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声声慢》分层同步限时作业
一、课内知识巩固
1.以下加点字分别有四个义项,请结合句子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
A.经得起,承受得住B.值得 C.胜任 D.可以,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凄凄惨惨戚戚(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B.最难将息(将息:养息,休息)
C.憔悴损(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D.这次第(次第:排列的顺序)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憔悴:指词人面容愁苦黄瘦。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怎么、怎样。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光景,状况。
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淡、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第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第二,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和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
5.词语解释题:
(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 将息:
(2)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损: 堪: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 了得:
6.(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 !
(2)李清照《声声慢》中“ , , ”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 , ”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 、 !”
(5)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 , , ”。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6)李清照《声声慢》中“ , , ?”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7)《声声慢》中“ , !”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8)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 , , ”。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了。
(9)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 , !”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二、对比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菊花
苏洵
骚人足奇思,香草比君子。
况此霜下杰,清芬绝兰茝。
气禀金行秀,德备黄中美。
古来鹤发翁,餐英饮其水。
但恐蓬藋①伤,课仆②加料理。
【注】①蓬藋:野草。②课仆:派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运用屈原的典故,说他创作中常用香草喻君子,这为后文咏菊奠定了情感基调。
B.五、六两句,从菊花的气韵与内在品德两方面展开描写,表现了对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C.“餐英饮其水”化用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作者希望借此能像“鹤发翁”一样长寿。
D.前八句从文学传统、禀气德行、时令特质、诗词典故等几个方面,塑造了菊花形象。
8.苏洵“但恐蓬藋伤,课仆加料理”,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运用了菊花这一意象,这些诗句分别表达了他们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①。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②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②袜刬(chǎn):未穿鞋而以袜践地之意。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不写人物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选取了“蹴罢秋千”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来描写。
B.“慵整”一词用得十分恰当,“纤纤手”既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又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C.“露浓花瘦”一语表明了时间是秋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又借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形象。
D.下片通过“走”“倚”“回首”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和情感。
10.这首词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刻画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文化思维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首诗
李修文
那年冬天,我在一座小县城中的医院里陪护病人,随着春节越来越临近,寒意日渐加深,大雾每一天都弥漫不止,这天早晨,待我在病房里揉着眼睛醒来,却听说同病房里的一个大姐放弃治疗,离开医院寻死去了。那大姐,原本是附近矿山里的出纳,因为早已无矿可采,她也就下岗了多年,虽说得了治不好的病,住在医院里也没有什么人来看她,但是,一天天的,她还是连说带笑的样子,许多时候,她都算得上泼辣。然而,即便如此,当我看过她留在病房中给一个可能前来的人写下的信,我也几乎可以肯定,她是真的出门寻死了。
果然,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她,奇怪的是,直到我离开那小县城,也没有什么人来接受她最后留下的那封信,我还记得,那封信,一直放在简陋病房里的电视柜上,病房里的人们闲来无事之时,总喜欢打开信封,抽出信纸来把玩说笑一会儿,时间长了,那封信便也越来越油腻和残破了,但是,好多年过去了,那封信,我却总也无法忘怀它,信的一开始,那大姐便说:我去死了,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我就只当你会来,反正,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紧接着,她回忆了她和收信的男人一起度过的童年和少年,再往后,她对当初错过他连说了三个对不起,可是,一下子又掉到了她刚刚回忆完的童年和少年里无法自拔,不可自抑地,她写起了当年跟那男人小时候一起在水库里划船的往事。写完了,她抄了一首词,李清照的《武陵春》,这才又说: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反正,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那大姐也许并不知道,被她在信里抄下的《武陵春》,其实也是李清照一辈子里写下的最后一首诗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所谓“扫处即生”,说的便是“风住尘香花已尽”这样的句子,扫除之处,又生新意,其意,大致相当于佛家所说的“缘尽之处,即是缘起之门”,然而,这不尽机缘,于李清照而言却是巨大的损耗——作此诗时,为了躲避金人的驱杀,李清照和众多北人一起南逃,先至杭州,再至金华,而丈夫赵明诚早已亡故,再看眼前,日复一日的哀鸿遍野仍在继续。前一年,李清照骤生大病,身旁的弟弟已经开始四处凑钱为她准备棺木,然而,她还是活了下来,那“扫处即生”的机缘亦随之而来:仍是为了活命与避难,她嫁给了当地人张汝舟,婚后未久,却发现张汝舟之所以收留她,为的只是将赵明诚遗留金石据为己有,按照当时律法,若是女子向官衙提出离异之讼,婚约就算被判无效,女方仍要身陷牢狱之灾,尽管如此,李清照依旧向官衙提出了离异诉状,一如她在给友人的求救信中所写:“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这一首《武陵春》,梁启超说其是感愤时事之作,明人叶文庄却紧紧抓住李清照再嫁而不放,直斥她:“李公不幸而有此女,赵公不幸而有此妇。”可是,我却只看见了一己之身的无力,无力举措,无力抗辩,唯一能够与这无力相匹配的,不是发足狂奔,也不是低头认罪,而是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对,这个李清照,是写下过“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所以,此处的字字句句,其实是兰舟在凝望舴艋舟,是好日子凝望坏日子,说到底,就是那藕花深处的少女在凝望着乱世中的孀妇。春天也好,双溪也罢,请你们全都让位于这一场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吧:现在,这世上有两个李清照,一个看着另外一个,可是,现在的她们,既不打算顺从对方,也不再想要说服对方。
去年冬天,也是临近春节的时候,在从南京前往苏州的高铁上,我曾经接到过一条手机短信,回复过去之后才知道,当年,在河北小县城的医院里,那个放弃了治疗跑出医院去寻死的大姐,她留下的最后一封信,正是写给了给我发来短信的男人。天知道他是怎么找到我的呢?无论怎样,他还是找到了我,还说看过我的书,有一个问题,他一直想问我:尽管他一直都没能找到那大姐的遗体,但他的确早已去那小医院里取回了她留给自己的信,现在,好几年过去之后,他想为她修一座衣冠冢,以此来好好安葬她,他还想在她的墓碑上刻下几句话,所以,他想问问我,那大姐的墓碑上,到底应该刻下哪几句话才好呢?问题来得太突然,一时之间,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不过,没过多久,我所乘坐的高铁疾驰着经过了一条并不宽阔的河流,晦暗的天光下,河流上的几艘机动船缓慢地向前行驶着,却近乎停滞,远远的,一座工厂的围墙外,倒是有几棵梅树被大风摧折,梅花们便纷纷跌落,再被大风席卷着奔入了河水,一下子,我想起了那大姐最后的一封信,如遭电击一般,我片刻不停,给远在河北的男人发去了短信,我对他说,那大姐的墓碑上应该刻下的话,其实也是她最后留给他的那几句话: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对,就是这几句: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
(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最后一首诗”,既指李清照的《武陵春》,也可指大姐在信中留下的文字:“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
B.文章开篇故事切入自然,作者用朴实细腻的文字简单地交代了大姐的经历,重点以“那封信”展现出了大姐的人生际遇。
C.文章以佛家禅语“缘尽之处,即是缘起之门”引出李清照的人生转变,也暗含着她在国破家亡中以佛学来纾解苦痛的人生选择。
D.作者看到梅树被大风摧折,梅花跌落入河流的场景,引出了下文作者关于墓志铭的回复,同时拓宽了生命主题的语义空间。
12.下列对本文语言表达艺术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李清照的《武陵春》为线索,贯穿全文,语言顺畅自然,写作内容跨度大,但没有突兀之感。
B.作者通过《武陵春》来讲述李清照的故事时,诗文典故信手拈来,语言丰赡俊美又含蓄有致,起到了言简意赅、辞近旨远的效果。
C.文章写“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我只当你会来”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D.文章叙写那大姐的故事时,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故事性强,运用首尾呼应等技巧,散文在叙事时呈现出了一种“小说化”的倾向。
13.通读全文,“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中的“凝望”你如何理解?
14.本文讲述大姐故事时插入了李清照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后来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清照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她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 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1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也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之感,这将“凄冷”上升到“美”的高度。
C.读李清照的词要善于解读她的“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
D.国家不幸诗人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16.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分析本文中“愁”有哪些具体内涵
17.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衬,从文中找出两处,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堪:可以,能够。句意:如今还有谁能够去采摘(菊花)呢?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忧愁苦闷的样子。
B.正确。句意:最难以保养将息。
C.正确。句意:枯萎、凋零殆尽。
D.错误。次第:光景,状况。句意:这光景、这情形。
故选D。
3.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B项,“憔悴”解释错误。正确的解释指“黄花的枯荣之貌”。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B.“‘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错误。作者不是说酒量少、酒味淡,而是说再多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
故选B。
5. 乍:刚 将息:保养休息 损:凋零 堪:能 次第:情景,光景; 了得:概括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识记能力。
(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句意是:深秋刚开始冷又有时暖(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休息。“乍暖还寒”,乍:刚刚开始。亦作“乍暖乍寒”;将息:保养休息。
(2)“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意是:园中菊花凋零,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如今还有谁能采摘?损:凋零;堪:能。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句意是: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能概括形容得完呢!次第:情景,光景;了得:概括。
6. 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觅、戚、乍、憔悴、堪。
7.C 8.①苏洵:担心野草遮蔽损伤菊花,派人料理,表达对菊花的珍视与喜爱;②陶渊明:“松菊犹存”体现归隐后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安贫乐道的心境;③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有谁堪摘”,借菊花凋零抒发身世飘零、孤独凄凉之感。
【导语】诗人以屈原“香草比君子”的传统起笔,通过意象,突出菊花凌霜而放的傲骨与清香。诗中既写菊的形色之美,更赋予其道德内涵。用典自然,既承续屈子遗风,又暗含养生之趣。结尾的担忧,流露出对高洁事物易受侵蚀的隐忧。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作者希望借此能像‘鹤发翁’一样长寿”错误。诗中“古来鹤发翁,餐英饮其水”一句,化用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核心是借“鹤发翁餐菊”的典故,突出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药用(或养生)价值,进而强化对菊花的赞美;作者并非直接表达“希望长寿”的个人愿望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苏洵“但恐蓬藋伤,课仆加料理”,以“蓬藋(野草)”反衬菊花,“恐损伤”的担忧、“派人料理”的行动,直接流露对菊花的珍视,深层也暗含对菊花所喻“君子之德”的守护。
②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写归隐后庭院虽荒芜,但象征高洁的青松、菊花仍在。“松菊犹存”不仅是景物描写,更暗喻自己归隐后未失本心,坚守淡泊高洁的品格,传递出安贫乐道、回归自然的心境。
③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黄花(菊花)堆积、憔悴”的衰败之景,映射自身经历战乱、家破人亡后的身世飘零;“无谁堪摘”的孤独,进一步抒发晚年孤苦无依、凄凉落寞的情感,菊花成为个人境遇的象征。
9.C 10.①本词描写了一位少女在客人忽至时的羞赧情状,刻画了一位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②《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词人在残秋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的主人公形象。
【导语】这首《点绛唇》以少女荡秋千后的娇憨情态入笔,通过“慵整纤纤手”“薄汗轻衣透”等细节,生动刻画了闺阁少女的娇羞与灵动。下片“袜刬金钗溜”的慌乱与“倚门回首”的矜持形成微妙对比,以青梅暗喻情窦初开。全词笔触清新,将少女初见来客时既惊且羞、欲走还留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惟妙惟肖,与《声声慢》中饱经沧桑的愁妇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时间是秋天的早晨”错,“露浓花瘦”的“露”并非秋天的露水,而是早晨的露珠,“花瘦”通常指春花含苞或初绽的形态,应该是春天的早晨。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本词刻画了天真娇羞的少女形象。开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以“慵整”写秋千后慵懒姿态,尽显少女娇憨;“薄汗轻衣透”勾勒其活泼后的娇弱。下片“袜刬金钗溜”“和羞走”,生动展现客人突至时的慌乱羞怯;而“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以故作嗅梅的小动作藏住好奇,将少女的纯洁、矜持与灵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声声慢(寻寻觅觅)》则塑造了悲凉愁苦的中年妇人形象。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抒胸臆,叠加“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萧瑟意象,既写秋日凄凉,更暗喻国破家亡、夫死流离的境遇,尽显主人公孤寂落寞、悲苦无依的心境,与本词的少女情态形成鲜明反差。
11.C 12.A 13.①和平时期少女的李清照对乱世中孀居的李清照的凝望;②少年时在水库里划船的大姐对晚年离开医院寻死的大姐的凝望;③“凝望”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人生的漫长和充满挫折。 14.①写出了大姐人生遗憾的普适性,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主题内蕴更加深刻;②李清照的故事为理解大姐故事提供了切入点,使读者更能深入感受大姐的内心;③大姐的人生与李清照的人生相互映照,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富有艺术魅力。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她在国破家亡中以佛学来纾解苦痛的人生选择”错。根据原文“然而,这不尽机缘,于李清照而言却是巨大的损耗”可知,“这不尽机缘”是说李清照晚年坎坷的人生遭遇,并没有提到“以佛学来纾解苦痛”。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章以李清照的《武陵春》为线索”错。《武陵春》只是由大姐故事切入到李清照故事的连接点,起不到串联全文的作用,不是文章的线索。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从“这个李清照,是写下过‘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所以,此处的字字句句,其实是兰舟在凝望舴艋舟,是好日子凝望坏日子,说到底,就是那藕花深处的少女在凝望着乱世中的孀妇”可知,“凝望”是指和平时期少女的李清照对乱世中孀居的李清照的凝望;
从“信的一开始,那大姐便说:我去死了,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我就只当你会来,反正,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了。紧接着,她回忆了她和收信的男人一起度过的童年和少年”可知,“凝望”是少年时在水库里划船的大姐对晚年离开医院寻死的大姐的凝望;
从“春天也好,双溪也罢,请你们全都让位于这一场漫长的、损耗了全部气血的凝望吧:现在,这世上有两个李清照,一个看着另外一个,可是,现在的她们,既不打算顺从对方,也不再想要说服对方”可知,无论是当年的李清照还是现在的大姐,她们的人生都有着不尽的挫折和遗憾,“凝望”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人生的漫长和充满挫折。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本文讲述大姐故事时插入了李清照的故事,“那大姐也许并不知道,被她在信里抄下的《武陵春》,其实也是李清照一辈子里写下的最后一首诗词……”,是因为这位大姐和李清照一样爱情命运坎坷,从而写出了大姐人生遗憾的典型性,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更加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文中插入李清照的故事,“信的一开始,那大姐便说:我去死了,你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我就只当你会来……”“现在,这世上有两个李清照,一个看着另外一个,可是,现在的她们,既不打算顺从对方,也不再想要说服对方”,为理解大姐故事提供了切入点,使读者更能深入感受大姐的内心的无限伤感和无奈;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看,本文讲述大姐故事时插入了李清照的故事,“那大姐也许并不知道,被她在信里抄下的《武陵春》,其实也是李清照一辈子里写下的最后一首诗词……”“现在,这世上有两个李清照,一个看着另外一个,可是,现在的她们,既不打算顺从对方,也不再想要说服对方”,大姐的人生与李清照的人生相互映照,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富有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15.C 16.愁的含义:①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的闲愁,是一种甜蜜的愁;②国破家亡,对国家民族的忧心。③遭遇感情伤害,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熄灭带来的痛苦之愁。④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孤独之愁。⑤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无人倾诉的孤独之愁。 17.①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②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 ③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 ④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 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都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愁”错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意思是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主要是表达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思是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这是李清照后期的诗词,除了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外,还表达对国家命运维艰、个人身世飘零的忧愁,多种愁绪交织在一起。故选C。
16.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文章开篇说“她被当做了愁的化身”,请简要分析本文中“愁”有哪些具体内涵 ”,立足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然后快速提取文本相关信息,仔细读文本,再细致深入地进行分析。信息筛选题的步骤一般为: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筛选要点——整合信息——分点作答。该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信息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但这在李清照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作答。
17.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本题要求从这篇文章中找出两处运用反衬手法的地方,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纵观全文,作者从李清照早年的幸福生活写到了晚年的凄凉处境,用世道的艰难困苦来一步步突出李清照高大美丽的形象,重点描写了她遭受的爱情悲剧和生活磨难,以及当世人对她的不理解,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般的女词人形象: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