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期中真题精编重组卷02-2025-2026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期中真题精编重组卷02-2025-2026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0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共35分)
1.(1)(24-25四年级上 广东惠州 期中)夏夜,满天的fán xīng( ),像一颗颗宝石zhuāng( )饰着夜空,美极了。贪玩的孩子们在zhuāngjia( )地里奔跑着,在pú tao( )地跑来跑去,坐在hé chuánɡ( )边的老人们摇着蒲扇,乖巧的小猫在nèn lǜ( )的爬山虎边睡大觉。爬山虎在墙上铺得很jūn yún( ),不留一点kòng xì( )。
(2).(24-25四年级上 广东梅州 期中)下列词语中不能用来表示傍晚的太阳的一项是( )
A.斜阳 B.夕阳 C.朝阳 D.残阳
(3).(24-25四年级上 广东梅州 期中)精卫的前身是( )
A.妈祖 B.女娃 C.炎帝 D.嫦娥
(4).(24-25四年级上 广东东莞 期中)神话的魅力在于神奇的情节。根据情节猜猜乐乐读了哪些神话故事?( )
故事一:孤单荒凉——黄泥捏人——分为男女——绵延后代
故事二:饱受疾病之苦——尝百草试药性——获得神器红鞭——编撰药学著作
A.《嫦娥奔月》《钻木取火》 B.《女娲造人》《精卫填海》
C.《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 D.《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
(5).(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汕头 期中)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址 瞧不起 豪不可惜
B.体想 一顺儿 相当牢固
C.专家 抛出来 漾起泼纹
D.疲劳 强有力 随遇而安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括号里。
(1).(24-25四年级上 广东湛江 期中)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溺而不返 溺水 B.故为精卫 明知故问
C.炎帝之少女 可爱少女 D.炎帝之少女 博学之
(2).(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汕尾 期中)“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举例子 C.列数字 D.作比较
(3).(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汕尾 期中)下列动物和它们的家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厩 B.猪—圈 C.虎—穴 D.鼠—棚
(4).(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汕头 期中)下列词语填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练杂技的大姐姐身体很_____。
蟋蟀的挖掘工具很_____。
我们在_____的灯光下看书。
A.柔弱 柔和 柔软 B.柔和 柔弱 柔软
C.柔软 柔弱 柔和
(5).(24-25四年级上 广东茂名 期中)秋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天气逐渐凉了。爷爷看着窗外,感叹道:“( )。”
A.二八月,乱穿衣。 B.夏雨少,秋霜早。
C.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D.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3.(24-25四年级上 广东湛江 期中)根据提示,填空。
(1)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写的“ , ”。
(2)“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细心观察,我从大雁南飞感受到秋天的脚步,“八月里来 , ”;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秋天的清凉,“立了秋, ”;从月夜白露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可怜九月初三夜, ”。
二、阅读理解。(共30分)
(一)(24-25四年级上 广东汕尾 期中)阅读文学性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爬山虎的脚(节选)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把下列词语正确地填入选段的括号里。
巴 拉 变 触 贴 爬
2.第一自然段中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很具体,写明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在 ,它的颜色是 。
3.画“__________”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
4.在原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有关句子。
(二)(24-25四年级上 广东东莞 期中)学校开展了“爱眼护眼”保护视力专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成为“护眼大使”。
【材料一】眼睛为什么能看见东西?这是因为眼睛里住着无数个“小精灵”,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抓光。只要一碰到光波,这些小精灵就活跃起来,它们先把不同的光波分开,再把光波变成一组一组的电信号,然后,再把无数的电信号送往大脑。每个小精灵的身上都连着细细的“电线”,电信号通过这些“电线”传向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眼睛就能看到图像。
这些小精灵们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都是细胞。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种类各有不同:有淋巴细胞、血细胞、神经细胞……眼睛中的小精灵都是神经细胞,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叫做“感光细胞”。它们身上的细“电线”叫做“神经纤维”。人的眼睛中有上亿个感光细胞,有了它们,人才能看见五颜六色的世界。
【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预计到2026年,我国近视人口将达7.11亿至8.29亿。
【材料三】某校四年级学生近视成因统计图
5.任务一:材料一中的“小精灵”是指 。
6.任务二:以下关于光波转换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小精灵直接将光波转换为图像。
B.小精灵先将光波分开,然后直接送往大脑。
C.小精灵先将光波分开,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再将电信号通过“电线”送往大脑,大脑处理后眼睛才能看到图像。
D.电信号通过“电线”传向大脑,眼睛自行处理成图像。
7.任务三:材料二中画“ ”的句子中“预计”能否删除,为什么?
8.任务四:从材料三中可知,造成某校四年级学生近视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和 (填序号)。
9.任务五:下列哪些行为有利于视力保护呢?请为有利于视力保护的行为打“√”。
10.任务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怎样才能保护好视力?请你列出两条注意事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4-25四年级上 广东湛江 期中)习作(共35分)
少年儿童爱幻想,少年儿童故事多。假如有一天你正在看书,看到精彩之处,你发现自己竟然走进了书里——也许你走进了蝴蝶的家,也许你成了去西天取经的一员,也许你与小红帽在去外婆家的路上相遇……之后你会做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自拟题目写一写,字数400字左右。
要求:(1)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将变化之处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有新鲜感的词句;(2)如果需要修改,请用规范的修改符号;(3)文中不透露真实的姓名、校名。
2025-2026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重组卷(02)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繁星 装 庄稼 葡萄 河床 嫩绿 均匀 空隙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繁、装、稼、葡、萄、嫩、绿、隙”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归类。
A.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B.夕阳:傍晚的阳光;
C.朝阳:初升的太阳;
D.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神话故事的理解。
《精卫填海》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女娃,炎帝最小的女儿,后化作精卫,精卫填海典故的主人公就是女娃。女娃化为精卫后住在发鸠山,形状和乌鸦相似,但头部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足是红色的,她的鸣叫就是自呼其名,她常常夹着西山上的小树枝和碎石,去填东海。炎帝得知女娃的死讯后悲痛万分,但他无法用阳光照耀女娃的尸体使她复活,伴随他的只有无尽的懊悔与追忆。女娃死后,她的魂灵化成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鸣叫。之后,人们把这鸟称为“精卫”。因此,精卫的前身是女娃,而非妈祖、炎帝或嫦娥。妈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海神,炎帝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重要神祇,与精卫无直接关联;而嫦娥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宫仙女,与精卫的故事背景不符。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内容的了解。
故事一:“孤单荒凉——黄泥捏人——分为男女——绵延后代”,这与《女娲造人》的情节相符,女娲用黄泥造人,让人类繁衍不息。
故事二:“饱受疾病之苦——尝百草试药性——获得神器红鞭——编撰药学著作”,这符合《神农尝百草》的内容,神农为解除百姓疾病之苦,尝百草,还得到神鞭等帮助,最终编撰药学著作。
A.《嫦娥奔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钻木取火》是关于人工取火的神话,均与题干情节不符。
B.《精卫填海》讲的是精卫鸟填海的故事,与题干情节无关。
C.《女娲造人》匹配故事一,《神农尝百草》匹配故事二,该选项正确。
D.《精卫填海》不符合题干情节。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
A.豪不可惜——毫不可惜;
B.体想——休想;
C.漾起泼纹——荡起波纹;
故选D。
2.(1)。A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都指溺水、淹没;
B.因此、所以/故意、有意;
C.在古文中指“小女儿”/指年轻未婚女子;
D.助词,译为的/代词,代指学习的内容。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辨析。
A.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在“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这句话中,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形象地描绘出蝙蝠在被蒙上眼睛后,失去方向到处乱撞的状态,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动物巢穴名称了解。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了解的可上网或阅读相关书籍、报刊完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要注意整理与分类。
ABC搭配正确。
有误,鼠的巢穴称为“鼠洞”。
(4).C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与词语搭配。
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身体柔弱)。柔和:柔软、温和。柔软:软和、不坚硬。
结合语境,这里是形容练杂技的大姐姐身体很软和、不坚硬,故选“柔软”。
结合语境,这里是形容蟋蟀的挖掘工具(利用自己的身体挖掘)很柔弱,故选“柔弱”。
结合语境,这里是指我们在不太强烈的灯光下看书,故选“柔和”。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谚语、俗语的理解。
A.“二八月,乱穿衣”的意思是农历二月和八月,天气多变,早晚温差大。说的是农历二月和八月天气多变,人们穿衣不统一。
B.“夏雨少,秋霜早”的意思是如果夏天的雨水比较少,那么秋天的霜就会来得比较早。这是一种气象经验的总结,反映了降水与霜期之间的关联。
C.“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意思是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更冷一些。当秋雨下了十场左右的时候,天气就非常寒冷了,需要穿上棉衣来保暖。
D.“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的意思是农历八月的时候天气还比较暖和,九月的时候天气也比较温和,到了十月还会有像春天一样温暖的天气。这是在描述秋季气候的特点。
结合题中句子可知,描述的是秋天开始下雨、天气变凉的情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正好表达了秋雨带来寒冷天气的现象,与题干中的情境相符。
故选C。
3.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雁门开 雁儿脚上带霜来 把扇丢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详解】本题考查谚语俗语、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书写时注意“横”“侧”“峰”的正确写法。
书写时注意“雁”“霜”“丢”“露”“真”的正确写法。
二、
触 变 巴 拉 贴 爬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嫩红的
爬山虎茎上的细丝 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导语】这篇选文先介绍爬山虎有脚且脚的位置、形状与颜色,让读者对其脚有初步认识。接着细致描写爬山虎脚触墙时的变化过程,“触、变、巴、拉、贴、爬”等动词精准呈现攀爬动态,语言简洁生动,将爬山虎攀爬的神奇之处清晰展现,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能很好地激发读者对植物奥秘探究的兴趣。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动词的准确运用。
触:碰,撞。
变: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改变。
巴:紧贴。
拉:牵,扯。
贴:粘,把一种东西粘在另一种东西上。
爬:攀登。
在第②段中,爬山虎的脚要先接触到墙,才能进行后续的动作。“触”有碰、撞的意思,在这里形象地描绘了爬山虎的脚刚开始碰到墙的状态,所以第一个空填“触”。当爬山虎的脚接触到墙之后,细丝的头上就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变”成小圆片。这个动作体现了爬山虎的脚为了适应攀爬而产生的形态改变,所以第二个空填“变”。“巴”有紧贴、黏住的意思。小圆片形成后就紧紧地黏在墙上,就像有吸附力一样,这样才能为爬山虎的攀爬提供支撑,所以第三个空填 “巴”。因为细丝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这种弯曲的动作产生了一个拉力,就好像在拉爬山虎的嫩茎,使它靠近墙,所以第四个空填“拉”。经过前面的动作,嫩茎被拉到墙边后就紧紧地贴在墙上。“贴”这个字强调了紧密贴合的状态,所以第五个空填“贴”。最后,爬山虎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动作,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爬”字体现了爬山虎整体向上运动的过程,所以第六个空填“爬”。
故答案依次为:触、变、巴、拉、贴、爬。
2.考查对文本细节信息的提取能力。
文中第①段提到“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通过这部分内容可以清楚地知道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文中第①段提到“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里的 “细丝” 就是爬山虎的脚,所以可以得出爬山虎的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3.本题考查对比喻句的理解。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这个句子中,需要找出本体和喻体。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中,本体是“爬山虎茎上的细丝”,喻体是“蜗牛的触角”。作者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是因为它们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细丝是枝状的,比较细,蜗牛的触角也是细长的形状,通过这种比喻,能够让读者更加形象地想象出爬山虎细丝的样子,使描写更加生动、具体。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如“触”“变”“巴”“拉”“贴”“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爬山虎攀爬墙壁的动态过程。“触”体现了爬山虎的脚刚开始与墙接触的动作;“变”描绘了细丝头部形状的改变;“巴”表现出细丝紧紧吸附在墙上的状态;“拉”说明了细丝通过弯曲的力量把嫩茎往墙上拉的动作;“贴”强调了嫩茎紧紧贴合在墙上的结果;“爬”则概括了爬山虎依靠这些动作一步步向上攀爬的整体过程。这些动词的运用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爬山虎攀爬的具体画面,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二)
感光细胞
C
不能删除。“预计”表示事先估计,说明“到2026年,我国近视人口将达7.11亿至8.29亿”是推测的结果,并非确定的事实。若删除,就变成肯定的表述,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② ④
①(√)④(√)
①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②多参加户外活动,让眼睛多接触自然光线
【导语】这篇阅读以“保护视力”为核心,通过文字材料、图表结合的形式,从科学原理、近视现状、成因到保护方法,层层递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既含科普知识,又有实用指导,题型多样且针对性强,能引导学生关注视力健康,兼具知识性与教育意义,符合小学生认知与学习需求。
5.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
从材料一“眼睛中的小精灵都是神经细胞,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叫做‘感光细胞’”可知,“小精灵”指的是感光细胞。
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筛选。
A.材料一表明是“小精灵”把光波变成电信号,经大脑处理后眼睛才看到图像,不是直接转换,所以A错误。
B.“小精灵”是把光波变成电信号后再送大脑,不是直接送,所以B错误。
C.与材料一“只要一碰到光波……经过大脑的处理,眼睛就能看到图像”的表述一致,所以C正确。
D.是大脑处理电信号后眼睛看到图像,不是眼睛自行处理,所以D错误。
故选C。
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预计”不能删除。“预计”表示事先估计,说明“到2026年,我国近视人口将达7.11亿至8.29亿”是推测出来的结果,并非确定的事实。如果删除,就变成肯定会达到这个数字,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8.本题考查图表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从材料三的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长时间看电视、上网”占比78%,“写作业姿势不正确”占比40%,这两个因素占比最高,所以造成该校四年级学生近视的两个主要因素是②和④。
9.本题考查保护视力行为的判断。
①:正确的坐姿有利于保护视力,所以打“√”。
②:趴着写字是不良姿势,不利于保护视力,所以不打“√”。
③:躺着看书是不良习惯,不利于保护视力,所以不打“√”。
④:做眼保健操利于保护视力,所以打“√”。
10.本题考查材料与生活实际。
示例:①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保持适当距离。②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长时间看电视、上网。
三、
例文:
书页里的蝴蝶谷
我正读到《昆虫记》里蝴蝶破茧的段落,突然一阵旋风卷起书页,等我睁开眼,竟站在一片缀满露珠的草丛中。翅膀扇动的细碎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成千上万只蓝闪蝶正从蕨类植物上腾空而起,鳞粉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
别碰那朵食虫花!一只翅膀边缘泛着金斑的凤蝶停在我肩头,它透明的翅膀上还沾着花粉,人类的手指会吓跑传粉的蜜蜂。我这才发现,自己正无意识地伸向一朵突然闭合的猪笼草。跟着蝴蝶们穿过发光蘑菇丛时,我目睹了课本里从未描述过的场景:枯叶蝶用拟态技巧躲过蜥蜴追击,而帝王蝶幼虫正排队啃食马利筋叶片,它们把毒素变成自己的铠甲。
当夕阳把谷地染成琥珀色,蝶群组成流动的桥梁,指引我走向一扇由蒲公英种子构成的彩虹门。穿过门扉的瞬间,我听见肩上的蝴蝶说:下次带块方糖来,蚂蚁们会为你表演队列舞。书页重新合拢时,我的掌心还留着鳞粉的微光。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二、立意。
文章应通过书境奇遇传递双重价值:既展现阅读带来的想象力飞跃,又暗含对经典文化的传承。立意可聚焦于知识的力量如何具象化为冒险体验,或通过书中角色互动传递成长启示。
三、写作思路。
开头 :采用意外穿越模式,通过具象化描写书籍特征(如发光文字、翻页风等)自然过渡到异世界。用感官细节强化代入感,例如油墨味变成花香,书页沙沙声化作虫鸣。
中间 :设计三层递进情节:初入世界的惊奇发现;与书中角色的创意互动(可适度改编原著设定);共同应对突发危机。重点呈现现实物品在书中的妙用,如用橡皮筋帮哪吒解围,体现跨时空的智慧碰撞。
结尾 :回归现实时保留奇幻痕迹,通过回味式描写强化阅读的延续性。可设置开放悬念,如扉页出现新角色剪影,暗示故事未完待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