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板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板 素材

资源简介

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模板
考点一:理解、分析、拟写标题
1.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模板:①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等。
②析标题关键词,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③析标题关键词,分析标题的深层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挖掘深层义。
2.文本标题有什么作用
作用:(1)内容上: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结构上:①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②是贯穿文章的线索。(3)主旨上:①点明主旨;②寄托……感情。(4)表现手法上:①运用双关、象征等手法,设置悬念,新颖独特,吸引读者;②引用古诗词或者歌词、名言,用词新颖别致,富有诗意,富有文学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模板:① xx (题目)指……(表层意义/深层意义),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线索、写作对象、故事环境、主要内容、主旨)。
② xx (题目)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或引用诗句名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新颖含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能否调换另外一个标题
模板:①明确表明 XX 标题能或否。②从内容、结构、主旨、手法四个角度分析原标题或者新标题的作用和好处。(同上)
考点二:分析段落的作用
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结构上:
开头
1.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2.总领全文
3.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
1.承上启下
2.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结尾
1.画龙点睛,末篇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3.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4.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考点三:品析重要词语
理解词语的含义
思路:即明确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准确把握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模板: " xx "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加点词指代什么?
思路:①指示代词,要从上下文中找,先往前找,再往后找,而且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②非指示代词的指代则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关键词或关键句,再用"代入法"检验,即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加点词可否换成“XX”?
模板:①回答"可以"或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换了后就变成……。③用原词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调换后,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4)加点词可否删掉?
模板:①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②结合句子分析用该词强调突出(限制、说明、修饰)了……,更能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③加点的词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
(5)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思路:词义角度: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
词性角度: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象(特征)、品质[ A .动词、形容词:" xx "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 .副词:" xx "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 xx "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 .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D .拟声词:运用拟声词" xx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修辞角度: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模板:" xx "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或" xx "一词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贬词褒用/化动(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
(6)鉴赏语言之美
思路①修辞角度(比喻、借代、拟人……)。②词性角度。动词﹣﹣生动传神;形容词﹣﹣生动形象;副词﹣﹣准确;拟声词﹣﹣绘声绘色;叠词﹣﹣富有节奏感。③感彩角度。褒贬反用(反语)-﹣讽刺。④表现手法角度见考点七。
模板:(1)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传神。叠字、叠词:①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②)整齐的句式,具有建筑美;修辞美。(2)句式之美:长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抑扬顿挫。(3)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考点四: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揭示了人物 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喜、怒、哀、乐的神态变化,揭示人物的……心理状况和…… 性格特征,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情态,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
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心情,深化作品主题。
模板:" xx "句子(段落)运用了……(描写手法),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
处境/性格/经历等),刻画了人物……的形象,表达了……的感情、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
思路:①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②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
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③抓住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往往暗藏在对人物的描写之中)。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都往往决定人物的性格。⑤通过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模板:分总/总分简析式: xx 是一个……的人,他做了……事,表现了他……的性格。
(3)次要人物作用
作用:①概括文章围绕次要人物写了……内容,为下文……情节或塑造人物形象做铺垫;②推动情节发展;③侧面烘托主要人物;④次要人物的品质,丰富、点明、深化了主题。
(4)次要人物“我”的作用
模板:①故事由"我"叙述,真实可信;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侧面烘托主要人物;④"我"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贯穿全篇,使情节集中,脉络清晰;⑤主题更集中,有号召力。
(5)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模板:①从内容看,主要写了……事,主要写哪个人物;②从主题看,主要人物做的事,体现了……主题;③从行文笔墨看,主要人物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④从人物关系看,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
考点五:句段的理解和赏析
(1)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路:①抓关键词法。抓住隐含解题信息的关键词,理解其语境义、比喻义、反义(语)、言外之意等再挖掘本意。②借助修辞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寻找本体,把生动、形象的说法还原为平易朴实的说法。③返本法。开头、结尾一些含蓄有哲理的句子,分析出本意。④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总领句: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过渡句: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理解其内涵。
模板: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揭示中心)+表达的情感
(2)画线句(段)在内容上的作用
模板:这句(段)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突出了/表达了/表现了……特点/情感/形象/人物品质,揭示了……道理/表达了……主题。或:用" xx "词准确地/形象地/生动地刻画(突出、表现)了 xx 的……特点/情感/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模板:①首(句)段: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下文/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为下文做铺垫,交代了故事背景/渲染了 xx 氛围/烘托了人物 xx 心情/衬托人物 xx 性格/奠定全文感情基调。(2)中间(句)段: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 xx 的命运。③结尾(句)段: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突出中心,表达作者 xx 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4)引用古今名言、古诗词、歌谣等的作用
模板:引用古今名言(古诗词、歌谣)等,增强文学色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用于表情达意,抒发作者感情/承上启下,照应、铺垫文章内容。
(5)段落可否删去?可否调换顺序?
模板:不能。(1)(结构上)第 x 段与第 x 段前后照应/是总分关系/分总关系,(内容上)交代背景/推动情节/突出中心,若删去就破坏了这种照应/总分(分总)关系,内容上也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2)本文是按逻辑顺序(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来写的,若删去(调换),就不符合逻辑顺序了。
(6)句式的作用
模板:①明确是什么句式:②根据句式特点回答表达效果。 A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B 感叹句﹣﹣便于抒情,感情强烈。 C .重复句﹣﹣反复强调,余韵悠长。 D .长短句﹣﹣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这是个 xx 句,具有……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7)语言风格
模板:平实自然、文采飞扬、口语化(地方语言特色)、幽默讽刺、含蓄深沉、优美典雅、旁征博引、生动形象….
考点六:鉴赏修辞手法
(1)比喻
特点:包含本体和喻体,一般含有"像""是""如""仿佛""好像"等词语。
作用:①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产生联想;
②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③(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
模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拟人
特点:把物人格化,把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情感的样子。
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具体的物人格化,达到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的
模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赋予……以人的思想、动作、情感,生动
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3)排比
特点: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句式整齐,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抒情,加强表达效果。
模板: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或表现了……的
特点,整齐优美,气势磅礴。
(4)夸张
特点: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有意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突出特征,引起联想效果,给人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模板: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特点),表现
了……的情感。
(5)对比
特点:叙述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将两个事物相对着记叙,常有关键词"比""好""多"等,表示对比的词。
作用: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鲜明突出。
模板: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6)反复
特点: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模板: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
了……情感。(句子表达的情感)
(7)对偶
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语言凝练,整齐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模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发了……情感,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8)设问
特点: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③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模板: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表现了)……的特点(的感情)。
(9)反问
特点: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模板: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反语
特点: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作用:比直白的表达更有力,语气更强烈,情感更充沛,给人的印象也更鲜明。
模板: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引用
特点: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用: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模板: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考点七:表现手法
(1)伏笔
特点: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模板: xx (句、段、物),表明/表现……,为下文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2)铺垫
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模板:通过对……的描写,表现(渲染)了……,突出了……,为下文……做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更具艺术性,更吸引读者。
(3)前后照应
特点: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模板:……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托物言志
特点: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和感情。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模板:抓住了……与……相似特点,通过对……准确的刻画,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情感。特点: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
(5)衬托
特点: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模板: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对比
特点: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模板: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7)烘托渲染
特点: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突出。
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模板:通过对人物或环境描写,层层铺叙,营造意境,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8)欲扬先抑
特点:"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作用:①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模板:作者的本意是……,而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使情节更曲折,形象更丰满。
(9)设置悬念
特点:在文章的某部分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
作用: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模板:先把……抛给读者而不说原因,层层设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10)以小见大
特点: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
作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模板:从人们所熟知的……入题,让人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的深刻道理,表达了…
…思想感情,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11)卒章显志
特点: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模板:文末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增加了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