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39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第一课时
魏 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旧唐书·魏徵传》

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准确翻译,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目标
魏征( 580年- 643) ,字玄成,巨鹿人。唐代政治家,以直谏敢言著称,史以“诤臣”称之。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李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
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册封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贞 观十七年(643年)去世,获赠司空、相州都督, 谥号文贞。
识作家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知背景
解题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谏”,“规劝、劝戒”之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建议。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知识卡片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直言规劝君主、尊长、朋友,使改正错误。如《谏逐客书》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
“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含蓄委婉)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如《触龙说赵太后》
文学常识
年号、谥号、庙号及对古代皇帝的称谓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据其生前事迹评定的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止,汉复其旧,历代因袭,直至清朝灭亡。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在隋以前,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区别谥号、庙号、年号,记住一点,凡带褒贬意思的基本上是谥号,如:文帝、武帝、炀帝、献帝等;凡带祖、宗字的基本上是庙号;明清以后的皇帝多用年号。
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积累成语
1.初读正字音。速读全文,将注释读音标注在原文中。
长(zhǎng) 浚(jùn)
塞源( sè ) 殷忧( yīn )
载舟覆舟( ( zài )
虑壅蔽( yōng )
黜恶( chù )
谬赏( miù )
宏兹九德( z ī )
熟读文本,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逐字对译,字字落实,标画出重要实词、虚词、通假、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

议: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研讨,小组成员积极发言,互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形成完备答案。
展:组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成员补充。
评:师生共同评价,纠正,补充,提升,完善,总结。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排比句
比喻论证
正反论证
谦卑
敬重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加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以“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对比总结,指出了历代帝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运用对比论证。将“殷忧”和“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的态度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剖析了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原因。
运用比喻论证。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阐明危害,回扣“积其德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1.作者所提的“十思”可以归纳为几戒
十思的具体内容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戒奢侈扰民
戒骄躁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年,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2.第三段中,君主除“十思”外, 还要做到什么?
③择善而从之
①弘九德
②简能而任之

3.作者眼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文武
并用
垂拱
而治
作者以美好的政治愿景来吸引唐太宗,打动其内心,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为什么思
人君当思
思些什么
议论文
分析魏征的人物形象:
魏征作为一个身居要职的高层官员,为了使唐王朝长治久安,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政治家清醒的头脑和对时事敏锐的洞察力,敢于犯颜直谏,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这样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逆行者?
逆行者的责任担当
新冠肺炎的肆虐,牵动着大家的心,无数的白衣天使奋战一线,为我们换来安康的同时也有数位医生牺牲,这其中就包括李文亮医生,他是这次疫情的吹哨人之一,钟南山院士称他为“国士无双”,也是他发出的诤言向外界发出了这场病毒最初的防护预警。
逆行者的责任担当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曾为非典型肺炎防治作出突出贡献。非常时期,他以84岁高龄临危受命,奔走于疫情防控一线,在高规格发布会上直言病毒会人传人。武汉、北京、广州……他奔忙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的忧、他的真、他的泪如尖锐的雕刀,在战“疫”的时光里刻下印记。这背后,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医者的使命,学者的大义。
魏征所言“十思”对你有何启示?
1.作为青年学生的你,要培养自律勤奋、慎始敬终、勤俭节约的习惯;
2.作为青年学生的你,涵养谦虚包容的品质;
3.作为青年学生的你,要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等。
4.对于国家社会管理者,“十思”也有益于其保持清廉、节俭、谨慎、谦虚的作风,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利国利民的决策。
1、一词多义
垂 ①垂明月之珠( ) ②永垂不朽( )
③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 ④则密室垂帘( )
⑤《垂老别》( )
景 ①至若春和景明( ) ②景翳翳以将入( )
③赢粮而景从( ) 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⑤承天景命( ) 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作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②与子偕作( )
③舍瑟而作( ) ④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⑤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⑦昼夜勤作息( ) ⑧振奋作声( )
垂 ①垂明月之珠(悬挂) ②永垂不朽(流传)
③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垂衣,下垂) ④则密室垂帘(低垂)
⑤《垂老别》(接近)
景 ①至若春和景明( 阳光 ) ②景翳翳以将入( 日光 )
③赢粮而景从( 同“影”,像影子一样)
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景色,景象)
⑤承天景命( 大 ) 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大 )
作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发动,兴起 ) ②与子偕作( 起,起来 )
③舍瑟而作( 起身 ) ④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创作,写作)
⑤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制作,制造) 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建造,兴建)
⑦昼夜勤作息( 劳作 ) ⑧振奋作声( 有,发出 )
2、句子翻译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臣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
③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⑤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
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⑦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
⑧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六、课后检测
1.对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谦虚) ②虽董之以严刑(懂得,知道)
B.①简能而任之(选拔) ②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C.①则纵情以傲物(人) ②能克终者盖寡(克制)
D.①夫在殷忧(深)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真心,真诚)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答案:B 解析:A②督察 C②能够 D②表假设,如果,果真。
答案:B 解析:B为形容词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人君当神器之重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
C.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虽董之以严刑
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而况于明哲乎
答案:B ,均为目的连词,来
解析: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也叫奏疏,是古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奏疏可以直接呈递,由皇帝亲自启阅,保密性强。
B.三驱:指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不对动物一网打尽,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C.九德:出自《尚书·皋陶谟》,指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D.豫游:帝王春天出巡为“豫”,秋天出巡为“游”,文中用“豫游”代指皇帝的出游或游乐活动。
答案:D 帝王春天出巡为“游”,秋天出巡为“豫”。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和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
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侧重谈克制君王的个人欲望问题,“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则侧重谈治理国家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C.“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如“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就是劝皇上注意限度,不要放纵。
D.如能做到“十思”,人君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鸣琴垂拱”。这和老子的“无为而治”一致。
答案:D “鸣琴垂拱”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答案:A 【解析】A项,“委婉讽谏”不合文意,应为“直谏”。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篇以常见之物设喻,阐明治国之道,对唐太宗的奢靡生活进行了委婉讽谏。
B.魏征认为要保守天下,须“竭诚以待下”,忌“纵情以傲物”,为写“十思”做铺垫。
C.魏征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谏太宗“十思”,其核心为正己安人。
D.本文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大量使用排比、对偶、比喻修辞,辞工文畅,气势雄健。
七、链接高考
①《谏太宗十思疏》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常见的木与水设喻,其目的是向唐太宗说明“ , ”。
②《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障德行、克服欲望,就好比“ , ”,是不可能永远保障国家安定和平的。
③《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 ”。
④《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⑤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修仁政,济苍生,并形象化地指出“ , ”,深刻地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必须审慎地对待,千万不可轻忽。
⑥《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 , ”。
⑦《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答案: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7.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