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 以寓意焉耳……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而乐之终身不厌。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 告之,庶几 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归园田居
从田园风光到心灵治愈




“时光荏苒,曾几何时,我们也苦度春秋。如今只感叹似水流年,不复可追。”——《向往的生活》
是什么远大前程,值得我们错过每一个四季?
知人——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潜 ,字元亮,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流传至今的诗歌有125首,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
论世——陶渊明所处时代
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虽有过短暂的太平时期,但是战乱还是十分的频繁。国家政治腐败,为了争夺权力私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风。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悲愤不已。
陶渊明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年轻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大济苍生”,曾做过几任小官。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
明确字音
羁(jī)鸟 守拙(zhuō)
荫(yìn) 暧暧(ài) 樊(fán)
学习任务一 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初读感知
诗人脱离了令他厌恶的官场,回归让他热爱的田园,在田园中放飞自我!那是一幅怎样的田园图景让作者如此欢喜?(用原文回答)
文本探究
学习任务二 赏读诗歌 品味意境美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文本探究
请用不少于三个四字短语描述陶渊明的田园隐居生活。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1、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
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的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③描写景物的技巧
各种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白描、借代、对比衬托等
常见手法
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各种结合
②空间角度:高低、远近、俯仰以及各种结合等视角
④情景关系: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⑤环境特点(意境)
雄浑壮丽、清新自然、和谐静谧、萧条惨淡、孤寂冷清、明快清新、简洁质朴、明净绚丽、富丽堂皇等
⑥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2、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近景
远景


有声衬无声
以动衬静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白描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质朴自然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
陶诗: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简洁,朴素
铺陈,华丽
朱自清: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赏析诗句:这几句历来为人称道,你怎么看?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①白描的手法,写了古朴村落、袅袅炊烟、深巷狗吠、桑树颠的鸡鸣等意象;
②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看到的村落和炊烟是静景,听到的狗吠和鸡鸣是动景,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村居图;
③寄寓了诗人回归田园的快慰心情。
3、作者为何把这幅图景渲染得如此之美
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所以诗人最终走向了归园田居。
从何而归?——解读“归”的起点
提问:诗人是从哪里回到田园的?(原文)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生活,“网”强调被困住的状态,“笼”突出失去自由的压抑。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和不满。
从何而归?——解读“归”的起点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误落”:“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久在”“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暗含挣脱的迫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适俗韵”: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已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爱丘山”:真诚率直的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共通之处,所以他“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基调,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陶渊明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将自己比作“羁鸟”“池鱼”,表明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适俗”是迎合世俗、投机取巧;“守拙”是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表明作者渴望远离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为何而归?——解读“归”的动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返”字有重回的意思,可以看出陶渊明把田园狂野当成自己的归宿,写出了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自然:①田园生活;②怡然自得的心情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等则写出了诗人此刻的自由、安逸、喜悦。
归去如何?——解读“归”的结果
“虚室有余闲”中的“虚”是何意?这句诗作何理解?
【虚】
有“空、虚空”之意,“虚室”即“陈设简陋的房子”。这句诗可以理解为:住在陈设简陋的房子里觉得很清闲。
【室】
还可解释为“空明的心境”。
这句诗就可以理解为:空明的心境使人拥有了闲适的情趣。
诗人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描写田园生活,表达了对仕途生涯的厌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总结主题
学习任务三 慧眼识人 理性选择
53岁的曹操,锐意进取,广纳贤士,志在天下;而41岁的陶渊明,选择了远离官场,退守田园!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
文本延伸 心灵碰撞
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知识分子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不管他们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听到那可贵的忧国忧民的声音,看到那颗超凡脱俗的清净本心。
2、选择归隐也是对黑暗现实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不愿意同流合污,那就独善其身,以归隐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社会责任来看,他的选择是消极的,但是,一介书生,面对乱世,除了无奈不甘,却也无可奈何。所以陶渊明能固守节操,也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曹操、陶渊明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不管你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活得真实。一个人一定要选择一种不违背本心的,能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孟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学习任务四 山山水水总关情
——山水田园诗鉴赏
结合本诗及所学山水田园诗,归纳总结山东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农人,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望庐山瀑布》
2、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 的心情。《过故人庄》
4、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山居秋冥》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游山西村》
6、禅意的寄托,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
常见意象与意境
第一组:
① 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③情感: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第二组:
①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③情感: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②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白描
对比衬托、比喻、象征、拟人等
常见手法
①描写景物之角度(多感官 多视角)
高低、远近、俯仰、视觉、听觉、 嗅觉等
③情景关系: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④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质朴自然 平淡自然、
真淳质朴、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实结合
点与面的结合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通过描写雨后空山、松间明月、清泉、莲、渔舟等清新自然的景色,渲染了一种闲适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向往田园宁静生活的感情。
动静结合。月光洒满松树是静景,清泉流淌、浣女笑归、渔舟划过、莲叶摇动是动景,以动衬静,衬托出山间的清幽静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闲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巩固练习
2、诗歌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