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第 3 课时) 授课班级 主备教师 梁红伟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时间 总备课数
教法 读图指导法、讲授法、表格归纳法 学法 问题驱动法、读图分析法、交流讨论法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运用地图等资料,归纳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综合思维: 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与旱涝灾害的关系。 3.人地协调观:理解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认识其对于气候变化、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等资料,归纳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性质。
教学难点 3.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 4.旱涝灾害与我国雨带推移规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环节二 新课讲授 一、导入: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思考: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这三种气候的共同点是夏季气温高,降水也多,简单说就是雨热同期,那为什么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呢?这还要和我们的两个“老朋友”说起。 由于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我国大部分地区深受季风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季风概念:大范围盛行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称季风。 【自主探究】阅读课本p46-47,回答以下问题。 1.读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对比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在风向、风源和性质方面存在哪些差异?为什么? 夏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向大陆,带来充足的海洋水汽,使我国夏季湿热多雨;而冬季风发源于大陆内部,水汽少,因而干冷多风。 2.春、秋季作为冬、夏季的过渡季节,为什么天气多变? 冷暖气流交换频繁,容易造成天气多变。 3.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分析两者的区别。 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东南侧为季风区,西北侧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干旱。 4.“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的夏季风还是冬季风?如何理解这句古诗? “春风”指的是夏季风,因为玉门关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三、中国雨带分布规律及影响 【阅读学习】阅读课本p47,回答以下问题。 受夏季风影响,正常年份,中国大陆东部雨带如何推移?异常情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夏季风的进退也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一般年份,每年4月开始,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 2.季风气候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农业生产能够获得充足的热量和水分。 3.读图,完成中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将图中括号内的内容补充完整。 活动1:读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对比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在风向、风源和性质方面存在的差异,完成问题。 活动2:中国大陆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并结合实际生活说说季风气候对中国的影响。
板书设计 作业超市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