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着的主导情感——对大陆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B.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
C.《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答谢诗,《水调歌头》的小序中,丙辰中秋的“丙辰”是干支纪年。
2.下列关于《水浒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C.《水浒传》在结构上采取先分后合的单线结构。
D.语言上,《水浒传》用的是古代白话,质朴生动,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3.人们常说,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在《水浒传》中,很多英雄好汉也常常为了朋友而仗义出手。下列情节中的人物为帮助朋友而仗义出手的一项是( )
A.鲁智深在野猪林教训官差 B.杨志在汴京街市怒杀牛二
C.武松在蜈蚣岭连杀两道人 D.李逵在沧州城劈死小衙内
二、名句名篇默写
4.古诗文默写。
(1)《岳阳楼记》中,描写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波光月影之美的句子:“ , ”
(2)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 。
(3)《醉翁亭记》中描绘的四季之景特色十分鲜明,其中“ , ”两句表现了春夏季醉翁亭周围山林花香袭人的特点。
(4)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 ”两句是作者以旷达的胸襟感悟的人生哲理。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揭示出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三、基础知识综合
5.班级开展主题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读书永远是陪伴心灵成长最好的修行。它能帮你发现内心真实的渴望,能让你浮①zào不安的心慢慢沉淀。以A( )的心捧书,便如②jū着一缕暖阳,再阴雾迷蒙的生命之路都能穿越出清晰的模样。我们就在那阳光的隙缝里随时停留,翻开书,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最初的那个自己,可以奔跑追求,也可以释然放手,不再B( )。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 ②( )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悦读 阅读 执着 执拗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溪间行船,让人难忘。竹筏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高耸的峭壁,只见那些壮丽的暗红色巨石,巍然屹立着。__________,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几乎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都变成了潇洒而又多情的诗人。
①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岩壁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箭镞似的一起射向平坦的岩壁,又立刻被弹拨了回来,
③却已有许多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地叫喊起来。
④这些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亭记》)
【乙】余同年①友魏君用晦②为吴县③,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④.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⑤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节选自归有光《吴山图记》,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同时被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魏君用降:即魏用晦,人名。③为吴县:担任吴县县令。④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为考核优异而被召入京中做给事中了。给事中,官职。⑤扳:通“攀”,牵,引。⑥令县令。下文的“令”同此。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B.行者休于树(休息在树下)
C.未及三年(到)
D.君今去县已三年矣(离开)
7.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8.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9.甲、乙两文分别写了欧阳修、魏用晦主政地方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甲文中体现主旨的句子是① ;乙文中体现为政者与百姓关系和谐融洽的句子是② 。(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
五、诗歌鉴赏
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
10.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
11.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
六、现代文阅读
小盐偶然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社恐”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结果竟然有一亿条之多,如此庞大的数字是不是说明已经“人均社恐”了呢?她对搜集到的材料作了以下整理。
【材料一】
你有所谓的社交恐惧吗?
投票显示(共2532人参与投票):
选项 票数
有,内心回避一切社交活动 863票
有一点,相比线下交流,更喜欢线上沟通 710票
不恐惧社交,但不愿花精力在人际交往上 890票
没有,我是社交小达人 69票
网友评论:
@后来方知后无期:完全不想社交。上班正常交际,下班谁也不认识谁。这样不是很好吗?
@糯花生M:虽然听起来有点装,但有时候是真的恐惧,连出去买东西和售货员那些交流都不想有,没人找又觉得孤独,有人找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
@一只蟹黄粽子: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电话打过来或者微信语音的声音。
@新子憧:超级社恐呀!总怕自己说不好,能用微信交流的绝对不会语音,能语音的绝对不打电话,最讨厌出去见面。
(摘自《光明日报》“青年说”微调查,有删改)
【材料二】
①“社恐”即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会交流障碍,属于神经症的一种。有社交恐惧的人,往往很害怕被身边的人评价和拒绝(哪怕很多时候只是臆想),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无趣的人,又害怕自己做一些令人尴尬的傻事,所以常常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②然而,并非所有对社交恐惧的情况都可以称为社交恐惧症。比如一个害羞的人,对社交活动的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回避行为、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离开即时的情境,就会消失。而真正“社恐”的人,恐惧程度要更深,发生时间持续更长,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在“社恐”流行之前,很多人对不擅长交际、恐惧社交的理解,还停留于“性格内向”的认知。然而近两年,“社恐”存在被泛化的倾向,连自卑和内向甚至也被纳入“社恐”的范畴中。
③一些人将“社恐”的外在表现简单归结为: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在餐馆结账时不敢大声呼叫服务……而这些情形,很多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就逐渐消失了。谁都不是天生的演讲家,有些社交技能是需要主动克服心理障碍,慢慢锻炼出来的。
④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独处这件事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状态;而“社恐”人士却非常想融入社交场合,但他们又会担心出糗而拒绝社交活动。
⑤进一步说,“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当下年轻人的多数“社恐”,还没达到病态的程度。
【材料三】
【材料四】
①当下很多青少年已习惯了“自我轴心”式的成长: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高楼大厦中成长,钢筋水泥阻隔了他们的社交机会,他们逐渐习惯了自己玩耍。与成长过程中单薄的人际交往体验相伴的是移动互联同时代社会交往本身的复杂化;场景在泛化,无时不社交。人可以休息,但互联是24小时运转的,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打卡、班级通知、同学邀约、社团活动……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功能在杂糅,无处不社交。“我们的社交活动太多了,其效率和目的性高到了让人反胃的程度,就连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也要‘邀请好友来帮我提速’。”有些网友反馈道。
②在这样的矛盾下,“社恐”这个标签,更像是某些年轻人手中的盾,以应对无孔不入的社交压力。现实中的社交行为减少,但社交的需求却没有减少。于是有人选择把社交需求交给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交给网络世界的陌生人。然而,虚拟社交是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吗?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曾提出“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做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她认为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对他人的期待少,对技术的期待反而更多。
③因此,对于没有深层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网络并不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反而很热闹。必须承认,孤独与否更多是个人感受,与其内心的需求层次有关,没有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互,人始终是孤独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合理处理现实与虚拟中的自我状态,这样才能拥有一个丰满的人生。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2.初读材料,小盐产生了如下的推理与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青年说”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网友只有极少数认为自己社交没有问题,大多数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B.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疾病。主要表现是“社恐”们在社交活动场合紧张、焦虑、回避,甚至还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影响正常活动。
C.社交软件相对打电话、书信往来等,成为“社恐”们的重要情绪出口,与面对面交流同等重要,
D.互联时代无处不社交。虚拟的网络社交成了“社恐”们缓解社交恐惧的有效途径,让他们感觉很热闹,不再孤独。
13.【材料三】的画线句,小盐觉得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14.在收集的材料中,小盐认为造成“社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你帮助她分条整理出来。
15.在整理材料时,有同学觉得这四则材料的顺序可以随意调换,但小盐却不这样认为。请你联系四则材料的内容,替小盐说出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冷香记
崔曼莉
①我第一次见到北方的雪时,像猫一样立在窗边,傻傻看了许久。
②那雪花又白又大,羽毛一般在空中慢悠悠飘荡,忽而上,忽而下,不知有风还是无风,懒懒地翻了个身。每一片和每一片居然不挨着,好个鹅毛大雪啊。
③莫以为我从江南来,没有见过世面。南京虽在江之南,却是每年都要下大雪的。
④记得有一年雪灾,雪把奶奶院中的小厨房压塌了,屋檐下的冰凌一米多长,男生扔石头砸断了,掉在地上也不碎,冰莹透亮,如冰锥一般。
⑤一路上学,男孩子们用冰锥边打边跑,我穿着秋裤、毛裤,毛裤外面套着棉裤,腿都抬不动了,可还是冷。你说怪不怪,那雪能压塌房子,却压不塌雪松,一层一层的墨绿上积着白雪,还有轻薄的翠竹叶,上面也堆着白。目光所及,皆是风景。
⑥每年的这个时候,学生们没有办法逃课,大人们却偷着翘班,满城约有一半人都去了紫金山。山一出中山门便是,横跨两大主城区,几在闹市。出了城门,路两边全是参天梧桐,笔直挺立。沿路而行,一边是明代城墙,城墙下是护城河公园,另一边便是山了。虽是大雪天气,山中绿意横行,与白雪层层叠叠,夹杂着红色山茶花。
⑦渐行时,便有幽香袭来。
⑧那香气越行越盛,在清冷之中,孤绝华贵,仿佛天地间再无对手可言。
⑨若雪已停,便见人头攒动,隐约间有红有粉有绿有白,交错于老干古枝;若阳光灿烂,便见那花有单瓣有重瓣,有一枝横斜独寂寞,亦有花团满树芳华似锦。
⑩若有雪,南方之雪可不同于北方,尤其是六朝金陵。
那雪从不轻盈,因为湿度大,夹冰而来,仿佛冰雹,却是雪花形状。薄薄一片削在脸上,刀割一般。无风时还好,只是笔直下坠;若有风,若你又迎风而行,便只能双手握伞,战战兢兢,耳听得雪击在伞上的噼里啪啦声,眼见得无数雪花整齐划一,朝你无情袭来。恍惚间你不在今时今日,而是在历史的某个瞬间,纵然你是最厉害的武士,也走不出这雪剑之阵,抵不过这自然之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那雪击于松针、竹叶、湖面、路人。在北方下雪时很多人不打伞,拍拍肩膀,就把雪抖落了,在这里,不打伞就是上刑,湿了衣裳是最小的事。
然而松针紧密团结,任你万千之重,且压且直;竹叶盈盈一片,却不输于冰雪;那梅花更以纤弱之瓣、清丽之姿于雪中越发激情澎湃,仿佛得了滋润:白雪映衬容颜,雪水浸透花枝,花越开越妍,香气于这无边无际的雪剑中,遥遥升起,
我在北方久了,爱在雪中漫步,爱踩一脚厚厚的干干的雪。脚印那么清楚、可爱。
然而故乡的雪时时浮上心头,每当我孤独时,脆弱时,甚至遭遇不平暴怒时,我知道其实没有关系,我可以恢复,可以进化,痛苦总是暂时的,只要过了这一关,我会变得更好,坚持便是。
今年春节时江南大雪,我却在北京。
初八那日,在朋友圈见到江南女史许静刻的印“雪竹”。
结体潇洒刀法劲利,“雪”字取横势,稳而见锋,“竹”字取纵势,竹枝细韧两笔朝上生长,竹字头点若翠叶,隐约于竹枝之间。二字相辅相成,清秀大气又无赖天真。
我当即求印,她一如既往地大气,问我要什么字,我想了想,那雪中梅花的香气便浮上心头,与她倾诉思乡之情,尤其神往雪中梅香,不知何字形容为好,突然便说,南京冬天多冷啊,那香也是冷的。
冷香!
我要“冷香”。
我想要一方印,将来盖在我的书法作品上,每盖一次都是那样的雪、那样的梅花。
正月十二,她发来一张图,“冷香”二字印于纸上。
正月十三,一觉睡醒,北京成了白色。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漫天弥散。
忍不住给许静发微信,北京大雪可惜无香。我的“冷香”在路上。
正月十四下午,收到了“冷香”,迫不及待地打开,将心心念念的印石握于手上,盖下一枚。
向许静致谢时,她告诉我,南京的梅花开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6.本文主要描写了北方和南京的雪,请分别概括两地的雪各有什么特点?
17.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那梅花更以纤弱之瓣、清丽之姿于雪中越发激情澎湃,仿佛得了滋润:白雪映衬容颜,雪水浸透花枝,花越开越妍,香气于这无边无际的雪剑中,遥遥升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在北方下雪时很多人不打伞,拍拍肩膀,就把雪抖落了,在这里,不打伞就是上刑,湿了衣裳是最小的事。(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18.本文标题《冷香记》有何深刻含义?
19.同样是写雪,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的雪与本文作者所写的北方的雪有何异同?请联系写作目的谈谈你的看法。
七、名著阅读
20.按要求答题。
《水浒传》中很多故事情节都和“酒”有关,请仔细阅读下表,在表格①—④空内填入恰当内容,完成专题积累。
人物 故事 酒与故事的关联
① 大闹五台山 酒令好汉狂
杨志 ② 酒误好汉差
武松 景阳冈打虎 ③
④ 浔阳楼题诗 酒添好汉愁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内容,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成长中,或许都有一件像“印章”一样的事物。它可能是一件具体的物品,也可能是一个承诺、一种习惯、一份信任。它为你“盖章”,为你作证,标记了某一段时光,某一次成长,或某一种不变的初心……
请以“印章”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答案 C C A
4.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5.(1) 躁 掬
(2)悦读 执拗
(3)再阴雾迷蒙的生命之路都能被它穿越出清晰的模样。
(4)A
6.B 7.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②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8.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四命余记之 9. ①“太守之乐其乐”(或“醉能同其乐”); ②“村之于晋只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晋民能忘之也”(或“百姓扳留之不能得,面君亦不忍于其民”)
10.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 11.“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
12.D 13.赞同。充分说明“社恐”的人可能会自卑、内向,但自卑、内向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社恐”,所以举这个例子太有必要了。 14.①过度自我审视,在公众场合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②很多青少年已经习惯了“自我轴心”式成长;③不够自信和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是造成“社恐”的主要原因。 15.示例:细读四则材料,四则材料按“现象呈现(材料一)→概念界定(材料二)→原因分析(材料三)→解决方案(材料四)”进行排序,层层递进,逻辑严谨,不可调换。
16.示例:
北方的雪:又白又大,像鹅毛纷纷扬扬、漫天弥散,可惜无香。南京的雪:从不轻盈,薄薄一片,如剑一般夹冰而来,有梅花的香。 17.(1)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剑,把雪中的梅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纤弱、清丽的梅不畏雪的威力,反而开花得更妍,香气亦愈盛,表现了梅的不服输,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2)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北方的雪和南京的雪作对比,写出南京下雪不打伞就像上刑,北方的雪连衣裳都不湿而南方的雪湿了衣裳是最小的事,突出了南京雪的冰冷似剑,威力巨大。 18.示例:本文标题的“冷”指的是南京冬天的雪,“香”指的是南京雪中的梅花,同时“冷香”也指许静为我刻的那枚印章。“冷香”还象征了遭遇挫折时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如雪中的青松、翠竹、寒梅一般。(首先,我们要理解表层含义,也就是说标题的字面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第二是深层的含义,可以从引申义、比喻义和象征义着手。意近即可) 19.示例1:
相同之处:雪都下得很大,白茫茫的一片;
不同之处:毛泽东笔下的雪有“千里冰封”让大河“顿失滔滔”的磅礴气势,而本文的雪则是“慢悠悠飘荡”“懒懒地翻身”的。
有这样区别的原因是写作目的的不同,毛泽东是借雪借祖国山河表达自己的伟大抱负,笔下的雪必定要有气势;本文作者主要是用北方的雪来衬托出南方雪的威力之大,所以笔下北方的雪较为慵懒自适。
示例2:一切景语皆情语。“雪下得很大,白茫茫一片”是两文雪景的共同点,不同的是,毛泽东笔下的雪气势磅礴,而作者笔下的雪慵懒自适。
从写作目的看,抒发的情感不同所致,毛泽东借北方壮阔的雪景抒发伟大抱负,作者借北方雪景衬托南方雪景的“冷香”,表达思乡之情。
20.①鲁智深(鲁达)
②误失(押送)生辰纲或押送金银担(写“智取”者不得分)
③酒壮好汉胆(酒使好汉勇)
④宋江
21.例文:
校服里的“星星印章”
翻找冬季校服时,指尖忽然触到内侧口袋里的硬纸板——是枚比掌心小些的星星印章,塑料材质早被磨得发毛,红色印油也只剩边缘一点淡痕。这枚印在我初中三年错题本上的印章,藏着奶奶最暖的牵挂。
初一时我数学总拖后腿,每次订正错题都烦躁得想撕本子。奶奶看在眼里,某天从集市回来,手里攥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装着这枚星星印章。“往后你每改对一道题,奶奶就给你盖颗星。”她戴着老花镜,把印章在印泥盒里轻轻按了按,在我错题本的页脚盖下第一颗歪歪扭扭的红星星。那时候我没当真,只觉得奶奶像哄小孩,可当连续三天错题本上都缀着红星星,我忽然舍不得让那页空白。
后来每天放学后,书桌旁总摆着印泥盒。遇到难算的几何题,我会盯着草稿纸上的辅助线发呆,奶奶就坐在旁边择菜,时不时说句“慢慢来,星星等着你呢”。有次我因为一道题算错三次,把笔摔在桌上,眼泪跟着掉下来。奶奶没说什么,只是拿起印章,在我手背上盖了颗星星:“这颗是‘勇敢星’,跟难题较劲的样子,比算对题还厉害。”我看着手背上的红印子,忽然就笑了,捡起笔重新演算。
初三月考前夜,我抱着厚厚的错题本翻到第一页,密密麻麻的红星星从页脚爬到了页边,像撒了一把小灯笼。奶奶凑过来数:“哟,都快三百颗了,我的乖孙儿真厉害。”那天她没让我刷题,而是把印章递给我:“今天换你给奶奶盖颗星,就当给你自己加油。”我握着冰凉的印章,在她的围裙角盖下一颗星星,红印在米白色布料上格外显眼。
现在这枚印章被我藏在校服口袋里,模考时遇到难题,我会摸一摸口袋里的硬纸板,就像奶奶还在身边说“慢慢来”。那些盖在错题本上的星星,其实是奶奶给我的成长盖章——不是证明我有多优秀,而是标记着每个不放弃的瞬间。原来最好的印章从不是刻着字的石头,而是藏在日常里的牵挂,在我跌跌撞撞的成长路上,悄悄为我盖下勇气与温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