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 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 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你为何发抖 ”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
我说:“流水声 鸟声 孩子的吵闹声 女人的洗衣声 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 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 ”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
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 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 “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 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D. 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B. 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 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 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3. 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概括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4.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这二者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何以明之?
魏与赵攻韩齐田忌为将而救之直走大梁魏将庞涓去韩而归。孙膑谓田忌说:“披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用兵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曰:‘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军。’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明日为二万灶。”涓喜曰:“吾固知齐卒怯也。入吾地三日,士卒亡已过半。”乃弃其步兵,与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膑度其暮至马陵。道狭而多险,可伏兵。乃斫大树白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令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见火举而发。”涓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书。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乃自刭,曰:“果成竖子之名也。”
虞诩为武都郡,羌率众遮诩于陈仓崤谷,诩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子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三十里,以戒不虞。’今且行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既多,吾徐行则易为所及,疾行则彼不测之。且虏见吾灶多,谓郡兵来至。孙子见弱,吾示强,势不同也。”
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因形而作,此变通之理也。
(节选自《长短经·变通》)
材料二:
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虚设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曰:“形人而我无形。”
汉末,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操将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率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曹操北救延。荀攸说操曰:“今兵少不可敌,若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河向其后,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操从之。绍闻操兵将渡,即分兵西应之。操乃率军兼行趋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迎战。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之,斩良,遂解白马之围。
(节选自《百战奇略·形战》)
5.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与赵攻韩A齐B田忌为将C而救之D直走E大梁F魏将庞涓G去韩而归。
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以明之”中的“何以”,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谁与”结构相同。
B.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中“使”,与《琵琶行》(并序)“使快弹数曲”中“使”意思相同。
C. 文中“乃斫大树白书之曰”的“书”字,与文中“见白书”的“书”字意思、用法均不相同。
D. “曹操北救延”中的“北”,与《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中“北”用法不相同。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膑精准地估计到了庞涓将在天黑时赶到马陵,于是利用马陵复杂的地形设伏打败了庞涓。
B. 面对羌人的拦藏,虞诩率军疾行,对此,有人很是不解,认为这违反了兵法上的谆谆告诫。
C. 材料二认为,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时,应分散兵力,化整为零,之后寻找战机,痛击敌人。
D. 官渡之战中,曹操因采纳了荀攸合理化建议,从而调动了袁绍的军队,解除了白马之围。
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涓乃自刭,曰:“果成竖子之名也”
(2)公到延津,若将渡河向其后,绍必西应之。
9. 材料二中说:“形人而我无形”,即“用制造虚形假象的办法诱使敌人暴露弱点,而把我军的真实目的隐藏起来”。材料一中的“灶”之例很好地印证这一观点,试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小题,21分)
课内阅读,完成小题
10.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 从“飞度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展开,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
C. 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 这是一首记梦诗,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11.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古江山”,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赞美历史上的孙权,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那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出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了历史上的耻辱。
D.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廉颇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12. 下列对杜甫《登高》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用凝练的语言从形、声、色等方面描绘眼前的景物,动静、虚实结合,呈现了夔州一带浓郁的秋景图。
B. 颈联诗人从时空两面着笔,高度概括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把羁旅之愁、孤病之苦等多种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
C. 杜甫是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写出了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和无法释怀的家国之忧。
D. 本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跌宕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突破了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课外阅读,完成小题(12分)
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①喧谤声。
曾参②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注】①贝锦: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②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门徒。《战国策·秦策二》:“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一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 诗歌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 “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的深挚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D. 诗歌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席间再作
葛立方
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②举。
[注]①水芝,荷花异名。②流霞,神话中的仙酒,此处指美酒。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既写荷花颜色之美,也写荷花开放之盛;“袅袅”写荷花随风摆动的样子,表现出其体态之轻盈。
B. “西风”“淡烟”“疏雨”等既交代荷花生长的自然环境,又衬托出荷花“袅袅”“盈盈”的生动情态。
C. “展杯觞”“盈盈女”两句表现了词人面对美丽的景色和多情的女子,急不可耐地举杯畅饮的勃勃兴致。
D. 词的上片写荷花,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下片写人物的活动,同时将写荷花和写饮酒结合了起来。
15. 这首词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叠词运用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__________”道出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迷恋山景不觉天色已晚的情景,充满了奇幻色彩。
(5)杜甫《登高》中,以“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6)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的余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夜筝》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化用了此句。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下,艺术的创作与商业运作正积极拥抱互联网。由于短视频、公众号、网络平台等,使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缩短了。______就工艺而言,“物”的属性难以跨越屏幕的阻隔,即使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依旧要思考:在当下,是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中为什么使用工艺?
从古至今,工艺制作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的质量,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工艺品种_________地选择了艺术化发展方向,随后又开始探索回归自身并服务于生活的合适路径。工艺不只是艺术品,从非遗的角度来说,回归生活才是最有力的传承。艺术探索与生活化回归,是当代工艺的_________,前者致力于解决工艺的“可能”,后者体现工艺的“需要”。传统工艺要满足当代生活的需求,并不是易事。这要求工艺家深入理解当代生活空间,包括家居空间和公共空间。我们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刺绣等工艺的使用,它们也常______在各类博物馆里给人以观赏的愉悦。作为“古色古香”之物,它们在这里的功用主要不是供生活所需,而是在向我们讲解过去的生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而 不期而遇 一体两面 摆设
B. 然而 不期而遇 相辅相成 陈设
C. 因而 不约而同 相辅相成 摆设
D. 然而 不约而同 一体两面 陈设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短视频、公众号、电商平台等,使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缩短了。
B. 短视频、公众号、电商平台等,缩短着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
C. 短视频、公众号、网络平台等,缩短着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
D. 短视频、公众号、网络平台等,使艺术与受众、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缩短了。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D.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四、文学短评(10分)
20. 阅读下面这首词,写一篇25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诗歌意象、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五、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谁的青春道路上没有泥泞?谁的人生诗行中没有波折?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有青年前途之迷茫,有中年生活之辛酸,有老年人生之遗憾……。或许是举步维艰的逆风时刻,或许是被风吹落低谷的至暗时刻,沉闷、龃龉、反复和踌躇,是每个人绕不开的心灵黑洞。
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浪花里,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不被大风吹倒”的少年?
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1~4题答案】
【答案】1. C 2. A
3. ①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
②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或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
4. ①不矛盾,本文是一个关于英雄的梦,也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梦。
②周瑜是“我”心目中真正英雄。在旷野、帐篷、鼓角声的背景下,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闯入“我”的梦境里,这是在战场上足智多谋、建功立业的英雄。然而,当“我”面对这样的英雄时,却宁愿这样的英雄倒下,成为一介布衣。
③英雄和平凡并不矛盾,和平的守卫者更是大英雄。小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淳朴至善的美好情怀,表达了作者希望友爱和平的愿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5~9题答案】
【答案】5. ADF 6. D
7. C 8. (1)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一片混乱,庞涓于是就自杀了,临死前他说:“这一仗果真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2)您率领部分人马到延津,摆出好像将要渡过黄河攻打他们后方的样子,袁绍必定会西来应战。
9. ①面对魏军凶悍勇猛,轻视齐军的特点,孙膑采取“减灶”示弱之策迷惑敌人;
②而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虞诩采用“增灶”示强的计谋吓唬敌人。
③他们均用制造虚形假象的办法诱使敌人暴露弱点,而把自己真实目的隐藏起来,从而战胜了敌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小题,21分)
课内阅读,完成小题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课外阅读,完成小题(12分)
【13题答案】
【答案】B
【14~15题答案】
【答案】14. C 15. 相同点:两首词都大量使用叠词,音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不同点:①本词句句有叠词,连绵而下,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声韵美;《声声慢》则在起句集中使用叠词,形成了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情调。②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本词通过叠词的运用,表达了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声声慢》则用叠词表达了词人空虚寂寞和凄惨的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6题答案】
【答案】 ①. 周公吐哺 ②. 天下归心 ③. 少无适俗韵 ④. 性本爱丘山 ⑤. 梧桐更兼细雨 ⑥. 千岩万转路不定 ⑦.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⑧.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⑨.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⑩. 别有幽愁暗恨生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 赢得仓皇北顾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17~19题答案】
【答案】17. D 18. B
19. C
四、文学短评(10分)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意象角度
《定风波》中,“雨”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更是苏轼心境的具象化表达。开篇“穿林打叶声”的雨,带着急促的冲击力,是贬谪逆境的象征——政治打压的寒意、人生困顿的狼狈,都藏在这喧嚣雨声里。但苏轼以“莫听”二字破局,让雨的压迫感渐弱。
词中“竹杖芒鞋”与“马”对比,又让意象更显层次:“竹杖芒鞋”是清贫处境的写照,却带着自在随性;“马”象征着功名利禄的牵绊,反显沉重。直至结尾“也无风雨也无晴”,雨与晴的对立彻底消解,“雨”不再是困扰,而是化为过往印记,象征着苏轼已超越境遇起伏,达成内心的通透与旷达。
示例二:情感角度
《定风波》的情感,藏着苏轼历经沧桑后的细腻转变,无激烈悲喜,却有动人力量。开篇遇雨时,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姿态,传递出“不被外界扰心”的定力,此时的情感是冷静的、坚韧的,带着直面困境的坦然。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情感里多了份通透的自在——放下功名利禄的牵绊后,即便身处清贫,也觉身心轻盈,没有对境遇的不满,只剩对当下的接纳。到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情感彻底升华:过往的困顿与顺遂都成过眼云烟,没有执念,没有纠结,只剩对人生起落的淡然,以及对内心平静的坚守,旷达之情尽显。
示例三:手法
苏轼在《定风波》中巧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将一次途中遇雨的日常小事,写成了承载人生哲思的经典之作。词中所写皆是细微之景:“穿林打叶”的雨声、“竹杖芒鞋”的行装、雨后“萧瑟”的归途,这些寻常画面,却暗喻着苏轼的人生境遇——“雨”是贬谪困境,“竹杖芒鞋”是清贫处境,“萧瑟处”是过往的失意。
他不直接言说政治失意的苦闷,也不刻意抒发人生感慨,而是借遇雨、避雨、雨后回望的过程,将对逆境的态度、对功禄的看法、对人生的认知,悄悄融入其中。最后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尾,更是将“雨停”这一小场景,拓展为对“人生起落皆无常”的深刻感悟,让词作兼具生活质感与精神深度,余味悠长。
五、写作(60分)
【21题答案】
【答案】例文:
不惧狂风磨心性,逆风翻盘待黎明
没有人的脚下平坦开阔,没有人的道路开满鲜花。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被风雨浇灌,被荆棘刺痛,然而诚如歌词中唱到的那样:“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因此,逆风而行时,我们当如海燕,不惧暴风,搏击浪潮,以不被大风吹倒的姿态奔赴远方,去迎接黎明之光。
我们常念:“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殊不知此句的后半句更为经典,那便是“常想一二”。虽然命运的逆风总是吹向你我,可是生活如一面镜子,你笑它便笑,你哭它也哭。大风狂虐,我们以笑相迎,这便是人生真正的修行。或闻李白赐金放还之辛酸,但仍然相信自己怀有满身才华,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名言;或闻史铁生瘫痪半生之惨怛,但仍然以乐观豁达的笔调书写平静又汹涌的篇章;或闻叶嘉莹历经丧亲、入狱之罹难,但仍然情牵诗词、续易安灯火照华夏。他们在可以流泪的时候选择了微笑,他们在可以倒下的时候选择了屹立。不枉此生啊,他们将独有的光热无限放大,跨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坷,最终身披人类精神的黎明之光行至远方。
有人不惧狂风活成楷模,也有人彷徨踌躇、被风吹落低谷跌入心灵的黑洞。“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酒未尽、楚歌起,汉军重重围困,西楚霸王的雄风已是铩羽殆尽。江山易主、美人已逝,怒吼的狂风四面八方而来,最终,信念的大厦倾颓,乌江流水埋葬了英雄。“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面对那江东父老的救命之船,若项羽能够放下包袱,接受失败,历史会不会换了一番新天地?只可惜,他最终还是“被风吹倒了”,陪伴他的只剩下世人的声声叹息。
古人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揆诸当下,新时代的青年却出现诸多温室中的花朵。有人遇不利便逃避现实,遭打击便一蹶不振,畏挫折便躺平佛系,这样的软弱姿态怎能让我们在时代浪潮的竞逐中站稳脚跟?作为新青年,我们不应在先人的保护伞下安享清凉,而应接受风雨的考验,感受烈阳的炽热。平视磨难,学他人自强不息;笑对苦辣,学他人无惧沧桑;坚定隐忍,学他人不弃希望。不做野草当鲜花,不做庸兵做领袖,练就不凡本领,我们非但不被大风吹倒,我们还要迎风奔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风何以扬帆?无风怎去远航?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浪花里,我们是乘风破浪的少年郎。在有风的地方,我们无惧,我们无畏,我们要去的地方,有黎明破晓的朝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