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复习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师说》复习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师说》复习
【复习目标】
1、理解、落实关键字句,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作文素材。
3
【导学流程】
一、重点实词释义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 )也。人非生而( )知之者,孰( )能无惑( )?惑( )而( )不从师( ),其( )为( )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 )闻道也( )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 )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4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 )业解惑(解除疑惑)也。人非生而( 表顺承,就)知之者,孰(谁 )能无惑( 疑惑 )?惑( 有疑惑 )而( 表假设,如果)不从师( 学习 ),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为( 作为 )惑也,终不解矣。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代词,他们)闻道也(助词表停顿)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 跟从,“而”表顺承,就)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名作动,学习)道也,夫庸( 哪管)知其( 代词,他的 )年之先后生于(在 )吾乎(句末语气词,呢 )?是故( 因此 )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
5
嗟乎!师道( )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 )师。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 )耻( )师( )焉,惑( )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 )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6
嗟乎!师道( 尊师学习的风尚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超出 )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名作动,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却 )耻(以……为耻)学于( 向 )师。是故圣(形作名,圣人 )益(更加、越发)圣(圣明),愚(愚人)益愚(愚昧)。圣人之所以( ……原因)为(成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表揣测,大概 )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吧)?爱其(自己的)子,择师而教之;于( 对于 )其(他)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从师学习)焉,惑(糊涂)矣。彼(指示代词,那些)童子(未成年的男子)之师,授之书(书本的文字)而习其(代词,代指文章)句读(断开句子的知识)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知(明白、通晓),惑之不解,或(有的)师(向老师学习)焉,或不(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明智之处)也。
7
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 )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 )相似也。位卑( )则足( )羞,官盛( )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君子不齿( ),今其( )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8
巫医乐师百工之(这类)人,不耻(意动用法)相( 偏指一方 )师。士大夫之(这)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如此之类),则(就 )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代词,他们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差不多)也,道(道德学问)相似也。位卑( 低 )则足(十分)羞(感到羞耻),官盛(高)则近谀(谄媚奉承)。”呜呼!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类人) ,君子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 ),今其( 代词,他们的 )智乃(竟)反(反而)不能及(赶上),其(语气词, 加强语气,真是,)可怪也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9
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 )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 )是( )而已。
10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才德优秀、贤能)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就)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超过)于弟子,闻道(领会道理)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 ),如(像)是(这)而已。
11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 )皆通( )习( )之,不拘于( )时( ),学于( )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 )贻( )之。
12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 全面 )习(学习)之,不拘(限制)于(被)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学于( 向 )余。余嘉( 赞许 )其能行(遵行)古道( 指古人从师之道 ),作《师说》以( 表目的,来)贻(赠送)之。
1.通假字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表示否定。
2.古今异义
①学者
:泛指求学的人。

: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所以
:用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知识归纳
2.古今异义
③小学
①小的方面要学习;
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古: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今:
④众人
一般人、普通人。
古:
许多的人。
今:
⑤不必
不一定。
古: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今:
⑥从而
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
古:
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今:
知识归纳
3.重点实词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实词
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④或师焉,或否焉
动词,向老师学习。
⑤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知识归纳
3.重点实词,解释下列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重点虚词
①郯子之徒

虚词
代词,这
(之族、之属、之谋、之伦)
②古之学者
助词,的
③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知识归纳
5.词类活用
①吾师道也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小学而大遗
⑤而耻学于师
6.文言句式
师、圣、小、大、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④不拘于时
被动句、状语后置
知识归纳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8
6.翻译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9
6.翻译句子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不通晓句读,不解释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来他们的明智之处。
20
6.翻译句子
(5)彼与彼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21
6.翻译句子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所以)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22
二、文学常识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23
三、艺术特色
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证从师的必要性时,运用了三组对比。第一组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结论是“圣益圣,愚益愚”;第二组是某些人为孩子选择老师与自己“耻师”行为的对比;第三组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对比。这三组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有力地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
24
(2)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除了第二段中所列举的一些概括性事例外,作者在第三段又以孔子从师学习为例,并且引用孔子的名言,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孔子在古代被尊为“圣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和修养,这样的“圣人”尚且需要向他人请教,那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样,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名言进一步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
四、课后检测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谀(yú) 郯子(tán) 老聃(dān) 师襄(xiāng)
B. 李蟠(fān) 苌弘(cháng) 贻之(yí) 句读(dòu)
C. 巫医(wū) 经传(chuán) 嗟乎(jiē) 或不焉(bù)
D. 愚人(yǔ) 大遗(yí) 而已(yǐ) 解惑(huò)
【答案】A 【解析】B项,“蟠”应读“pán”。C项,“传”应读“zhuàn”,“不”应读“fǒu”。D项,“愚”应读“yú”。
A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和骈文相对。)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有关的人物传记。)
【答案】D 【解析】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闻道有先后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B项,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C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D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其下圣人也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 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⑥吾妻之美我者
A. 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④⑥/②③/⑤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④/③/⑤
【答案】C 【解析】①⑥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为名词作状语;③为名词作动词;④⑤为形容词作名词。
C
5.下列对《师说》前三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组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
D.作者对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答案】C 【解析】C项,作者在论述师道、师生的关系时,不仅引用了名言,还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
C
30
6.情境式名句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6.“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9.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_________________”,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10.韩愈《师说》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32
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8.(犹且)从师而问焉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