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期中真题精编重组卷01-2025-2026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期中真题精编重组卷01-2025-2026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0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
1.(24-25四年级上 广东东莞 期中)徜徉书海,我们可以tàn求神话故事的ào秘;领略现代kē jì的神奇力量;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风sú……与书结yuán,会让我们的收获日yì增长,使我们变得坚韧,变得成shú。
(1).根据文段中标出的汉语拼音,按顺序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写出词语,注意字迹工整。

(2).(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江门 期中)征稿启事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柄(bǐng) B.慎(sèn) C.掘(qū) D.蜗(wā)
(3).(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江门 期中)下列各项中的“曲”与“弯曲”的“曲”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
A.曲折 B.曲解 C.异曲同工 D.委曲求全
(4).(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江门 期中)“宅”的意思是“人的居舍”,据此可知,( )是“宅”的甲骨文字形。
A. B. C. D.
(5).(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江门 期中)“是否看过【 】色中的河水是怎样一点点改变颜色的?”这句话中“【 】”里的字的读音是。“mù”,结合字义可知“mù”应选( )
A. B.
C. D.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括号里。
(1)(24-25四年级上 广东广州 期中)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据说 安照 哲学 B.研究 嫩红 触脚
C.临时 悲惨 尖利 D.雨露 竖定 绳子
(2)(24-25四年级上 广东广州 期中)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溺水(nì) 穗子(huì)
B.喧哗(xiān) 霎时(shà)
C.倾斜(qīng) 牡丹(mǔ)
D.屋檐(zhān) 潜水(qián)
(3)(24-25四年级上 广东惠州 期中)下列词语中,相同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
A.号叫怒号 B.薄雾薄被 C.闷雷苦闷 D.涨潮涨价
(4)(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汕头 期中)联系生活实际,下列动物和它的“家”搭配最正确的一项是( )
①倦鸟归_______,游子归家。②不入虎_______,焉得虎子。③龙困鱼_______,伸展不开。
A.巢 穴 塘 B.巢 洞 窝 C.窝 圈 棚 D.窝 穴 池
3.(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江门 期中)运用所学知识填空。
(1)在学习时,我们要多思多问,正如王充所说:“智能之士, , 。”只有多思多问,才能取得成功。
(2)日暮时分的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古诗《暮江吟》描绘了这美景:“ , 。”
(3)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收获了一个与观察有关的道理:要跳出 。从 观察,才能全面认识事物。
(4)通过感受温度的不同,我学会了使用气象谚语:同学们有穿夏装的,也有早早就穿上秋装的,大家穿什么的都有,这可真是“ , ”;两场秋雨过后,气温下降了不少,这便是人们说的“ , 。”吧!
告诉我们秋雨过后要御寒;“立了秋, 。” 告诉我们立秋后天气会转凉。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汕头 期中)阅读文学性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二郎担山赶太阳
①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空有十二个太阳同时照晒,地面上炎热难当,草木枯焦,人们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当时,有一位法力无边的大师,他有个高徒姓杨名戬,外号叫二郎神。这个二郎神决心捉拿太阳,为民除害。
②那十二个太阳都不是二郎神的对手,吓得四处逃命,二郎神随后紧追不放。A.二郎神行走如飞,身后还带条“哮天犬”,他稍迈一步,便超到了大太阳的前面,这样却反而捉不到太阳。B.他急中生智,顺手拔起一棵巨树做扁担,担起两座山继续追赶太阳。这样他的行走速度适中,正好可以捉到。C.二郎担山赶太阳,一直赶到东海边,十二个太阳已经被他摔死了十个,第十一个太阳吓得脸色苍白,一头钻进大海里。二郎神又回头捉住了最后一个太阳,正当他把太阳举起,要向山上摔去时,猛听得空中一声断喝道:“弟子,你意在救天下生灵,而你要把太阳全部摔死,人间岂不是漆黑一团吗?”二郎神停下手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师父,想想师父的话很有道理,便将最后一个太阳放了。
③从此,这个太阳早出晚归,有规律的照耀着世界。那个钻进大海中的太阳,再也不敢白天露面了,于是它就变成了现在的月亮。当初它被二郎神吓的面色苍白,直到如今还没有变过来,所以月亮跟太阳不一样,一直放着白光。
1.第①段中哪句话说明十二个太阳给人们带来苦难?用“____”画出来。
2.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担山”和“追赶太阳”都是神奇的想象。画“____”的句子中,能体现出神奇的想象的句子是( )(多选,填序号)
3.这篇神话故事中第 段描写二郎神赶太阳的起因;第 段描写二郎神赶太阳的经过;第 段描写二郎神赶太阳的结果——他最后摔死了十个太阳,剩下的两个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 和 。
4.读了这篇神话传说,可以看出二郎神是一个( )的人。(多选,填序号)
A.力大无穷 B.聪明勇敢 C.鲁莽急躁 D.为民除害
(二)(24-25四年级上 广东佛山 期中)阅读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各小题
“扫一室”与“扫天下”
①东汉时,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②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不在,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薛勤一边和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③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桌子上书、杂物什么都有,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薛勤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
④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的神气。
⑤听到陈蕃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着实难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清扫天下呢?”
⑥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懒散——( ) 肮脏——( )
6.最后一段中“他”指的是( )?(填序号)
①陈蕃的父亲 ②薛勤
7.想要概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就得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请你再次阅读这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填写表格。
起因
经过
结果
8.根据课文,结合你自己来说一说你今后要怎么做。
(三)(24-25四年级上 广东广州番禺 期中)阅读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禹治水
①禹和父亲繇(gǔn)一样,一心想为人类完成治水的大事。为此,禹走遍天南海北,考察地形,研究水的走向。过程中,禹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
②禹为了治水,三次来到桐柏山考察。每次站在山前,那桐柏山不是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就是山石号叫、树木怒吼,似乎有一股看不见的暴虐力量,阻止禹动工。禹知道遇上妖怪了,就召集诸神和各部落首领开会,知道了阻止他治水的正是妖怪巫支祁。传说巫支祁是天生神猴,力气比九头象还大,并且迅捷无比。禹先后派童律、乌木由出战,都打不败巫支祁。最终,派出大将庚辰,擒获了神猴。禹率领大家艰辛地劳作,淮水终于平安流入大海。
③这一天,禹率领治水大军来到黄河,派应龙去划出河道。应龙划了半晌,河道还是划不出来。正伤脑筋时,河伯跃出水面,来到禹面前,深施一礼,献上一块水淋淋的青石。众人定睛一看,只见上面弯弯曲曲,花纹遍布。原来这是一幅河图——上面画着这一带的大小河道以及水势情况,哪里该挖、哪里该填,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都画得清清楚楚。于是,禹根据图上的指点,日夜不停,开始了治理黄河的浩大工程。
④又一天,禹发现一座大山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河水到了这儿,只能拐弯绕道而行。每当水量增大时,河水就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禹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大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大山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欢畅地向下游流去。人们兴奋不已,禹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⑤就这样,禹带领人们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9.根据故事内容,写出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10.禹派应龙在黄河划河道的目的是 。
11.下面哪一幅图最符合文中描述的禹开凿大山后的景象?
A. B.
C. D.
12.文中画“ ”的句子展现了禹治水英雄的形象,请在文中再找一处类似的句子,用“ ”画出,说一说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4-25四年级上 广东东莞 期中)习作(共30分)
我们居住的小区环境优雅,我们玩耍的公园风景如画,我们学习的校园整洁似家……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请你推荐一个好地方给同学们,写清楚推荐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别之处,推荐的理由等。注意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题目自拟。
要求:
(1)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将变化之处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
如果需要修改,请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3)文中不透露真实的姓名、校名。
2025-2026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01)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32分)
(1).
(2).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B.慎(sèn)——shèn;
C.掘(qū)——jué;
D.蜗(wā)——wō;
故选A。
(3).本题考查多音字。
曲[qū],弯转,与“直”相对:弯~。弯曲的地方:河~。偏僻的地方:乡~。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酒~。~霉。姓。[qǔ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艺。~话。歌的乐调:~调(diào)。
弯曲:qū,物体不直。
A.曲折:qū,形容弯曲。
B.曲解:qū,错误的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意愿,多指故意的。
C.异曲同工:qǔ ,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做法收到相同的效果。曲:歌曲。
D.委曲求全:qū,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故选C。
(4).本题考查汉字的造字。
根据题目可知,“宅”是上下结构,“宀”和“乇”两部分构成,“宀”是房屋,“乇”表示在房屋下有依托、支撑等含义。“宅”的意思是“人的居舍”,选项A的甲骨文形象最为贴近,是人在屋舍下住着。
故选A。
(5).本题考查同音字辨析。
结合该段的句子“是否看过【】色中的河水是怎样一点点改变颜色的?”可知,“【】色”指的是黄昏时的天色,与颜色相关的字。根据选项中的解释可知,“暮”意思是傍晚、日暮的时候,与颜色相关的字,该语境相关的是C项。
故选C。
2、(1).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A.安照——按照;
B.触脚——触角;
D.竖定——坚定;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识记。
A.穗子(huì)——(suì);
B.喧哗(xiān)——(xuān);
D.屋檐(zhān)——(yán)。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háo/háo;
B.bó/báo;
C.mèn/mèn;
D.zhǎng/zhǎng;
故选B。
(4)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①倦鸟归 ,游子归家。
这句话表达的是倦鸟返回其栖息之所,与游子归家形成类比。在鸟类生态中,鸟类筑造用于栖息、繁殖后代的场所是“巢”,因此这里应填“巢”。
②不入虎 ,焉得虎子。
这是一个成语,原意是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无法捕获小老虎。在这里,老虎居住、隐藏的洞穴是“穴”,因此应填“穴”。
③龙困鱼 ,伸展不开。
这句话比喻强者处于困境,无法施展才能。鱼类通常生活的水域是“塘”,因此应填“塘”。
故选A。
3.
(1).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2).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3).当局者的视角 不同的角度或立场
(4).二八月 乱穿衣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谚语俗语和名言警句的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学、知”的正确写法。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意思是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江面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书写时注意“残、铺、瑟”的正确写法。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题西林壁》,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被它的山峦所遮挡,无法看到它的全貌。收获了一个与观察有关的道理:要跳出自身的局限或当局者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观察,或者从远处、整体的角度进行观察,才能全面认识事物。
(4)“二八月,乱穿衣”是民间谚语,意思是农历二月和八月时,天气不稳定,人们穿的衣服厚薄不一,差异很大。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是民间谚语,意思是一场秋雨过后天气就会转凉,随着秋雨的增多,气温会逐渐下降,到了十场秋雨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需要穿棉衣来保暖。
书写时注意“乱、寒、棉”的正确写法。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
1.天空有十二个太阳同时照晒,地面上炎热难当,草木枯焦,人们挥汗如雨,苦不堪言。 2.ABC
3. ① ② ③ 太阳 月亮
4.ABD
【导语】这篇神话故事通过二郎神追赶太阳的情节,展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奇妙想象和解释。故事中,二郎神以超凡的力量和智慧,解决了十二个太阳带来的困扰,体现了他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同时,故事也蕴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思考,最终保留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象征着日夜交替的自然法则。整体而言,这篇文章不仅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还传达了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1.本题考查字词句段的含义。
通过文章第①自然段“天空有十二个太阳同时照晒,地面上炎热难当,草木枯焦,人们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可知,地面上相当炎热,草木和人都苦不堪言,“苦不堪言”意思是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形象说明了天空有十二个太阳同时照晒使人们感到痛苦。
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A.描述了二郎神具有超乎常人的力量和速度,甚至能够超越太阳,同时提到了他身后跟着的神奇生物“哮天犬”。这些元素都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B.描绘了二郎神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轻易地拔起一棵巨树作为扁担,并担起两座山继续追赶太阳。这种力量和想象力同样是非凡的,充满了神奇色彩。
C.描述了二郎神追赶并摔死了十个太阳,这种夸张、想象的手法正是神话故事的特色,充满了神奇元素。
故选ABC。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二郎神赶太阳的原因是天空有十二个太阳同时照晒,地面上炎热难当,草木枯焦,人们挥汗如雨,苦不堪言,故第①自然段描写二郎神赶太阳的起因;
第②自然段“那十二个太阳都不是二郎神的对手,吓得四处逃命,二郎神随后紧追不放。”可知主要描写了如何追赶太阳的,故第②自然段描写二郎神赶太阳的经过;故事的结果是二郎神最后把十二个太阳已被他摔死了十个,是第③自然段的内容。
通过阅读第③自然段“这个太阳早出晚归,有规律的照耀着世界。那个钻进大海中的太阳,再也不敢白天露面了,于是它就变成了现在的月亮”可知,剩下的两个就是今天看到的太阳和月亮。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A.从第②段B句“他急中生智,顺手拔起一棵巨树做扁担,担起两座山继续追赶太阳”可以看出,二郎神能够轻易拔起巨树并担起两座山,这显示了他力大无穷的特点。
B.第②段A句描述了二郎神在追赶太阳时遇到的问题,即他行走太快反而捉不到太阳。接着在B句中,他“急中生智”,想到了用巨树和山来减缓自己的速度,以便捉到太阳。这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应对。
C.整篇文章的开头就描述了十二个太阳同时照晒,导致地面炎热难当,人们苦不堪言。二郎神决心捉拿太阳,为民除害。这直接体现了他的这一品质。而在文章结尾,他也确实成功地除了十个太阳,减轻了人们的苦难。
D.“鲁莽急躁”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二郎神在追赶太阳的过程中虽然急切,但他能够冷静思考,想出用巨树和山来减缓速度的策略,显示出他的聪明和冷静,而非鲁莽急躁。
综上所述,二郎神是一个力大无穷、聪明勇敢、为民除害的人。
故选ABD。
(二)
5.勤奋 干净
6.②
7.薛勤拜访陈蕃的父亲,陈蕃的父亲不在家,陈蕃出来接待他。
薛勤走进陈蕃的书房,发现非常脏乱,便出言询问。陈蕃不以为意,薛勤教育了他。 薛勤走后,陈蕃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8.我今后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才能为将来做大事打下基础。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东汉青年陈蕃与薛勤的对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大事需从小事做起。陈蕃志向远大,却忽视了生活中的细节,薛勤用“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对比,点醒了陈蕃。文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对话,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它提醒读者,只有在小事上认真负责,才能在大事上有所成就。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富有教育意义。
5.本题考查反义词。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可知“懒散”的意思是精神松懈,行动散漫;不振作。它的反义词是“勤快、勤勉、勤劳”;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可知“肮脏”的意思是 脏、不干净;通常用于描述物体或环境的不洁净状态。它的反义词是“洁净、纯净、清洁。”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⑥段句子“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可知最后一段中“他”指的是薛勤。
故选②。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不在,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薛勤一边和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可知事情的起因是薛琴来拜访陈蕃的父亲,父亲不在,陈蕃出来接待,薛勤进了陈蕃的书房;
结合文章第③“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④“ 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⑤自然段句子“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清扫天下呢?’”结合上述内容可知薛勤询问陈蕃屋子脏乱的原因,陈蕃以大丈夫要干大事业,不值得花心思扫屋子回答,薛勤反问连意见屋子都不扫,如何清扫天下?
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可知事情的结果是陈蕃觉得薛勤的话很有道理。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着实难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可知大人们常常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教育孩子,想告诉孩子,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结合上述分析自己来说一说你今后要怎么做,语言表达通顺即可。
我会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立足脚下才能有更广阔的未来。
(三)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治水。
禹通过擒获了巫支祁治理淮水、河伯献图划河道及开凿大山治理了黄河。
禹治服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10.了解黄河水况
11.C
12.禹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心怀天下,甘于奉献。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禹治水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英雄形象。在漫长的治水过程中,禹不仅克服了妖怪的阻挠,还善用了来自自然的资源(河图)来实现治水目标。故事情节紧凑,描绘了禹面临困难时的机智和勇敢,结尾通过解决黄河洪水问题使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突显了禹的卓越贡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详解】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第①自然段可知,故事的起因是洪水肆虐,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禹和父亲一样,决心要为人类完成治水的大事。
由②③④自然段可知故事的经过:禹为了治水,不辞辛劳地考察地形,研究水的走向,并多次遇到困难和挑战。他先后解决了桐柏山的妖怪巫支祁阻挠治水的问题,得到了河伯赠送的河图,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治理黄河。此外,他还发现了一座大山挡住了河水,不畏艰险地带领人们开凿大山,历经五年终于成功。
由第⑤自然段可知,故事的结果是禹带领人们治服了洪水,使得人们重新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1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由第③自然段“河图上面画着这一带的大小河道以及水势情况,哪里该挖、哪里该填,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都画得清清楚楚。于是,禹根据图上的指点,日夜不停,开始了治理黄河的浩大工程。”可知,通过河图的指点,禹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哪里该挖、哪里该填,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从而更有效地治理黄河。由此可知,禹派应龙在黄河划河道的目的是了解黄河水况,以便安排治水工作。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④段的“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大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大山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欢畅地向下游流去。”可知,禹开凿大山后,大山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从两山之间流动。
C.图中展现大山被劈开,形成两壁对峙,洪水从山口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符合文中描述。
故选C。
1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第④自然段的“禹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大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大山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欢畅地向下游流去。”展现了禹在治水过程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他带领人们历经数年艰辛,终于成功开凿了大山,使得洪水得以顺畅流向远方。这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禹治水英雄形象的最好体现。
本文通过讲述禹治水的故事,展现了禹作为治水英雄的智慧、决心和勇气,让我们认识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禹。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自己对禹的印象。
示例:我认为禹是善良、勇敢、聪明、坚韧不拔的人,他为了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难,尽心尽力地完成治水的大事。
三、(24-25四年级上 广东东莞 期中)习作(共30分)
例文:
例文:
美丽的礼步湖公园
说起美景,大家肯定都见过不少:大海、草原、高山、森林……其实,我们身边也同样有不少值得游玩的好地方,今天,就让我来当小导游,带大家领略一下礼步湖公园的风光吧!
礼步湖公园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走进公园大门,就能看到被礼步湖湖水环绕的小岛,小岛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的像扬蹄奔腾的骏马,有的像低头喝水的大象,有的像仰头打鸣的公鸡,还有的像威风凛凛的老虎……大家还可以爬上滑梯,俯视绿树成荫的公园,欣赏礼步湖中自由游动的金鱼、鲤鱼……
绕过小岛,一条宽敞的林萌大道就展现在眼前。大道两侧是幽静的树林,一棵棵大树掩映着树林中的小木亭,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风景画,随着四季变幻着不同的景色,春天,嫩绿的树叶在温暖的南风里悄悄从老树枝上钻出;夏季,炫目的阳光透过浓绿的树荫洒下点点金斑;秋天,金黄的树叶从树枝上落到了林荫大道上;冬天,树上光光的,整个礼步湖公园都变成了冰雪的世界。
走出树林,是一片宽阔的湖面。微风吹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湖边的柳枝随风轻拂,几只野鸭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时不时扑打着翅膀,发出号角般响亮的鸣叫,大家可以在草地上野餐,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想来礼步湖公园玩一圈呢?如果想来的话,一定要叫上我哦!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习作。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处自己认为的好地方,组织语言表达,注意写清楚这个好地方是什么,在哪里,这个好地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风景,习作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景物,做到有条有理;从多个角度描写事物,做到突出特点。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把推荐理由写充分。记得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佳句,为文章起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开头:开门见山,交代推荐的地方。
中间: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该风景的独特之处,也可以叙述该风景名胜值得游览的原因。
结尾:再次总结该风景名胜的特点,点明主题及期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