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赤壁赋》复习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赤壁赋》复习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赤壁赋》
【复习目标】
1、熟记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
3、体会苏轼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丰富自己的人生感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句式: )。白露( )横( )江,水光接天。①纵( )一苇之( )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②浩浩乎如冯( )虚( )御( )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状语后置句)。清风徐( 缓缓 )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劝请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一会儿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斗宿和牛宿 )之间(句式:状语后置句)。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 笼罩 )江,水光接天。①纵( 任凭,放任 )一苇之(到)所如( 往 ),凌( 越过 )万顷之茫然( 旷远的样子 )。②浩浩乎如冯( 同“凭” ,乘 )虚( 太空)御( 驾 )风,而( 但是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羽:名作状,像长出羽毛一样,飞升成仙)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 )歌之。歌( )曰:“桂( )棹兮兰( )桨,击空明( )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怀(句式: ),望美人( )兮天一方。”③客有吹洞箫者(句式: ),倚( )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 )幽壑( )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 表修饰)歌之。歌(歌词 )曰:“桂(桂木做的)棹兮兰(木兰做的)桨,击空明(形作动,指月光下的清波 )兮溯流光。渺渺( 悠远的样子)兮予怀(句式:主谓倒装句),望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兮天一方。”③客有吹洞箫者(句式:定语后置句),倚( 循、依 )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使……起舞)幽壑(深谷)之潜蛟,泣(使……落泪)孤舟之嫠妇( 寡妇 )。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句式: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 )望夏口,东( )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 (句式: )方( )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 )赋诗,④固( )一世之雄也(句式: ),而今安在哉?(句式: ),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 端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句式:宾语前置句)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向西)望夏口,东(向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同“缭”,盘绕、围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被 )周郎者乎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方(当)其破荆州,下(名作动,攻占 )江陵,顺流而东(东下)也,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④固( 本来 )一世之雄也(句式:判断句 ),而今安在哉?(句式: 宾语前置 )况吾与子渔樵(捕鱼砍柴 )于江渚之上,侣(以……为伴)鱼虾而友(以……为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短暂),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⑤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 )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句式: )且夫(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 )笑,洗盏更( )酌。肴核( )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 )枕藉乎舟中(句式: ),不知东方之既( )白(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⑤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终究 )莫消长( 消减和增长 )也。盖将( 表假设,如果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竟然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 )且夫( 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假如 )非吾之所有,虽( 即使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禁止 ),用之不竭,是( 这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判断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受 )。”
客喜而( 表修饰 )笑,洗盏更( 再 )酌。肴核( 菜肴和果品 )既尽,杯盘狼籍( 即“狼藉”,凌乱 )。相与( 互相 )枕藉乎舟中(句式:状语后置句 ),不知东方之既( 已经 )白(形作动,变亮)。
1.通假字,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举酒属客( ) ②举匏樽以相属( )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④山川相缪( )
2.古今异义词,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白露横江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属”通“嘱”,劝酒
白露①古:白茫茫的水汽。②今: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九月7、8或9日。
茫然①古:旷远的样子②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斗牛①古: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②今:我国民间使牛与牛
相斗的一 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美人①古:所思慕的人。 ②今:美貌的女子。
“冯”通“凭”,乘
“缪”通“缭”,盘绕
“属”通“嘱”,劝酒
3.重点实词,解释下列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望: ①七月既望( )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
③德高望重( ) ④民之望之,如大旱之望雨也( )
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
(2)如: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②纵一苇之所如( )
③宗庙之事,如会同( )
(3)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③名属教坊第一部( ) ④举酒属客( )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⑥屈平属草稿未定( )
⑦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眺望
声望
盼望,期望
埋怨,责怪
动词,像
动词,往
连词,或者

属于,隶属
通“嘱”,劝酒
通“嘱”,嘱托,嘱咐
撰写
接连,一个接一个

(4)适
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长沙:
③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少无适俗韵:
⑤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⑥先主至汉津,适与关羽相会:
⑦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享受,享有
到……去
女子出嫁
适应,顺从,依照
适才,刚才
恰好
适合,适宜
4.重要虚词,解释下列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不知其所止
②扣舷而歌之
③客喜而笑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耳得之而为声
---表转折,却
---表修饰,不译
---表修饰
---表并列,不译
---表顺承
5.词类活用,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1)歌窈窕之章
(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月明星稀,乌雀南飞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用作动词,唱。
---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名词用作动词,打渔砍柴。
---名词作状语,向南。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7)正襟危坐
(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羽化而登仙
(11)击空明兮溯流光
(12)不知东方之既白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动词使动用法 使......起舞; 使......落泪
---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名词用作状语,像鸟长出羽毛一样。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月光下的清波。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6.句子翻译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是一代的英雄啊,(判断句)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6)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么获取他们也无人禁止,怎么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7)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菜肴和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凌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二、文学常识
1、望:古人根据每个月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来记月,称为“朔”“弦”“望”
“晦”。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农历每月初七或初八叫“上弦”,农历每月二十二或二十
三叫“下弦”。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叫“望”,“既望”,望的后一天。农历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
2、星宿:“星宿”在我国古代指星座。古人为了准确地观测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其他天象,往往以恒星为背景,以相对固定的位置为标志来说明日、月及五大行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共分二十八个星宿,称为“二十八宿”。本课中的“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就分别是“二十八宿”之一。
3、羽化登仙:羽化,本指昆虫由蛹变为成虫。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变化,因此把成仙叫作羽化。登仙,成仙。意为飞升成仙。
三、学习提示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
《赤壁赋》通过铺陈、排比形成整饬之美,要反复诵读,逐步领会。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阅读时要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艺术特色
1、本文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中传统的艺术手法。其实,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互相对答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也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对话。在这篇赋里,客的观点和感情是主人苏轼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苏轼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观察人与宇宙之后领悟的哲理。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世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表现了作者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2、写景、议论、抒情相融合的特点。本文无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了一种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如第三段,在上文景物描写充分的基础上,从“客”的角度展开,由眼前的景物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暂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本段中的景、理、情在赤壁的历史与现实中自然地融为一体。
3、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由“饮酒乐甚”的“乐”到后面的“怨”“慕”“泣”“诉”“愀然”“哀”“羨”,再到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全文描写的感情变化是连贯的。此乃全文感情发展的线索,前后呼,连续贯通。
课后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五
B.举酒属客 嘱咐
C.纵一苇之所如 放任
D.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B 属:劝请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B.正襟危坐 斜着
C.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伴侣 D.而卒莫消长也 终究
B 危:端正
3、名句默写
①《赤壁赋》中苏轼仿用《离骚》的句子格式进行歌唱,借“ —————,—————————— ”来表现自己在月下泛舟赤壁的美好情景,从而为后面写政治失意作铺垫。
②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 —————— ”-------忘记了空间;“ ——--—— ”--------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③《赤壁赋》中“ —————,————— ”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④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自己夜游赤壁时飘然欲仙的感受的句子是“———————— ,—————— ”。
⑤《赤壁赋》中,写苏轼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的句子是“—————— ,—————— ”。
⑥《赤壁赋》中“—————— ,———————— ”两句,用比拟的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⑦《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
⑧《赤壁赋》中“ —————— ,—————— ”两句,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⑨《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时以精练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 ,—————— ”历来为人称道。
⑩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让小船随意飘荡于浩瀚旷远的江面,享受来去自由的快乐的两句是“—————————,————— ”。
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借客之口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伴、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 —————— ”。
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句子是“ ————- ,————— ”。
《赤壁赋》中“ ————,—————— ”两句,从不变的角度阐释了人与万物的关系。
《赤壁赋》中,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一句相对应的曹孟德的诗是“ —————— ,———— ”。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 ————,———— ”两句描写了赤壁之战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攻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
《赤壁赋》中“ ————,———— ”两句,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
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 ———— ,———— ”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形象生动。
1.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2.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5.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6.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7.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8.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9.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10.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1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1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3.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14.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1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18.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19.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0.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2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六、素材积累
1、苏轼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也是写作素材“无尽藏”。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永远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2、淘尽历史,洗尽铅华,岁月在变,世事在变,不变的是什么 “乌台”的旋风卷走了他的光明前程,黄州的暗流褪尽了他的风光霁月,苏子的人生充满了太多的变数,然而,(无论人生怎样的多变无常)他把住心灵的舵,扼住命运的喉,镌下了“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的文坛丰碑。(心态调整、逆境成长、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3、被贬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眼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一扫贬谪之失意与惆怅,兴之所至,情不自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沐浴着明月,享受着清风,东坡先生峰回路转地完成了自己灵魂上脱胎换骨般的自省,完成了自己艺术精神上的蒸馏和升华,完成了自己人格魅力上的超脱,完成了自己心灵上的淡泊豁达。清风明月,是洗涤人心的清泉,是忘怀世事的美酒。走进自然,与清风明月为伴,与星光水天为伍,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成败得失,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兴衰荣辱?(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心灵的治愈者)
4、辩证看待事物的发展
原文素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运用方向:结合此句,阐述事物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引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示例:苏轼在赤壁之下感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奔涌不息,却始终未曾流尽;月亮阴晴圆缺,却从未真正消失。这启示我们: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看似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但从长远来看,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学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得失,方能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坚守希望。
(适用:哲学思辨、人生观探讨类作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