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退


目标领航
学习目标
夯实基础,梳理字词成语。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样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____”同“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____”同“____”,_______)
(3)秦伯说(“____”同“_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同“____”,_______)
【归纳整理】
1.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用于句末)
(2)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3)秦伯说(“说”,同“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一词多义
(1)封 (2)与
①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
②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___ ②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
(3)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1)封 (2)与
①既东封郑 动词,使……成为疆界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介词,和
②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疆界 ②失其所与,不知 动词,结交,同盟
(3)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哪里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兼词,从哪里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句末语气词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
②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的活用
①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
③若不阙秦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 结盟
②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2)形容词的活用
①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 远地,指郑国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 变厚/变薄
④若不阙秦:使动用法 使……侵损、削减
4.翻译句子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翻译句子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他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4.翻译句子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围城之危:晋文公为扩张势力并报昔日私怨,联合秦穆公出兵包围郑国,郑国面临亡国之险。
临危受命:郑大夫佚之狐力荐隐士烛之武。烛之武虽曾怀才不遇,但国难当头,最终答应冒险一试。
夜缒而出:烛之武在深夜由士兵用绳子从城墙上放下,秘密潜入秦军大营,求见秦伯,情节紧张曲折。
智说秦伯:他首先承认郑国将亡,随即话锋一转,围绕“亡郑损秦,存郑利秦”的核心,以地理形势与历史恩怨为据,成功离间秦晋联盟。
局势逆转:秦伯被说服,不仅与郑国结盟,还派兵助守。晋国因失去盟友,被迫撤军,郑国危局得以化解。
二、文本探究
1.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请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二、文本探究
2.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军?试分析其劝说妙在何处。
①以退为进,示弱认输,满足敌人的骄横心理。
②“言利”巧攻心理。劝说时,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从秦穆公的利益出发,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了秦穆公的好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出存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穆公,让他动心,达到劝说秦穆公与晋国毁约,进而退师的目的。
二、文本探究
2.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军?试分析其劝说妙在何处。
③“言害”巧析形势。从现实来看,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则“邻之厚,君之薄也”。从发展来看,烛之武先以“夫晋,何厌之有?”引起秦穆公注意,再以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巧妙分析,最后给出亡郑将“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让秦穆公真正感受到亡郑对秦国的危害之所在,从而迅速作出存郑的决定。
二、文本探究
2.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劝退秦军?试分析其劝说妙在何处。
④“言史”巧妙离间。要达到“退秦师”的目的,就必须离间秦、晋两国的关系。如果说“言利”巧攻心理和“言害”巧析形势,是烛之武隐性地离间秦、晋关系,那么他提出“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历史事实,指出晋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则是对秦、晋关系赤裸裸的挑拨,使秦穆公的心理产生了由亡郑到存郑的变化,最终使秦穆公背弃秦晋盟约,与郑结盟且留兵驻守。秦、晋关系被成功离间,烛之武“退秦师”大功告成。
三、文学常识
1.侯、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2.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3.盟:两国及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的血),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
四、艺术特色。
①叙事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从而做到繁而不乱、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②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③伏笔与照应得当。
文章开头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为退秦军设伏笔;“夜缒而出”照应前文的“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和“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五、课后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1.D 解析:厌:满足。微:没有。
【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B.“烛之武反客为主”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并没有“反客为主”。
【检】
3.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形象特点。
B.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其他或简略交代,或一字未提,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波澜起伏,充分体现了《左传》写人叙事的高超技巧。
答案C.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利益出发。
4.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 。
(4)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 。
4.名句默写。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六、素材积累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勇于自责的郑伯采纳了佚之狐的建议,派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退兵。国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孤身一人“夜缒而出”,奔赴敌营。强秦帐内,他不卑不亢,坚定无畏,字字珠玑,终于以机智善辩的外交口才,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了秦伯。烛之武的形象,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得高大起来,两千多年来一直放射着熠熠夺目的光芒。
适用角度:“个人与国家”“勇敢机智”“慧眼识才”等。
六、素材积累
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
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2020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这代表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1982年,谢军大学毕业后即投身航天事业,参与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并用了3年多的时间,让北斗卫星用上了中国自主研制的精准的原子钟。2004年,谢军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在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研制过程中,谢军团队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仅用1年多的时间,就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的新纪录。
适用角度:“家国情怀”“奉献”“忠于职守”等。
六、素材积累
柴云振:硝烟战场无畏生死,解甲归田默默耕耘
柴云振,2021年“七一勋章”获得者。作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原型之一,他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在抗美援朝朴达峰阻击战中,浴血奋战到孤身一人,杀敌百余人;他是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获得者,被朝鲜授予“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2年,柴云振伤残复员回乡,从未提起自己的功绩,默默耕耘在工作岗位上。
适用角度:“英雄”“初心”“淡泊名利”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