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模拟考试作文新题写作指导:“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模拟考试作文新题写作指导:“痕”

资源简介

2026高考模拟考试作文新题写作指导及类题训练
【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痕,是事物留下的印记。它可以是地质变迁后的沧海桑田,历史长河中的金石铭文,也可以是记录生命成长的一卷胶片。有的“痕”历久弥新,有的“痕”随风而逝……如果可以选择,你想留下什么痕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一、审题
(一)材料核心要素拆解
材料围绕“痕”展开,分三个层次讲清楚核心内容,理解时可按步骤抓重点:
1.“痕”是什么:就是事物留下的印记,材料举了三个常见例子——自然里的(比如山川变化留下的痕迹)、历史中的(比如古代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生活中的(比如记录我们长大的照片、视频)。核心是“只要存在过,就会留下印记”。
2.“痕”有什么不一样:有的痕迹能一直被记住、有价值(比如伟人的精神、经典的文化),有的痕迹很快就消失了(比如随手丢的垃圾痕迹、一时的网红话题)。核心是“痕迹的价值不一样,生命力也不一样”。
3.材料问什么:“如果可以选择,你想留下什么痕迹?”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要求我们不能只说“痕迹是什么”,还要主动思考“我要留下有价值的痕迹”,突出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二)核心概念“痕”怎么理解
1.先想“看得见的痕”:比如手上的伤疤、旧书本上的笔记、家里的老物件,这些是具体的、能摸到看到的痕迹。
2.再想“看不见的痕”:这是审题的关键,也是作文能写深刻的地方。比如:
对应“自然之痕”:成长中遇到的挫折教会我们的道理、和朋友相处留下的温暖回忆,这些是人生经历留下的“无形印记”;对应“文明之痕”:医生救死扶伤留下的责任、老师教书育人留下的影响、普通人帮助别人留下的善意,这些是对别人、对社会的“价值印记”;
对应“生命之痕”:自己慢慢养成的好习惯、一直坚持的信念(比如“做事要踏实”)、学会的包容和勇敢,这些是自己内心成长的“精神印记”。
简单说,“痕”不只是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影响自己、帮助别人、留存下来的精神或价值。
(三)“留痕”要抓两个关键维度
材料里其实藏着“留痕”的两种不同方向,写作文时分清这两点,立意会更清晰:
1.表层的“留痕”:就是看得见的成果,比如写了一篇好文章、做了一件具体的好事(比如组织公益活动)、取得的成绩(比如竞赛获奖)。这是“留痕”的具体表现,能让别人直接看到你的行动。
2.深层的“留痕”:是这些行动背后的精神或影响,比如写文章是为了传递正能量、做好事是为了帮别人解决困难、获奖是因为坚持和努力。这种“痕”可能看不见,但能长久影响别人——比如你的坚持鼓励了同学,你的善意让别人也愿意帮助他人。
材料更偏向“深层的留痕”,因为只有这种痕迹才能“历久弥新”,不会轻易消失。
(四)材料逻辑与写作方向
1.材料的逻辑链条:先告诉我们“痕是什么”,再分“好的痕”和“易消失的痕”,最后问“你要留什么痕”。所以写作不能只停留在“介绍痕迹”,必须落到“我的选择和行动”上,形成“理解痕→判断痕的价值→决定留什么痕→怎么留痕”的思路。
2.三个可写的方向:
写“什么样的痕值得留”:比如帮助别人的痕、坚持理想的痕、传递文化的痕,用例子说明这些痕为什么“历久弥新”;
写“怎么留有价值的痕”:比如从身边小事做起(帮同学讲题、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长期坚持(比如坚持读书分享、坚持环保)、心怀善意(不只为自己,也为别人考虑);
写“为什么要主动留痕”:比如人活着不能只图自己舒服,留下有价值的痕,能让人生更有意义,也能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一点好的影响。
(五)审题容易错的地方和避免方法
1.常见错误:
只写“痕迹有哪些”:比如分段写自然的痕、历史的痕、生活的痕,像写说明文,完全没回应“你想留下什么痕”,偏离核心;
把“留痕”想成“追求名气”:比如写“要留下让所有人记住的痕”“要做大事留痕”,忽略了“普通人的善意、坚持也是有价值的痕”,立意太功利;
只说“要留好痕”,不写“怎么留”:比如反复说“我们要留历久弥新的痕”,但没举例子、没讲具体做法,内容空洞;
把“痕”和“回忆”混为一谈:通篇写“回忆里的痕”,但没提“这些回忆的价值”“我要怎么留下类似的好回忆”,没扣住“历久弥新”和“选择”。
2.怎么避免:
动笔前先问自己:“我有没有回答‘我想留下什么痕迹’?”每段话都要和这个问题挂钩;
举例子时,不只说“做了什么”,还要说“这件事留下了什么影响”(比如“我帮老人过马路,他说的谢谢让我更愿意帮别人,这就是我想留的痕”);
别只写“大事”,身边的小事更真实:比如坚持每天给家人做饭、认真帮同学解答疑问,这些小事留下的“温暖的痕”也很有价值。
二、立意展示
1.以精神为笔,留永恒之痕
标题:《留痕于魂,历久弥新》
立意:“历久弥新”的痕迹,本质是精神与价值的沉淀;个体应摒弃功利化的表层留痕,以坚守、创造与奉献为笔,在生命与时代的画卷上留下精神印记,实现存在的永恒意义。
内容要点:
开头:以材料中“痕的命运分野”为切入点,引出“唯有精神之痕能跨越时空,实现真正永恒”的核心观点。
主体一:精神之痕是信念的传承:以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例,说明坚守理想与气节的精神痕迹,如何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养分。
主体二:精神之痕是创造的延续:以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为例,论证专注事业、造福他人的创造痕迹,能持续影响时代发展。
主体三:精神之痕是善意的传递:以平凡人参与志愿服务、热心助人的小事为例,说明微小的善意痕迹虽不张扬,却能温暖人心、凝聚力量,形成持久的社会暖流。
结尾:联系当代青年成长语境,倡导以纯粹的初心、扎实的行动,留下属于自己的精神之痕,让生命在价值传承中永恒。
2.拒绝浮痕,以实干留真痕
标题:《弃浮痕而留真迹,以实干证初心》
立意:“随风而逝”的浮痕多源于浮躁与功利,而“历久弥新”的真痕来自踏实与坚守;成长路上,唯有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实干付出积累,才能留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正痕迹。
内容要点:
开头:由“浮痕易逝,真迹长存”的现象切入,类比人生中“实干留痕”的重要性,提出核心观点。
主体一:浮痕的陷阱:批判当下社会中“为留痕而留痕”的形式主义,如虚假的打卡、空洞的宣传等,说明其缺乏价值支撑,终将被遗忘。
主体二:真痕的根基:以大国工匠数十年深耕技艺、科学家潜心钻研基础理论为例,论证实干是积累真痕的唯一路径,每一份扎实付出都在为痕迹的“永恒”奠基。
主体三:青年的选择:联系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强调拒绝“表面努力”的浮痕,以真学实做积累知识、锤炼能力,才能在人生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结尾:呼吁青年摒弃浮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用实干留下经得起检验的人生真痕。
3.无痕之痕,是为至痕
标题:《善留“无痕之痕”,成就大美人生》
立意:最高境界的“留痕”并非刻意彰显的有形印记,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传承;那些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无痕之痕”,因其纯粹与利他,更能深入人心、历久弥新,成为最珍贵的痕迹。
内容要点:
开头:提出“刻意求痕者易逝,无心留痕者长存”的观点,解读“无痕之痕”的深层内涵。
主体一:教育中的无痕之痕: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家为例,说明他们不追求名利,却以言传身教影响无数学生,这种教育痕迹无声却深远。
主体二:奉献中的无痕之痕:以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默默守护边疆的军人为例,论证他们不求世人知晓,却以奉献守护家国安宁,这种责任痕迹虽无形却厚重。
主体三:日常中的无痕之痕:以邻里间的互助、陌生人的善意提醒等小事为例,说明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互动,虽微小却能传递正能量,形成无形的文明痕迹。
结尾:倡导以“无痕”的心态践行价值,不刻意炫耀付出,不执着于名利回报,以真诚与担当留下浸润人心的“无痕之痕”。
三、佳作评点
雪泥鸿爪,铸心留痕
苏轼曾喟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 “雪泥鸿爪”,恰似天地间灵动且深邃的 “痕”。它不仅铭记着飞鸿的曾经驻足,更以坦然之姿直面风雪的侵蚀与未来的叵测。于此,我领悟到关于 “痕迹” 的深邃启示:真正值得追寻的,并非执意镌刻不朽,而是如鸿雁般,于时间的雪原上留下诚挚的印记。即便这印记终将被新雪掩埋,但其刹那间绽放的光华,以及为后来者指引方向的温暖坐标,已然圆满完成使命。
人类对 “不朽” 的渴慕,如星火般生生不息,渴望在历史的浩瀚天幕上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秦皇横扫六合,统一文字、车轨,其丰功伟绩所留下的痕迹,何其壮阔;汉武开拓边疆,丝绸之路驼铃悠扬,文明交融之痕,何其深远。青史之上,这般 “历久弥新” 的痕迹,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坚实脊梁。《左传》亦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此 “三不朽” 如北极星般,为无数仁人志士指引着 “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前行之路。
然而,对 “不朽” 的过度执着,恰如露水贪恋荷叶,妄图抗拒朝阳升起后消逝的宿命,终将陷入 “我执” 的迷障。那些为 “勒石燕然” 而穷兵黩武之辈,其痕虽深,其心已为痕所奴役。这正是东方智慧所要破解的迷思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善行无辙迹” 的至高境界,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洞察之门。痕迹的真谛,并非在于其形质的永恒稳固,而在于其过程中所绽放的精神光芒,以及所传递的温暖力量。鸿雁掠过雪泥,爪印或存或灭,然而,其振翅高飞的矫健姿态,划破长空的嘹亮鸣响,才是生命最为真实的书写。魏晋名士们风流倜傥,不为外物所役,率性自然,他们个体精神觉醒的痕迹,虽未铸就宏伟宫阙,却宛如暗夜中的璀璨明珠,照亮了后世无数迷茫彷徨的心灵。他们所追求的,并非形骸的永恒坚固,而是如 “神骏” 般超凡脱俗的风神气度。王阳明心学所倡导的 “心外无物”,启示我们真正的 “不朽” 或许应向内求诸于吾心的良知,而非向外追逐虚名的不朽。
对于即将勇立时代潮头的我辈青年而言,该如何抉择属于自己的 “留痕” 之道呢?答案或许在于平衡与超越之间。我们既要有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文明的进步传承留下坚实有力的脚印。“蛟龙” 探海,“北斗” 组网,这些大国重器固然在科技史上镌刻下深刻的 “形痕”;而科研人员 “板凳要坐十年冷” 的坚守精神,这种 “神痕” 同样熠熠生辉,甚至更为珍贵。因为它超越了有形之迹,化为激励后学的精神火炬。更要涵养 “功成不必在我” 的豁达胸襟,不汲汲于眼前的功利、一时的声名。就像扶贫干部们,深入穷乡僻壤,他们的努力或许不能立刻换来显著的政绩,却让贫困地区焕发生机,在脱贫攻坚史上留下温暖人心之痕。
鸿雁无意为雪泥留下永恒的雕塑,它只是自在地飞过,真实而自由。那偶然留下的指爪,既是存在的证明,更是一种启示:痕迹的价值不在其存续之久暂,而在其蕴含的温度与真诚。愿我辈青年,皆能成为这样的飞鸿,在无垠的时间雪原上,既不逃避肩负的责任,亦不执着于名利的占有,以真诚的生命实践,留下无愧于己、有益于世的 “雪泥鸿爪”。当未来的阳光终将融化这片雪原,我们曾赋予每个当下的真诚与温度,已然升腾为云,汇入那永恒的精神长河,在另一个维度完成不朽。
评点:
(一)总评
这是一篇立意深刻、文采突出、逻辑清晰的议论文。作者借苏轼“雪泥鸿爪”的名句切入,把“痕”和人生、精神价值结合,提出“留痕贵在真诚与温暖,而非刻意追求不朽”的核心观点,既回应了材料中“历久弥新”与“随风而逝”的对比,又跳出“留痕必是大功业”的局限,对“青年该留什么痕”给出了有温度的答案,很有现实意义。
(二)亮点
1.立意有深度:没有停留在“留痕很重要”的表层,而是深入思考“该留什么样的痕”,提出“精神之痕比有形之痕更珍贵”,还辩证分析“执着不朽”的问题,立意比一般文章更透彻。
2.结构很清晰:采用“引名言提观点—分层次论证—联青年谈做法—总结升华”的思路,从人类对“不朽”的追求,到反思过度执着的问题,再落到青年的选择,层层递进,读起来很顺畅。
3.文采很突出:大量引用诗词、名言(如苏轼诗句、《左传》“三不朽”、王阳明“心外无物”),还常用比喻(把痕迹比作“雪泥鸿爪”“暗夜明珠”),语言既有文化感,又生动形象,不枯燥。
4.论证接地气:既用了秦皇汉武、魏晋名士等经典例子,也提到“蛟龙探海”“扶贫干部”等贴近当下的案例,兼顾历史与现实,让观点更有说服力,也容易让同龄人产生共鸣。
(三)结构(含论证链条)
开头(总):引用苏轼“雪泥鸿爪”的名句,提出核心观点——真正的留痕,是留下真诚与温暖的印记,而非刻意追求不朽。
分论点一(人类对“不朽之痕”的追求):
论证:人们希望留下永恒的痕迹,这类痕迹是文明的重要支撑。
例子:秦始皇统一文字车轨、汉武帝开拓丝绸之路,《左传》“三不朽”。
小结:“历久弥新”的宏大痕迹有重要价值。
分论点二(反思“过度执着不朽”的问题):
论证:太执着于“留痕”会困住自己,真正有价值的痕是精神与温暖。
例子:魏晋名士追求精神觉醒、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观点。
小结:精神之痕比“刻在表面的痕”更有意义。
分论点三(青年该如何“留痕”):
论证:青年要平衡“担当”与“豁达”,既努力做事,又不贪求名利。
例子:“蛟龙”“北斗”的科研人员、扶贫干部。
小结:用真诚行动留下有温度、有价值的痕。
结尾(总):呼应开头“鸿雁”的比喻,重申观点,鼓励青年留下对得起自己、有益他人的痕。
(四)举例与论证方法评析
1.经典事例:
秦皇汉武:体现“宏大不朽之痕”的价值,贴合“文明脊梁”的论述,有历史厚重感。魏晋名士、王阳明:用来论证“精神之痕”的重要性,打破“只有大功业才是好痕”的认知,让论证更全面。
2.现实事例:
“蛟龙探海”“北斗组网”+科研人员:前者是“有形之痕”,后者是“精神之痕”,对比突出“精神更珍贵”,贴近时代。
扶贫干部:体现“平凡中的温暖之痕”,让青年明白“留痕不一定做大事”,很有代入感。
3.名言引用:
苏轼诗句:开篇破题,让“痕”的话题更有文学味;《左传》“三不朽”:支撑“人类追求不朽”的论述,增强权威性。
优点:例子覆盖历史、思想、当代,类型丰富,和每个分论点都匹配,论证不跑偏;既有“大人物大事件”,也有“普通人的行动”,全面不片面。
可改进:部分现实例子可以加一点细节,比如提一位具体的扶贫干部事迹(如“驻村书记帮村里建果园”),或科研人员的小故事(如“工程师熬夜攻克技术难题”),会让论证更生动。
(五)语言与写法亮点
比喻贯穿:全文用“雪泥鸿爪”“鸿雁”的比喻,把抽象的“痕”和“留痕”变得具体可感,前后呼应,主题很集中。
引用自然:不是生硬堆名言,而是把苏轼、《左传》等引用融入论述,比如用“三不朽”引出“人们对留痕的追求”,自然不突兀。
句式灵活:有短句(“痕迹多壮阔”“痕迹多深远”),有长句(“鸿雁无意为雪泥留下永恒的雕塑……真实而自由”),读起来有节奏,不单调。
(六)可改进之处
1. 增加“青年身边的小例子”:可以加一些高三学生能感同身受的例子,比如“同学帮大家整理笔记、留下学习经验的痕”“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留下温暖的痕”,让“留痕”离自己更近,更有共鸣。
2. 补充“怎么留痕”的具体做法:比如在谈青年留痕时,加一句“平时认真学习、帮身边人解决小问题,就是在留痕”,让“该怎么做”更具体,不是只谈态度。
3. 简化部分难理解的表述:比如“东方智慧所要破解的迷思”“化为激励后学的精神火炬”,可以换成更通俗的说法(“东方智慧早就告诉我们不用这么执着”“能激励后来的人”),更符合高三学生的阅读习惯。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印记,是时光划过的痕迹,是行动留下的证明。它可能是老树上的年轮,镌刻着岁月的流转;可能是古籍里的批注,承载着思想的传承;也可能是平凡人手中的老物件,留存着生活的温情。有些印记看似微弱,却能穿越时空、直抵人心;有些印记虽曾鲜明,却终将在岁月中淡去、消散。
当我们成为“印记”的创造者,该如何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以“印记”为核心,先明确其本质是“时光痕迹”与“行动证明”,再通过自然(年轮)、文明(古籍批注)、生活(老物件)三个维度的示例,展现印记的多元载体;进而以“微弱却穿越时空”与“鲜明却终将淡去”的对比,揭示印记的价值取决于内核而非表象,最终以“如何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设问,将写作重心引向个体创造印记的主动实践。
写作时需先厘清“印记”的双重属性: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载体,也包括无形的精神内核。核心是要明确“有价值的印记”的特质——往往承载着真情、思想、责任等永恒内涵,而非功利性的表面痕迹。需紧扣“创造者”的身份定位,避免对印记的泛泛解读,要结合人生体验与时代语境,深入阐述“留下优质印记”的态度、方法与意义,体现从“认识印记价值”到“践行创造路径”的思考逻辑,突出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主动塑造。
(二)参考立意
① 以真情为墨,留温暖印记,让善意在时光中传递延续。
② 以坚守为笔,留深刻印记,用执着与初心对抗岁月消磨。
③ 以担当为刃,留时代印记,让个体行动贴合社会与时代需求。
④ 弃浮华之表,留本真印记,用纯粹的追求打造经得起时光检验的生命痕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