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唐人冯承素摹本(神龙模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兰亭集序》
共28行,324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21个“之”字最受称道,其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
作者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王羲之幼时跟从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他被后世赞誉为“书圣”。
(303—361)
书法圣地:兰亭
位于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此植兰,汉代时建有驿亭而得名。这个古朴典雅的园林虽然规模不大,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园林美景而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目光。
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流觞曲水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执笔),作出诗来。
古代人们每年三月初三,为驱邪消灾、祈福安康,都有到水边嬉游的习俗,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这一天,天气晴朗,微风和煦,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一同来到兰亭雅集,共赴修禊盛会。
王羲之谢安十一个人各写成两首诗,有十五个人写成一首诗,还有十六个人没写出来,聚会一共写出了37首诗歌。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兰亭集》,并借酒兴写了一篇《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bá)”或“后序”。
文体知识:序
按照内容和功能划分
按照作者分类
1、自序:作者自己撰写;
2、他序:他人撰写,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还可能包含一些评价的内容。
1、书序:一般在书籍和文集前面,如《五代史伶官传序》;
2、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3、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燕歌行并序》;
4、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整体感知:情感变化
请大家找出文中三个重要的感情词,从而梳理出作者的感情脉络。
1-2
3
4
疏通文意:第一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清流急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农历三月初(的某一天),(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聚集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在亭子的四周辉映环绕,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我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深远高雅的情思。
帝王年号纪年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
晚春:也叫季春
兄弟姊妹的长幼排序:伯(孟)仲、叔、季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省略主语。
一种祭礼


形-名:贤人
形-名:年纪大和年级小的人
高高的
围绕映衬
省略句
酒杯
弯曲的水
排列
旁边
音乐
繁盛
名-动:喝酒
咏诗歌
深远高雅的情思
文学常识: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用于春秋战国年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汉武帝刘彻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前天干后地支。如岁在癸丑。(年月日都可以)
【年号干支兼用法】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疏通文意:第二段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繁多的自然界万物,用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让人)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实在很快乐。

和风
舒畅
定语后置句:仰观大之宇宙
繁多
用来……
所以
用来……
……的原因
极尽
欢乐
确实
放纵
开畅
思考:乐之因
宴集安排活动表
活动时间
活动天气
活动地点
活动环境
人物心情
人物活动
参与人群
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觞一咏,修禊事也
良辰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填写下方的表格,并思考王羲之的乐体现在哪里?
美景
赏心
乐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佳朋
总结:乐之因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
“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 “二难”意指贤主、嘉宾。

良辰
美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赏心
乐事
人与自我的和谐
佳朋
人与人的和谐
王羲之快乐的根本原因
疏通文意:第三段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发语词:无实意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俯一仰之间
有的人
之于
通假“晤”
凭借、依靠
通假“取”,取得
不一样
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
一时感到自得
高兴的样子
满足
等到
去、到、往:引申为“求得”
所+动词=名词
连接
先前
代词
因为

造化
到、及
形-名:大事
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人们的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也不相同,静与动也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了。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思考:痛之由
第3自然段中有两个字引领了两种应对人生的方式,你能找到吗?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当时的名士们热衷于清谈,即辨析有无、生死、性情、形神,围绕《老子》《周易》《庄子》谈玄论道,剖析妙理,不讨论国家政事。这就是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说的是不拘于一屋一室,潇洒随性,放荡不羁,恨不得连凡体肉身也一并超脱个干净。刘伶的“曝裈当屋”,就是经典的例子。
《晋书·列传十九·刘伶》记载刘伶常驾鹿车,携美酒, 一路痛饮。还带了个仆人,让仆人扛把锄头,吩咐仆人道:“死便埋我。”爱酒至斯,如此放浪形骸, 可见其洒脱。
其时值刘伶任建威参军,一日于家中一丝不挂地饮酒,有客人来访,他也不回避穿衣,还狂笑道: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思考:痛之由
这两种人,经历了相同的心理变化过程,请你根据文本梳理这个过程。
提示:思考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文本中有没有能够揭示层次的标志性词语。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快乐短暂
情随事迁
往事不在
生死难测
生命短暂
面对景美人雅的聚会,作者感到异常快乐,但是想到聚会结束,所有的美好都将变迁不复存在,心中不免有所感慨。而人生最大的变化是生死,并且每个人都将由生而死,不能有所例外,所以想到古人“死生亦大矣”一句,不由得万分悲痛。
两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当时清谈玄理的风气更为兴盛,腐朽的士族阶级一方面用老庄的任性放诞思想支持自己不受任何拘束的纵欲享乐生活;一方面又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生活中的恬静心境;同时还以清谈高妙的玄理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掩饰精神的空虚。王羲之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自然不能置身世外;但他又无力改变,只能无奈应对,有时甚至消极逃避。
背景补充
为何会有这两种人呢?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魏晋时代的几条出路——酒、山水、药、玄学
背景补充
对王羲之来说,喝酒并不能使他忘却烦恼,寄情山水反而徒增生命短暂的苦痛,“与道士共修服食”也毫不见效,而谈玄论道在他看来则是“虚谈废务”“恐非当今所宜”。既然魏晋时代给出的这些药方都不灵,一个人恐怕真的无路可走,内心的伤感无以复加,王羲之的“岂不痛哉”,这种痛不仅仅是先生个人的身世之痛,更是人类立场上的悲天悯人。
疏通文意:第四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两半,可以合在一起
面对
悲伤
明白
状语后置:于怀喻之
本来
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的
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为成年死去的人
无根据
一个个
即使
情致
这次集会的诗文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兴发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面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白于心。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真是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概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问:王羲之的悲从何而来?
思考:悲之源
提示:可以根据逻辑关联词找原因。

“故”字表明了一种因果关系。前为因,后为果。前面是“悲夫”的原因,后面是应对“悲夫”的方法。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今人想昔人
对生命有相同的感悟
对时人生而轻命的批判
后人想今人也会对生死有所感悟
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很明显受到了石崇《金谷诗序》的影响。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资料补充
而《兰亭集序》的行文结构与《金谷诗序》相合,都按“交代缘起—叙事写景—抒发感慨—交代写作目的”的流程谋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思考:悲之源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他的反面,是对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望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李泽厚
思考:痛和悲哪一个感情更重?
如果说前文的“痛”是作者在横坐标上对同时代士人的观照,那么此处的“悲”就是作者跳出共时层面,在时空的纵坐标上,以一种宇宙人生的高度,观照人类群体的历时生命。
用“昔人”承接“古人”,将文章从哲理性的思考转向历史性的叙述,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问:有人说王羲之是消极的,你同意吗?
“我”阅读文章(《金谷诗序》),看前人(石崇)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自己发生感慨的原因,几乎完全相同,所以常常叹息悲伤,不能释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根据前人在行乐时产生“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的感慨,“我”知道齐一生死的说法是虚妄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后人看待今天的我们对生命“不永”的悲慨,就像今天的我们看待前人对生命“不永”的悲慨,不能有分毫的改变,真是太可悲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总结:行文思路
青青陵上柏
作者:汉·佚名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qú)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曲终人散的落寞
拓展思考
享乐欢愉时
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