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赏清空之意境,悟高远之意趣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的说课题目是《赏清空之意境,悟高远之意趣》我将分为以下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小结。
教材分析
这一课从
课程视角分析:古诗词诵读单元关联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同时,也勾连了“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等任务群。新课标要求学生需“体会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单元整体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古诗词诵读单元的第2篇,是一首咏史怀古题材的北宋词。它被放于诵读篇目,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把诵读作为打开此词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在反复诵读体会“清空中有意趣”,以此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课文视角分析: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且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到部分怀古诗词,对怀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有所了解。
王安石的此首《桂枝香·金陵怀古》所遵循的是典型的由今景到往事的怀古词写作思路,学生能够借助以往的知识储备,很快对词有整体的把握和感知。
但由于缺乏思维的深度,分析问题常常停留在表面上较难掌握诗歌诵读的节奏韵律,对诗歌的含义难以深刻理解,不太能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对诗歌中所体现的心情情感难于共鸣。
所以课堂上采用了多读的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促情,先有感性认识在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的赏析。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歌,体会词的诵读要领。
2、思维发展和提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3、审美鉴赏和创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意境美、情感美。
4、文化传承和理解: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欣赏诗文中呈现的壮丽画卷;
2、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3、理解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教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讲授法,游戏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我将分为以下4个环节进行。
(一)第一环节:初读悟情
1.激趣导入
鉴于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王安石的相关知识,在此利用希沃游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以此回顾就知。
2.朗读感知,把握音韵美
通过名师范读、教师导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样式的诵读,使学生读出音韵之美,把握词的情感基调,就能顺利进入赏读研读环节。
(二)环节二:再读感怀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条逻辑主线,即利用学习提示中提到的“清空中有意境”作为切入点,带动学生理解学习。那“清空”“意趣”如何理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1.“清空”
1)请女生齐读上片。
2)“清空”
①对于清空的理解,需要老师建立学习支架。苏轼曾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画本质上是同源审美,诗中可以有画,画中也可以有诗,所以会为诗歌配图,可以检测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在此,让同学小组讨论,推测内涵。
小结:清即意象的清新自然,空即画面的空旷留白。要求意象疏朗意境清幽结构宽松。
②既然此结论是观察图画所得出,结合诗句来进行意境的还原便更加真实,可激发学生想象力,重现王安石眼中的“难足”美景。为达成此目标须进行以下3步:1描述画面构图2明确画面色调3完成画作。重点落在前两步上。在学习之后,学生能够明确诗歌上阕的意象意境。
A.描述画面构图。需找到意象及其位置角度,可以通过想象适当加入一些诗词中未涉及的次要意象。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小组发言人,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意象,该如何安排此意象,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学生需结合写景相关手法进行鉴赏。
明确画面色调。为已安排好物象的上色。小组讨论,结合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澄江似练的练凸显江之澈之净,翠峰应有浓淡,“彩舟”“星河”等。
经过这两步得出结论,明确诗歌场景:上片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选取了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意象,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壮丽又略带萧瑟的场景,那这样的场景谁能不爱呢,谁能不沉浸其中呢,所以诗人用画图难足进行一个收束,展现了诗人对金陵景物的喜爱之情。
学生按照前两个步骤的解读完成画作。
2.意趣
1)请男生齐读下阙
2)意趣
①此处需要结合解读来准确理解“意趣”的内涵,需要老师继续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②结合资料与诗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A.“有所创新”体现在哪?在此我给出知识链接,需小组讨论进行分析,比较王安石与之前一些词人在写景,立意上的不同。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王安石词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逸,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是那些"小园香径”、"残月落花”这些艳科之词所无可比拟的。
B.“立意高远”体现在什么地方?在此我们需准确把握王安石的情感。我会发出如下问题,需小组合作完成: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情感深沉,王安石叹些什么?你叹些什么?
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能感慨朝代兴亡,但王安石却在本词中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居安思危,非常希望宋朝的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摆脱了个人荣辱的小圈子,虽然第二次被罢相,但仍然把眼光放在国家前途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主旨
本词情景交融,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通过对“清空”“意趣”两个概念的认识,完成此环节重要目标:赏清空之意境,悟高远之意趣。
(三)第三环节:品读升华
借助周汝昌《千秋一寸心》里相关的话语来展开此环节,从王安石一人之心引发到中华民族的千万人之心,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为什么他们能当仁不让勇往直前,为什么他们敢当大任,忧国忧民?是因为他们眼中满含热泪,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家国情怀的教育寄予其中。
第四环节:以读促写
为深化学生对于王安石蕴含于词中的深沉爱国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我会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读出情感读出深意。之后我设置如下任务:同学们,假如有一趟穿越时光之旅,你可以穿越千年时光,去遇见半山老人王安石,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请写下你的感想,字数100字以内。
最后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高考大纲要求的必背篇目)
2、简要比较《登岳阳楼》与《桂枝香·金陵怀古》情感异同。
七、教学小结
教师以《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例,从文本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三个层面展开了教学设计工作,通过“清空中有意趣”带领学生朗读、解析古诗词,让他们感受词人的深刻情感、领略词作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历经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古诗词的阅读和学习方法,还能超越时空的限制,与王安石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他在词作中寄托的思想与情感,如此便可达成高阶阅读的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