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一、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用了“ ”和“ ”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会,想有所作为,却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原文作答)
2.一、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行路难(其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这首诗中,通过“ 、 ”两个典故,暗喻对故友的追思,感慨离乡多年后人事全非的沧桑。
4.补全表格中的批注内容,赏析诗两首诗。
归类摘抄 批注
手法 内容概括 情感主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对偶、象征 残夜未退海日已升,旧年未尽江上春意已现。 新旧交替中蕴含希望,暗含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彩,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本词的上阕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起伏变化,小语根据诗词内容,做了批注,请你帮他把空白处补充完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情感:①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情感:矛盾犹豫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情感:②
6.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的下阕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拍摄的画面 流露的情感
①对胞弟子由的思念。
②对天下所有离散之人的祝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首联从 和 两种感官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8.“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 、 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 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0.本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而今一切已经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
B.颔联写诗人独自寻觅,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处境,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
D.全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溯古思今,深化了怀古咏叹的主题。
12.诗人与贾谊万古同悲,诗人为何而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突然和无奈。
B.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诗人不畏老朽、勇于担当的精神。
C.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
D.诗歌以叙事开篇,以抒情收尾,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情感真挚动人。
(2)请简要分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在表达上的妙处。
14.古诗词鉴赏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最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B.诗人关注眼前的景物,用精练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到最真实的感受,于是有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传诵千古的诗句。
C.“枳花照驿墙”中“明”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2)本诗有一联与《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并赏析。
参考答案
1. 冰塞川 雪满山 2.夸张 本诗表达了作者虽然怀才不遇,但仍坚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表现了诗人在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导语】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通过描绘豪华宴席的冷落、黄河和太行山的艰险,表达了人生旅途的艰辛与诗人在仕途上的困惑与苦闷。全诗运用象征手法,最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寄托对光明前景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的豪情与信念。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知,诗人本欲渡黄河、登太行,展现出积极进取、追求目标的心态。然而,“冰塞川”描绘出黄河被坚冰堵塞,无法顺利通航的景象;“雪满山”则呈现出太行山被大雪覆盖,难以攀登的困境。 这两种自然景象的描述,并非单纯写景。诗人以“冰塞川”和“雪满山”这种形象的表达,象征着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遭遇的重重阻碍与困难。在长安的仕途经历中,诗人渴望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却面临诸多坎坷与挫折,恰似眼前被冰雪阻断的道路,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由此可知,“冰塞川”和“雪满山”这两个意象,生动地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时内心的矛盾痛苦。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理解。
一问,结合“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可知,诗句中“斗十千”“直万钱”是对酒和菜肴价格的描写。“斗十千”极言美酒的名贵,“直万钱”夸张地表现出珍馐佳肴的价值不菲。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场豪华丰盛的宴会场景。由此可知,诗的一、二句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宴饮的奢华。
二问,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知,诗人面对如此丰盛的美酒佳肴,却放下杯子、扔掉筷子,无法下咽。这与前面奢华的宴会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烦闷和茫然。这种情绪源于诗人在仕途上的不顺,有才学却不被重用,即怀才不遇。
结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知,诗人在经历了诸多困难和迷茫后,仍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自己的抱负。由此可知,本诗表达了诗人虽然怀才不遇,但依然怀揣希望,坚信能够实现抱负的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3. 闻笛赋 烂柯人 4. 比喻、对比、象征、对偶皆可 豁达乐观;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导语】刘禹锡此诗以贬谪生涯为背景,通过“闻笛赋”“烂柯人”典故,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沉舟”“病树”一联以意象对比展现新陈代谢的哲理,尾联在酬答中显豁达。全诗沉郁中见昂扬体现中唐诗人特有的理性精神与历史苍茫感。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为:怀念故友,我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来寄托哀思;回到家乡,我却仿佛成了传说中那个观棋烂柯的过客,人事全非,恍如隔世。
“怀旧空吟闻笛赋”运用了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的旧居时,听到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此典故表达了对已逝故友的深切怀念,那些曾经一起谈诗论道、意气风发的故友如今已不在人世,自己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来寄托哀思。
“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王质烂柯的典故。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刘禹锡以此典故说明自己被贬离京太久,如今回到故乡,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一切都已物是人非,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故这首诗通过“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暗喻对故友的追思,感慨离乡多年后人事全非的沧桑。
4.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及诗歌情感主旨。
第(1)空: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为: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该句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对偶等多种手法。
“沉舟”和“病树”象征人生中的挫折、困境或旧事物的衰落,诗人将自己比作沉没的船只和生病的树木,形象地展现出自己被贬谪多年、仕途不顺的落魄境遇,饱含着长期被贬的辛酸与无奈。“千帆”比喻那些在仕途上顺风顺水、不断得到晋升的新贵们;“万木”则象征着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在诗人被贬的漫长岁月里,朝廷中不断有新人崭露头角,他们如千帆竞发般在仕途上疾驰,像万木逢春般充满活力。“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突出了新旧事物的更替,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从结构上看,“沉舟侧畔”对“病树前头”,“沉舟”与“病树”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侧畔”和“前头”都是方位词;“千帆过”对“万木春”,“千帆”与“万木”都是数量词加名词的结构,“过”和“春”都是动词,这种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
第(2)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与怅惘,又展现出其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沉沦江底的破船和枯萎衰败的树木象征着自己被贬多年、仕途坎坷的落魄境遇,流露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与无奈;然而,看到“千帆”在沉舟旁竞相驶过、“万木”在病树前蓬勃生长,诗人又敏锐地捕捉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意识到个人的挫折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不过是短暂的插曲,从而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接纳世事变迁,传递出不被困境打倒、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积极态度。
据此作答即可。
5. 迷茫苦闷 乐观豁达 6. 明月高悬,诗人独自凭栏,望着远方,眉头紧锁。 一群离散之人相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相互拥抱。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词句表达的情感。
①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意思是: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作者抬头望月,直接把酒问青天,询问明月出现的时间,这种发问体现出作者内心的一种好奇与追寻,因为这首词是词人中秋夜怀念弟弟子由,而且此时的词人仕途不顺,人生之路坎坷,所以这里的发问,也透露出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迷茫与思索,所以这里可以填“迷茫困惑”;
②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作者在月下起舞,与自己的影子为伴,并且觉得在人间也有其美好之处。这表明作者经过对人生的思考和犹豫,已经开始转变心态,从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转为对人间生活的接受和欣赏,情感基调变得积极、豁达乐观,因此这里可填“乐观豁达”。
6.本题考查描绘画面。作答时需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①空:结合诗歌的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以及流露的情感“对胞弟子由的思念”可知,作者在中秋之夜不能入眠,望着明月,这里应重点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因此这里拍摄的画面可以是:诗人漫步庭中,望着天上的那轮圆月,似有所语,眉头微蹙。
②空: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及流露的情感“对天下所有离散之人的祝福”可知,这里写出的是诗人由孤独伤感的情感转为自我释怀,并寄寓美好的祝福,这里的画面应让观众感受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传递出祝福的情感,因此这里的画面可以是:一处宅院,诗人遇到了同样无眠的人,他们吟诗唱歌,有的欢笑,有的推杯换盏。
7. 视觉 听觉 8. 视觉 听觉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9.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入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 10.描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诗人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思念自己的手足兄弟,表达了作者思乡忆弟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
【导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描绘边塞的寂静与孤寂,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诗中以“露”和“月”对比,突出故乡情感,情景交融,展现战争对家庭的分离。整首诗流露出深刻的忧愁与思乡之情。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戍鼓断人行”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诗人通过描写“断人行”写出了边塞的夜晚少有人行走,这种视觉场景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战乱时期边塞夜晚的冷清与寂静,从视觉角度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景象;所以,“戍鼓断人行”体现了视觉角度的描写;
“边秋一雁声”意思是边塞的秋天里传来孤雁的一声哀鸣。“一雁声”是诗人听到的声音,以孤雁的哀鸣衬托出边塞环境的荒凉和孤寂,进一步强化了凄凉的氛围;“边秋一雁声”体现了听觉角度的描写。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断人行”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边塞夜晚的寂静冷清,“一雁声”从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这两句话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这两句诗概括了战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遭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寄书长不达”和“家书抵万金”都写因战争和亲人不能相见且音讯不通的情况,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为: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节气“白露”,季节(秋天);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无形中渲染了一种稍显凄凉的氛围;“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把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这是融情于景的手法,或者说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由此可见,这两句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哀鸣。这两句诗以边塞的戍鼓和秋天的孤雁声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戍鼓声断绝了行人的脚步,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生活的艰难;而孤雁的哀鸣,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凄凉感,同时也象征着诗人自身的孤独与无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月露,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露水在今夜显得格外白净,而月亮则似乎在故乡的天空中更加明亮。这种对故乡自然景象的描写,实际上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意思是: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这两句诗直接点明了诗人与兄弟因战乱而分散、无法得知彼此生死的悲惨境遇。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让诗人深感无助和绝望。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最后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兄弟之间音信断绝的困境。由于战争尚未平息,寄出的书信往往无法送达,这使得诗人更加思念自己的兄弟,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表示了深深的愤慨。
这首诗主要内容描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的凄凉景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诗人观赏着秋夜的月露,思念着自己的手足兄弟。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忆弟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悲惨境遇和满腔悲愤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11.A 12.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A.错误。“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的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错误,是“贾谊在长沙谪居三年”;
故选A。
1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根据“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可知抒发了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根据本诗写作背景,是作者赴潘州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故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
根据“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思是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含蓄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13.(1)C
(2)示例:这两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通过描绘秦岭云雾缭绕、蓝关大雪封路的艰难景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表现诗人被贬途中的艰辛,又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前途的迷茫与忧虑。
【导语】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通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因直谏而被贬的悲愤和对家国的忠诚。诗歌开篇点明贬谪之变的急促与无奈,接着展现他虽年老却仍无畏担当的精神,抒发壮志难酬之慨。颈联以“云横”“雪拥”描绘了贬谪途中的凄凉景象,表达出对家人的思念和仕途渺茫的感慨。尾联转为对未来的沉痛预感,将孤独无助之情推向高潮。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刚健。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C.“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错误,结合“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可知,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并非“表达了诗人对侄孙的感激之情,希望侄孙能将自己的遗骨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瘴江边”。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云横秦岭”描绘出秦岭山脉被云雾层层环绕的样子,“雪拥蓝关”展现出蓝关这个地方被大雪封堵的艰难画面。这两个景象都突出了路途环境的恶劣。诗人此时正处于被贬谪的途中,如此艰难的路途,意味着他前行之路充满坎坷,体现出被贬途中的艰辛。而“家何在”直接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眷恋;面对前路被大雪阻挡,马匹都不肯前行,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反映出他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与忧虑。
14.(1)A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语】《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游子早行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清晨的静谧与旅途的艰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尾联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温庭筠在诗歌创作上的高超技艺。
【详解】(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并非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由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诗句全是由名词构成,没有其他词语,却构成了独特的、完整的画面,表现游子的辛酸。
在《商山早行》中都是由名词构成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联也是六个名词、六种景物构成画面,“鸡声”传递出清晨破晓的信息,打破夜的寂静;“茅店”是旅人投宿之所,暗示漂泊;“月”在天将明未明时挂于天际,添几分清冷;“人迹”表明早有人踏上旅途;“板桥”“霜”则描绘出清晨的寒冷与旅途艰辛。这一系列意象叠加,构建出一幅早行图,生动烘托出游子早行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