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威远中学2026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巨型城址内发现了以太阳投影判断农事节气的观象台,印证了《尚书》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另在宫城内的宫殿基址,还出土了大量距今4200年前后的陶瓦。据此可以推知,当时该地区( )A.已出现早期社会分工 B.小农经济逐步发展C.居民向定居生活过渡 D.继承发展良渚文化2.开元年间,唐玄宗以节度使牛仙客政绩突出拟提拔他为尚书,但宰相张九龄认为:“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清要,恐羞朝廷”,唐玄宗怒形于色道“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阀阅?”仍然任命牛仙客为尚书。由此可知,当时( )A.皇权相权相互制约 B.门阀观念左右朝政C.人才任用不拘一格 D.藩镇势力逐步崛起3.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气势恢宏,视野开阔,图中林木村野、楼台殿阁、各种人物等布局井然有序;到了南宋,画家全景式的构图就消失了,如夏圭《松溪泛月图》突出荒寒的山石。这一变化说明( )A.文人创作深受理学影响 B.宋代文人画突出“以形写神”C.南宋画作强调表现心态 D.政治形势影响画家创作风格4.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吾浙(江)桑柘遍野,茧丝成市,四方大贾岁以五月来贸丝,积金如丘山。而田家自耕织外,无余技矣。”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浙江地区( )A.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紧密 B.重农抑商政策进行了调整C.外贸发展刺激手工业繁荣 D.小农经济主导性地位丧失5.1760—1833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总价值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9.4万两。中国对英商品输出总价值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13万两。据此推知,当时( )A.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B.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尚未普及C.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D.中英贸易商品结构存在差异6.1898年9月,改良思想家宋育仁等人在成都创刊的《蜀学报》被查禁。该报一共刊登各种新闻287条,其中同现代科技有关的就有129条,约占45%,刊登的现代科技新闻中有对西欧、美国和日本最新科技及新产品的报道,也有对全球各国现代化建设的介绍。这反映出( )A.清廷禁止西方科技在华传播 B.中国向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C.维新变法助力西学在华传播 D.维新派重点宣传近代西方新科技7.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涵盖技术引进与涉外事务,但清末新政则将机器制造、铁路、矿务、学堂等原属洋务的领域转由商部管理,并归类为“变法”。新政还采取了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废除科举、设立学部、推行地方自治等措施。这表明,清廷力图( )①抵制反清革命 ②探索救亡道路 ③会通中西文化 ④挽救统治危机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8.1917年严复写给弟子熊育钖的书信,第一次提及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并运用西方学术思想,理性看待变法对宋代社会演进的双重作用。严复的态度意在( )A.突破传统,主张中体西用 B.会通中西,挽救民族危亡C.开启民智,传播西方思想 D.分析形势,倡导革命救国9.1931年前后,一些革命歌谣在鄂豫皖地区被广泛传唱,一些歌谣中唱道“一切自由剥削干净,悲痛哟,剥削干净”“要出头,除非是革命,寄生虫不容他生存,若不这样难翻身,不然呀,难得翻身!”这些歌谣意在( )A.激发根据地人民的民族意识 B.揭露官僚资本的残酷剥削C.动员民众参与土地革命斗争 D.控诉国民党政府的“训政”10.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鼓励农民建立犁牛合作社,通过自愿集资入股、生产资料公有的形式开展联合;设立农事试验场,要求中央土地部指导各地。该纲要的实施(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为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推动了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D.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积累了经验11.《群众》周刊由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武汉,次年10月转移至重庆继续出版。周刊把“自救危亡”作为办刊宗旨,通过揭露日寇野蛮暴行、痛斥妥协投降行径、讴歌抗战英勇事迹等方式,鼓舞士气、坚定意志。该期刊的创办( )A.扩大了反法西斯同盟影响 B.促进了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C.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动员了各阶层民众团结抗战1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来自英国、法国、德国、苏联、波兰等欧洲国家的不少人士到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访问和报道。苏联记者指出:“(陕甘宁边区)开始实施立脚于政治机关之改革及民主制度的村、乡、县的全特区选举制运动……只有汉奸、叛徒、间谍等人剥夺投票权。”由此推断,欧洲在华人士的此类报道( )A.有利于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B.瓦解了国民党在思想舆论上的控制C.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认可支持 D.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3.下表为1950—1952年《人民日报》土地改革宣传载体统计。据此可知,土地改革宣传的特点是( )载体类型 社论 通讯报道 读者来信 政策文件数量占比 23% 41% 18% 18%A.以学术讨论深化认知 B.侧重批判旧制度弊端C.权威性与大众性结合 D.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14.1954年,苏州专区昆山、太仓两县共选出乡镇人民代表6207名,其中互助合作组织则有4779人,占代表总数的77%。溧阳县上沛区梅庄乡是第二批普选乡,全乡选出的35名代表全是互助合作组织成员。这体现出当时( )A.民主选举推进土改进行 B.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鲜明优越性C.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向好 D.生产关系调整与民主发展相适应15.下表所示是1961—1962年广东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 )全省职工数量/万人 全省非农业人口/万人总数 比1960年减少 总数 比1960年减少1961年 287.05 28.97 700.76 62.861962年 267.93 48.09 658.46 105.16A.说明广东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B.表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C.顺应了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需要 D.是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16.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推行“利改税”和“拨改贷”政策。其中,“利改税”将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改为缴纳所得税,“拨改贷”将国家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这两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 B.增强国企经营自主权,提高经济效益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D.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 辛亥革命前后,四川形成了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的洋货分销网和土货收购网,小生产者通过商人、买办与外国资产阶级进行农副产品与机器制品的不等价交换。由于近代四川对外交通困难的问题仍未解决,“商既难于出,外商又难于入”。因此,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主要表现为本省各州县之间比较广泛的工农产品交换。从单独的州县来看,其自给性有所减弱,但全省各州县之间商品交换频繁恰恰又反映出自给性的加强。区域内的自给自足必然妨碍商品流通,甚至可能成为封建割据赖以生存的土壤。市场的扩大和对外贸易平衡建立在棉纱输入和鸦片输出的基础之上,导致市场结构畸形且不稳定。市场的扩大十分有限,未能给近代四川的发展提供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摘编自王永年、谢放《近代四川市场研究》材料二 1952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4亿元,1981年突破百亿元,1996年突破千亿元,2013年突破万亿元,2023年达到26313.4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四川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重要历史机遇,大踏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1978年进出口总额4067万美元,1981年突破1亿美元,1991年突破10亿美元,2006年突破百亿美元,2020年突破千亿美元,2023年全省货物进出口额达1361.1亿美元,是1978年的3346.8倍,年均增长19.8%。——摘编自四川省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四川市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6分)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市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人民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的机关刊物,1926年2月7日创刊于广州,1927年4月10日停刊,共出版了50期。《人民周刊》的创办者和主编——张太雷。他为《人民周刊》撰写文章86篇,评述国内国际大事,反击国民党右派,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这场论战在广东影响很大。 陈独秀、周恩来、陈延年、邓中夏、阮啸仙、恽代英、彭湃等,也为《人民周刊》积极撰稿,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 本刊宣言《人民周刊》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刊物。中国人民现在在帝国主义,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地主压迫之下,他们的利益第一步是在脱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之压迫。所以本报的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一切依附帝国主义或帝国主义所赖以生存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地主。根据以上的宗旨,本报有以下的使命: 一、本报的使命是要给反帝国主义运动——民族运动——以理论上与策略上的指导。对于妨害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理论与政策,本报定驳正之,以免淆乱人民之观听。 二、本报的使命是要唤起民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参加民族运动,并指导革命民众——特别是工农自己阶级的组织之发展。 三、本报的使命是要对于巩固革命基础的广东,以及扩大革命基础之意见,诚意的贡献于民众与国民政府之前。本报愿努力担任以上之重大责任,……因为现时之情势与运动之发展,实需要能担任此重大责任刊物,以为之指导。 ——摘自《人民周刊》第一期评析《人民周刊》对研究国民革命的价值。(1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下表是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后更名为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发展历程。时间阶段 关键事件与发展状况1954—1959年 作为“一五”计划(1953—1957年)重点建设项目,由苏联提供技术援助、设计图纸与核心设备; 1959年正式投产,首台“东方红——75型”履带拖拉机下线,填补中国大型拖拉机制造空白; 初期产品以农用拖拉机为主,优先供应全国农村,助力农业生产机械化。1997—2020年 1997年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制为国有控股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推行股份制改革; 2005年引入美国约翰迪尔等外资企业合作,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逐步形成“农机制造+工程机械+动力装备”多元化产业格局,产品出口至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2020年农机产销量稳居国内前列,成为全球知名的农业装备制造商。——摘编自《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1959年洛阳拖拉机制造厂建立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97年后洛阳拖拉机制造厂改制反映的时代特征,并说明其改制的影响。(10分)第1页,共3页威远中学2026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A D C D B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C D C 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24分)(1)特点:与世界市场有联系;市场结构畸形;传统产品和工业品并存;带有半殖民化色彩;受国际形势影响。(8分)原因:列强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民族工业的发展;通商口岸开放与外界联系加强。(8分)(2)有利条件: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四川市场潜力巨大;稳定的社会环境。(8分)18.(12分)评析:《人民周刊》是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机关刊物,在国民革命中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宣传作用,是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奋斗目标,与国民党右派的论战等,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指导革命发展、扩大革命基础、唤醒民众组织工会和农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存在的局限:宣言不能完全呈现具体措施和国民革命的全貌;研究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补充和相互印证。19.(16分)(1)历史背景:①“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②苏联技术援助;③农业集体化对机械化的需求。 (6分)(2)时代特征: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③产业结构多元化。影响:①提高企业效率;②促进技术创新;③增强国际竞争力。(10分)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