误。
选项 C:雄伟壮观“观” 是名词,指 “景象、样子”。该词用来形容事物宏伟壮丽、景象盛大,与 “天下奇观”(天下罕见的奇异景象)中 “观” 的 “景象” 含义完全一致,因此 C 选项正确。
选项 D:察言观色“观” 为动词,意思是 “观察、留意”。成语指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以揣摩其心意,侧重 “观察” 的动作,与 “天下奇观” 中名词性的 “观” 含义不同,因此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题时要结合所学的语境进行回答。
(2024四上·临清期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0.例:蟋蟀在平台上叫着。蟋蟀在平台上弹琴。(运用本句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柳树在微风中摆动。
11.这难道不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2.我看见了西湖的美景和美妙的声音,心情舒畅极了。(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答案】10.柳树在微风中跳舞。
11.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12.我看见了西湖的美景,听见了美妙的声音,心情舒畅极了。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解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根据要求回答。
10.例句将 “蟋蟀叫着” 改写成 “蟋蟀弹琴”,核心是运用拟人修辞,把动物的动作赋予人的行为。仿写时需保留 “柳树在微风中” 的场景,将 “摆动” 这一自然动作替换为人类的动作,如 “跳舞”“招手”“梳理头发” 等,使柳树具有人的情态。
故答案为:柳树在微风中跳舞。
11.反问句 “难道不是…… 吗?” 的作用是加强肯定语气,改写时需遵循两步:去掉反问词 “难道” 和句末语气词 “吗”;否定词 “不是” 改为肯定词 “是”,最终保持原意不变,变为陈述语气。
故答案为: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12.“看见” 与 “美妙的声音” 搭配不当,“声音” 只能通过听觉感知,不能用 “看见” 描述。修改方法:用 “增添符号(∧)” 在 “美妙的声音” 前补充 “听见了”;修改后句子:我看见了西湖的美景,听见了美妙的声音,心情舒畅极了。
故答案为:我看见了西湖的美景,听见了美妙的声音,心情舒畅极了。
(2024四上·临清期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3.老师用韩愈的名言“   ,孰能无惑?”来鼓励我们要多问问题。
14.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此景象真可谓“可怜九月初三夜,   ”啊。
15.农历的二月和八月,气温忽高忽低,天气变化无常,早上可能要穿棉衣,中午就换上单衣了,所以说:“   。”
1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笃行之”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的分析,切实地力行。
【答案】13.人非生而知之者
14.露似真珠月似弓
15.二八月,乱穿衣
16.明辨之
【知识点】谚语;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书写时注意汉字的规范性。
13.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师说》是一篇议论文,核心观点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是文中的经典论据,用来反驳 “耻学于师” 的观念。句子字面意思是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所有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题干中 “老师鼓励我们多问问题”,正是利用这句话的逻辑 —— 既然人人都有疑惑,提问就是正常且必要的,与语境完全契合。
故答案为:人非生而知之者
14.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诗为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题干描述的 “初月升起”“凉露下降”“露珠像珍珠”,正是对后两句诗场景的直接还原。“真珠” 在古代即 “珍珠”,是通假用法,这是古诗中的常见表达,不能按现代习惯误写为 “珍珠”;“月似弓” 形容初三的月牙像弯弓,与 “露似真珠” 构成对偶,共同突出夜景的清新可爱,与题干中 “更为美好的境界” 相呼应。
故答案为:露似真珠月似弓
15.“二八月” 指农历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月份处于冬春、夏秋交替之际,气温波动大,早晚温差悬殊。“乱穿衣” 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因天气多变,衣着厚薄不一的现象,与题干中 “早上穿棉衣,中午穿单衣” 的描述完全一致。这类气象俗语是民间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语言通俗直白,易记易传播。题干明确给出了 “农历二月和八月”“天气变化无常” 的关键信息,直接指向这句俗语。
故答案为:二八月,乱穿衣
16.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礼记 中庸》,完整句子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系统阐述了儒家倡导的学习五步论,是古代教育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博学之” 指广泛学习,积累知识;“审问之” 指对所学内容详细询问,深入探究;“慎思之” 指谨慎思考,梳理逻辑;“明辨之” 指清楚分辨是非、真伪,是 “慎思” 后的必然步骤;“笃行之” 指切实践行所学,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故答案为:明辨之
17.(2024四上·临清期中)口语交际。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四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通过神奇的想象,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个神话人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答案】大家好!我最喜欢的神话人物是《哪吒闹海》里的哪吒!你们看他多酷啊!年纪小小的,却有混天绫、乾坤圈这么厉害的法宝,还敢去东海找龙王讲道理,就算面对龙王的威胁也一点不害怕。我特别佩服他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劲儿,遇到困难不低头,还会保护老百姓,这样勇敢又正义的哪吒,谁能不喜欢呢!
【知识点】推荐介绍
【解析】【分析】口语交际的核心是 “让听众听懂、感兴趣”,因此内容设计遵循两大原则:突出神话的 “神奇感”:神话故事的核心是 “神奇想象”,所以介绍时必须包含人物的特殊能力(如哪吒的法宝、盘古的创世能力)或奇幻经历(如大禹治水的十三年、盘古劈开混沌),这些细节能快速勾起听众兴趣,符合神话体裁的特点。贴合 “介绍” 的口语逻辑:介绍时采用 “总 - 分 - 总” 的简单结构:先点明 “喜欢的人物”,再用 1-2 个具体事例讲清 “为什么喜欢”,最后简单总结人物特质。避免复杂句式,多用短句和口语化表达(如 “你们看他多酷啊”“谁能不喜欢呢”),符合 “向大家分享” 的轻松场景。
故答案为:大家好!我最喜欢的神话人物是《哪吒闹海》里的哪吒!你们看他多酷啊!年纪小小的,却有混天绫、乾坤圈这么厉害的法宝,还敢去东海找龙王讲道理,就算面对龙王的威胁也一点不害怕。我特别佩服他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劲儿,遇到困难不低头,还会保护老百姓,这样勇敢又正义的哪吒,谁能不喜欢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梳理和对比文章的内容。
(2024四上·临清期中)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薛谭学讴 (ōu)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技,自谓③尽之,遂④辞归。秦青弗⑤止,饯⑥行于郊衢,抚节悲歌⑦,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⑧求反⑨,终身不敢言归。
①讴(ōu): 唱歌。②穷: 尽、完。③谓: 以为 ④遂: 于是/就。
⑤弗:没有。⑥饯:设酒送行。⑦悲歌:慷慨悲壮的歌。⑧谢:道歉。
⑨反: 通“返”,返回。
18.解释下列画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自谓尽之:   
②秦青弗止:   
④终身不敢言归:   
19.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0.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案】18.向;穷尽、学完;阻止;说、提及
19.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说(要)回家
20.学习任何技能都不能满足于表面收获,要看到自身差距,保持谦逊态度,才能真正学有所成;教育或引导他人时,与其强行阻拦,不如用实际实力让对方认识到问题,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更有效;人难免会有认知偏差或骄傲情绪,关键是发现错误后能主动纠正,这种态度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解题时要结合所给内容进行回答。
18.①“于” 在此处表示动作的对象,指薛谭 “向” 秦青学习唱歌,是文言文中 “于” 表 “向” 的常见用法。
②“尽” 结合注释②“尽、完”,此处指薛谭自认为 “学完” 了秦青的技艺,“之” 代指 “秦青的技艺”,故 “尽” 为 “穷尽、学完”。
③“止” 结合语境 “秦青弗止”,指秦青没有 “阻止” 薛谭离开,“弗” 表 “没有”,修饰 “止”,明确 “止” 的含义为 “阻止”。
④“言” 在此处为动词,指薛谭终身不敢 “说” 回家,“言归” 即 “说要回去”,故 “言” 为 “说、提及”。
故答案为:向;穷尽、学完;阻止;说、提及
19.乃:于是、就(文言中表顺承关系的副词,不可漏译);谢:道歉(注释⑧明确,不可误译为 “感谢”,“感谢” 与薛谭 “自满后知错” 的语境矛盾);求反:请求返回(“求” 是 “请求”,“反” 通 “返”,注释⑨明确,需译出通假字含义,不可直接写 “反”);言归:说(要)回家(“言” 是 “说”,“归” 是 “回家”,需补充 “要” 字,使现代汉语语义完整,避免译为 “说回家” 过于生硬)。原句无主语 “秦青”,但 “谢”(道歉)的对象是秦青,翻译时需补充 “向秦青”,否则变成 “薛谭于是道歉”,读者无法明确道歉对象,语义不完整;“求反” 后省略 “(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薛谭道歉是为了返回学习,补充后逻辑更连贯,故完整翻译为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说(要)回家”。
故答案为: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说(要)回家
20.从薛谭的角度:警惕 “自满”,保持学习谦逊。薛谭 “未穷青之技”(没学完秦青的技艺)就 “自谓尽之”,体现 “浅尝辄止、盲目自满” 的问题;后因秦青的歌声意识到自身不足,“谢求反” 并 “终身不敢言归”,说明 “认识到不足、及时改正” 才能进步。学习任何技能都不能满足于表面收获,要看到自身差距,保持谦逊态度,才能真正学有所成。从秦青的角度:用 “实力” 引导,而非 “强制” 阻止。秦青面对薛谭的辞归,没有 “弗止”(不阻止),也没有批评,而是通过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的实力展示,让薛谭主动认错,体现 “用自身能力感染、教育他人” 的智慧。教育或引导他人时,与其强行阻拦,不如用实际实力让对方认识到问题,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更有效。从整体情节:“知错能改” 是成长的重要品质
薛谭的核心转变是 “从自满到认错”,若他坚持不回头,就无法学到真正的技艺;而 “谢求反” 的行为让他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最终 “终身不敢言归”,说明 “及时改正错误” 能避免错失机会。人难免会有认知偏差或骄傲情绪,关键是发现错误后能主动纠正,这种态度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故答案为:学习任何技能都不能满足于表面收获,要看到自身差距,保持谦逊态度,才能真正学有所成;教育或引导他人时,与其强行阻拦,不如用实际实力让对方认识到问题,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更有效;人难免会有认知偏差或骄傲情绪,关键是发现错误后能主动纠正,这种态度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2024四上·临清期中)现代文阅读。
藏在水晶球里的鱼
妻子出差带回一个水晶球工艺品。水晶球做工精致、玲珑剔透,女儿爱不释手地欣赏着。她惊讶地发现水晶球里面居然有一条红色的小金鱼在欢快地游动着。
女儿不解地问□“妈妈,这条鱼是怎么装进球里面的?”
“人们先做一个空心的水晶球,然后在球上钻一个小孔,把水和小鱼放进球里再把小孔封死就行了。”妻子说。
“那小鱼是不是很快就会死啊!”女儿____地说。
“这你不用担心,人们在水晶球里注水时加入了制氧剂和食物,足够小鱼活半年了。”妻子解释说。
“那半年后呢?”女儿接着问。
“小鱼因为缺氧就死掉了。”妻子____地说□女儿听了这话沉默了。
五个月后的一天,我下班一进家门就听见女儿呜呜的哭声,妻子的脸色也很难看,一问才知道女儿把水晶球摔破了。
“水晶球摔破就算了,何必动手打女儿呢!”我抱起女儿____地对妻子说。
“她是故意摔破水晶球的……”妻子一脸怒气地说。
“孩子,你为什么要把水晶球摔破呢?”我柔声问女儿。
“如果我不把水晶球摔破,里面的这条小鱼就只剩一个月的生命了。”女儿____说。
那一刻我和妻子都沉默不语,女儿的话深深感动了我。是女儿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知道人世间只有心怀至善,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21.在文中的□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2.在横线里填上描写人物神情的词语。
23.一家人对待小金鱼的态度一样吗?各是怎样的?
24.读了短文,你想说些什么?
【答案】21.:。
22.焦急;平静;心疼;认真
23.不一样。妻子漠视小鱼,将其视为工艺品的附属;“我” 起初忽视,后被女儿打动;女儿珍视小鱼生命,主动救它。
24.我想说,生命不分大小,都值得被珍视。女儿用简单的善良守护了小鱼的生命,也让我们明白:比起精致的工艺品,心怀至善、尊重每一个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品质。我们应该像女儿一样,不忽视微小的生命,保持纯粹的善良。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梳理文章的结构,注意所给内容。
21.第一处:女儿不解地问□“妈妈,这条鱼是怎么装进球里面的?”
提示语 “女儿不解地问” 位于引语前面,此时提示语后需用冒号(:) ,表示引出后面的对话内容,这是 “提示语在前” 的标准标点格式,不能用逗号或句号。
第二处:“小鱼因为缺氧就死掉了。” 妻子____地说□女儿听了这话沉默了。
提示语 “妻子____地说” 位于引语中间,且引语前后均为完整句子,此时提示语后需用句号(。) ,再另起一句写 “女儿听了这话沉默了”。若提示语后用逗号,则表示引语未结束,与本题中前后引语均完整的情况不符。
故答案为::。
22.第一处:“那小鱼是不是很快就会死啊!” 女儿____地说。
女儿的话带着担忧和不安,担心小鱼的生命,因此神情应体现 “担忧、着急”,可填焦急(或担忧、急切) 。
第二处:“小鱼因为缺氧就死掉了。” 妻子____地说。
妻子的回答是客观陈述事实,没有强烈情绪,且后文女儿 “沉默”,说明妻子的语气较平淡,可填平静(或平淡、淡然) 。
第三处:“水晶球摔破就算了,何必动手打女儿呢!” 我抱起女儿____地对妻子说。
“我” 的话包含对女儿的心疼和对妻子的轻微责备,态度偏向维护女儿,可填心疼(或责备、不满) 。
第四处:“如果我不把水晶球摔破,里面的这条小鱼就只剩一个月的生命了。” 女儿____说。
女儿摔球是为了救小鱼,说话时应带着 “做了正确的事” 的坚定,也可能因哭泣带着委屈,可填认真(或委屈、坚定) 。
故答案为:焦急;平静;心疼;认真
23.妻子的态度:漠视小鱼生命,视为 “工艺品附属品”。妻子带回水晶球,关注的是 “工艺品” 的精致,未考虑小鱼的生存问题;解释小鱼的存活时间时,用 “足够活半年”“缺氧就死掉” 的客观陈述,无任何同情或在意,将小鱼看作水晶球的 “装饰” 而非鲜活生命。“我” 的态度:起初忽视,后被女儿打动。一开始 “我” 只关注 “妻子打女儿” 和 “水晶球摔破”,未留意小鱼的命运,态度偏向解决家人矛盾;听到女儿的话后 “沉默不语”“被感动”,才意识到小鱼的生命价值,态度从 “忽视” 转变为 “认同女儿的善举”。女儿的态度:珍视小鱼生命,主动守护善良。女儿从一开始就担忧小鱼的生死(反复追问 “会不会死”“半年后呢”),始终将小鱼看作 “需要保护的生命”;为了让小鱼活下去,故意摔破水晶球,用实际行动守护小鱼,是唯一真正在意小鱼生命的人。
故答案为:不一样。妻子漠视小鱼,将其视为工艺品的附属;“我” 起初忽视,后被女儿打动;女儿珍视小鱼生命,主动救它。
24.生命平等:无论生命大小,都应被尊重
女儿没有因为小鱼 “小” 就忽视它的生命,反而主动守护,启示我们:即使是微小的生命(如小鱼、小草),也有生存的权利,不应因 “有用” 或 “好看” 而漠视。
孩童的善良:保持纯粹的同理心
女儿的善举源于 “纯粹的心疼”,没有考虑 “水晶球是否值钱”,启示我们:成人容易被功利(如工艺品的价值)左右,而孩童的善良更纯粹,我们应学习这种不掺杂利益的 “至善”。
“最美的风景”:善良比物质更珍贵
短文结尾的 “最美风景” 不是精致的水晶球,而是女儿的善良举动,启示我们:物质的美好(如工艺品)是暂时的,而心怀善良、守护生命的行为,才是更珍贵、更动人的 “风景”。
故答案为:我想说,生命不分大小,都值得被珍视。女儿用简单的善良守护了小鱼的生命,也让我们明白:比起精致的工艺品,心怀至善、尊重每一个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品质。我们应该像女儿一样,不忽视微小的生命,保持纯粹的善良。
(2024四上·临清期中)填空题
25.常将有日思无日,   。
26.宜未雨而绸缪,   。
27.千里送毫毛,   。
28.忠言逆耳利于行,   。
29.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
A.心有灵犀一点通 B.良药苦口利于病 C.礼轻情意重
D.毋临渴而掘井 E.莫把无时当有时
【答案】25.莫把无时当有时
26.毋临渴而掘井
27.礼轻情意重
28.良药苦口利于病
29.A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谚语的理解,需区分 “俗语、名言、诗句” 的体裁差异,避免将不同类型的句子混淆。
25.这是中国传统民间劝诫俗语,无明确单一作者,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的处世智慧,常见于各类家训、蒙学读物中,核心用于教导人们懂得节俭与规划。前半句 “常将有日思无日” 意为 “在生活富足、物资充足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面临的匮乏日子”,强调 “提前思虑”;后半句 “莫把无时当有时” 则是对前半句的补充与警示,意为 “不要在匮乏时才后悔,更不能把贫困的日子当作富足时那样挥霍”,两句共同构成 “居安思危、勤俭持家” 的完整劝诫逻辑,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莫把无时当有时
26.出自儒家经典《朱子家训》(也作《朱柏庐治家格言》),原文为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是古代家庭教育中关于 “提前准备” 的重要训诫。“未雨而绸缪” 指 “没下雨时就修补好门窗”,比喻 “提前做好准备”;“临渴而掘井” 指 “口渴了才去挖井”,比喻 “事到临头才仓促准备,为时已晚”。前半句提 “正面做法”,后半句说 “反面教训”,通过对比强化 “提前规划、防患未然” 的道理,语义衔接紧密。
故答案为:毋临渴而掘井
27.源自民间谚语,后因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等文学作品的引用而广为人知,常用来形容 “礼物虽不贵重,但其中包含的情感非常深厚”。“千里送毫毛” 描述 “从千里之外送来一根毫毛(极廉价的物品)”,突出 “礼物的价值低、路程远”;后半句 “礼轻情意重” 则点明核心——重点不在礼物本身,而在送礼人的心意与这份情谊的珍贵,常用于安慰或强调 “情谊比物质重要”,比如朋友送了不贵的礼物时,可用这句话表达理解与感谢。
故答案为:礼轻情意重
28.出自《史记 留侯世家》,是刘邦谋士张良劝诫刘邦的话,原文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后成为劝人 “虚心接受批评” 的经典名言。前半句 “良药苦口利于病” 以 “苦口的药虽然难喝,但能治病” 作类比,引出后半句 “忠言逆耳利于行”——“听起来不顺耳的忠言,虽然让人不舒服,但能帮助人改正错误、做好事情”。通过 “药” 与 “话” 的类比,让抽象的 “接受批评” 道理更易理解,两句逻辑紧密,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良药苦口利于病
29.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之间深厚情谊的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是诗中流传最广的名句。前半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 意为 “身上没有像彩凤那样的翅膀,不能一起飞翔”,表达 “无法近距离相伴” 的遗憾;后半句需补充 “心意相通” 的内容。选项 A “心有灵犀一点通” 指 “彼此的心意像有灵犀(古代传说中能通灵性的犀牛)一样,一点就能相通”,完美承接前半句的遗憾,突出 “虽不能相伴,却心意相连”,符合诗句意境;
选项 B “良药苦口利于病” 是前(4)题的上句,与本题诗句无关;
选项 C “礼轻情意重” 是前(3)题的后半句,属于俗语,非诗句;
选项 D “毋临渴而掘井” 是前(2)题的后半句,属于名言,非诗句;
选项 E “莫把无时当有时” 是前(1)题的后半句,属于俗语,非诗句。
故答案为:A
30.(2024四上·临清期中)题目:▲真好
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爸爸”“妈妈”“奶奶”“老师”“邻居”等;
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好在哪里。别忘了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或者心理进行细致描写哟!不少于450字。
【答案】奶奶真好
周末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厨房就传来 “叮叮当当” 的声响。我揉着眼睛走过去,看见奶奶正站在灶台前,围裙上沾了点面粉,像撒了把星星。“醒啦?” 她转过身,眼角的皱纹挤成甜甜的月牙,“知道你爱吃荠菜饺子,我早上去菜场挑了最新鲜的。”
我凑到案板边,奶奶正低头剁馅,菜刀起落间,翠绿的荠菜和粉嫩的肉末渐渐融在一起。她左手按着眼角,时不时抬手揉一揉——前几天奶奶说眼睛有点花,可还是坚持要自己剁馅,说 “机器绞的不如手剁的香”。我想帮忙,她却把我往旁边推了推:“你坐着等就好,小心油溅到衣服上。” 说话时,她的手没停,指尖沾了点馅,还不忘往我嘴里送:“尝尝咸淡,是不是你喜欢的味道?”
饺子下锅时,锅里的水 “咕嘟咕嘟” 冒泡,奶奶拿着勺子轻轻推动,生怕饺子煮破。等饺子浮起来,她捞起一个吹了吹,递到我手里:“小心烫,慢点儿吃。” 我咬开外皮,荠菜的清香混着肉汁在嘴里散开,抬头看见奶奶正盯着我笑,手里还拿着纸巾,随时准备帮我擦嘴角。
吃完饺子,我要收拾碗筷,奶奶却抢着把碗摞起来:“你去写作业,这些我来就行。” 她端着碗走向水池,阳光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我忽然发现,奶奶的背比以前弯了些,洗碗时要微微踮着脚。可每当我说起这些,她总摆手:“奶奶身子好着呢,能给你做爱吃的,就开心。”
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我心里暖暖的。奶奶的好,藏在清晨的荠菜馅里,藏在递来饺子时的温度里,藏在每一句 “你坐着就好” 的牵挂里。这样的奶奶,真好。
【知识点】写人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补充:明确写作对象提示中限定横线上可填 “爸爸、妈妈、奶奶” 等身边熟悉的人,核心是 **“选择自己有真实情感、能回忆具体细节的对象”**。
避免选 “陌生名人”(如 “科学家真好”),这类对象缺乏生活细节支撑,易写得空洞;
优先选有 “专属故事” 的人(如总为你做早餐的妈妈、帮你修玩具的邻居),能让 “好” 的特质更具体。
内容要求:用 “具体事例” 凸显 “好”这是题目的核心考点,“好” 不能只靠形容词(如 “奶奶很温柔”),必须通过1-2 个完整事例展现,事例需包含 “场景、动作、语言”:
示例:写 “奶奶真好”,不能只说 “奶奶关心我”,而要写 “奶奶冒雨给我送忘带的作业本,衣服湿了一半却先摸我的书包干没干”,用 “冒雨送作业” 的事例 +“摸书包” 的动作,让 “好” 可感可知。
描写要求:细化 “表情、动作、语言、心理”这是让作文生动的关键,需在事例中嵌入细节:
表情:如 “妈妈帮我改作业时,眉头皱了又松,最后笑着说‘这个思路比上次清楚多啦’”,用 “皱眉、笑” 的表情体现妈妈的耐心;
心理:如 “看到爸爸把我摔碎的存钱罐粘好,还补上我最喜欢的卡通贴纸,我鼻子突然有点酸”,用 “鼻子酸” 的心理,传递对爸爸的感动。
【点评】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立体文中多处细节让 “奶奶” 的形象活起来:外貌与动作:“围裙上沾了点面粉,像撒了把星星”“左手按着眼角,时不时抬手揉一揉”“捞起饺子吹了吹”,用具体动作展现奶奶的细心与年迈;语言与神态:“眼角的皱纹挤成甜甜的月牙”“盯着我笑”“你坐着等就好,小心油溅到衣服上”,温柔的语言和神态,凸显奶奶的慈爱;心理与场景呼应:“奶奶的背比以前弯了些,洗碗时要微微踮着脚”,通过 “我” 的观察,暗含对奶奶的心疼,让情感更真实。情感表达自然,结尾点题有力没有直白喊 “奶奶真好”,而是将情感藏在场景里——“荠菜的清香混着肉汁在嘴里散开”“阳光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最后用 “奶奶的好,藏在清晨的荠菜馅里,藏在递来饺子时的温度里” 总结,既呼应题目,又让 “好” 有了具体落点,情感真挚不刻意。
1 / 1山东省聊城市临清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1.(2024四上·临清期中)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2024四上·临清期中)读拼音写词语。
fān gǔn shà shí huǎn màn xuè yè bēi cǎn
jìng pèi shèn zhòng chóng dié yín chàng ào mì
3.(2024四上·临清期中)写出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闷雷   (mèn mēn) 悄无声息    (qiāo qiǎo)
家雀儿    (qiǎo què) 惩 罚    (chěng chéng)
(2024四上·临清期中)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4.
      不入 上   入    鸦雀       齐头      
   崩   裂    疲   竭    吹   淋    隐   现
5.再写出两个描写神仙的四字词语。
      
6.写出两个和“   隐   现”格式相同的词语。
      
7.(2024四上·临清期中)《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  )
A.题目 B.古指额头 C.书写 D.做题
8.(2024四上·临清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句中,“可怜”的意思是(  )
A.可爱 B.值得同情 C.怜爱 D.怜惜
9.(2024四上·临清期中)下列词语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的是(  )
A.坐井观天 B.走马观花 C.雄伟壮观 D.察言观色
(2024四上·临清期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0.例:蟋蟀在平台上叫着。蟋蟀在平台上弹琴。(运用本句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柳树在微风中摆动。
11.这难道不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2.我看见了西湖的美景和美妙的声音,心情舒畅极了。(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024四上·临清期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3.老师用韩愈的名言“   ,孰能无惑?”来鼓励我们要多问问题。
14.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此景象真可谓“可怜九月初三夜,   ”啊。
15.农历的二月和八月,气温忽高忽低,天气变化无常,早上可能要穿棉衣,中午就换上单衣了,所以说:“   。”
1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笃行之”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的分析,切实地力行。
17.(2024四上·临清期中)口语交际。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四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通过神奇的想象,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个神话人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024四上·临清期中)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薛谭学讴 (ōu)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技,自谓③尽之,遂④辞归。秦青弗⑤止,饯⑥行于郊衢,抚节悲歌⑦,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⑧求反⑨,终身不敢言归。
①讴(ōu): 唱歌。②穷: 尽、完。③谓: 以为 ④遂: 于是/就。
⑤弗:没有。⑥饯:设酒送行。⑦悲歌:慷慨悲壮的歌。⑧谢:道歉。
⑨反: 通“返”,返回。
18.解释下列画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自谓尽之:   
②秦青弗止:   
④终身不敢言归:   
19.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0.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2024四上·临清期中)现代文阅读。
藏在水晶球里的鱼
妻子出差带回一个水晶球工艺品。水晶球做工精致、玲珑剔透,女儿爱不释手地欣赏着。她惊讶地发现水晶球里面居然有一条红色的小金鱼在欢快地游动着。
女儿不解地问□“妈妈,这条鱼是怎么装进球里面的?”
“人们先做一个空心的水晶球,然后在球上钻一个小孔,把水和小鱼放进球里再把小孔封死就行了。”妻子说。
“那小鱼是不是很快就会死啊!”女儿____地说。
“这你不用担心,人们在水晶球里注水时加入了制氧剂和食物,足够小鱼活半年了。”妻子解释说。
“那半年后呢?”女儿接着问。
“小鱼因为缺氧就死掉了。”妻子____地说□女儿听了这话沉默了。
五个月后的一天,我下班一进家门就听见女儿呜呜的哭声,妻子的脸色也很难看,一问才知道女儿把水晶球摔破了。
“水晶球摔破就算了,何必动手打女儿呢!”我抱起女儿____地对妻子说。
“她是故意摔破水晶球的……”妻子一脸怒气地说。
“孩子,你为什么要把水晶球摔破呢?”我柔声问女儿。
“如果我不把水晶球摔破,里面的这条小鱼就只剩一个月的生命了。”女儿____说。
那一刻我和妻子都沉默不语,女儿的话深深感动了我。是女儿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知道人世间只有心怀至善,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21.在文中的□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2.在横线里填上描写人物神情的词语。
23.一家人对待小金鱼的态度一样吗?各是怎样的?
24.读了短文,你想说些什么?
(2024四上·临清期中)填空题
25.常将有日思无日,   。
26.宜未雨而绸缪,   。
27.千里送毫毛,   。
28.忠言逆耳利于行,   。
29.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
A.心有灵犀一点通 B.良药苦口利于病 C.礼轻情意重
D.毋临渴而掘井 E.莫把无时当有时
30.(2024四上·临清期中)题目:▲真好
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爸爸”“妈妈”“奶奶”“老师”“邻居”等;
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好在哪里。别忘了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或者心理进行细致描写哟!不少于4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字体结构:“嫦娥”“碧”“海” 等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比例均衡,比如 “娥” 左边 “女” 字旁窄,右边 “我” 宽;“碧” 上下结构需对齐,下方 “石” 字要稳。笔画顺序:复杂笔画的字(如 “灵药” 的 “灵”、“夜夜” 的 “夜”),先写中间再写两边,避免笔画拥挤,比如 “灵” 先写 “彐”,再写 “火”。整体布局:句子共 14 个字,抄写时尽量让每个字间距相等,上下对齐,避免某部分字过密或过疏,保持卷面整洁。
故答案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解题时要注意汉字的结构,注意汉字的笔画和笔顺。
2.【答案】翻滚;霎时;缓慢;血液;悲惨;敬佩;慎重;重叠;吟唱;奥秘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翻滚:
“翻” 左窄右宽,左边 “番” 注意上面是 “釆”(撇下有两点),不要写成 “采”;右边 “羽” 的两个 “习” 要上下对齐,避免一高一低。
“滚” 左窄右宽,左边 “氵” 呈弧形排列;右边 “衮” 中间是 “公”,不要漏写中间的 “丶”,底部 “衣” 的撇捺要舒展。
血液:
“血” 独体字,撇画要直,下部 “皿” 的竖画间距均匀,不要写成 “血” 的简写形式(少写中间一横)。
“液” 左窄右宽,左边 “氵”;右边 “夜” 中间是 “亠”+“夕”,不要漏写 “夕” 上面的 “丶”,底部 “丶” 不能丢。
敬佩:
“敬” 左窄右宽,左边 “苟” 的竖弯钩要圆润;右边 “攵” 的撇要穿插到 “苟” 下方,捺画要长而有力。
“佩” 左窄右宽,左边 “亻”;右边 “佩” 的中间是 “巾”,不要写成 “币”,最后一竖要直。
二、上下结构词语:注意对齐与笔画顺序
霎时:
“霎” 上宽下窄,上面 “雨” 字头的竖要短,横折钩要圆润,覆盖下方;下面 “妾” 先写 “立”,再写 “女”,“女” 的撇点要舒展,避免与 “立” 粘连。
慎重:
“慎” 左窄右宽(偏左右结构),左边 “忄” 的竖要直;右边 “真” 先写 “十”,再写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底部 “八” 的撇捺要打开。
奥秘:
“奥” 上宽下窄,上面 “釆”(撇下两点),不要写成 “采”;下面 “米” 的横画要平,竖画要直,四点间距均匀。
“秘” 左窄右宽,左边 “禾” 的撇要短;右边 “必” 先写 “心”,再写撇,“心” 的三点要呈弧形排列。
三、独体字 / 特殊结构词语:注意笔顺与整体形态
缓慢:
“缓” 左窄右宽,左边 “纟” 的提画要短;右边 “爰” 先写 “爫”,再写 “冖”,最后写 “又”,不要漏写 “冖”。
“慢” 左窄右宽,左边 “忄”;右边 “曼” 的横画要均匀,底部 “又” 的撇捺要舒展,避免整体过扁。
悲惨:
“悲” 上下结构,上面 “非” 的两竖要直,中间两横间距均匀;下面 “心” 的三点要呼应,不要写得过大。
“惨” 左窄右宽,左边 “忄”;右边 “参” 的撇要长,下面 “三撇” 要平行,间距相等。
吟唱:
“吟” 左窄右宽,左边 “口” 要小,位置偏上;右边 “今” 的撇不要出头,捺画要短。
“唱” 左右等宽,左边 “口”;右边 “昌” 上下两个 “日” 要对齐,不要写成 “目”,底部横画要长。
故答案为:翻滚;霎时;缓慢;血液;悲惨;敬佩;慎重;重叠;吟唱;奥秘
【点评】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解题时要注意汉字的结构和笔顺,注意汉字的规范书写,书写时注意“霎、重叠”等词语的书写。
3.【答案】mēn;qiāo;què;chěng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闷雷:
正确读音为 “mèn”,“闷” 读 “mèn” 时表示 “声音低沉、不响亮”,符合 “闷雷(声音低沉的雷声)” 的语境;读 “mēn” 时多表示 “空气不流通、使人感到不舒服”(如 “闷热”),故 “mēn” 是错误读音。
悄无声息:
正确读音为 “qiǎo”,“悄” 读 “qiǎo” 时表示 “寂静、没有声音”,搭配 “无声息” 强调安静;读 “qiāo” 时多表示 “悄悄、偷偷”(如 “悄悄话”),不适合 “悄无声息” 的语境,故 “qiāo” 是错误读音。
家雀儿:
正确读音为 “qiǎo”,“雀” 读 “qiǎo” 时是口语化用法,用于 “家雀儿”“雀盲眼” 等特定词语;读 “què” 时是书面语常用音(如 “麻雀”“孔雀”),故 “què” 是错误读音。
惩罚:
正确读音为 “chéng”,“惩” 只有 “chéng” 一个读音,无 “chěng” 的读法,“chěng” 常误读自 “逞(chěng)强” 等形近字,属于常见读音混淆,故 “chěng” 是错误读音。
故答案为:mēn;qiāo;què;chěng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回答。
【答案】4.格;格;天;地;无;声;并;进;山;地;精;力;风;雨;若;若
5.腾云驾雾;神通广大
6.若;若;自由自在;半信半疑
【知识点】补充成语;成语运用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含义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和成语的格式进行回答。
4.格格不入(1-2 空:格、格):固定搭配为 “格格 + 不入”,“格格” 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整体指 “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群体不协调”。
上天入地(3-4 空:天、地):成语指 “能飞到天上,也能钻入地下”,常用来形容 “本领极大、无所不能”,符合 “突破空间限制” 的语义。
鸦雀无声(5-6 空:无、声):形容 “环境极度安静,没有一点声音”,“鸦雀” 代指鸟类(连乌鸦、麻雀都不叫),“无声” 直接表安静,是固定搭配,需通过 “鸦雀” 的意象记忆,避免与 “悄无声息” 的无动物意象混淆。
齐头并进(7-8 空:并、进):“齐头” 指 “多方面、多事物不分先后”,“并进” 指 “一起前进、发展”,固定指 “多个对象同步推进”,如 “两队人马齐头并进”,不能写成 “齐头并走”,“进” 更侧重 “发展、前进” 的动态感。
山崩地裂(9-10 空:山、地):以 “山倒塌、地裂开” 的剧烈自然场景,形容 “声势浩大、变化剧烈”,“山崩” 与 “地裂” 为并列关系,“山”“地” 为固定空间对应词,顺序不可颠倒。
精疲力竭(11-12 空:精、力):指 “精神和体力都完全耗尽”,“精疲”(精神疲惫)与 “力竭”(力气用尽)为并列结构,课内重点积累此写法,需与 “筋疲力竭” 区分(后者侧重 “身体筋骨疲劳”,前者侧重 “精神 + 体力”,本题考察 “精疲力竭”)。
风吹雨淋(13-14 空:风、雨):描述 “经受风吹和雨淋的艰苦处境”,如 “树苗在户外风吹雨淋”,“风吹” 与 “雨淋” 为并列的自然考验,“风”“雨” 为固定自然元素,顺序不可颠倒。
若隐若现(15-16 空:若、若):“ABAC” 格式成语,“若”(好像、仿佛)为固定重复首字,“隐”(隐藏、模糊)与 “现”(显现、清晰)为反义,整体指 “事物模糊不清,时而隐藏、时而显现”,如 “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
故答案为:格;格;天;地;无;声;并;进;山;地;精;力;风;雨;若;若
5.腾云驾雾:直接描写神仙 “乘着云朵、驾着雾气飞行” 的标志性动作,如 “孙悟空腾云驾雾”,精准体现神仙 “突破空间、自由飞行” 的特质,是最典型的神仙相关成语。
神通广大:指神仙 “本领高超、无所不能”,可涵盖 “上天入地、呼风唤雨” 等多种能力,如 “观音菩萨神通广大”,确保与 “能力” 主题统一。
故答案为:腾云驾雾;神通广大
6.自由自在(1-2 空:自、由):首字 “自” 重复(A=A),第二字 “由”、第四字 “在” 不同(B≠C),完全符合 “ABAC” 格式。指 “不受约束、安闲舒适”,如 “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是课内常见且易记忆的 ABAC 式成语。
半信半疑(3-4 空:半、疑):首字 “半” 重复(A=A),第二字 “信”、第四字 “疑” 不同(B≠C),贴合 “ABAC” 格式要求。指 “既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如 “他对这个消息半信半疑”,“信” 与 “疑” 为反义,进一步强化格式特征。
故答案为:若;若;自由自在;半信半疑
7.【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选项 A:题目
“题目” 是 “题” 在现代的常用名词含义,指文章、诗篇的标题。但在 “题西林壁” 这个短语中,“题” 后面直接接了 “西林壁”(物体),构成的是 “动词 + 宾语” 的结构,而非 “名词 + 修饰语” 的结构。若 “题” 是 “题目”,则 “题西林壁” 会理解为 “关于西林壁的题目”,与诗句实际表达的 “在西林壁上留下文字” 的含义完全不符,因此 A 选项错误。
选项 B:古指额头
“题” 在古代确实有 “额头” 的含义,例如《楚辞 招魂》中 “雕题黑齿”,指的是在额头上雕刻花纹。但这一含义属于生僻义项,且仅用于描述人体部位,与 “西林壁”(墙壁)这一物体毫无关联,无法代入诗句语境,因此 B 选项错误。
选项 C:书写
“题” 在文言文中常作动词,意为 “书写、题写”,特指在器物、墙壁、书籍等载体上留下文字。从诗句背景看,这首诗是苏轼游览庐山时,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创作并书写的,“题西林壁” 即 “在西林壁上书写(诗文)”,完全符合 “动词 + 宾语” 的语法结构和实际情境,因此 C 选项正确。
选项 D:做题
“做题” 是 “题” 在现代口语中的衍生含义,指解答习题、题目,属于动词用法,但该含义是现代教育场景下产生的,并非文言文或古诗中的用法。古诗创作中不存在 “做(题目)西林壁” 的逻辑,与诗句语境完全脱节,因此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的古诗内容进行回答。
8.【答案】A
【知识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选项 A:可爱“可怜” 在此处为古今异义,是 “可爱、惹人喜爱” 的意思。诗句通过 “露似珍珠月似弓” 的比喻,描绘出九月初三夜晚露珠晶莹、月牙纤弯的清新画面,“可怜” 恰好呼应了这种对夜景的喜爱与赞美,符合全诗轻快、愉悦的氛围,因此 A 选项正确。
选项 B:值得同情这是 “可怜” 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含义,多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处境悲惨、令人怜悯。但诗句中既无悲惨场景,也无值得同情的对象,与 “露”“月” 构成的美好夜景完全矛盾,因此 B 选项错误。
选项 C:怜爱“怜爱” 侧重带有怜悯的喜爱,情感中包含对对象的 “怜惜” 成分。而诗句仅单纯赞美夜景的可爱,没有任何 “怜悯” 的意味,情感指向不符,因此 C 选项错误。
选项 D:怜惜“怜惜” 强调因对象处境不佳而产生同情、爱惜的情绪。诗句中的 “露” 和 “月” 是自然景物的正常状态,并非处于需要 “怜惜” 的境地,语义不匹配,因此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中古今异义字词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常识判断词语的意义差别。
9.【答案】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选项 A:坐井观天“观” 在此处是动词,意为 “看、观察”。整个成语指坐在井里看天,比喻眼界狭小,只看到局部,与 “天下奇观” 中作为名词的 “观” 含义完全不同,因此 A 选项错误。
选项 B:走马观花“观” 同样是动词,表示 “看”。成语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事物,侧重 “观看” 的动作,与 “天下奇观” 中表 “景象” 的名词含义不符,因此 B 选项错误。
选项 C:雄伟壮观“观” 是名词,指 “景象、样子”。该词用来形容事物宏伟壮丽、景象盛大,与 “天下奇观”(天下罕见的奇异景象)中 “观” 的 “景象” 含义完全一致,因此 C 选项正确。
选项 D:察言观色“观” 为动词,意思是 “观察、留意”。成语指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以揣摩其心意,侧重 “观察” 的动作,与 “天下奇观” 中名词性的 “观” 含义不同,因此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题时要结合所学的语境进行回答。
【答案】10.柳树在微风中跳舞。
11.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12.我看见了西湖的美景,听见了美妙的声音,心情舒畅极了。
【知识点】修改病句;句式转换;仿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解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根据要求回答。
10.例句将 “蟋蟀叫着” 改写成 “蟋蟀弹琴”,核心是运用拟人修辞,把动物的动作赋予人的行为。仿写时需保留 “柳树在微风中” 的场景,将 “摆动” 这一自然动作替换为人类的动作,如 “跳舞”“招手”“梳理头发” 等,使柳树具有人的情态。
故答案为:柳树在微风中跳舞。
11.反问句 “难道不是…… 吗?” 的作用是加强肯定语气,改写时需遵循两步:去掉反问词 “难道” 和句末语气词 “吗”;否定词 “不是” 改为肯定词 “是”,最终保持原意不变,变为陈述语气。
故答案为: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12.“看见” 与 “美妙的声音” 搭配不当,“声音” 只能通过听觉感知,不能用 “看见” 描述。修改方法:用 “增添符号(∧)” 在 “美妙的声音” 前补充 “听见了”;修改后句子:我看见了西湖的美景,听见了美妙的声音,心情舒畅极了。
故答案为:我看见了西湖的美景,听见了美妙的声音,心情舒畅极了。
【答案】13.人非生而知之者
14.露似真珠月似弓
15.二八月,乱穿衣
16.明辨之
【知识点】谚语;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书写时注意汉字的规范性。
13.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师说》是一篇议论文,核心观点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是文中的经典论据,用来反驳 “耻学于师” 的观念。句子字面意思是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所有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题干中 “老师鼓励我们多问问题”,正是利用这句话的逻辑 —— 既然人人都有疑惑,提问就是正常且必要的,与语境完全契合。
故答案为:人非生而知之者
14.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诗为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题干描述的 “初月升起”“凉露下降”“露珠像珍珠”,正是对后两句诗场景的直接还原。“真珠” 在古代即 “珍珠”,是通假用法,这是古诗中的常见表达,不能按现代习惯误写为 “珍珠”;“月似弓” 形容初三的月牙像弯弓,与 “露似真珠” 构成对偶,共同突出夜景的清新可爱,与题干中 “更为美好的境界” 相呼应。
故答案为:露似真珠月似弓
15.“二八月” 指农历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月份处于冬春、夏秋交替之际,气温波动大,早晚温差悬殊。“乱穿衣” 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因天气多变,衣着厚薄不一的现象,与题干中 “早上穿棉衣,中午穿单衣” 的描述完全一致。这类气象俗语是民间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语言通俗直白,易记易传播。题干明确给出了 “农历二月和八月”“天气变化无常” 的关键信息,直接指向这句俗语。
故答案为:二八月,乱穿衣
16.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礼记 中庸》,完整句子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系统阐述了儒家倡导的学习五步论,是古代教育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博学之” 指广泛学习,积累知识;“审问之” 指对所学内容详细询问,深入探究;“慎思之” 指谨慎思考,梳理逻辑;“明辨之” 指清楚分辨是非、真伪,是 “慎思” 后的必然步骤;“笃行之” 指切实践行所学,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故答案为:明辨之
17.【答案】大家好!我最喜欢的神话人物是《哪吒闹海》里的哪吒!你们看他多酷啊!年纪小小的,却有混天绫、乾坤圈这么厉害的法宝,还敢去东海找龙王讲道理,就算面对龙王的威胁也一点不害怕。我特别佩服他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劲儿,遇到困难不低头,还会保护老百姓,这样勇敢又正义的哪吒,谁能不喜欢呢!
【知识点】推荐介绍
【解析】【分析】口语交际的核心是 “让听众听懂、感兴趣”,因此内容设计遵循两大原则:突出神话的 “神奇感”:神话故事的核心是 “神奇想象”,所以介绍时必须包含人物的特殊能力(如哪吒的法宝、盘古的创世能力)或奇幻经历(如大禹治水的十三年、盘古劈开混沌),这些细节能快速勾起听众兴趣,符合神话体裁的特点。贴合 “介绍” 的口语逻辑:介绍时采用 “总 - 分 - 总” 的简单结构:先点明 “喜欢的人物”,再用 1-2 个具体事例讲清 “为什么喜欢”,最后简单总结人物特质。避免复杂句式,多用短句和口语化表达(如 “你们看他多酷啊”“谁能不喜欢呢”),符合 “向大家分享” 的轻松场景。
故答案为:大家好!我最喜欢的神话人物是《哪吒闹海》里的哪吒!你们看他多酷啊!年纪小小的,却有混天绫、乾坤圈这么厉害的法宝,还敢去东海找龙王讲道理,就算面对龙王的威胁也一点不害怕。我特别佩服他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劲儿,遇到困难不低头,还会保护老百姓,这样勇敢又正义的哪吒,谁能不喜欢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解题时要注意梳理和对比文章的内容。
【答案】18.向;穷尽、学完;阻止;说、提及
19.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说(要)回家
20.学习任何技能都不能满足于表面收获,要看到自身差距,保持谦逊态度,才能真正学有所成;教育或引导他人时,与其强行阻拦,不如用实际实力让对方认识到问题,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更有效;人难免会有认知偏差或骄傲情绪,关键是发现错误后能主动纠正,这种态度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解题时要结合所给内容进行回答。
18.①“于” 在此处表示动作的对象,指薛谭 “向” 秦青学习唱歌,是文言文中 “于” 表 “向” 的常见用法。
②“尽” 结合注释②“尽、完”,此处指薛谭自认为 “学完” 了秦青的技艺,“之” 代指 “秦青的技艺”,故 “尽” 为 “穷尽、学完”。
③“止” 结合语境 “秦青弗止”,指秦青没有 “阻止” 薛谭离开,“弗” 表 “没有”,修饰 “止”,明确 “止” 的含义为 “阻止”。
④“言” 在此处为动词,指薛谭终身不敢 “说” 回家,“言归” 即 “说要回去”,故 “言” 为 “说、提及”。
故答案为:向;穷尽、学完;阻止;说、提及
19.乃:于是、就(文言中表顺承关系的副词,不可漏译);谢:道歉(注释⑧明确,不可误译为 “感谢”,“感谢” 与薛谭 “自满后知错” 的语境矛盾);求反:请求返回(“求” 是 “请求”,“反” 通 “返”,注释⑨明确,需译出通假字含义,不可直接写 “反”);言归:说(要)回家(“言” 是 “说”,“归” 是 “回家”,需补充 “要” 字,使现代汉语语义完整,避免译为 “说回家” 过于生硬)。原句无主语 “秦青”,但 “谢”(道歉)的对象是秦青,翻译时需补充 “向秦青”,否则变成 “薛谭于是道歉”,读者无法明确道歉对象,语义不完整;“求反” 后省略 “(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薛谭道歉是为了返回学习,补充后逻辑更连贯,故完整翻译为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说(要)回家”。
故答案为: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请求返回(继续学习),终身不敢再说(要)回家
20.从薛谭的角度:警惕 “自满”,保持学习谦逊。薛谭 “未穷青之技”(没学完秦青的技艺)就 “自谓尽之”,体现 “浅尝辄止、盲目自满” 的问题;后因秦青的歌声意识到自身不足,“谢求反” 并 “终身不敢言归”,说明 “认识到不足、及时改正” 才能进步。学习任何技能都不能满足于表面收获,要看到自身差距,保持谦逊态度,才能真正学有所成。从秦青的角度:用 “实力” 引导,而非 “强制” 阻止。秦青面对薛谭的辞归,没有 “弗止”(不阻止),也没有批评,而是通过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的实力展示,让薛谭主动认错,体现 “用自身能力感染、教育他人” 的智慧。教育或引导他人时,与其强行阻拦,不如用实际实力让对方认识到问题,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更有效。从整体情节:“知错能改” 是成长的重要品质
薛谭的核心转变是 “从自满到认错”,若他坚持不回头,就无法学到真正的技艺;而 “谢求反” 的行为让他获得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最终 “终身不敢言归”,说明 “及时改正错误” 能避免错失机会。人难免会有认知偏差或骄傲情绪,关键是发现错误后能主动纠正,这种态度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故答案为:学习任何技能都不能满足于表面收获,要看到自身差距,保持谦逊态度,才能真正学有所成;教育或引导他人时,与其强行阻拦,不如用实际实力让对方认识到问题,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更有效;人难免会有认知偏差或骄傲情绪,关键是发现错误后能主动纠正,这种态度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答案】21.:。
22.焦急;平静;心疼;认真
23.不一样。妻子漠视小鱼,将其视为工艺品的附属;“我” 起初忽视,后被女儿打动;女儿珍视小鱼生命,主动救它。
24.我想说,生命不分大小,都值得被珍视。女儿用简单的善良守护了小鱼的生命,也让我们明白:比起精致的工艺品,心怀至善、尊重每一个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品质。我们应该像女儿一样,不忽视微小的生命,保持纯粹的善良。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梳理文章的结构,注意所给内容。
21.第一处:女儿不解地问□“妈妈,这条鱼是怎么装进球里面的?”
提示语 “女儿不解地问” 位于引语前面,此时提示语后需用冒号(:) ,表示引出后面的对话内容,这是 “提示语在前” 的标准标点格式,不能用逗号或句号。
第二处:“小鱼因为缺氧就死掉了。” 妻子____地说□女儿听了这话沉默了。
提示语 “妻子____地说” 位于引语中间,且引语前后均为完整句子,此时提示语后需用句号(。) ,再另起一句写 “女儿听了这话沉默了”。若提示语后用逗号,则表示引语未结束,与本题中前后引语均完整的情况不符。
故答案为::。
22.第一处:“那小鱼是不是很快就会死啊!” 女儿____地说。
女儿的话带着担忧和不安,担心小鱼的生命,因此神情应体现 “担忧、着急”,可填焦急(或担忧、急切) 。
第二处:“小鱼因为缺氧就死掉了。” 妻子____地说。
妻子的回答是客观陈述事实,没有强烈情绪,且后文女儿 “沉默”,说明妻子的语气较平淡,可填平静(或平淡、淡然) 。
第三处:“水晶球摔破就算了,何必动手打女儿呢!” 我抱起女儿____地对妻子说。
“我” 的话包含对女儿的心疼和对妻子的轻微责备,态度偏向维护女儿,可填心疼(或责备、不满) 。
第四处:“如果我不把水晶球摔破,里面的这条小鱼就只剩一个月的生命了。” 女儿____说。
女儿摔球是为了救小鱼,说话时应带着 “做了正确的事” 的坚定,也可能因哭泣带着委屈,可填认真(或委屈、坚定) 。
故答案为:焦急;平静;心疼;认真
23.妻子的态度:漠视小鱼生命,视为 “工艺品附属品”。妻子带回水晶球,关注的是 “工艺品” 的精致,未考虑小鱼的生存问题;解释小鱼的存活时间时,用 “足够活半年”“缺氧就死掉” 的客观陈述,无任何同情或在意,将小鱼看作水晶球的 “装饰” 而非鲜活生命。“我” 的态度:起初忽视,后被女儿打动。一开始 “我” 只关注 “妻子打女儿” 和 “水晶球摔破”,未留意小鱼的命运,态度偏向解决家人矛盾;听到女儿的话后 “沉默不语”“被感动”,才意识到小鱼的生命价值,态度从 “忽视” 转变为 “认同女儿的善举”。女儿的态度:珍视小鱼生命,主动守护善良。女儿从一开始就担忧小鱼的生死(反复追问 “会不会死”“半年后呢”),始终将小鱼看作 “需要保护的生命”;为了让小鱼活下去,故意摔破水晶球,用实际行动守护小鱼,是唯一真正在意小鱼生命的人。
故答案为:不一样。妻子漠视小鱼,将其视为工艺品的附属;“我” 起初忽视,后被女儿打动;女儿珍视小鱼生命,主动救它。
24.生命平等:无论生命大小,都应被尊重
女儿没有因为小鱼 “小” 就忽视它的生命,反而主动守护,启示我们:即使是微小的生命(如小鱼、小草),也有生存的权利,不应因 “有用” 或 “好看” 而漠视。
孩童的善良:保持纯粹的同理心
女儿的善举源于 “纯粹的心疼”,没有考虑 “水晶球是否值钱”,启示我们:成人容易被功利(如工艺品的价值)左右,而孩童的善良更纯粹,我们应学习这种不掺杂利益的 “至善”。
“最美的风景”:善良比物质更珍贵
短文结尾的 “最美风景” 不是精致的水晶球,而是女儿的善良举动,启示我们:物质的美好(如工艺品)是暂时的,而心怀善良、守护生命的行为,才是更珍贵、更动人的 “风景”。
故答案为:我想说,生命不分大小,都值得被珍视。女儿用简单的善良守护了小鱼的生命,也让我们明白:比起精致的工艺品,心怀至善、尊重每一个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品质。我们应该像女儿一样,不忽视微小的生命,保持纯粹的善良。
【答案】25.莫把无时当有时
26.毋临渴而掘井
27.礼轻情意重
28.良药苦口利于病
29.A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谚语的理解,需区分 “俗语、名言、诗句” 的体裁差异,避免将不同类型的句子混淆。
25.这是中国传统民间劝诫俗语,无明确单一作者,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的处世智慧,常见于各类家训、蒙学读物中,核心用于教导人们懂得节俭与规划。前半句 “常将有日思无日” 意为 “在生活富足、物资充足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面临的匮乏日子”,强调 “提前思虑”;后半句 “莫把无时当有时” 则是对前半句的补充与警示,意为 “不要在匮乏时才后悔,更不能把贫困的日子当作富足时那样挥霍”,两句共同构成 “居安思危、勤俭持家” 的完整劝诫逻辑,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莫把无时当有时
26.出自儒家经典《朱子家训》(也作《朱柏庐治家格言》),原文为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是古代家庭教育中关于 “提前准备” 的重要训诫。“未雨而绸缪” 指 “没下雨时就修补好门窗”,比喻 “提前做好准备”;“临渴而掘井” 指 “口渴了才去挖井”,比喻 “事到临头才仓促准备,为时已晚”。前半句提 “正面做法”,后半句说 “反面教训”,通过对比强化 “提前规划、防患未然” 的道理,语义衔接紧密。
故答案为:毋临渴而掘井
27.源自民间谚语,后因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等文学作品的引用而广为人知,常用来形容 “礼物虽不贵重,但其中包含的情感非常深厚”。“千里送毫毛” 描述 “从千里之外送来一根毫毛(极廉价的物品)”,突出 “礼物的价值低、路程远”;后半句 “礼轻情意重” 则点明核心——重点不在礼物本身,而在送礼人的心意与这份情谊的珍贵,常用于安慰或强调 “情谊比物质重要”,比如朋友送了不贵的礼物时,可用这句话表达理解与感谢。
故答案为:礼轻情意重
28.出自《史记 留侯世家》,是刘邦谋士张良劝诫刘邦的话,原文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后成为劝人 “虚心接受批评” 的经典名言。前半句 “良药苦口利于病” 以 “苦口的药虽然难喝,但能治病” 作类比,引出后半句 “忠言逆耳利于行”——“听起来不顺耳的忠言,虽然让人不舒服,但能帮助人改正错误、做好事情”。通过 “药” 与 “话” 的类比,让抽象的 “接受批评” 道理更易理解,两句逻辑紧密,缺一不可。
故答案为:良药苦口利于病
29.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之间深厚情谊的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是诗中流传最广的名句。前半句 “身无彩凤双飞翼” 意为 “身上没有像彩凤那样的翅膀,不能一起飞翔”,表达 “无法近距离相伴” 的遗憾;后半句需补充 “心意相通” 的内容。选项 A “心有灵犀一点通” 指 “彼此的心意像有灵犀(古代传说中能通灵性的犀牛)一样,一点就能相通”,完美承接前半句的遗憾,突出 “虽不能相伴,却心意相连”,符合诗句意境;
选项 B “良药苦口利于病” 是前(4)题的上句,与本题诗句无关;
选项 C “礼轻情意重” 是前(3)题的后半句,属于俗语,非诗句;
选项 D “毋临渴而掘井” 是前(2)题的后半句,属于名言,非诗句;
选项 E “莫把无时当有时” 是前(1)题的后半句,属于俗语,非诗句。
故答案为:A
30.【答案】奶奶真好
周末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厨房就传来 “叮叮当当” 的声响。我揉着眼睛走过去,看见奶奶正站在灶台前,围裙上沾了点面粉,像撒了把星星。“醒啦?” 她转过身,眼角的皱纹挤成甜甜的月牙,“知道你爱吃荠菜饺子,我早上去菜场挑了最新鲜的。”
我凑到案板边,奶奶正低头剁馅,菜刀起落间,翠绿的荠菜和粉嫩的肉末渐渐融在一起。她左手按着眼角,时不时抬手揉一揉——前几天奶奶说眼睛有点花,可还是坚持要自己剁馅,说 “机器绞的不如手剁的香”。我想帮忙,她却把我往旁边推了推:“你坐着等就好,小心油溅到衣服上。” 说话时,她的手没停,指尖沾了点馅,还不忘往我嘴里送:“尝尝咸淡,是不是你喜欢的味道?”
饺子下锅时,锅里的水 “咕嘟咕嘟” 冒泡,奶奶拿着勺子轻轻推动,生怕饺子煮破。等饺子浮起来,她捞起一个吹了吹,递到我手里:“小心烫,慢点儿吃。” 我咬开外皮,荠菜的清香混着肉汁在嘴里散开,抬头看见奶奶正盯着我笑,手里还拿着纸巾,随时准备帮我擦嘴角。
吃完饺子,我要收拾碗筷,奶奶却抢着把碗摞起来:“你去写作业,这些我来就行。” 她端着碗走向水池,阳光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我忽然发现,奶奶的背比以前弯了些,洗碗时要微微踮着脚。可每当我说起这些,她总摆手:“奶奶身子好着呢,能给你做爱吃的,就开心。”
看着奶奶忙碌的身影,我心里暖暖的。奶奶的好,藏在清晨的荠菜馅里,藏在递来饺子时的温度里,藏在每一句 “你坐着就好” 的牵挂里。这样的奶奶,真好。
【知识点】写人类作文
【解析】【分析】题目补充:明确写作对象提示中限定横线上可填 “爸爸、妈妈、奶奶” 等身边熟悉的人,核心是 **“选择自己有真实情感、能回忆具体细节的对象”**。
避免选 “陌生名人”(如 “科学家真好”),这类对象缺乏生活细节支撑,易写得空洞;
优先选有 “专属故事” 的人(如总为你做早餐的妈妈、帮你修玩具的邻居),能让 “好” 的特质更具体。
内容要求:用 “具体事例” 凸显 “好”这是题目的核心考点,“好” 不能只靠形容词(如 “奶奶很温柔”),必须通过1-2 个完整事例展现,事例需包含 “场景、动作、语言”:
示例:写 “奶奶真好”,不能只说 “奶奶关心我”,而要写 “奶奶冒雨给我送忘带的作业本,衣服湿了一半却先摸我的书包干没干”,用 “冒雨送作业” 的事例 +“摸书包” 的动作,让 “好” 可感可知。
描写要求:细化 “表情、动作、语言、心理”这是让作文生动的关键,需在事例中嵌入细节:
表情:如 “妈妈帮我改作业时,眉头皱了又松,最后笑着说‘这个思路比上次清楚多啦’”,用 “皱眉、笑” 的表情体现妈妈的耐心;
心理:如 “看到爸爸把我摔碎的存钱罐粘好,还补上我最喜欢的卡通贴纸,我鼻子突然有点酸”,用 “鼻子酸” 的心理,传递对爸爸的感动。
【点评】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立体文中多处细节让 “奶奶” 的形象活起来:外貌与动作:“围裙上沾了点面粉,像撒了把星星”“左手按着眼角,时不时抬手揉一揉”“捞起饺子吹了吹”,用具体动作展现奶奶的细心与年迈;语言与神态:“眼角的皱纹挤成甜甜的月牙”“盯着我笑”“你坐着等就好,小心油溅到衣服上”,温柔的语言和神态,凸显奶奶的慈爱;心理与场景呼应:“奶奶的背比以前弯了些,洗碗时要微微踮着脚”,通过 “我” 的观察,暗含对奶奶的心疼,让情感更真实。情感表达自然,结尾点题有力没有直白喊 “奶奶真好”,而是将情感藏在场景里——“荠菜的清香混着肉汁在嘴里散开”“阳光照在她花白的头发上”,最后用 “奶奶的好,藏在清晨的荠菜馅里,藏在递来饺子时的温度里” 总结,既呼应题目,又让 “好” 有了具体落点,情感真挚不刻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