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第五片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第五片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合江县 2025年秋期第五学区第一次自主检测
九年级语文作业单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用2B铅笔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余各题用0.5毫米黑色显过签宇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娉婷 (pīng ) 摇曳 (yì) 成吉思汗(hán)
B. 旁骛(wù) 瞥见 (piē) 矫揉造作 (jiāo)
C. 恣睢(zì) 栈桥 (zhàn) 自惭形秽(huì)
D. 豢养(juàn) 诓骗(kuān) 孜孜不倦(zī)
2.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优戚 妖娆 荡然无存
B. 箴言 嗤笑 言不及意
C. 冒然 濡养 大发雷霆
D. 惘然 虚妄 自惭形秽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我们在引用他人著作中的语句时,应理解所引用语句的原意,切不可不顾上下文的联系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B. 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用生命换来新中国的诞生。
C. 我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D. 固定时间的睡眠有助于规律生活的养成,让孩子养成一定的自我生理时钟是营造优质睡眠的不二法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在委内瑞拉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群中的主要建筑彻底坍塌的至少有3处,共造成大约562人左右死亡。
B. 近年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扩大社会影响力,许多博物馆大胆创新,利用“云端”开设网上展厅、介绍馆藏,加快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C.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泸州市举行了全民读书节目展演活动,市民可以在书院中看说书、木偶表演、茶艺表演和亲子阅读,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D. 中国政府今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的是开创未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5.为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同学们以昂扬的姿态迎接中考,初三(12)班举办了“寻访自强之魂,砥砺青春之志”主题班会。现在,让我们一同完成班会上的几个核心任务。
任务一:【鉴古·识魂】(2分)
在“历史人物馆”环节,小组收集了以下两位人物的资料。请结合资料,概括出“自强不息”精神在他们身上的具体体现。
人物A:欧阳修
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人物B:徐霞客
二十二岁起,开始游历生涯。三十多年间,他足迹遍及今中国二十一省。屡屡遭遇强盗,频频繁绝粮,数次命悬一线,却从未动摇其探索的决心。他白天考察,夜间记录,最终写就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请概括“自强不息”精神在两位人物身上的具体体现。(2分)
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明志·言志】(4分)
班会的最后环节是“我的自强宣言”。你的同桌小渝在“成长树”上写下烦恼:“初三压力如山,我最近一次考试失利了,感觉前途迷茫,失去了动力……”
请你写一段话鼓励他(她)。要求:必须恰当地引用一句学过的、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古诗文名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阅读
(一)名句记诵(6分)
6.根据课文内容,用规范汉字补写相应的句子。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句子:
“ , 。”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 , 。”
体现作者超越个人忧乐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二)古诗赏析(6分)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和雁声开篇,描绘了战乱时期边塞秋天萧瑟、荒凉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写景中融入了主观感受,强调了今夜露水的洁白和月光的明亮,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欣赏。
C.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接点题,抒发了诗人与兄弟离散、家园难归、生死难料的深沉痛苦。
D.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步抒发了因战乱不息,与亲人音信隔绝的无奈与焦虑,深化了主题。
8.请从艺术手法或思想情感中任选一个角度,对《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进行简要赏析。(3分)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 甲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乙 】
从武林门①而西,望保俶塔②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④,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节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武林门:古杭州的城门。②保俶塔:应作“保俶塔”,在西湖边的山上。③昭庆:和下文的净寺都是西湖的寺庙名。④娥:美女的黛眉。
9.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B.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C.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D.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10.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白酒
C. 已不觉目酣神醉 酣:尽兴,痛快 D. 未及偏赏 未及:还没来得及
11.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甲】文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B.【甲】文结尾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嘲笑了张岱的“痴”。
C.【乙】文中“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里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西湖的美好。
D.【乙】文描写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作者的沉醉欣喜之情。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三、现代文阅读 (28分)
(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7分)
【材料一】
①深海生物的颜色其实并没有浅海生物的颜色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通体透明的。
②那么,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认为,在不同环境里生活的动物,各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而在深海生存的生物,隐形是它们的绝技之一。在没有光线的深海区,这些生物因为透明,可以更容易地躲过捕食者。所以,透明身体的进化与形成,的确是一种为了逃避捕食者而进行的自我保护。
③以玻璃章鱼为例。它们的身体几乎全透明,只有消化系统、视神经和眼睛可见。而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它们的眼睛也进化得相当有特色——不是那种普通的、大大的圆眼睛,而是一种被拉长的管状眼睛。这样结构的眼睛虽然会损失部分视觉,却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从而更不容易被下方的掠食者发现。而且研究者发现,玻璃章鱼一直都是直立向上地游动,这应该也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身体投射到海底的影子。
④玻璃鱿鱼也是如此。它们生活的海洋深度通常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身体已经完全透明,但大眼睛却不是透明的。所以,原本在它们下方游动的掠食者可以很容易就发现玻璃鱿鱼的眼睛投下的影子。 但玻璃鱿鱼又进化出另一种功能让自己“隐形”——它们的眼睛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这个过程有点像阳光经过滤镜后照射下来就不会让滤镜产生影子,玻璃鱿鱼也由此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了自己。只不过,从其他角度看的时候,玻璃鱿鱼发出的光却十分明显——如同海水中吸引掠食者前来的灯塔。
⑤总之,深海生物的透明就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仅仅认为它们是为了隐形而变得透明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深海通常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也已经退化,是否能隐形并不是特别必要。况且,透明的身体看上去似乎也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但深海没有阳光,生物不需要靠颜色来吸收阳光保持体温,而合成色素细胞反倒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透明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摘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我们都知道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但其他海洋动物如何隐形呢
②生活在深海的动物,它们往往与沙子或岩石融为一体,或者隐藏在珊瑚中。不过,深海通常是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已经退化,隐形并不是很有必要。
③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在躲藏时,则会利用生物发光效应,展示出令人炫目的色彩效果,使位于下方的掠食者误以为是阳光照射水面时产生的波纹。
④而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则没有以上两种选择。因此,变得透明就成为它们隐形的最简单方式,使光线能完全穿过身体。
⑤在开阔的大洋中,由于缺乏可供躲藏的岩石、裂缝等,变得透明也成为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因此,变得透明成为许多完全毫无关联的动物们共同的选择。
(摘自“中关村在线”,有删改)
1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
A. 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
B. 材料二是按照逻辑顺序写的,分别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
“生活在远洋带海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列举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自有
不同的隐藏方式。
C.材料一提到玻璃鱿鱼,它们生活的海洋深度通常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身体完全透明,
大眼睛也是透明的。
D.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章鱼和鱿鱼通过变换身体色素细胞达到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的自我
保护效果。
14.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一玻璃鱿鱼眼睛下方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的一项是( ) ( 2 分 )
A. 明眸暗影光为刃,透体无痕海作屏。 B. 灯引迷途照深渊,光消形遁隐波澜。
C. 滤光幻影藏真目,透甲潜形避敌踪。 D. 萤火点点照茅檐,草露无声湿罗衣。
15.材料二略写,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7分)
今天,更需要深度阅读
张焱
①在AI用一分钟就能总结一本书的今天,有多少人还在阅读,并以相对传统的方式阅读 这是一个严肃问题。
②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有媒体针对短视频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以“世界读书日,可以不读书吗”为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7.9%的受访者表示每月会读完1—2本书,65.3%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使用AI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月阅读量超过5本的高频读者中,52.2%的人经常使用AI辅助阅读。商家的嗅觉是敏锐的,许多阅读类APP已经开始布局AI,有的电子书平台增加了“AI问书”功能,可以直接提取书中的人物、背景和金句,有的电子书平台即将上线书籍解读AI工具、AI伴读工具。
③这个调查结果与大众的感受是相符的。有媒体观察到,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形成了鲜明对比。
④其中原因,除了“偷懒变得轻而易举”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公众号上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20万字的书籍。但我们真的能毫无节制地依赖AI辅助,让它主宰我们的阅读,甚至主宰我们的思想吗
⑤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甚至是那些拿AI做读书报告的人,基本的观点都认为,AI是工具而非替代品。它可以替代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却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形成的深度认知,亦无法替代人类通过阅读实现的自我启蒙。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动阅读更像是一种“反算法”行为,它要求我们慢下来,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孤独中完成心智的成长,最终完成“人之为人”的修炼。
⑥物理学家霍金曾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带来人类文明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规避风险。人类对AI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尽管部分担忧带有未来主义色彩,但不得不承认,人类与AI的博弈确实是值得关注和警惕的。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主流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其意义在于强调人类深度参与和动态协助的技术范畴,其核心在于通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这就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而阅读且是深度阅读正是其中重要环节。
⑦换句话说,谁还能经受得住深度阅读的磨砺,谁就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胜出。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6.阅读第③段,简要写出“AI辅助阅读”的利与弊。(2分)
17.下列关于“人在回路机制”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人在回路”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中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
B.强调“人在回路机制”的核心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C.“人在回路机制”强调人在阅读中要深入参与。
D.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可以更好地调节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
18.结合文章内容,为过度使用AI伴读工具的同学,提出“深度阅读”的合理化建议。(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胡记面馆》
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一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教儿子学手艺。
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胡良回了老街。
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19.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第5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20.文章第2段有何作用?(4分)
21.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分析。(4分)
22.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3分)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四、名著阅读(7分)
23.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现代诗歌,九年级(1)班举办“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班委借助这本书的序言,大致梳理了艾青不同创作阶段的特点,请你将空缺处补充完整。(3分)
创作阶段 代表诗作 主要意向 情感
30年代 成名期“吹芦笛的诗人” 《 ① 》 大堰河 怀念与感激
第二次高峰期“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② 悲悯与忧伤
70年代 新的创作井喷期“归来的歌者” 《光的赞歌》 光 ③
(2)小组合作朗读,品味诗歌情感。对于《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的朗读设计,小秦和小文产生了分歧。
小秦:我认为应该读得深沉一些,语调下抑。
小文:我觉得应该读得激昂一些,语调上扬。
你赞同谁的朗读设计 结合诗歌说明理由。(4分)
五、作文(40分)
24.有人说,落叶是秋天最好的注解,它诠释了生命的轮回与静美;有人说,丰收的稻浪是秋天最好的注解,它诉说了耕耘与收获的喜悦;也有人说,高远的天空才是秋天最好的注解,它象征了成熟与豁达的心境。
请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悟,以“____,是秋天最好的注解”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
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合江县2025年秋期第五学区第一次自主检测
九年级 语文评分意见
1.C 解析:A.曳 应读(yè) B. 矫应读 (jiǎo)D.豢应读(huàn)
2. D 解析: A.优应为忧 B.意应为义 C. 冒应为贸
3. C 解析:“不言而喻”用来形容道理、理解等明显到无需言明的情况。而在此句中,它被用来修饰“恐惧”,这种用法并不恰当,因为恐惧是一种情感,而不是一个道理或事实。
4. B 解析:A.有误,语义重复,大约与左右不可同时使用,去掉其中一个。C 有误,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听说书、看木偶表演,参与茶艺表演和亲子阅读”搭配不当)。D. 有误,开创未来与珍视和平语序不当。
5.欧阳修(1分): 体现为在贫寒的家境中(或“逆境中”), 刻苦勤奋、发奋苦读(或“创造条件坚持学习”) 的精神。
徐霞客(1分): 体现为在追求理想(或“科学探索”)的道路上, 不畏艰难险阻、持之以恒(或“坚持不懈地探索与记录”) 的精神。
6.(1)千里共婵娟(2)欲渡黄河冰塞川(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B项的理解有误。“露从今夜白”点明了时令(白露节气),暗示了天气转凉,人心思亲,蕴含着对亲人冷暖的挂念。“月是故乡明”并非是客观描写月亮更亮,而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认为故乡的月亮才是最明亮的,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两句诗的核心是“思乡忆弟”,而非单纯欣赏眼前美景。A、C、D三项对诗歌内容、情感和结构的分析都是准确恰当的。
8.【参考答案】
角度一:从艺术手法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融情于景和对比的手法。(任有一种手法1分)“露从今夜白”既是写景,点明时令,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冷与悲凉。(2分)或者诗人将“故乡月”与“他乡月”进行对比,强烈地突出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怀念。(2分)
角度二:从思想情感赏析
这两句诗集中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1分)“露从今夜白”中的“白”字,不仅指代白露节气,更给人一种清冷、寒凉的感觉,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弟弟的关切。(2分)或者“月是故乡明”是情感的集中爆发,诗人断定故乡的月亮最明,极其真切地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独有的热爱与思念。(2分)
12.(1)①(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分)
②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还没来得及细细欣赏。(3分)
15.材料二从章鱼和鱿鱼能利用色素细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谈起,引出下文“变得透明也成为非常理想的隐藏方式”,所以略写。(3分)
16.利: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1分)
弊: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1分)
17.D(2分) 解析:文中只是提及人类对AI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技术发展速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落差,并未强调“人在回路机制”可以更好地调节。
18.(3分)①阅读前先明确目标(如分析人物形象、梳理论证结构),完成自主阅读和笔记后,再用AI仅核对细节(如生僻字词释义),而非直接获取现成解读,避免思维惰性 。
②针对同一文本,先写下自己的核心观点与解读,再查看AI伴读分析,对比两者差异,找出自身思考漏洞或AI解读的局限,通过“自我反思+批判性审视AI”深化理解 。
③每读完一篇文章,不依赖AI总结,自主完成读后感、仿写片段或向他人复述内容。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检验阅读深度,同时提升文字表达与逻辑整合能力。
(任选其一,或就课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19.这个句子是对胡良做面的动作描写,(1分)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的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的高超。(1分)交代了胡记面制作的具体过程,表现其制作工艺的复杂。(1分)
20.内容上:交代了老胡遵守祖宗规矩,每天煮面的数量有限,(1分)与下文胡良的行为形成对比。(1分)结构上: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2分)
21.示例1:胡良开分店前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又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突出小说主题。
示例2:老胡遵守祖宗规矩,生意一直很火,胡良擅自改变祖宗规矩,生意却以失败告终,二人的行为和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做生意只有守住本分和厚道,诚信才能成功。(找出一组对比2分,分析对比的作用2分)
22.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1分)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1分)脚踏实地做面,厚道、本分地做生意。(1分)
23.(1)①大堰河——我的保姆 ②土地、太阳 ③赞美光明 (一空1分)
(2)示例一:我赞同小秦的设计。(1分)因为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2分)诗人的内心十分悲伤(1分),所以要读得深沉一些。(1分)
示例二:我赞同小文的设计。(1分)因为诗人想借这首诗歌表达自已热爱祖国、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情感(2分),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读得激昂一些更能表现诗人的赤诚之心和满腔热血。(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