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地壳等厚度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可知( )
A.任意两地地壳厚度差异与其相对高差大致相等
B.喜马拉雅山脉处地壳厚度最厚
C.图中地壳厚度大致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
D.图中所有断层均位于板块内部
2.推测自我国东南沿海到图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的变化是( )
A.由薄变厚 B.由厚变薄 C.变化不大 D.薄厚相间
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右图)。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后期的蕨类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草地 B.沙漠 C.浅海 D.湖泊
4.晚古生代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 )
A.鸟类化石 B.煤炭资源 C.恐龙化石 D.野生葡萄
积雪较高的反照率降低了地表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造成地表能量的大量损失。积雪本身的性质以及烟尘、黑炭等污染物的含量决定了积雪的反照率。积雪颗粒直径增加时,积雪颗粒对近红外波段的吸光率显著提升,可见光波段无明显趋势,这导致整体反照率的降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因素与积雪反照率无关的是( )
A.积雪总量 B.烟尘含量 C.表面粗糙度 D.液态水含量
6.积雪颗粒直径减小时,地表( )
A.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增加 B.获取太阳辐射的热通量减少
C.能量大幅增加 D.能量保持不变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气象站记录的某日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谷风从出现到消失的大致时间段是( )
A.8~12时 B.11时至次日3时
C.14~24时 D.20时至次日6时
8.该山区的谷风夏季比冬季( )
A.出现早,持续时间长,风力小
B.出现晚,持续时间短,风力大
C.出现早,持续时间短,风力大
D.出现晚,持续时间长,风力小
9.下图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壶口瀑布水量骤增,每秒流量达到2440立方米,形成壮美瀑布群。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故被称为“桃花汛”。下图是区域水系分布图和壶口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桃花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降水丰富 B.季节性积雪融水多
C.上游冰凌消融 D.高山冰雪融水猛增
11.壶口瀑布含沙量最大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m)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为2020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或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温跃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结合相关知识判断,图中海域温跃层深度达到一年中最深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它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我国潮汐资源丰富,潮汐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潮汐发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潮汐发电优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清洁能源,不污染环境 B.日发电量稳定,年发电量不稳定
C.投资小造价低,是一种较经济能源 D.不需要与大电网并网运行
15.利用潮汐能发电,一天内可以发电的次数为(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炭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炭气溶胶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其伴随雨雪沉降时会使冰雪颜色变暗。近年来,青藏高原的黑炭气溶胶有增多趋势。下图示意1995—2004年西藏自治区某季节黑炭气溶胶沉降量的分布情况。
(1)描述图示区域黑炭气溶胶沉降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有学者认为黑炭气溶胶增多会使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多,请从降水形成条件的角度说明理由。
(3)指出随黑炭气溶胶增多短期内青藏高原冰雪融水量的变化,并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原因。
17.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甲河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图。
(1)描述图中甲河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
(2)描述图中甲河下游的水文特征。
(3)描述图中河流的水系特征。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B A B B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D A D
16.(1)空间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
(2)增加凝结核,增加了云的形成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3)冰雪融水量变大。原因:黑碳气溶胶有显著的温室效应作用;黑碳气溶胶沉降至地表,沉降到冰冻圈表面的黑碳降低冰雪反照率,从而导致雪冰加速消融。
17.(1)流量大小呈波动变化(或昼大于夜)。第一天变化幅度大,第二天变化幅度小(或第一天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
(2)水量较小;汛期集中在夏季;无结冰期;含沙量较大等。
(3)河流流程长;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印度洋;中下游支流少等。
18.(1)气候变冷,夏季风势力减弱,海水扰动减少;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城海冰范围扩大且历时长,不利于上、下层海水交换;海平面下降,日本海与外海交换减弱,洋流影响减弱。
(2)认同:现代对马暖流影响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距今约8千年,这些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开始同步增强,反映对马暖流自此开始全面影响这些海域,表明现代对马暖流基本形成。
不认同:距今约8千年,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开始同步增强,仅暗示此时对马暖流势力增强;由于影响洋流的因素复杂,因此这一现象不足以支持现代对马暖流即形成于此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